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氏鲟养殖技术初探

石氏鲟养殖技术初探

一、史氏鲟养殖技术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管敏,张德志,张厚本[1](2021)在《投喂频率对史氏鲟幼鱼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探究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的最低适宜投喂频率,将实验鱼的投喂频率分别设定为2、1、0.5、0.25、0.125次/d,养殖56 d后测定其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结果显示,随着投喂频率降低,史氏鲟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脏体比显着降低(P<0.05),但存活率和肥满度无显着性变化(P>0.05)。在抗氧化指标中,随着投喂频率降低,肝脏T-AOC、SOD活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2次/d组T-AOC活性与0.5、0.25、0.125次/d组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但各组之间SOD活性差异不显着(P>0.05);肝脏CAT活性和GSH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5、0.25次/d组肝脏CAT活性显着高于0.125次/d组(P<0.05),1次/d组GSH含量显着高于0.5、0.25和0.125次/d组(P<0.05);肝脏MDA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0.5、0.25、0.125次/d组MDA含量显着高于2、1次/d组(P<0.05)。免疫指标中,随着投喂频率降低,实验鱼肝脏LZM活性逐渐降低,2次/d组与0.125次/组差异显着(P<0.05);而肝脏IgM含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0.25次/d组显着高于2、0.125次/d组(P<0.05)。综合各项指标,建议史氏鲟幼鱼的最低适宜投喂频率为1次/d,以避免投喂频率过低对鱼体造成的胁迫氧化损伤。

赵兰英[2](2021)在《冷泉水分段养殖虹鳟鱼史氏鲟技术探讨》文中指出冷泉水分段养殖是一种充分利用冷泉水的新养殖模式。此模式综合考虑虹鳟鱼和史氏鲟的生态习性,根据冬季和夏季水温、溶解氧变化情况分段利用养殖池,在单纯养殖虹鳟鱼模式的基础上,调整了养殖品种,前段1号~8号池养殖虹鳟,后段9号~24号池养殖史氏鲟,更大限度地开发了冷泉水的生产潜力,创造出更好的养殖效益。虹鳟鱼属冷水性鱼类,喜欢栖息于水质清澈、水量充足的水域。在12℃~18℃范围内虹鳟鱼机体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状态,摄食旺盛,生长迅速,低于8℃或高于20℃,其食欲减退,生长缓慢,病害高发,养殖成活率下降,超过22℃,虹鳟鱼基本停止摄食,甚至有死亡的危险。

管敏,张德志,唐大明[3](2020)在《慢性氨氮胁迫对史氏鲟幼鱼生长及其肝脏抗氧化、免疫指标的影响》文中提出该研究以史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为实验对象,在实验室内营造了0.01 mg·L-1 (对照组)、0.50 mg·L-1 (低浓度组)、1.00 mg·L-1 (中浓度组)、2.00 mg·L-1 (中高浓度组)和4.00 mg·L-1 (高浓度组) 5个氨氮浓度组,对史氏鲟胁迫养殖60 d后取样测定其生长、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的相关指标,初步揭示史氏鲟幼鱼对慢性氨氮胁迫的生理响应。结果显示,随氨氮浓度升高,史氏鲟幼鱼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脏体比(VSI)和肝体比(HSI)均显着下降(P<0.05),但肥满度(CF)无显着变化。在抗氧化指标中,随着氨氮浓度的增加,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活性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呈下降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免疫指标中,肝脏溶菌酶(LZM)活性和免疫球蛋白M (IgM)含量受氨氮胁迫影响显着(P<0.05)。结果表明,慢性氨氮胁迫显着抑制了史氏鲟幼鱼的生长,降低了鱼体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能力。建议在史氏鲟实际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中氨氮质量浓度应控制在≤0.5 mg·L-1,以避免其对史氏鲟造成损伤。

