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定化酶催化合成丁酸丁酯(论文文献综述)
夏扬帆,杨水金[1](2021)在《合成丁酸丁酯的催化剂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丁酸丁酯既是一种溶剂,又可作为色谱分析的标准物质,常用于有机合成和香精等领域,但现阶段其生产周期长、产量低、纯度不高以及制备过程中的污染等不利因素导致丁酸丁酯的应用受限。因此,筛选活性高、绿色且价格低廉的催化剂,开发环境友好的合成工艺是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本文综述无机盐、磺酸及其盐、有机铵盐、分子筛及离子交换树脂、酶、离子液体、固体超强酸、杂多酸等催化剂催化合成丁酸丁酯工艺的最佳条件和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分析各类催化剂的优缺点及其催化机制,对其在丁酸丁酯工业催化上的应用进行总结和展望,以期对丁酸丁酯的高效、绿色化生产提供参考。
路雪纯,辛嘉英,张帅,王艳,夏春谷[2](2021)在《脂肪酶固定化及其在食品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脂肪酶作为一种绿色的生物催化剂广泛应用在食品等工业领域,但是其结构极易被破坏且在环境中稳定性较差,固定化脂肪酶是提高其稳定性和重复利用率的关键技术。近年来新型材料的不断出现,为脂肪酶的固定化带来了契机。由于脂肪酶是作用于油水界面的特殊酶,固定化材料的物理和化学性能会直接改变固定化酶的催化特性,提高酶活力、选择性和稳定性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固定化脂肪酶的材料和方法,及其在食品加工领域中的应用,并展望了固定化脂肪酶的发展前景。
段宝轩[3](2020)在《聚合物涂覆固定化酶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酶催化反应精馏(ERD),是一种基于反应精馏(RD)改良的工艺流程,其采用固定化酶替代了传统RD中的酸碱催化剂。ERD因其高的底物选择性和温和的工艺条件而备受研究者们的青睐。然而,要将ERD应用到工业生产过程,解决固定化酶催化剂的成本和稳定性等限制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本文将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CALB)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固定于商业树脂“NKA”中,同时通过串联的反应对固定化酶进行聚乙二醇化修饰。考察了固定化酶的催化性能和稳定性,并对固定化酶催化剂催化酯交换反应合成乙酸正丁酯的本征动力学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将CALB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固定于大孔吸附树脂“NKA”中(NKACALB);同时,优化了NKA-CALB的制备条件,得出了固定化中最佳吸附时间、最适缓冲液p H、最佳酶与载体比例和最优干燥方式;并且,利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CLSM)、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等手段对NKA-CALB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ALB成功固定于NKA大孔吸附树脂上;再者,研究NKA-CALB的酶学稳定性,相较于游离酶,NKA-CALB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p H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和储存稳定性;最后,将NKA-CALB应用于正丁醇与乙酸乙酯的酯交换反应中,其展现出优于游离酶和Novozyme435的催化性能和操作稳定性。第二部分,对NKA-CALB进行进一步的聚乙二醇化修饰,得到NKA-CALBPEGylated;利用红外光谱分析(FT-IR)、热重分析(TG)、比表面积分析(BET)、接触角测定(θ)等表征方法对NKA-CALB-PEGylated进行表征,表明NKA-CALB成功聚乙二醇化,并且具有更优的热稳定性;研究了NKA-CALB-PEGylated的酶学稳定性,相较于NKA-CALB,NKA-CALB-PEGylated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p H稳定性、有机溶剂耐受性和储存稳定性;最后,NKA-CALB-PEGylated在催化正丁醇与乙酸乙酯的酯交换反应中展现出优于NKA-CALB的催化性能和操作稳定性。第三部分,在间歇反应釜中进行了NKA-CALB-PEGylated催化剂催化正丁醇与乙酸乙酯的酯交换反应的本征动力学研究,确定了转速、催化剂用量、酯醇摩尔比和温度等最优反应条件,将试验数据拟合得到反应动力学方程,比较试验值与计算值,结果表明此宏观动力学方程具备合理性。
王世臻[4](2019)在《脂肪酶催化衣康酸酯合成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衣康酸(IA)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二元有机酸,其最主要的衍生物衣康酸酯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化工合成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增塑剂、生物基橡胶、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研究领域。目前,衣康酸酯的制备方法大多使用浓硫酸作为催化剂,对设备腐蚀严重,容易产生副反应且制备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三废”。脂肪酶酶促酯化反应是一种绿色环保的催化方法,以衣康酸这一生物基化学品为原料合成酯类物质对于制备生物基新材料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课题结合酶促反应的催化特性,研究以脂肪酶为催化剂的衣康酸酯合成工艺。1.在酶催化合成衣康酸二正丁酯工艺过程中,筛选出了适合此酯化反应的脂肪酶Novozyme 435,并优化了该催化反应过程的最佳条件(酶量、物料比、除水剂、溶剂等);对比了恒温振荡培养箱(CTS)与搅拌式反应器(STR)的反应效果,得到了最佳反应条件如下:酶量20%(w酶/w酸),反应温度65℃,酸醇摩尔比1:3,除水剂优选为CaCl2。在此最优反应条件下,以搅拌式反应器作为反应设备,在无溶剂体系下合成衣康酸二正丁酯反应的最高衣康酸转化率为58.6%,相比于恒温振荡培养箱体系缩短反应时间40%~50%,二酯收率提高17%。2.在衣康酸二正丁酯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中,对产品进行组分分析与检测,旋蒸-过滤除去过量的反应底物与游离脂肪酶,碱洗除去产物中混有的衣康酸单丁酯,最终使用萃取的方法提取出目标产物,所得产物中衣康酸二正丁酯含量为97.3%。3.利用脂肪酶为催化剂制备衣康酸聚酯的研究中,经过酶种类与二元醇底物的预实验筛选,选择使用Novozyme 435脂肪酶为催化剂,并选择1.4-丁二醇作为反应底物,优选T=75℃、酸醇物料摩尔比1:3、酶量20%(w酶/w酸)为最优工艺条件。无溶剂体系下,使用自行搭建的抽真空搅拌反应器,经两步反应法,可制得数均分子量(Mn)947,重均分子量(Mw)974,多分散性(PDI)为1.02的衣康酸聚酯产品。
