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腹周围病变论文-刘聪聪

壶腹周围病变论文-刘聪聪

导读:本文包含了壶腹周围病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壶腹周围病变,~(18)F-FDG,PET-CT,诊断,治疗决策

壶腹周围病变论文文献综述

刘聪聪[1](2019)在《~(18)F-FDG PET/CT在壶腹周围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及对治疗决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探讨~(18)F-FDG PET-CT在壶腹周围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价值及对治疗决策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山东省肿瘤医院2015-01-01-2018-12-31日收治的55例初步诊断为壶腹周围病变并进一步行~(18)F-FDG PET-CT检查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比较旨在进一步分析~(18)F-FDG PET-CT在壶腹周围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以及是否因增加PET-CT检查而改变患者的治疗决策从而使患者受益。以患者的手术方式、术后病理诊断及最终诊断为金标准,比较增强CT、CT结合~(18)F-FDG PET-CT检查2种方式对壶腹周围病变诊断及手术指征评价的效能;同时评估增加~(18)F-FDG PET-CT检查对治疗决策的影响及其临床价值。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55例经CT初步诊断为壶腹周围病变患者中,最后经手术或随访,11例被证实为良性病变,44例被证实为恶性病变。增强CT结合~(18)F-FDG PET-CT后对壶腹周围病变良恶性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44/44)、90.9%(10/11)、98.2%(54/55),与单独增强CT对该部位病变良恶性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95.5%(42/44)、27.3%(3/11)、81.8%(45/55)相比,特异度与准确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77,p=0.009;x~2=8.18,p=0.004)。另外增强CT结合~(18)F-FDG PET-CT对壶腹周围恶性病变远处转移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12/12)、100%(32/32)、100%(44/44),与单独增强CT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58.3%(7/12)、93.8%(30/32)、84.1%(37/44)相比,灵敏度与准确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4,p=0.044;x~2=5.59,p=0.018)。增强CT结合~(18)F-FDG PET-CT对壶腹周围恶性病变手术指征评估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100%(21/21)、87.0%(20/23)、93.2%(41/44),与单独增强CT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95.2%(20/21),60.9%(14/23)、77.3%(34/44)相比。经卡方检验特异度与准确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06,p=0.044;x~2=4.42,p=0.035)。结论:研究表明~(18)F-FDG PET-CT在壶腹周围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具有重要价值,CT联合PET-CT提高了对壶腹周围恶性病变远处转移及手术指征评估的准确性,且增加PET-CT检查能够改变对患者的治疗决策。(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期刊2019-05-01)