罗钦,柯文辉,李冬梅,黄敏敏,任丽花,翁伯琦,潘葳,罗土炎[4](2019)在《3种特种水产品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比较及主成分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3种特种水产品肌肉中脂肪酸组成差异,并对脂肪酸品质进行综合评价,为特种水产品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国家标准GB 5009.168—2016对澳洲龙纹斑、青石斑鱼和史氏鲟成鱼肌肉中脂肪酸组成进行测定,再通过SPSS 17.0对各脂肪酸组成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澳洲龙纹斑、青石斑鱼和史氏鲟3种成鱼肌肉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棕榈酸和油酸,15种脂肪酸中有7种脂肪酸含量差异显着(P<0.05);3种成鱼肌肉中饱和脂肪酸总量(∑SFA)、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PUFA)、高不饱和脂肪酸总量(∑HUFA)、必需脂肪酸总量(∑EFA)、(n-6)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6)PUFA]和(n-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n-3)PUFA]的高低顺序为青石斑鱼>澳洲龙纹斑>史氏鲟;3种成鱼肌肉中∑PUFA/∑SFA排序为澳洲龙纹斑>青石斑鱼>史氏鲟,均高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最低值0.4~0.5。肉豆蔻酸、硬脂酸、棕榈油酸、亚油酸、亚麻酸(C18:3n3)和二十碳五烯酸(EPA)等6种脂肪酸是3种成鱼肌肉的主要特征脂肪酸;3种成鱼脂肪酸品质综合得分排序为青石斑鱼>澳洲龙纹斑>史氏鲟。【结论】3种特种水产品中以青石斑鱼肌肉的脂肪酸品质最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

陈思肜,赵峰,王淑燕,金珊,周鹏,危赛明,叶乃兴[5](2019)在《基于AQC衍生和液质联用的茶叶游离氨基酸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开发一种能快速、准确、可靠地对各茶叶中蛋白质氨基酸和低含量非蛋白质氨基酸进行测定的方法,为分析茶叶氨基酸组分提供新途径。【方法】质控样品经提取和氨基喹啉-N-羟基丁二酰氨基甲酸酯(AQC)衍生后,通过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进行测定,优化质谱条件,评估35种氨基酸的线性范围、检出限、定量限、重现性和回收率,并应用该方法对市售的六大茶类(红茶、绿茶、白茶、黄茶、乌龙茶和黑茶)共50批次样本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采用AQC衍生—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可在20 min内完成35种氨基酸的定性定量检测,线性回归良好(R>0.9900);定量限在2.1×10-6~1.8×10-2mg/L,检出限在6.3×10-7~5.5×10-3mg/L;日内重现性≤4.6%,日间重现性≤5.4%;加标回收率81.0%~99.9%,相对标准偏差(RSD)≤9.5%。对六大茶类游离氨基酸的测定结果显示,除绿茶和黄茶的氨基酸构成相似外,其他茶类的氨基酸构成均呈现出各自的规律性特征,氨基酸的定量结果可通过3个主成分(累积方差为66.5%)实现茶类区分。其中,蛋氨酸、苯丙氨酸、肌氨酸、茶氨酸、瓜氨酸、3-甲基-L-组氨酸、精氨酸、色氨酸、组氨酸和1-甲基-L-组氨酸的变量权重值(VIP)大于1.0,对茶类判别贡献较大。【结论】AQC衍生结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是一种快速、可靠、有效的分析方法,能对茶叶中的蛋白质氨基酸和低含量非蛋白质氨基酸进行高灵敏度定量。

周晓华[6](2019)在《中国鲟鱼保护与产业发展管理》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8种鲟鱼的分布国,也是10多种鲟鱼的引进养殖国,有的鲟鱼野生种群极其濒危,有的鲟鱼人工养殖已形成产业。如何做好鲟鱼的保护发展管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作者从我国鲟鱼自然资源与养护概况、鲟鱼保护管理现状、鲟鱼管理政策进行分析,提出鲟鱼保护发展管理建议。

葛玲瑞,肖成武,贾伟华[7](2018)在《湖南山区冷流水高密度养殖史氏鲟试验》文中研究说明史氏鲟是亚冷水性鱼类,对水温和溶氧要求较高,在北方区域养殖较多,而在南方地区由于条件的限制养殖并不多见,2016年至2017年我们在湖南浏阳山区利用冷流水进行史氏鲟的苗种培育与养殖试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试验材料(1)苗种选择:史氏鲟苗种购买于青岛崂山鲟鱼苗种场,挑选体色正常、鳞鳍完整、活动力强的鱼苗,共计18万尾。

林旋,何亮华,王寿昆,吴丞哲,张星辉[8](2017)在《冷泉水养殖条件下的史氏鲟和杂交鲟鱼种的饲养试验》文中指出在冷泉水养殖条件下进行史氏鲟和杂交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鱼种的饲养试验,史氏鲟和杂交鲟鱼种的平均体重分别为(2.51±0.57)g和(2.16±0.33)g;平均全长分别为(6.55±0.69)cm和(6.11±0.33)cm;试验期水温为1822℃。经70 d人工培育,投喂含48%粗蛋白的人工配合饲料,史氏鲟和杂交鲟鱼种的平均体重分别达到(22.25±5.53)g和(26.19±6.16)g,平均全长分别达到(13.87±0.61)cm和(14.17±0.77)cm。杂交鲟鱼种平均体重和平均全长特定生长率均高于史氏鲟。以Bertalanffy非线性生长模型算得的史氏鲟和杂交鲟鱼种体重生长拐点分别为67 d和71 d,全长生长拐点日龄分别为30 d与33 d;全长生长拐点的出现先于体重拐点;杂交鲟鱼种体重和全长生长拐点比史氏鲟鱼种分别推迟4 d和3 d,杂交鲟鱼种全长生长增速持续时间大于史氏鲟鱼种。