徐珊[5](2018)在《优化脂肪酶固定化工艺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脂肪酶是一种绿色、高效的生物催化剂,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制革、环保、织物处理、生物柴油生产等工业领域,但游离的脂肪酶存在稳定性差、易失活、难以回收利用和无法连续化操作等缺点,难以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若将酶进行固定化后就可以较好地克服这些缺点,所以,酶的固定化研究成为了酶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主要对脂肪酶的固定化工艺和固定化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以期达到优化固定化脂肪酶的工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海藻酸钠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为载体,乙二醇缩水甘油醚(EGDE)为交联剂,采用包埋交联法固定化脂肪酶,研究具体的固定化工艺条件。优化固定化条件后得到最佳工艺制备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2.5%,CMC浓度1.5%,酶液浓度10 mg/m L,溶液p H=7.0,氯化钙浓度5%,以0.02%的EGDE交联固定30 min,由此制备得到酶活约为379.34 U/g的固定化酶,酶活回收率为50.09%。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p H为8.5,比游离酶增大0.5个单位;最适反应温度为45℃,比游离酶提高5℃;耐热性能变好;且重复使用7次后保持60%左右的相对酶活。(2)比较戊二醛交联固定化酶、EGDE交联固定化酶、不交联的固定化酶的酶活和重复使用率,结果发现戊二醛、EGDE交联固定化酶的酶活,分别是未交联的固定化酶的118.46%、134.00%,戊二醛、EGDE交联、不交联的固定化酶重复使用7次后酶活分别为初始酶活的47.24%、59.66%、39.42%。(3)以国产环氧树脂LXEP-120为载体共价固定化脂肪酶,优化固定化条件后得到最佳工艺制备条件:选用p H=6.0,浓度为1.0 mol/L的磷酸钾缓冲液,酶质量浓度2mg/m L,载体投放量为5.0 g(酶溶液为4 m L的条件下),固定化温度为22℃,固定化时间为12 h。在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固定化脂肪酶的酶活回收率为92.79%,酶活约为398.46 U/g。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p H(p H=8.0)没有变化,最适反应温度(45℃)提高5℃,酸碱耐受性、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显着增强。(4)以甘氨酸为阻断试剂,在固定化操作后,封闭环氧树脂上未与酶分子共价连接的环氧基团,研究甘氨酸孵育对环氧树脂固定化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得到,甘氨酸孵育可以显着提高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但对酸碱耐受性和重复使用率的影响不大。最佳孵育条件为选用p H=7.0,浓度为2.5 mol/L的甘氨酸溶液,在25℃、150 r/min条件下孵育24h。
王璐[6](2018)在《非水相体系中褶皱假丝酵母脂肪酶催化合成丁酸香叶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丁酸香叶酯作为应用最频繁的萜类香料之一,被广泛用于食品、药物、香水和化妆品调配中。工业上目前应用的丁酸香叶酯化学合成法有明显缺点,酶法合成具备反应专一、反应条件温和以及产物分离容易等特点,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用褶皱假丝酵母脂肪酶(Candida rugosa Lipase,CRL)在有机溶剂中催化合成丁酸香叶酯。首先用液相色谱分离合成的反应产物,通过FT-IR,NMR进行结构表征,确定产物为丁酸香叶酯,并建立了用GC测定产物浓度的分析方法。接着,通过单因素实验对游离酶的催化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确定最佳反应条件为:溶剂正庚烷,加酶量9 mg/m L,分子筛添加量10 mg/mL,底物酸醇摩尔比1:1.5,反应时间3.5 h。在以上条件下,游离CRL催化丁酸香叶酯的酯化率达到90.7%。为深入理解CRL在有机相中催化合成丁酸香叶酯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动力学研究,明确该反应机理符合Ping-Pong Bi-Bi机制,香叶醇与丁酸都对CRL有竞争性抑制作用。根据非线性模拟得到动力学参数,进一步描述了反应机理。从实际应用考虑,对CRL进行固定化。选择阳离子交换树脂D151作为固定化载体,最优固定化条件为:酶液浓度15 mg/mL,磷酸盐缓冲液pH 6.5,固定化温度45℃条件下,固定化8 h。蛋白质固定化率为88.5%,酶蛋白比活最高为195.6×104 U/g,酶活回收率为83.5%,固定化CRL具有较高的催化性能,丁酸香叶酯的酯化率可达到84.3%。对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研究发现,CRL经过固定化后最适温度没有变化,仍为40℃;热稳定性大大提高,在80℃下保温2 h后,固定化CRL催化丁酸香叶酯的酯化率仍能保持60%以上,而游离酶已经下降到16.4%;将固定化CRL进行7批次反应,其催化酯化率仍保持在75%以上,表明该固定化脂肪酶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稳定性。自制了实验室用小型循环流化床反应器(CFBR),用固定化CRL催化连续合成丁酸香叶酯,经优化的操作条件为:床层膨胀比1.6,进料流量0.07 m L/min(对应的平均停留时间4.7 h),丁酸浓度75 mmol/L,酸醇摩尔比1:1.5。在此条件下,连续反应12 h,酯化率稳定在77%。以上工作为此工艺的放大和工业应用提供了基础。最后利用ASPEN PLUS软件计算气液平衡,证明香叶醇与丁酸香叶酯之间的相对挥发度很高,可以通过常规蒸馏方法分离。
于敏,周海燕,任立伟,蒋振华,周华,韦萍[7](2015)在《大孔树脂共吸附固定葡聚糖-脂肪酶催化合成香茅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大孔树脂为载体对脂肪酶和葡聚糖进行共吸附固定,考察葡聚糖的共吸附对脂肪酶固定化效果的影响,并应用所得固定化酶在无溶剂体系催化合成月桂酸香茅酯。结果表明:在固定化过程中添加终质量浓度为0.75mg/m L的葡聚糖可提高固定化酶酶活回收率,使用该固定化酶在无溶剂体系催化月桂酸与香茅醇酯化,酶的催化效率及操作稳定性均有提高。在底物月桂酸与香茅醇物质的量的比为1∶1,加入1 U的固定化脂肪酶,在50℃时无溶剂体系中反应10 h,反应的酯化率达95.3%。添加终质量浓度为0.75 mg/m L的T-20及T-40(葡聚糖相对分子质量为2×104和4×104)制备的固定化酶可将到达95%酯化率的反应时间缩短至6 h,其中添加T-40的固定化酶经10次连续催化后,仍保持75%以上的催化活性。
