导读:本文包含了长跨距无中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纤放大器(EDFA),拉曼放大器(RA),色散补偿,前向纠错(FEC)
长跨距无中继论文文献综述
姚庆,文闯[1](2014)在《电力系统中2.5Gb/s和10Gb/s长跨距无中继光纤通信系统的设备配置》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长距离的电力传输在我国开始大规模使用,与其配套的长跨距的无中继光纤通信系统可以解决长距离传输中中继站的建设和维护成本,文章结合当前商用光纤通信器件的技术参数给出设计长跨距光纤通信系统的设备配置,为电力光纤通信系统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信息通信》期刊2014年04期)
金超[2](2014)在《2.5G长跨距无中继SP&DP-QPSK相干光通信系统研究及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视频会议,流媒体服务等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产生的信息爆炸式增长,对物理层的光传输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量光纤传输路径中,如沙漠通信,岛间通信等,光缆线路经过的往往是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或无人居住的地区。中继站点的建设与维护十分困难,这就对光通信传输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光通信系统能够传输更远的距离,增大站间距离以减少中继站点的数量。因此,对400km甚至更长的站间跨距成为了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也对传统超长跨距光通信系统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超长跨距无中继光通信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为实现超长跨距无中继传输,我们拟采用偏振复用正交相位键控调制相干光通信技术。与直接调制/直接检测技术相比,相干光通信技术其灵敏度较高。在长跨距无中继通信系统中,光信号往往需要经过极限长距离传输且无任何中继放大设备,噪声较大,光信噪比较差。利用相干检测手段的高灵敏度可以更加有效的从噪声中恢复信号,增大传输距离。本论文研究了2.5G长跨距无中继PDM‐QPSK相干光通信系统的传输性能,并进行了实时实现。首先,基于离线处理平台下,深入研究了无中继相干光通信系统的传输特性。进行了离线处理算法的研究和优化,并优化传输系统以达到最佳传输性能指标。其次,基于离线系统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实时处理系统。深入研究了适用于实时处理的算法模块设计。最后,分析了无中继相干光通信系统的性能,为以后实现更高速率更长跨距传输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4-04-01)
徐健,付成鹏,卜勤练,余春平,江毅[3](2012)在《超长跨距无中继光传输系统中远程增益单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远程抽运光放大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超长跨距光传输系统。在介绍超长跨距光传输系统远程抽运光放大技术的设计方案基础上,得出了远程增益单元的增益和噪声指数与远程抽运光放大系统输出光信噪比的关系。从选择掺铒光纤、采用反射镜和设计隔离器位置等叁方面对远程增益单元(RGU)的结构设计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比较了不同方案下的远程增益单元的增益与噪声指数,通过优化光路设计,提出了不同抽运功率和信号光功率条件下的最佳远程增益单元光路结构。结果表明,选用低浓度的HE980掺铒光纤、采用高反射率和低插损的反射镜及设计合适的光隔离器位置,远程增益单元的增益和噪声指数能得到明显的改善。(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2年10期)
江尚军,吴锦虹,罗青松[4](2012)在《基于G.652光纤的超长跨距无中继全光通信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基于G.652光纤的超长跨距无中继全光通信系统主要特点,介绍了系统结构及组成单元主要功能。对于损耗、色散、非线性、光信噪比等影响系统超长跨距传输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并针对这些限制结合实际经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如采用高增益低噪声EDFA技术、远程遥泵光放大技术、分布式拉曼光放大技术、动态色散补偿技术、光纤非线性抑制技术和级联编码超强前向纠错技术等,可为同类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江尚军,黄誉,李亮[5](2012)在《超长跨距无中继全光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影响超长跨距无中继全光传输的关键因素,探讨并分析了超长跨距传输中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包括远程遥泵光放大技术、高增益分布式拉曼光放大技术、动态色散补偿技术、超强前向纠错技术和非线性效应抑制技术等。综合这些技术,构建了相关试验平台对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实际验证,可为同类系统的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广东通信技术》期刊2012年08期)