于海霞[2](2018)在《小视野双指数模型弥散成像在壶腹周围占位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和目的梗阻性黄疸的病因众多,壶腹周围占位病变是其中最常见的原因。由于壶腹区解剖结构复杂,不同组织结构来源的占位病变病理特征和预后有较大差别,但壶腹周围占位病变的解剖定位和临床表现又十分相似。因此,壶腹周围占位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成为临床上突出的问题。壶腹周围占位病变的诊断包括定性诊断和梗阻部位的诊断,这些信息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预后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磁共振已成为腹部疾病重要的常用诊断方法,尤其是磁共振弥散成像更具有较大诊断潜力,但既往胰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采用单次激发的平面回波序列(EPI),而使胰腺DWI图像存在分辨率较低、图像扭曲变形较严重和所测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不稳定等缺陷。特别是胰头壶腹区受磁场均匀度的影响而使上述缺陷更为明显。新近推出ZOOMit-DWI序列(西门子)尝试改变EPI-DWI在腹部脏器检查中存在的不足,它利用二维选择性仅激发小范围感兴趣区来去除卷折及伪影,从而获得较高质量和分辨率的DWI图像,目前已逐渐开始应用于临床。鉴于壶腹周围区结构复杂、磁场均匀度较差的特点,本研究在ZOOMit-DWI技术基础上采用IVIM模型行壶腹区弥散成像,并进行影像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研究,探讨小视野双指数模型弥散成像对壶腹周围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以及鉴别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段癌和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能力。材料和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且得到了所有入组病人和健康志愿者的书面同意。从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连续纳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3例患者(包括胰头癌15人、壶腹癌16人、胆管下段癌20人、肿块型慢性胰腺炎9人和壶腹区转移癌3人)和28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行3.0T腹部磁共振检查,包括常规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和小视野多b值(0-1000 sec/mm~2)DWI。分别计算ADC值、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f)值、D值(the true diffusion coefficient,D)和D*值(perfusion-related diffusion coefficient,D*)。统计学处理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Games-Howell校正检验比较这些弥散参数值在各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正常胰头的ADC值、D值、f值和D*值分别为1.15 x 10~-33 mm~2/s(0.93 x 10~(-3)mm~2/s–1.61 x 10~-33 mm~2/s),0.98 x 10~-33 mm~2/s(0.64 x 10~-33 mm~2/s–1.61 x 10~(-3)mm~2/s),15.17%(1.90%–42.89%)和16.44 x 10~(-3)mm~2/s(3.37 x 10~(-3)mm~2/s–33.55 x 10~-33 mm~2/s);壶腹区为1.11 x 10~-33 mm~2/s(0.75 x 10~-33 mm~2/s–1.51x 10~-33 mm~2/s),1.03 x 10~-33 mm~2/s(0.48 x 10~-33 mm~2/s–1.45 x 10~-33 mm~2/s),20.85%(9.62%–47.42%)和17.48 x 10~(-3)mm~2/s(2.45 x 10~(-3)mm~2/s–29.70 x10~-33 mm~2/s);肠管壁为1.50 x 10~-33 mm~2/s(1.12 x 10~-33 mm~2/s–2.18 x 10~-33 mm~2/s),1.30 x 10~-33 mm~2/s(0.92 x 10~-33 mm~2/s–2.39 x 10~-33 mm~2/s),26.39%(1.67%–70.72%)和14.00 x 10~(-3)mm~2/s(0.20 x 10~(-3)mm~2/s–56.08 x 10~(-3)mm~2/s);胆管壁为1.58 x 10~-33 mm~2/s(0.74 x 10~-33 mm~2/s–2.61 x 10~-33 mm~2/s),1.27 x 10~(-3)mm~2/s(0.08 x 10~-33 mm~2/s–2.64 x 10~-33 mm~2/s),39.30%(6.52%–80.55%)和17.14 x 10~(-3)mm~2/s(0.00 x 10~(-3)mm~2/s–46.15 x 10~(-3)mm~2/s)。与正常肠管壁相比,正常胰头和壶腹区的ADC值和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胆管壁相比,正常胰头和壶腹区的ADC值和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ADC值、D值、f值和D*分别为1.14 x 10~(-3)mm~2/s(0.77x 10~-33 mm~2/s–1.50 x 10~-33 mm~2/s),1.07 x 10~-33 mm~2/s(0.83 x 10~-33 mm~2/s–1.36x 10~-33 mm~2/s),14.99%(10.15%–26.37%)和11.35 x 10~-33 mm~2/s(4.17 x 10~(-3)mm~2/s–45.15 x 10~(-3)mm~2/s);胰头癌为1.05 x 10~(-3)mm~2/s(0.81 x 10~(-3)mm~2/s–1.40 x 10~-33 mm~2/s),0.97 x 10~-33 mm~2/s(0.69 x 10~-33 mm~2/s–1.38 x 10~-33 mm~2/s),6.88%(1.15%–25.83%)和5.69 x 10~-33 mm~2/s(0.70 x 10~-33 mm~2/s–22.51x 10~(-3)mm~2/s);壶腹癌为1.00 x 10~(-3)mm~2/s(0.61 x 10~(-3)mm~2/s–2.02 x 10~(-3)mm~2/s),0.90 x 10~-33 mm~2/s(0.61 x 10~-33 mm~2/s–1.64 x 10~-33 mm~2/s),16.14%(6.95%–31.54%)和18.00 x 10~-33 mm~2/s(4.92 x 10~-33 mm~2/s–32.15 x 10~-33 mm~2/s);胆管下段癌为1.08 x 10~(-3)mm~2/s(0.82 x 10~(-3)mm~2/s–1.58 x 10~(-3)mm~2/s),1.05 x 10~-33 mm~2/s(0.65 x 10~-33 mm~2/s–1.46 x 10~-33 mm~2/s),16.49%(3.93%–37.20%)和13.17 x 10~-33 mm~2/s(1.40 x 10~-33 mm~2/s–34.98 x 10~-33 mm~2/s)。胰头癌ADC值明显低于正常胆管壁和肠管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值明显低于正常肠管壁(P=0.033)。胰头癌的f值和D*值显着低于正常胰头、壶腹区、胆管壁和肠管壁(P<0.05),且胰头癌的f值显着低于壶腹癌、胆管下段癌和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ADC值和f值显着低于正常胆管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 and P<0.001),ADC值显着低于正常肠管壁(P=0.002)。壶腹癌和胆管下段癌ADC值和D值明显低于正常肠管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和f值显着低于正常胆管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两两比较ADC值、f值、D值和D*值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应用ZOOMit-DWI技术可获取胰头壶腹区高质量弥散图像。2.壶腹区正常组织结构MRI弥散图像ADC值、D值、f值和D*存在差异。3.ZOOMit-DWI技术ADC值和IVIM相关的弥散参数能够为肿块型慢性胰腺炎、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段癌以及壶腹周围正常组织的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4.相较于ADC值、D值、和D*值,f值对于鉴别胰头癌和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壶腹癌、胆管下段癌、以及区分壶腹周围正常组织方面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8-05-01)