李明[8](2014)在《离子液体的构建及在非水生物催化合成天然香料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绿色化学在全球的倡导及消费者对天然香料日益强烈的追求,生物仿生合成天然香料成为香料工业最具发展潜力的途径之一。离子液体是一种环境友好的绿色溶剂,可替代易挥发性有机溶剂应用于非水生物催化。然而,迄今人们对离子液体对酶行为的影响机制和规律性了解甚少。为此,本论文开展了新型对称烷基咪唑型离子液体的设计、合成、性质及作为天然香料仿生合成介质的研究。设计合成出十种阳离子是1,3-二烷基咪唑[D(R)IM]+而阴离子为[PF6]-和[OAc]-的新型对称烷基咪唑型离子液体。其中,四种对称烷基咪唑醋酸盐离子液体未见文献报道。研究发现,阳离子咪唑环1、3位N上取代基的碳链长短与同分异构之间的构型差异都会显着影响离子液体的性质。当阳离子相同时,[OAc]-类离子液体的密度、热稳定性、粘度、极性及表面张力都要低于相应的[PF6]-与[NTf2]-离子液体。考察离子液体的提取、富集和定香性能,研究离子液体与香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离子液体提取芳樟油表明,具有较高极性与较低粘度的离子液体对芳樟油的提取率较高。SEM结果证实离子液体可以有效破坏植物组织细胞,从而有助于精油的释放。离子液体顶空单滴微萃取酯类香料结果显示,离子液体对酯类化合物的富集倍数既受其憎水性、极性和粘度的影响,还与分析物本身的结构及性质密切相关。良好的憎水性、较低的极性有利于富集,而高粘度则相反。离子液体对芳香族酯类的富集倍数最高,萜类酯其次,饱和脂肪族酯相对最低。离子液体对香料的定香性能研究发现,具有较高极性的离子液体与极性较大的香料如醇类化合物之间的作用力较强,而低极性的离子液体与弱极性的香料如酮类、酯类、萜类化合物之间的作用力较强,高粘度有助于离子液体对香料的定香作用。分别以脂肪酶催化(-)-薄荷醇与乙酸酐酯化合成(-)-乙酸薄荷酯及脂肪酶催化拆分(±)-薄荷醇为模型反应,考察不同离子液体介质对酶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酶在离子液体中的活性、立体选择性和稳定性显着优于有机溶剂正己烷,(-)-薄荷醇转化率高达97.4%,(±)-薄荷醇拆分反应转化率与e.e.值分别可达48.1%与98.1%。荧光光谱和圆二色谱研究结果表明,酶在离子液体中有较大的酶蛋白分子裸露程度和良好的二级结构稳定性。以上事实表明离子液体的阳离子尺寸及空间构型是影响酶行为的重要因素。采用新型功能导电聚合物共价键合脂肪酶固定于铜网电极上,然后涂覆离子液体构建新型生物反应器。以催化拆分(R,S)-1-苯乙醇为模型反应,考察酶的活性、稳定性和重复利用性。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生物反应器具有良好的酶催化活性与立体选择性,在最佳反应条件下,最初反应速率、反应转化率及e.e.值分别为1.76Umg-1、47.4%和99.0%。固定化酶的半衰期是游离酶的5.1倍,生物反应器重复使用10次后酶活性没有明显减少。共价键合方式固定酶及离子液体良好的亲生物性使生物传感器在酶活性和稳定性方面得到较大提高。
张舍熹[9](2014)在《丁酸发酵液萃取-酯化偶联合成丁酸乙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丁酸乙酯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食品、香精、化学和能源等工业的短链酯类,目前主要通过化学合成法生产。近年来,由于石油资源的短缺和不可再生性以及传统化工造成的环境污染,生物燃料引起了广泛关注。鉴于丁酸酯有望成为新型的生物燃料以及人们对天然调味品的需求,微生物发酵法生产丁酸乙酯具有广阔的前景。目前已有大量利用廉价生物质发酵生产丁酸和乙醇的研究,可以通过建立简单、低能耗、低成本的方法将微生物发酵生产的丁酸和乙醇在天然催化剂——脂肪酶的作用下进行酯化反应合成丁酸乙酯。本课题对丁酸发酵液进行络合萃取,并在萃取相中直接进行脂肪酶催化丁酸和乙醇发生酯化反应,实现了丁酸发酵液萃取-酯化偶联合成丁酸乙酯,为丁酸发酵-萃取-酯化一体化工业生产提供依据。在萃取法分离发酵液中丁酸的研究中,首先筛选出最合适的萃取剂和酯化反应反应溶剂为三辛胺(TOA)-环己烷;然后考察萃取平衡时间、发酵液pH值、络合剂TOA浓度以及相比对发酵液中丁酸萃取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以TOA为络合剂、以环己烷为稀释剂的萃取体系30min即可达到萃取平衡,发酵液合适的pH值为2-3,TOA与发酵液中丁酸的摩尔浓度比为2:3-1:1,单级萃取时合适的两相相比为1.0,多级萃取时合适相比为0.3。对萃取剂中Novozym435催化的酯化反应进行优化,首先进一步考察TOA浓度对酯化反应的影响,TOA浓度增加时丁酸乙酯的酯化产率显着下降,所以合适的TOA与发酵液中丁酸的摩尔浓度比为2:3;然后考察酯化反应的反应温度、酶添加量、底物浓度和醇酸摩尔比对萃取剂中酯化反应的影响,获得的最佳反应条件为:反应温度为40℃,酶添加量为8g/L,合适的底物浓度为0.4-0.6mol/L,醇酸摩尔比为2:1。在萃取剂中酯化反应优化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萃取相中Novozym435催化丁酸乙酯的合成,考察分子筛添加量对萃取相中酯化反应的影响,合适的3分子筛添加量为40g/L;最佳条件下萃取相中酯化反应5h即可达到平衡,酯化率为81.42%,体积产率为65.96mmol·L-1·h-1;酶在该体系中重复利用6次后,酯化率仍未见明显降低;为进一步研究TOA浓度对丁酸萃取和酯化的综合影响,考察了TOA浓度对丁酸发酵液萃取-酯化偶联合成丁酸乙酯的影响,TOA和发酵液中丁酸摩尔浓度比为2:3时,丁酸乙酯相对于发酵液中丁酸的得率最高,为0.65mol/mol。
金子[10](2013)在《毕赤酵母细胞展示的CALB脂肪酶的表征及非水相催化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 (Candida antarctica lipase B,CALB)在酯化、转酯、手性拆分等非水相催化反应中表现出比其他脂肪酶更出色的催化活性。利用表面展示技术将脂肪酶锚定在细胞表面,类似于酶的固定化。通过发酵得到大量细胞,冻干即可用于催化,无需酶的提取纯化,杜绝了酶在固定化过程中的损失并节省了成本。然而,关于展示脂肪酶非水相催化特性,尚未见比较系统的研究,阻碍了展示脂肪酶在非水催化领域的应用。基于上述情况,本论文选取毕赤酵母细胞展示的CALB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应用于催化多种类型的反应以研究其非水相催化特性。针对亲水酵母细胞与疏水底物接触受阻的问题,对展示脂肪酶的表面进行疏水性修饰,探讨展示脂肪酶表面性质对非水相催化特性的影响。具体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细胞表面展示脂肪酶的定量合成脂肪酶的不可逆抑制剂4-甲基伞形酮己基膦酸酯,该物质与酵母细胞展示脂肪酶的活性中心不可逆结合并释放荧光物质4-甲基伞形酮(4-MU),通过测定4-MU的含量可以计算脂肪酶的活性中心数目。该方法精确灵敏,重现性好,与酶活测定和免疫荧光反应的结果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用该方法测得毕赤酵母展示CALB的载酶量为5‰。(2)毕赤酵母细胞展示CALB催化合成芳香酯研究了毕赤酵母展示CALB的底物选择性,酵母细胞的亲水性改变了展示CALB对直链醇的选择性,而底物的空间位阻效应是影响催化效率的首要因素。