张朝辉[9](2015)在《温度对西伯利亚鲟与史氏鲟及其正反杂交仔鱼的消化酶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鲟鱼消化酶的研究较多,主要包括对鲟鱼消化酶的活性分布、幼鱼时期消化酶在各组织器官的表现及影响等方面的研究,但是,有关温度对鲟鱼及正反交仔鱼活性酶的影响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主要研究了在(12±0.5)℃、(15±0.5)℃、(18±0.5)℃、(21±0.5)℃、(24±0.5)℃、(27±0.5)℃条件下,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及正反杂交种仔鱼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所要达到的目的是能够实现在不同的温度控制过程中,西伯利亚鲟和史氏鲟及正反杂交种仔鱼蛋白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表现高的最佳温度。来为后期的成活,生长,繁殖提供理论支持。结果表明:西伯利亚鲟蛋白酶活力在21℃最高,西伯利亚鲟与史氏鲟的杂交鲟(西伯利亚鲟(♀)×史氏鲟(♂))在12℃和27℃温度时蛋白酶活力最高,史氏鲟蛋白酶活力在24℃时最高,史氏鲟与西伯利亚鲟的杂交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仔鱼在12℃蛋白酶活力最高;西伯利亚鲟淀粉酶活性在27℃时表现得最高,在24℃表现得最低,西伯利亚鲟与史氏鲟的杂交鲟(西伯利亚鲟(♀)×史氏鲟(♂))仔鱼在12℃时淀粉酶活力表现最高,24℃表现得最低,说明西伯利亚鲟和(西伯利亚鲟与史氏鲟的杂交鲟)仔鱼淀粉酶活性都在24℃时消化碳水化合物能力低。史氏鲟在21℃时淀粉酶活性表现最好,史氏鲟与西伯利亚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的杂交鲟仔鱼在18℃淀粉酶活性最高,21℃时表现最低。

罗钦,罗土炎,潘葳,饶秋华,涂杰峰[10](2014)在《鉴别史氏鲟性别的两种创伤手术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鉴别史氏鲟性别的2种创伤手术——穿刺技术和腹腔外科手术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穿刺技术虽然比腹腔外科手术迟一年鉴别出史氏鲟鱼性别,但穿刺技术具有愈合伤口更早、日增重量更多和成活率更高的优点,建议鲟鱼养殖业者优先选择穿刺技术用于史氏鲟性别的鉴别。

二、史氏鲟养殖技术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史氏鲟养殖技术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投喂频率对史氏鲟幼鱼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鱼选择及暂养
    1.2 实验设计
    1.3 样品采集和处理
    1.4 指标测定
        1.4.1 生长指标
        1.4.2 抗氧化和免疫指标
    1.5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生长指标
    2.2 抗氧化指标
        2.2.1 SOD活性
        2.2.2 CAT活性
        2.2.3 GSH含量
        2.2.4 T-AOC活性
        2.2.5 MDA含量
    2.3 免疫指标
        2.3.1 LZM活性
        2.3.2 IgM含量
3 讨论
    3.1 投喂频率对史氏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投喂频率对史氏鲟幼鱼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3.3 投喂频率对史氏鲟幼鱼免疫指标的影响
4 结论

(2)冷泉水分段养殖虹鳟鱼史氏鲟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与方法
    (一)养殖场条件
    (二)养殖池消毒、史氏鲟苗种的选择与购进
    (三)史氏鲟鱼苗的中间养成培育
    (四)史氏鲟成鱼养殖
    (五)史氏鲟养殖期间的各项指标
    (六)史氏鲟养殖经济效益分析
二、讨论与分析