李志风[6](2011)在《电力长跨距无中继光纤传输系统的仿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产业化升级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国家电网公司把构建国网公司各大区域的特高压电网和直流输变电工程作为“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结合我国地理环境复杂的实际情况,构建电力长跨距无中继光纤传输系统对提高电网的资源优化配置水平和网络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结合长跨距无中继传输系统理论基础知识,利用Optisystem光通信仿真软件,基于拉曼放大器的平均功率模型和EDFA的Giles模型,分别设计了双向泵浦的分布式拉曼放大器、遥泵放大器、拉曼放大器和遥泵放大器组合成的混合放大器。考虑到无中继系统中采用的放大器的复杂结构,其仿真设计时需采用多参量优化模式,以得到最佳的放大器结构参数。然后结合无中继传输系统中的调制码型、色散补偿、前向纠错等各项关键技术,对跨距分别为300km、400km、500kmm的2.5Gbit/s单信道无中继传输系统在满足系统误码率要求的条件下,进行了最佳设计;考虑到RZ-DPSK调制码型在长跨距光纤传输系统中的应用优势,设计了基于该调制码型的10Gbit/s的400kmm无中继传输系统;最后考虑到电力光通信系统将来的升级换代需求,设计了4×10Gbit/s的300km跨距的WDM无中继传输系统。以上系统设计方案能够为将来实际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期刊2011-12-01)
吴涛[7](2011)在《基于一种典型配置长跨距无中继光缆通信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主要针对一种典型配置的长跨距无中继光缆通信系统进行可靠性研究,通过建立可靠性模型,并利用收集的可靠性数据计算出长跨距无中继光缆通信系统的可靠性指标;同时,提出了一些提高长跨距无中继光缆通信系统可靠性的措施。(本文来源于《广东通信技术》期刊2011年07期)
董振华[8](2011)在《超长跨距无中继光传输新型技术的研究与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超长跨距无中继光传输系统具有端到端直达通路,与传统的光传输系统相比,线路中间无光放大器或光电转换器等中继设备,无需专门建设为其供电的中继站,建设与运营成本低。特别是对于我国目前进行建设的跨大区,特高压输电线路的配套光通信系统而言,可有效解决通信线路经过沙漠,沼泽,山区等无人区的问题,大幅度降低中继站的建设与维护成本。另外超长跨距无中继光传输系统还运用于石油管道输送,跨海峡与岛屿间海底光纤通信中。本文针对超长跨距无中继光传输系统中的几种新型关键技术进行了理论与试验研究,重点研究了非线性抑制技术、遥泵放大技术、新型光纤技术以及新型码型技术。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1)对光纤通信中受激布里渊散射(SBS)与自相位调制(SPM)效应进行了深入的理论与试验研究。提出了试验测试系统SBS阈值的方法,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对信号进行相位调制能有效提高SBS阈值。通过试验证明了在大入纤功率情况下SPM效应会造成一定的通道代价,提出并验证了抑制SPM效应的两种方法。(2)对遥泵放大器进行了理论与试验研究。提出了通过试验测试结合理论计算设计遥泵增益单元(RGU)在线路中最佳放置位置的算法,并通过试验验证了算法的准确性。(3)对超低损耗光纤在长距传输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与试验研究,并通过试验验证了新型光纤相比于普通光纤对长距离传输性能上的改善。(4)对新型码型中DPSK调制技术及平衡接收技术在长距传输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与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的方法验证了基于相位调制的DPSK码型对长距离传输性能的改善。(本文来源于《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1-01-01)