考察了溶剂、温度、底物浓度和摩尔比、细胞添加量对展示脂肪酶催化合成乙酸酯反应的影响,发现其具有较好的溶剂耐受性和温度耐受性。反应动力学研究显示毕赤酵母展示CALB对乙酸的耐受程度强于商品酶Novozym435。在此基础上,设计5L搅拌式反应器并合成了10种芳香酯。为了进一步探讨绿色制造的可能性,将展示CALB应用于30L无溶剂体系合成己酸乙酯,底物转化率达到90%。(3)毕赤酵母细胞展示CALB催化合成生物柴油在毕赤酵母展示RML催化合成生物柴油的反应中,加入适量毕赤酵母展示的CALB,可以消除反应的限速步骤,提高转酯合成效率。此外,使用异辛烷-叔丁醇混合溶剂能有效地改善细胞对甘油吸附效应,促进展示脂肪酶的分散。使用包括废油在内的各种原料合成生物柴油,12h甲酯产率达到90%。连续反应20批次后,甲酯的相对产率仍在85%以上。(4)毕赤酵母细胞展示CALB催化区域选择性和手性选择性反应毕赤酵母展示CALB催化葡萄糖与月桂酸合成葡萄糖月桂酸单酯,催化果糖与月桂酸合成果糖月桂酸单酯/二酯,核磁共振检测产物的结构表明展示CALB对糖环上的伯羟基具有特异选择性。将展示CALB应用于拆分-苯乙醇,显示只有R型底物才能被催化,但不能拆分手性碳原子附近有较大空间位阻基团的底物,如药物班布特罗。(5)毕赤酵母细胞展示CALB的表面疏水修饰通过在毕赤酵母细胞表面共展示真菌疏水蛋白HFBI、吸附表面活性剂Tween80、吸附离子液体[Omin][PF6]和添加疏水性碳源四种方法分别对毕赤酵母展示CALB进行表面疏水修饰。对修饰后的酶进行表面疏水性分析以及表面基团表征,发现四种修饰方法都能不同程度地增强毕赤酵母展示CALB的疏水性,吸附Tween80和[Omin][PF6]对表面疏水性的增强程度较大。将修饰后的酶应用于合成己酸乙酯、长链脂肪酸乙酯和生物柴油,疏水性强的展示CALB催化效率较高。本论文通过研究毕赤酵母展示CALB催化多个反应,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展示酶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固定化酶在非水相中的催化特性。初步探索了改善展示脂肪酶表面性质的方法,为其进一步的非水相催化应用提供基础。
二、固定化酶催化合成丁酸丁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定化酶催化合成丁酸丁酯(论文提纲范文)
(1)合成丁酸丁酯的催化剂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无机类催化剂 |
1.1 无机氯化物 |
1.2 硫酸盐 |
1.3 分子筛和离子交换树脂 |
1.4 固体超强酸 |
1.5 杂多酸 |
2 有机类催化剂 |
2.1 磺酸及其盐 |
2.2 有机铵盐 |
2.3 酶 |
2.4 离子液体 |
2.5 多孔有机物 |
3 结语 |
(3)聚合物涂覆固定化酶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反应精馏 |
1.1.1 反应精馏概况 |
1.1.2 反应精馏的催化剂研究 |
1.2 酶反应精馏耦合技术研究进展 |
1.2.1 酶催化填料 |
1.2.2 酶催化反应与精馏耦合型式 |
1.3 固定化酶 |
1.3.1 固定化酶概述 |
1.3.2 固定化方法 |
1.4 固定化载体 |
1.5 脂肪酶及其应用 |
1.5.1 脂肪酶概述 |
1.5.2 脂肪酶的应用 |
1.6 聚乙二醇化概述 |
1.7 酯交换反应概述 |
1.7.1 乙酸正丁酯介绍 |
1.7.2 反应精馏合成乙酸正丁酯研究 |
1.8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NKA大孔吸附树脂固定化脂肪酶及其催化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试剂 |
2.2.2 仪器 |
2.2.3 实验及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固定化条件的优化 |
2.3.2 NKA-CALB的分析与表征 |
2.3.3 NKA-CALB的酶学稳定性研究 |
2.4 小结 |
第三章 NKA-CALB-PEGylated的制备、表征与催化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剂 |
3.2.2 仪器 |
3.2.3 实验及分析方法 |
3.2.3.1 NKA-CALB的制备 |
3.2.3.2 NKA-CALB-PEGylated的制备 |
3.2.3.3 水解活性与酯化活性的测定 |
3.2.3.4 NKA-CALB-PEGylated的分析与表征 |
3.2.3.5 NKA-CALB-PEGylated酶学稳定性研究 |
3.2.3.6 NKA-CALB-PEGylated催化酯交换反应 |
3.2.3.7 NKA-CALB-PEGylated的重复利用性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NKA-CALB-PEGylated的合成机理 |
3.3.2 NKA-CALB-PEGylated的分析与表征 |
3.3.3 NKA-CALB-PEGylated的酶学稳定性研究 |
3.4 小结 |
第四章 NKA-CALB-PEGylated催化酯交换反应的动力学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4.2.2 实验装置 |
4.2.3 实验步骤 |
4.2.4 分析方法 |
4.2.5 实验操作条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搅拌速率的影响 |
4.3.2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4.3.3 酯醇摩尔比的影响 |
4.3.4 反应温度的影响 |
4.4 动力学模型 |
4.4.1 反应机理 |
4.4.2 化学平衡常数的测定 |
4.4.3 动力学方程的拟合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主要创新点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4)脂肪酶催化衣康酸酯合成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衣康酸 |
1.1.1 衣康酸简介 |
1.1.2 衣康酸衍生物 |
1.2 脂肪酶 |
1.2.1 脂肪酶简介 |
1.2.2 脂肪酶催化反应过程 |
1.2.3 脂肪酶催化酯类物质合成研究进展 |
1.3 衣康酸酯的合成 |
1.3.1 衣康酸酯的制备方法 |
1.3.2 衣康酸酯的应用 |
1.4 酯化反应研究进展 |
1.4.1 酯化反应催化剂的发展 |
1.4.2 酯化反应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1.5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二章 脂肪酶催化合成衣康酸二正丁酯的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2.2.1.1 实验原料 |
2.2.1.2 实验设备 |
2.2.2 实验方法 |
2.2.2.1 衣康酸二正丁酯的制备 |
2.2.2.2 搭建搅拌式反应器(STR) |
2.2.2.3 酸值测定 |
2.2.2.4 反应产物的气相色谱检测 |
2.2.2.5 反应产物的收率计算 |
2.2.2.6 不同种类脂肪酶对酶催化的影响 |
2.2.2.7 脂肪酶用量对酶催化的影响 |
2.2.2.8 溶剂对酶催化的影响 |
2.2.2.9 温度对酶催化的影响 |
2.2.2.10 物料比对酶催化的影响 |
2.2.2.11 除水剂种类的优化 |
