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形容词论文-靳铭吉

变化形容词论文-靳铭吉

导读:本文包含了变化形容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程度副词,形容词,发展变化

变化形容词论文文献综述

靳铭吉[1](2018)在《论汉俄语程度副词+形容词组合的发展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是作者从汉语语言现象和理论出发分析俄汉语同类语言现象的一次尝试。论文客观描述了汉俄语程度副词+形容词在组合关系上发生的变化,即从最初的汉语程度副词不能与状态形容词、绝对性质形容词和定量形容词搭配,俄语程度副词不能与关系形容词搭配,发展到近年来以上限制被不断突破,呈现出新的样态和发展趋势的新局面。论文深入剖析了这种变化产生的内外原因,并对汉俄语之间在这一问题上存在的差异作出解释。(本文来源于《中国俄语教学》期刊2018年04期)

邵小倩[2](2018)在《英语形容词比较级词形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英语中形容词为数众多,其比较级的两种构成形式——综合式和分析式在语言应用中被广泛使用。传统语法理论一般认为音节数量的多少是决定一个形容词应该采取哪种比较级形式的决定因素。然而,通过对英语形容词比较级形式的观察可以发现,同是双音节形容词,以-y,-le,-ow,-ure等结尾的采取综合式,而以-ful,-less,-ive,-ing,-ed,-ous等结尾的双音节形容词却采用分析式;此外,有一些双音节形容词既可以选取综合式也可以选择分析式,如friendlier和more friendly;而有一些形容词在变为比较级时,则采取了不规则变化形式,如good-better。另外,有一些双音节形容词采取综合式形式来构成比较级,当在该形容词前附上否定前缀un-时,新构成的叁音节形容词依然采用综合式形式,如unhappy-unhappier。由此可见,按照音节数量去分析形容词比较级构成方式的分析方法并不完善,这违背了二分法原则,音节数量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鉴于此,本文在分布形态学理论框架下,遵循词法句法同构的思想,从词的内部结构出发,对英语形容词比较级词形变化进行研究。对传统语法规定所无法解释的上述特殊现象进行统一的解释,进而归纳出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综合式和分析式两者之间的选择。通过研究发现,在综合式形式的生成机制中,该形容词的比较级结构通常具有两层层级,且该形容词为词根循环;然而,在分析式形式的生成机制中,该结构至少具有叁层层级,且该形容词为外循环。以-y,-le,-ow结尾的这类双音节词和以-ful,-less,-ish这类结尾的双音节词具有不同的层级结构,结构差异导致了其比较级形式的差异。事实上,不规则变化形容词本质上也是由词根直接生成的,只是在变为比较级时经历了词根变化。针对部分双音节形容词存在两种比较级形式交替使用的现象,经分析发现,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两种形式的交替。此外,在像unhappy这类形容词中,un-只是一个小品词,不影响该形容词比较级形式的构成。综上,本文为比较级形式规定的解释找到了依据,我们不能简单地按照音节数量来规定其比较级形式,而要从词的内部结构出发。(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8-06-03)

黄莉敏[3](2018)在《量度形容词模糊量及其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的模糊性产生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结合了主观、客观世界和语言符号而产生的。语言的模糊性是主观世界、客观世界和语言符号这叁个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量度形容词是指陆俭明在《说量度形容词》中提出的大、长、高、宽、厚、深、粗、重、远、快、早、贵、多;小、短、低(矮)、窄、薄、浅、细、轻、近、慢、晚(退)、贱(便宜)、少共13对具有量度特征的词语。量度形容词模糊量及其变化研究主要建立在原型范畴理论背景之下,本文认为量度形容词是一个具有家族相似性而边界模糊的群体,其内部成员有着典型成员和边缘成员之分。在此背景下,首先认定量度形容词具有空间维度的特征,根据每个词组的维度特点,可以将其分为原点空间、一维空间、二维空间、叁维空间及特定空间五种。由于量度形容词可以表达空间维度,且量度形容词的原始域为空间域,经过隐喻投射,形成了域的投射变化。空间域可以向时间域、年龄域、感觉域、颜色域、程度域、情感域、数量域、认知评价域投射,形成多重量度形容词模糊量变化形式。量度形容词的模糊量有多种变化类型:一种是内部的形式变化,在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形成修饰语+基本式、基本式重迭、基本式+词缀几种形态。同时量度形容词模糊量变化类型也是多样的,有转移、增减、色彩义变化、虚实化变化、强弱态变化五种类型。模糊量的变化不是随意的,制约量度形容词模糊量及其变化的因素可以分为叁种。一是话语内部结构搭配因素,二是语用环境因素,叁是社会环境因素,内部搭配中包括搭配结构、搭配名词和特定搭配对象的不同。结构不同所形成的模糊量不同,名词的变化导致模糊量不同,特定的成对搭配对象也会导致模糊量的变化。语用环境中主要包含语境中使用不平衡和量度形容词内部的模糊量不平衡,导致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使用频率不平衡,情感倾向也不平衡。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科技发展因素,这叁种因素最终也制约了量度形容词模糊量的变化。(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5-12)