盖军丽[9](2009)在《长跨距无中继光纤通信系统设备配置与光放大单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与特高压输电网相配套的长跨距无中继光纤通信系统对我国特高压电网的安全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概述了无中继光纤通信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关键技术的基础上,主要进行了如下工作:基于功率预算的简单原则,给出了不同速率不同跨距下无中继光纤通信系统的设备配置方案;基于拉曼放大器的半解析模型,模拟分析了拉曼放大器结构参数与其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基于遥泵放大器的数值计算模型,模拟分析了遥泵放大器结构参数与其性能参数之间的关系。论文给出的无中继系统设备配置方案为电力长跨距无中继光纤通信系统的实际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论文给出的拉曼放大和遥泵放大单元的模拟分析结果为电力长跨距无中继光纤通信线路性能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北电力大学(北京)》期刊2009-01-20)
徐林,付俊峰,叶小华[10](2008)在《超长跨距无中继光传输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并分析了超长跨距中所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包括光源谱宽控制技术、前向纠错调制编码技术、高功率增益的EDFA功率放大技术、低噪声指数的分布式喇曼放大技术、通信线路安全及信号监控技术以及传输链路信噪比控制管理技术等。综合这些新技术,有助于大幅度提升无中继光传输距离并有效降低传输系统成本,适于在无中继跨海通信及长距离无中继专用网络等领域中配置应用。此外,还介绍了慧视公司研发的新一代超长跨距无中继光传输系统Anyhaul ULS产品的性能及应用案例。(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通信》期刊2008年03期)
长跨距无中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视频会议,流媒体服务等技术的应用和互联网的普及产生的信息爆炸式增长,对物理层的光传输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大量光纤传输路径中,如沙漠通信,岛间通信等,光缆线路经过的往往是自然条件恶劣,交通不便或无人居住的地区。中继站点的建设与维护十分困难,这就对光通信传输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光通信系统能够传输更远的距离,增大站间距离以减少中继站点的数量。因此,对400km甚至更长的站间跨距成为了研究和应用的热点,也对传统超长跨距光通信系统提出了更严峻的考验。超长跨距无中继光通信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为实现超长跨距无中继传输,我们拟采用偏振复用正交相位键控调制相干光通信技术。与直接调制/直接检测技术相比,相干光通信技术其灵敏度较高。在长跨距无中继通信系统中,光信号往往需要经过极限长距离传输且无任何中继放大设备,噪声较大,光信噪比较差。利用相干检测手段的高灵敏度可以更加有效的从噪声中恢复信号,增大传输距离。本论文研究了2.5G长跨距无中继PDM‐QPSK相干光通信系统的传输性能,并进行了实时实现。首先,基于离线处理平台下,深入研究了无中继相干光通信系统的传输特性。进行了离线处理算法的研究和优化,并优化传输系统以达到最佳传输性能指标。其次,基于离线系统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实时处理系统。深入研究了适用于实时处理的算法模块设计。最后,分析了无中继相干光通信系统的性能,为以后实现更高速率更长跨距传输提供了技术支持和理论指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跨距无中继论文参考文献
[1].姚庆,文闯.电力系统中2.5Gb/s和10Gb/s长跨距无中继光纤通信系统的设备配置[J].信息通信.2014
[2].金超.2.5G长跨距无中继SP&DP-QPSK相干光通信系统研究及实现[D].暨南大学.2014
[3].徐健,付成鹏,卜勤练,余春平,江毅.超长跨距无中继光传输系统中远程增益单元的研究[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2
[4].江尚军,吴锦虹,罗青松.基于G.652光纤的超长跨距无中继全光通信系统设计[J].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2012
[5].江尚军,黄誉,李亮.超长跨距无中继全光传输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广东通信技术.2012
[6].李志风.电力长跨距无中继光纤传输系统的仿真设计[D].华北电力大学.2011
[7].吴涛.基于一种典型配置长跨距无中继光缆通信系统的可靠性研究[J].广东通信技术.2011
[8].董振华.超长跨距无中继光传输新型技术的研究与试验[D].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2011
[9].盖军丽.长跨距无中继光纤通信系统设备配置与光放大单元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9
[10].徐林,付俊峰,叶小华.超长跨距无中继光传输技术[J].电力系统通信.2008
标签:光纤放大器(EDFA); 拉曼放大器(RA); 色散补偿; 前向纠错(F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