(3)慢性氨氮胁迫对史氏鲟幼鱼生长及其肝脏抗氧化、免疫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鱼的选择及暂养
    1.2 实验设计
    1.3 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1.4 测定指标
        1.4.1 生长指标
        1.4.2 抗氧化和免疫指标
    1.5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慢性氨氮胁迫对史氏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2.2 慢性氨氮胁迫对史氏鲟幼鱼肝脏抗氧化、免疫指标的影响
3 讨论
    3.1 慢性氨氮胁迫对史氏鲟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2 慢性氨氮胁迫对史氏鲟幼鱼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
4 结论

(4)3种特种水产品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比较及主成分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3种成鱼肌肉中的脂肪酸组成
    2.2 3种成鱼肌肉中脂肪酸组成的主成分综合评价
        2.2.1 3种成鱼脂肪酸组成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2.2.2 3种成鱼肌肉脂肪酸品质的综合评价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基于AQC衍生和液质联用的茶叶游离氨基酸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样品
        1.1.2 试剂
    1.2 样品提取及AQC衍生
    1.3 三重四极杆液质联用仪分析条件
    1.4 方法考察试验
    1.5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方法学考察结果
    2.2 各茶类游离氨基酸的构成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6)中国鲟鱼保护与产业发展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鲟鱼自然资源与养护概况
    (一)中国鲟鱼天然资源概况
        1. 史氏鲟、鳇天然资源概况
        2. 中华鲟天然资源概况
        3. 白鲟天然资源概况
        4. 长江鲟天然资源概况
        5. 西伯利亚鲟、小体鲟、裸腹鲟天然资源概况
    (二)中国鲟鱼养殖产业发展概况
        1. 我国鲟鱼养殖概况
        2. 我国鲟鱼子酱出口贸易情况
        3. 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鲟鱼保护管理状况
    (一)作为重要名贵的水生动物进行保护管理
    (二)作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进行保护管理
    (三)存在问题
三、鲟鱼保护和产业管理政策研究
    (一)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对鲟鱼管理的影响分析
        1. 增加了《人工繁育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
        2. 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实施标识管理
        3. 取消了野生动物运输证,增加了在运输中提供检疫证明
        4. 增加了禁食、禁广告、禁交易的条款
        5. 对列入CITES附录中物种的管理做出了规定
    (二)CITES公约对鲟鱼贸易的管理分析
        1. 公约对列入附录Ⅱ鲟形目物种的管理
        2.“鲟类的保育和贸易”管理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濒危野生动植物进出口管理条例》相关规定
    (三)对鲟鱼栖息地的保护管理分析
四、鲟鱼保护与产业发展管理对策及建议
    (一)管理对策及建议
        1. 分类管理
        2. 标识管理
        3. 养殖动态管理
        4. 苗种生产许可管理
        5. 除苗种外实施无疫病免检管理
    (二)保护对策建议
        1. 在鲟鱼主要栖息地开展生态修复
        2. 建立联动共管机制
        3. 加强保护技术研究
        4. 建立保护与利用互惠共赢机制
    (三)产业发展建议

(7)湖南山区冷流水高密度养殖史氏鲟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材料和方法
    1. 试验材料
    2. 试验方法
二、日常管理
    1. 投饵管理
    2. 水质管理
    3. 病害防治
三、结果与讨论
    1. 收获情况
    2. 讨论与小结

(8)冷泉水养殖条件下的史氏鲟和杂交鲟鱼种的饲养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用鱼
    1.2 试验条件
    1.3 日常管理
    1.4 生长测量与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史氏鲟与杂交鲟鱼种生长特性
    2.2 体重与全长的关系
    2.3 史氏鲟与杂交鲟鱼种的非线性生长模型比较
3 讨论