毛奇凡,董银燕[4](2017)在《英语“V+able”形容词化的词义变化类型及其翻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权威词典,聚焦英语"V+able"形容词,研究其形容词化的词义变化、词义类型及其翻译。研究发现,第一,该类形容词和词根之间的词义滞留程度不一,存在词义不变、词义转移、词义扩大、词义缩小等四种现象;第二,由于不同的认知机制,"V+able"形容词的词义类型包括主观可行型、易化程度型、事物性质型和感觉连通型等四种;第叁,"V+able"形容词大多数折射词根动词的核心词义,所以我们可以凭借词根义进行翻译。但是,有部分形容词需要通过语境来解读它的词义,如多词义型和非词根义型。(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期刊2017年10期)

赵建华[5](2015)在《“美”类形容词的双音化及其句法语义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美”类形容词的双音化为研究对象,结合具体语料,全面描写、分析“美”、“美X”的共时差异以及“美”类形容词的历时演变过程和特征,从历时角度来考察共时差异,并在此基础上细致考察“美”类形容词双音化的过程及其所引起的相应的句法语义变化。全文共五章,分别概括如下:第一章概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对象、现状、研究思路及意义等问题。第二章对单音节形容词“美”与双音节形容词“美丽”、“美艳”的共时差异进行考察和分析,主要从句法特征、语义特征、构形特征这叁个大的方面来进行共时比较。句法特征具体又分为述谓用法(作谓语中心、带补语、作补语等)和非述谓用法(作主、宾语、定语)。语义特征具体可分为语义范围和对论元成分的选择。构形差异主要体现在重迭能力方面,制约重迭的因素主要与语义的量、语体色彩有关,此外还涉及到语音、韵律等方面。第叁章从历时角度对单音节形容词“美”、“丽”、“艳”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考察。首先,分别对叁个单音节形容词进行语义的界定。其次,我们对它们的历时考察主要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先秦两汉时期和魏晋至清时期。通过细致考察这两个大的时期内它们的句法分布情况以及独立性、黏附性情况,制出相应的数据表,并进行历时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的结论。第四章主要考察“美X"类并列式双音节形容词的组配方式和成词路径,在此基础上以近义并列式双音节形容词“美艳”的词汇化为例,来探讨其双音化过程,并考察双音化对单双音节形容词“美”类、“美X”的影响,同时,尝试着对“美”、“美X”的共时差异进行了历时解释。第五章为结语部分。在共时层面上,对“美”与“美丽”、“美艳”存在的句法差异与语义差异进行总结。在历时层面上,对“美”、“丽”、“艳”发展的一致性与差异性以及“美”类形容词的双音化及其造成的语法后果进行归纳,对“美”、“美X”的共时差异进行了历时解释。最后指出了本文存在的种种不足之处,以及未来改进的方向。(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敖双[6](2013)在《形容词重迭的语义变化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形容词重迭是词的重迭的一种,是现代汉语中很重要的一种语法手段。本文在参考前辈对形容词重迭语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形容词重迭后会使义项范围缩小,会增强语义,形容词重迭式多表示事物或行为的状态,而且往往带有人的主观因素。(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3年21期)

白振有[7](2012)在《陕北晋语形容词的叁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陕北晋语单音节形容词在表示程度上有原级、强化级、最高级叁级变化形式。原级由单音节形容词构成;强化级由"形容词+AA式重迭成分+价"构成;最高级由"形容词+圪+AA式重迭成分+儿"或由固定结构构成。(本文来源于《咸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马珊珊[8](2012)在《点阵法轻松学会德语形容词词尾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德语初学者来说,形容词词尾的变化是相当复杂的。尽管每部教材都会对这一重要的语法点进行详细的讲解,但往往却只是铺陈事实,不能给学习者直观且深刻的印象。再加上形容词词尾在不同格的情况下,又有着复杂的变化,学习者总是学了新变化,忘了旧变化,无法融会贯(本文来源于《德语学习》期刊2012年01期)