2.2.2.12 不同反应器催化效率比较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不同酶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2.3.2 脂肪酶用量的优化 |
2.3.3 反应温度优化 |
2.3.4 溶剂体系优化 |
2.3.5 物料比的优化 |
2.3.6 除水剂对酯化反应的影响分析 |
2.3.7 恒温震荡培养箱与搅拌式反应器催化效果对比 |
2.4 小结 |
第三章 衣康酸二正丁酯的分离纯化工艺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3.2.1.1 实验原料 |
3.2.1.2 实验设备 |
3.2.2 实验方法 |
3.2.2.1 旋蒸及过滤方法 |
3.2.2.2 碱洗方法 |
3.2.2.3 反应产物的气相色谱检测 |
3.2.2.4 反应产物的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反应产物组成分析 |
3.3.2 旋蒸过滤后产物组成分析 |
3.3.3 碱洗后产物组成分析 |
3.3.4 碱液浓度对碱洗速率的影响 |
3.3.5 分离纯化后产物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
3.4 小结 |
第四章 脂肪酶催化合成衣康酸聚酯的工艺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原料与设备 |
4.2.1.1 试剂材料 |
4.2.1.2 实验设备 |
4.2.2 实验方法 |
4.2.2.1 酶催化衣康酸聚酯的制备 |
4.2.2.2 搭建抽真空搅拌反应器 |
4.2.2.3 酸值测定 |
4.2.2.4 凝胶渗透色谱测试 |
4.2.2.5 红外测试 |
4.2.2.6 底物与脂肪酶种类的筛选 |
4.2.2.7 脂肪酶量对反应的影响分析 |
4.2.2.8 反应设备的选择与改进 |
4.2.2.9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分析 |
4.2.2.10 底物物料比对反应的影响分析 |
4.2.2.11 衣康酸酯产品的表征及结果分析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3.1 底物与脂肪酶种类的筛选 |
4.3.2 酶量对反应的影响分析 |
4.3.3 温度对反应的影响分析 |
4.3.4 物料比对反应的影响分析 |
4.3.5 衣康酸酯的结构表征 |
4.3.6 衣康酸酯分子量及多分散性测定结果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问题及建议 |
5.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附件 |
(5)优化脂肪酶固定化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综述 |
1.1 脂肪酶 |
1.1.1 脂肪酶的概述 |
1.1.2 脂肪酶的催化机理 |
1.1.3 脂肪酶的分类 |
1.2 固定化酶 |
1.2.1 固定化酶概述 |
1.2.2 酶的固定化方法 |
1.3 固定化脂肪酶的应用 |
1.3.1 固定化脂肪酶在催化生物柴油合成中的应用 |
1.3.2 固定化脂肪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
1.3.3 固定化脂肪酶在环境治理中的应用 |
1.3.4 固定化脂肪酶在织物处理中的应用 |
1.3.5 固定化脂肪酶在化合物手性拆分中的应用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复配包埋法制备固定化脂肪酶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脂肪酶酶活力测定方法 |
2.2.2 复配包埋法制备固定化脂肪酶的单因素实验 |
2.2.3 复配法固定化脂肪酶的正交试验 |
2.2.4 复配包埋交联法固定脂肪酶 |
2.2.5 游离酶与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比较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油酸铜皂标准曲线的制作 |
2.3.2 复配包埋法制备固定化脂肪酶的单因素试验结果 |
2.3.3 复配法固定化脂肪酶的正交试验 |
2.3.4 复配包埋交联法固定脂肪酶 |
2.3.5 交联后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的酶学性质比较 |
2.4 小结 |
第三章 国产环氧树脂LXEP-120固定化脂肪酶 |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3.1.2 实验仪器 |
3.2 实验方法 |
3.2.1 脂肪酶酶活力测定方法 |
3.2.2 国产环氧树脂LXEP-120固定化脂肪酶的条件优化 |
3.2.3 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的酶学性质比较 |
3.3 分析与讨论 |
3.3.1 国产环氧树脂LXEP-120固定化脂肪酶的条件优化 |
3.3.2 固定化酶与游离酶的酶学性质比较 |
3.4 小结 |
第四章 环氧树脂固定化酶的稳定性研究 |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药品与试剂 |
4.1.2 实验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脂肪酶酶活力测定方法 |
4.2.2 LXEP-120环氧基树脂固定化酶的制备 |
4.2.3 甘氨酸孵育LXEP-120环氧树脂固定化酶的条件优化 |
4.2.4 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测定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甘氨酸孵育LXEP-120环氧树脂固定化酶的条件优化 |
4.3.2 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比较 |
4.4 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非水相体系中褶皱假丝酵母脂肪酶催化合成丁酸香叶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丁酸香叶酯的酶法合成 |
1.1.1 丁酸香叶酯的功能和来源 |
1.1.2 丁酸香叶酯的合成方法 |
1.1.3 脂肪酶概述 |
1.1.4 脂肪酶的固定化 |
1.1.5 脂肪酶催化合成丁酸香叶酯的研究进展 |
1.2 非水相体系中脂肪酶的催化动力学 |
1.2.1 非水相体系中脂肪酶作用的特点 |
1.2.2 脂肪酶的结构 |
1.2.3 脂肪酶的“盖子” |
1.2.4 脂肪酶催化酯化反应的动力学 |
1.3 酶催化连续反应 |
1.3.1 搅拌式反应器 |
1.3.2 固定床反应器 |
1.3.3 流化床反应器 |
1.3.4 膜式反应器 |
1.3.5 连续反应器的工业应用现状 |
1.4 立题背景和意义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设备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游离酶合成丁酸香叶酯 |
2.2.2 丁酸香叶酯的分离鉴定 |
2.2.3 气相色谱定量检测丁酸香叶酯 |
2.2.4 CRL催化合成丁酸香叶酯的动力学研究 |