(9)温度对西伯利亚鲟与史氏鲟及其正反杂交仔鱼的消化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鲟鱼品种的介绍
    1.3 鲟鱼的养殖
    1.4 鲟鱼研究现状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鱼的采集及饲养
    2.2 方法
        2.2.1 实验设计方案
        2.2.2 试验步骤
        2.2.3.酶初液的制备
        2.2.4 酶活性的测定
        2.2.4.1 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2.2.4.2 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2.2.5 数据分析
3. 结果
    3.1 相同温度,不同的时间(天数)条件下,西伯利亚鲟与史氏鲟及其正反杂交种仔鱼蛋白酶活性的比较
        3.1.1 西伯利亚鲟与史氏鲟及其正反杂交在 12℃条件下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3.1.2 西伯利亚鲟与施氏鲟及其正反杂交在 15℃条件下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3.1.3 西伯利亚鲟与史氏鲟及其正反杂交在 18℃条件下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3.1.4 西伯利亚鲟与施氏鲟及其正反杂交在 21℃条件下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3.1.5 西伯利亚鲟与施氏鲟及其正反杂交在 24℃条件下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3.1.6 西伯利亚鲟与施氏鲟及其正反杂交在 27℃条件下蛋白酶活性的变化
    3.2 不同温度对同种鲟鱼仔鱼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2.1 温度对西伯利亚鲟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2.2 温度对西伯利亚鲟与史氏鲟的杂交鲟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2.3 温度对史氏鲟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2.4 温度对史氏鲟与西伯利亚鲟的杂交鲟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3 相同温度,不同时间(天数)条件下,4 种鲟鱼仔鱼淀粉酶活性的比较
        3.3.1 12℃条件下4种鲟鱼仔鱼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3.3.2 15℃条件下4种鲟鱼仔鱼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3.3.3 18℃条件下4种鲟鱼仔鱼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3.3.4 21℃条件下4种鲟鱼仔鱼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3.3.5 24℃条件下4种鲟鱼仔鱼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3.3.6 27℃条件下4种鲟鱼仔鱼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3.4 不同温度对同种鲟鱼仔鱼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3.4.1 温度对西伯利亚鲟鱼仔鱼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4.2 温度对西伯利亚鲟与史氏鲟的杂交仔鱼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4.3 温度对史氏鲟的仔鱼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4.4 温度对史氏鲟与西伯利亚鲟的杂交仔鱼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相同温度下,西伯利亚鲟与史氏鲟杂交苗种蛋白酶活性的比较。
    4.2 不同温度下,同种鲟鱼蛋白酶活性的变化以及比较。
    4.3 相同温度下,西伯利亚鲟与史氏鲟杂交苗种淀粉酶活性的比较
    4.4 不同温度下,同种鲟鱼苗种淀粉酶活性的比较
    4.5 存在的问题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鉴别史氏鲟性别的两种创伤手术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鱼及饲养
    1.2 试验方法
        1.2.1 穿刺技术
        1.2.2 腹腔外科手术
        1.2.3 2种方法对不同年龄史氏鲟性别鉴别效果的比较
        1.2.4 2种方法史氏鲟伤口愈合时间的比较
        1.2.5 2种方法史氏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比较
        1.2.6 2种方法对史氏鲟养殖效果的比较
2 结果与分析
    2.1 2种方法对不同年龄史氏鲟性别鉴别效果的比较
    2.2 2种方法对史氏鲟伤口愈合时间的影响
    2.3 2种方法对史氏鲟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2.4 2种方法对史氏鲟养殖效果的影响
    2.5 网箱试验2种方法对史氏鲟性别鉴别率、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影响
3 结论

四、史氏鲟养殖技术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投喂频率对史氏鲟幼鱼生长、抗氧化和免疫指标的影响[J]. 管敏,张德志,张厚本. 水生态学杂志, 2021(04)
  • [2]冷泉水分段养殖虹鳟鱼史氏鲟技术探讨[J]. 赵兰英. 中国水产, 2021(01)
  • [3]慢性氨氮胁迫对史氏鲟幼鱼生长及其肝脏抗氧化、免疫指标的影响[J]. 管敏,张德志,唐大明. 南方水产科学, 2020(02)
  • [4]3种特种水产品肌肉中脂肪酸组成比较及主成分综合评价[J]. 罗钦,柯文辉,李冬梅,黄敏敏,任丽花,翁伯琦,潘葳,罗土炎. 南方农业学报, 2019(10)
  • [5]基于AQC衍生和液质联用的茶叶游离氨基酸分析[J]. 陈思肜,赵峰,王淑燕,金珊,周鹏,危赛明,叶乃兴. 南方农业学报, 2019(10)
  • [6]中国鲟鱼保护与产业发展管理[J]. 周晓华. 中国水产, 2019(09)
  • [7]湖南山区冷流水高密度养殖史氏鲟试验[J]. 葛玲瑞,肖成武,贾伟华. 科学养鱼, 2018(04)
  • [8]冷泉水养殖条件下的史氏鲟和杂交鲟鱼种的饲养试验[J]. 林旋,何亮华,王寿昆,吴丞哲,张星辉. 渔业研究, 2017(01)
  • [9]温度对西伯利亚鲟与史氏鲟及其正反杂交仔鱼的消化酶活性的影响[D]. 张朝辉.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5(05)
  • [10]鉴别史氏鲟性别的两种创伤手术比较分析[J]. 罗钦,罗土炎,潘葳,饶秋华,涂杰峰. 福建农业学报, 2014(05)

标签:;  ;  ;  ;  

石氏鲟养殖技术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