杨俊芳[9](2011)在《汉语方言形容词重迭的量级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语方言中,形容词的重迭式可以表示量级的变化。本文探讨了重迭的形式、词缀、语音和量级变化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王亚静[10](2011)在《汉语常用单音节形容词的发展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功能分析等方法,对所选文献材料的数据进行分类、比较和分析。一方面描述出常用单音节形容词词性和常用词义发展的规律,另一方面探讨规律背后的原因。在本文的研究中,30个常用单音节形容词里有19个词的形容词词性比例是上升的,基本达到叁分之二。从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形容词经历了词性专门化的过程。并且,在我们的语料中,23个词的形容词用法的增加明显伴随着名词和动词用法减少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形容词脱胎于意义更加实在的词。因此我们可以推论,汉语形容词一般是从名词或动词脱胎而来的,而其中主要是名词。因名词本身带有各种性质,利于引申为形容词。关于常用词义方面的研究,我们的语料中的23个词存在绝对优势义项。其中的13个在上古就已经发展出了一个绝对优势义项,另外10个的绝对优势义项是后来形成的。从中可以推出,大多数形容词的词义也有专门化的倾向。为何大多数形容词经历了词性专门化和词义专门化,我们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方面分析,终于找到了词性专门化和词义专门化的动因,即思维的清晰化发展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1-04-20)

变化形容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英语中形容词为数众多,其比较级的两种构成形式——综合式和分析式在语言应用中被广泛使用。传统语法理论一般认为音节数量的多少是决定一个形容词应该采取哪种比较级形式的决定因素。然而,通过对英语形容词比较级形式的观察可以发现,同是双音节形容词,以-y,-le,-ow,-ure等结尾的采取综合式,而以-ful,-less,-ive,-ing,-ed,-ous等结尾的双音节形容词却采用分析式;此外,有一些双音节形容词既可以选取综合式也可以选择分析式,如friendlier和more friendly;而有一些形容词在变为比较级时,则采取了不规则变化形式,如good-better。另外,有一些双音节形容词采取综合式形式来构成比较级,当在该形容词前附上否定前缀un-时,新构成的叁音节形容词依然采用综合式形式,如unhappy-unhappier。由此可见,按照音节数量去分析形容词比较级构成方式的分析方法并不完善,这违背了二分法原则,音节数量只是一种外在表现形式。鉴于此,本文在分布形态学理论框架下,遵循词法句法同构的思想,从词的内部结构出发,对英语形容词比较级词形变化进行研究。对传统语法规定所无法解释的上述特殊现象进行统一的解释,进而归纳出是什么因素决定了综合式和分析式两者之间的选择。通过研究发现,在综合式形式的生成机制中,该形容词的比较级结构通常具有两层层级,且该形容词为词根循环;然而,在分析式形式的生成机制中,该结构至少具有叁层层级,且该形容词为外循环。以-y,-le,-ow结尾的这类双音节词和以-ful,-less,-ish这类结尾的双音节词具有不同的层级结构,结构差异导致了其比较级形式的差异。事实上,不规则变化形容词本质上也是由词根直接生成的,只是在变为比较级时经历了词根变化。针对部分双音节形容词存在两种比较级形式交替使用的现象,经分析发现,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着两种形式的交替。此外,在像unhappy这类形容词中,un-只是一个小品词,不影响该形容词比较级形式的构成。综上,本文为比较级形式规定的解释找到了依据,我们不能简单地按照音节数量来规定其比较级形式,而要从词的内部结构出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变化形容词论文参考文献

[1].靳铭吉.论汉俄语程度副词+形容词组合的发展变化[J].中国俄语教学.2018

[2].邵小倩.英语形容词比较级词形变化研究[D].延边大学.2018

[3].黄莉敏.量度形容词模糊量及其变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8

[4].毛奇凡,董银燕.英语“V+able”形容词化的词义变化类型及其翻译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

[5].赵建华.“美”类形容词的双音化及其句法语义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6].敖双.形容词重迭的语义变化考察[J].青春岁月.2013

[7].白振有.陕北晋语形容词的叁级变化[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

[8].马珊珊.点阵法轻松学会德语形容词词尾变化[J].德语学习.2012

[9].杨俊芳.汉语方言形容词重迭的量级变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

[10].王亚静.汉语常用单音节形容词的发展变化[D].西南大学.2011

标签:;  ;  ;  

变化形容词论文-靳铭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