2.2.5 脂肪酶的固定化 |
2.2.6 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 |
2.2.7 丁酸香叶酯的连续合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产物的分离、表征与定量测定 |
3.1.1 FT-IR鉴定 |
3.1.2 NMR鉴定 |
3.1.3 气相色谱法定量测定 |
3.2 游离褶皱假丝酵母脂肪酶催化合成丁酸香叶酯的条件优化 |
3.2.1 溶剂的选择 |
3.2.2 CRL与Novozym435的比较 |
3.2.3 加酶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3.2.4 分子筛添加量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3.2.5 底物摩尔比对酯化反应的影响 |
3.2.6 最适条件结果验证 |
3.3 非水相体系中褶皱假丝酵母脂肪酶催化酯合成的反应机制及动力学 |
3.3.1 反应初速率的确定 |
3.3.2 竞争性抑制作用的确定 |
3.3.3 反应动力学方程的确定 |
3.4 褶皱假丝酵母脂肪酶的固定化 |
3.4.1 固定化载体的选择 |
3.4.2 固定化时间对固定化率的影响 |
3.4.3 酶液浓度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
3.4.4 pH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
3.4.5 温度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
3.4.6 最适固定化条件结果验证 |
3.5 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 |
3.5.1 固定化酶的最适反应温度 |
3.5.2 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 |
3.5.3 固定化酶的重复使用稳定性 |
3.6 丁酸香叶酯的连续合成 |
3.6.1 临界流化速度的估算 |
3.6.2 床层膨胀比的确定 |
3.6.3 平均停留时间对连续反应酯化率的影响 |
3.6.4 底物浓度对连续反应酯化率的影响 |
3.6.5 最适条件结果验证 |
3.6.6 丁酸香叶酯的工业分离方法初探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丁酸香叶酯H谱 |
附录Ⅱ:丁酸香叶酯C谱 |
附录Ⅲ: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大孔树脂共吸附固定葡聚糖-脂肪酶催化合成香茅酯(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 1 材料与仪器 |
1. 2 脂肪酶的固定化 |
1. 3 蛋白及葡聚糖装载量测定 |
1. 4 固定化酶酶活测定 |
1. 5 固定化酶热稳定性测定 |
1. 6 固定化酶p H稳定性测定 |
1. 7 月桂酸香茅酯的合成及检测 |
1. 8 红外图谱分析 |
2 结果与讨论 |
2. 1 大孔树脂对葡聚糖的吸附效果 |
2. 2 葡聚糖浓度对蛋白吸附量的影响 |
2. 3 葡聚糖对固定化酶酶活的影响 |
2. 4 葡聚糖共吸附对脂肪酶热稳定的影响 |
2. 5 葡聚糖共吸附对脂肪酶p H稳定性的影响 |
2. 6 葡聚糖共吸附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合成月桂酸香茅酯 |
2. 6. 1 葡聚糖共固定化对催化速率的影响 |
2. 6. 2 葡聚糖共吸附固定化脂肪酶操作稳定性 |
2.7红外图谱表征结果 |
3 结论 |
(8)离子液体的构建及在非水生物催化合成天然香料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缩略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然香料的仿生合成 |
1.1.1 酶工程 |
1.1.2 发酵工程 |
1.2 离子液体在香料仿生合成中的应用 |
1.2.1 离子液体的独特性质 |
1.2.2 离子液体在非水生物催化中的应用 |
1.2.3 离子液体在天然香料仿生合成中的应用 |
1.3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1 离子液体的绿色制备 |
1.3.2 离子液体结构对性质影响规律 |
1.3.3 离子液体对酶作用机制 |
1.3.4 酶的固定及连续生产 |
1.4 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新型 1,3-二烷基咪唑离子液体的制备 |
2.1 实验部分 |
2.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2.1.2 合成路线 |
2.1.3 合成 1,3-二正丁基咪唑醋酸盐 |
2.1.4 合成 1,3-二正丁基咪唑六氟磷酸盐 |
2.1.5 离子液体红外光谱测定 |
2.1.6 离子液体的电喷雾质谱条件 |
2.1.7 离子液体核磁共振图谱测定 |
2.2 结果与讨论 |
2.2.1 合成工艺选择 |
2.2.2 离子交换反应条件优化 |
2.2.3 合成离子液体产率 |
2.2.4 离子液体结构表征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新型 1,3-二烷基咪唑醋酸盐离子液体的理化性质 |
3.1 实验部分 |
3.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3.1.2 离子液体的密度测定 |
3.1.3 离子液体的热重测定 |
3.1.4 离子液体的粘度测定 |
3.1.5 离子液体的极性测定 |
3.1.6 离子液体的表面张力测定 |
3.2 结果与讨论 |
3.2.1 离子液体结构对密度的影响 |
3.2.2 离子液体的热稳定性 |
3.2.3 不同离子液体的粘度变化 |
3.2.4 离子液体的极性 |
3.2.5 离子液体的表面活性 |
3.2.6 离子液体的表面能与表面熵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离子液体对芳樟油的提取 |
4.1 实验部分 |
4.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4.1.2 离子液体法提取芳樟油 |
4.1.3 超声辅助离子液体法提取芳樟油 |
4.1.4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芳樟油 |
4.2 结果与讨论 |
4.2.1 离子液体种类及提取方式对芳樟油提取的影响 |
4.2.2 超声辅助离子液体提取条件优化 |
4.2.3 芳樟油成分分析 |
4.2.4 不同提取方式下的芳樟叶组织结构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离子液体的定香性能 |
5.1 实验部分 |
5.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5.1.2 HS-GC-MS 法测定离子液体延缓香料香气释放性能 |
5.1.3 GC-MS 分析 |
5.1.4 半衰期的测定 |
5.2 结果与讨论 |
5.2.1 离子液体种类对芳樟醇定香效果的影响 |
5.2.2 离子液体对芳樟醇定香条件优化 |
5.2.3 芳樟醇逸香曲线 |
5.2.4 离子液体种类对丁酸丁酯定香效果的影响 |
5.2.5 离子液体对丁酸丁酯定香条件优化 |
5.2.6 丁酸丁酯逸香曲线 |
5.2.7 离子液体种类对苯乙酮定香效果的影响 |
5.2.8 离子液体对苯乙酮定香条件的优化 |
5.2.9 苯乙酮逸香曲线 |
5.2.10 离子液体种类对甜橙油萜定香效果的影响 |
5.2.11 离子液体对甜橙油萜定香条件的优化 |
5.2.12 甜橙油萜逸香曲线 |
5.2.13 离子液体延缓香精香气释放性能的测定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离子液体/香气的界面行为 |
6.1 实验部分 |
6.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6.1.2 离子液体顶空单滴微萃取 |
6.1.3 气质联用分析 |
6.2 结果与讨论 |
6.2.1 解吸条件的确定 |
6.2.2 萃取条件的优化 |
6.2.3 离子液体种类对萃取率的影响 |
6.3 单滴萃取-气质联用的分析特征 |
6.4 天然香料中酯类成分的测定 |
6.5 小结 |
第七章 离子液体介质中酶促合成(-)-乙酸薄荷酯 |
7.1 实验部分 |
7.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7.1.2 离子液体的合成 |
7.1.3 (-)-乙酸薄荷酯的合成 |
7.1.4 气相色谱条件 |
7.1.5 酶的半衰期测定 |
7.2 结果与讨论 |
7.2.1 酶促反应条件优化 |
7.2.2 介质的选择 |
7.2.3 离子液体的加入量与体系含水量的影响 |
7.2.4 酶的稳定性 |
7.2.5 酶的重复利用 |
7.2.6 离子液体的循环利用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离子液体介质中酶催化拆分(±)-薄荷醇 |
8.1 实验部分 |
8.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8.1.2 酯化反应 |
8.1.3 气相色谱条件 |
8.1.4 手性拆分效果的定量分析 |
8.1.5 酶的稳定性检测 |
8.1.6 酶的荧光发射光谱的检测 |
8.1.7 酶的圆二色谱 |
8.1.8 离子液体及酶的重复利用 |
8.2 结果与讨论 |
8.2.1 酰化试剂对选择性酯化反应的影响 |
8.2.2 脂肪酶种类 |
8.2.3 酶促反应条件的优化 |
8.2.4 反应介质的选择 |
8.2.5 酶的稳定性 |
8.2.6 离子液体及酶的重复利用 |
8.3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功能导电高分子聚合物与离子液体构建的新型生物反应器催化拆分(R,S)-1-苯乙醇 |
9.1 实验部分 |
9.1.1 主要仪器与试剂 |
9.1.2 DPP 合成路线 |
9.1.3 DPP 的合成 |
9.1.4 生物反应器的构建 |
9.1.5 气相色谱条件 |
9.1.6 (R,S)-1-苯乙醇的催化拆分 |
9.1.7 酶的半衰期 |
9.2 结果与讨论 |
9.2.1 功能导电聚合物 PDPP 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质 |
9.2.2 生物反应器的面貌结构 |
9.2.3 反应条件的优化 |
9.2.4 生物反应器中固定化酶的稳定性 |
9.2.5 生物反应器中固定化酶的重复利用 |
9.3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主要创新点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丁酸发酵液萃取-酯化偶联合成丁酸乙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丁酸乙酯概述 |
1.2.1 丁酸乙酯的结构与性质 |
1.2.2 丁酸乙酯的用途 |
1.2.3 丁酸乙酯的生产工艺及国内外生产状况 |
1.3 丁酸乙酯合成方法的研究进展 |
1.3.1 天然原料提取法 |
1.3.2 化学合成法 |
1.3.3 脂肪酶催化合成法 |
1.3.4 丁酸发酵-萃取-酯化偶联合成法 |
1.4 乙醇和丁酸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现状 |
1.4.1 乙醇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现状 |
1.4.2 丁酸的微生物发酵法生产现状 |
1.5 丁酸的分离方法 |
1.5.1 成盐法 |
1.5.2 盐析法 |
1.5.3 离子交换法 |
1.5.4 萃取法 |
1.6 萃取法分离丁酸的研究 |
1.6.1 丁酸溶液的萃取研究 |
1.6.2 丁酸发酵液的萃取研究 |
1.7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与研究内容 |
1.7.1 研究目的、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萃取法分离发酵液中丁酸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酶和菌种 |
2.2.2 仪器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丁酸发酵液的制备 |
2.3.2 发酵液预处理 |
2.3.3 发酵液萃取 |
2.3.4 不同稀释剂对酶催化合成丁酸乙酯的影响 |
2.3.5 分析测定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丁酸发酵液的制备 |
2.4.2 丁酸发酵液预处理 |
2.4.3 萃取剂中稀释剂的选择 |
2.4.4 发酵液中丁酸萃取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萃取剂中影响丁酸乙酯合成因素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酶 |
3.2.2 仪器与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萃取剂中酯化反应 |
3.3.2 分析测定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TOA 浓度对萃取剂中酯化反应的影响 |
3.4.2 反应温度对萃取剂中酯化反应的影响 |
3.4.3 酶添加量对萃取剂中酯化反应的影响 |
3.4.4 底物浓度对萃取剂中酯化反应的影响 |
3.4.5 醇酸摩尔比对萃取剂中酯化反应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萃取相中酶催化合成丁酸乙酯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酶 |
4.2.2 仪器与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3?分子筛的活化 |
4.3.2 萃取相中酯化反应 |
4.3.3 酶的重复利用 |
4.3.4 分析测定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萃取相的制备 |
4.4.2 3 分子筛添加量对萃取相中丁酸乙酯合成的影响 |
4.4.3 萃取相中 Novozym 435 催化合成丁酸乙酯的动力学 |
4.4.4 萃取相中 Novozym 435 的重复利用对丁酸乙酯合成的影响 |
4.4.5 不同 TOA 浓度对丁酸发酵液萃取-酯化合成丁酸乙酯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毕赤酵母细胞展示的CALB脂肪酶的表征及非水相催化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非水相酶催化 |
1.1.1 非水相酶催化的特点 |
1.1.2 影响非水相酶催化反应的因素 |
1.2 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 B(CALB) |
1.2.1 脂肪酶的简介 |
1.2.2 CALB 的来源及特性 |
1.2.3 CALB 在非水相催化中的应用 |
1.2.4 CALB 应用研究的方向 |
1.3 酵母表面展示技术及应用 |
1.3.1 酵母细胞表面展示技术简介 |
1.3.2 酵母表面展示技术的应用 |
1.3.3 酵母展示脂肪酶的表面性质表征 |
1.4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细胞表面展示脂肪酶定量方法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4-MUHP 的合成 |
2.3.3 展示脂肪酶的酵母细胞的制备 |
2.3.4 展示脂肪酶水解活力的测定 |
2.3.5 展示脂肪酶合成活力的测定 |
2.3.6 流式细胞仪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脂肪酶活性中心滴定溶剂的选择 |
2.4.2 脂肪酶活性中心滴定的其他条件 |
2.4.3 Pp-CALB 活性中心滴定方法 |
2.4.4 脂肪酶活性中心滴定的验证和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毕赤酵母展示 CALB 催化合成芳香酯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展示脂肪酶的酵母细胞的制备 |
3.3.2 展示脂肪酶水解活力的测定 |
3.3.3 展示脂肪酶合成活力的测定 |
3.3.4 酶催化反应 |
3.3.5 气相色谱的检测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毕赤酵母展示 CALB 的底物选择性 |
3.4.2 溶剂对展示 CALB 催化活力的影响 |
3.4.3 温度对 Pp-CALB 催化酯化反应的影响 |
3.4.5 底物浓度和摩尔比对 Pp-CALB 催化酯化反应的影响 |
3.4.6 细胞浓度对 Pp-CALB 催化酯化反应的影响 |
3.4.7 在 5 L 搅拌式反应器中合成乙酸酯 |
3.4.8 酯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 |
3.4.9 在 5 L 搅拌式反应器中合成多种芳香酯 |
3.4.10 无溶剂体系中合成芳香酯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毕赤酵母展示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展示脂肪酶的酵母细胞的制备 |
4.3.2 展示脂肪酶活力的测定 |
4.3.4 气相色谱的检测 |
4.3.5 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响应面优化合成生物柴油的条件 |
4.4.2 联合使用脂肪酶对转酯反应的影响 |
4.4.3 混合溶剂对转酯反应的影响 |
4.4.4 搅拌反应器中合成生物柴油 |
4.4.5 利用不同原料合成生物柴油 |
4.4.6 展示脂肪酶的操作稳定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毕赤酵母展示 CALB 催化区域选择和手性选择反应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和设备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展示脂肪酶的酵母细胞的制备 |
5.3.2 展示脂肪酶活力的测定 |
5.3.3 展示 CALB 合成月桂酸糖酯 |
5.3.4 糖酯纯品的制备 |
5.3.5 薄层层析色谱(TLC)定性分析与 HPLC-ELSD 定量分析 |
5.3.6 展示 CALB 拆分手性化合物 |
5.3.7 手性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展示 CALB 催化合成葡萄糖月桂酸酯 |
5.4.2 展示 CALB 催化合成果糖月桂酸酯 |
5.4.3 展示 CALB 催化 -苯乙醇的拆分 |
5.4.4 展示 CALB 催化班布特罗的拆分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毕赤酵母展示 CALB 的表面疏水性修饰 |
6.1 引言 |
6.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6.2.1 实验材料 |
6.2.2 实验设备 |
6.3 实验方法 |
6.3.1 表面共展示 CALB/疏水蛋白的毕赤酵母重组菌株的构建 |
6.3.2 展示脂肪酶(或共展示疏水蛋白)的酵母细胞的制备 |
6.3.3 展示脂肪酶活力的测定 |
6.3.4 流式细胞仪分析 |
6.3.5 表面活性剂修饰 Pp-CALB |
6.3.6 离子液体修饰 Pp-CALB |
6.3.7 MATH 法测细胞表面疏水性 |
6.3.8 修饰后的 Pp-CALB 催化芳香酯的合成 |
6.3.9 修饰后的 Pp-CALB 催化生物柴油的合成 |
6.3.10 气相色谱检测 |
6.4 结果与讨论 |
6.4.1 Pp-CALB 的表面修饰 |
6.4.2 修饰后 Pp-CALB 的表面特性的表征 |
6.4.3 表面疏水性修饰对 Pp-CALB 非水相催化的影响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发酵罐制备毕赤酵母展示 CALB |
附录二 芳香酯的旋转蒸发 |
附录三 毕赤酵母展示 CALB 生产成本计算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四、固定化酶催化合成丁酸丁酯(论文参考文献)
- [1]合成丁酸丁酯的催化剂研究进展[J]. 夏扬帆,杨水金.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2021(06)
- [2]脂肪酶固定化及其在食品领域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路雪纯,辛嘉英,张帅,王艳,夏春谷. 食品工业科技, 2021(17)
- [3]聚合物涂覆固定化酶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研究[D]. 段宝轩. 河北工业大学, 2020
- [4]脂肪酶催化衣康酸酯合成工艺研究[D]. 王世臻.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5]优化脂肪酶固定化工艺的研究[D]. 徐珊. 暨南大学, 2018(12)
- [6]非水相体系中褶皱假丝酵母脂肪酶催化合成丁酸香叶酯的研究[D]. 王璐. 江南大学, 2018(01)
- [7]大孔树脂共吸附固定葡聚糖-脂肪酶催化合成香茅酯[J]. 于敏,周海燕,任立伟,蒋振华,周华,韦萍. 生物加工过程, 2015(06)
- [8]离子液体的构建及在非水生物催化合成天然香料中的应用[D]. 李明. 江南大学, 2014(12)
- [9]丁酸发酵液萃取-酯化偶联合成丁酸乙酯的研究[D]. 张舍熹.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10]毕赤酵母细胞展示的CALB脂肪酶的表征及非水相催化特性研究[D]. 金子. 华南理工大学, 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