曹怀宇,张兰英,石红,王金岩,高莹[3](2017)在《双重对比超声造影在壶腹周围病变检出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双重对比超声造影应用于壶腹周围病变检出中,最终探讨其在临床应用中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到2017年5月的壶腹周围病灶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中的69个病灶进行临床资料的分析,其中包括40个恶性病灶,可分为19个十二指肠乳头癌、9个胆总管下段癌、6个胰头钩突癌6个、6个壶腹癌,而良性病灶有29个,可分为28个胆总管下段结石、1个十二指肠绒毛管状腺瘤,所有病例均经过手术或ERCP,病理证实。最终运用多种超声检验方法对病灶的检出率以及清晰显示率进行比较。结果在采用常规超声、胃肠水对比超声、双重对比超声的情况下,其检出率分别为59.42%、95.65%、98.55%,而与之相应的清晰显示率为17.39%、60.87%、80.06%,对检出率和清晰显示率进行比较,双重对比超声造影在两方面均优于其他两种超声。结论在壶腹周围病变的检查过程中,双重对比超声造影相比常规超声具有更好的诊断能力以及清晰显示病灶的能力。(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24期)

毕蕾[4](2016)在《3.0T MRI在诊断壶腹周围病变中的应用及壶腹周围癌术后相关预后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3.0 T磁共振成像在鉴别胰胆管型壶腹周围癌和肠型壶腹周围癌中的应用背景及目的壶腹周围癌是指起源于十二指肠大乳头周围2 cm范围内的恶性肿瘤,其病理分化亚型主要包括胰胆管型及肠型。基于近几年的研究,学者们提出新的观点,认为相比于传统的根据肿瘤起源部位分为壶腹癌、十二指肠癌、胆总管癌及胰腺癌的分类方法,根据病理亚型分类对预后的预测意义更为重要,肠型壶腹周围癌的预后要明显优于胰胆管型。因此,如何鉴别两种病理亚型成为研究的新热点。然而,目前鉴别两种亚型主要通过对术后标本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等方法,缺乏应用术前指标进行鉴别的相关研究。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因其不可比拟的优势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胆系梗阻的术前诊断中。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 MRCP)可清晰直观地显示胆系及胰管的形态特点;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以及由其计算所得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可在分子水平反应细胞功能状态。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如何综合应用常规MRI序列、MRCP序列以及DWI序列,在术前诊断及鉴别诊断壶腹周围癌的两种不同病理亚型,为预测患者预后提供参考。本实验与国际研究热点接轨,为首次创新性尝试,具有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因壶腹周围癌而接受术前磁共振检查的病例资料。根据严格的入组及排除标准,共43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平均年龄56.6岁,年龄范围32-85岁。检查前排除磁共振禁忌症,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并完成禁食、低张、口服肠道对比剂等准备。扫描前训练患者屏气。所有MRI检查均在3.0 T磁共振成像仪(Magnetom verio, SIEMENS, Erlangen, Germany)上进行。MRCP序列包括2DMRCP序列及3D MRCP序列两种。常规MRI序列包括冠状位快速自旋回波序列(half-Fourier acquisition single-shot turbo spin-echo, HASTE)、轴位T1加权双回波正反相位序列、轴位屏气T2压脂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ast spin-echo sequence,FSE)。DWI图像采用呼吸触发的单次激发平面回波序列采集,b值取0及800s/mm2。ADC图通过西门子Syngo工作站根据公式ADC=-1n(S(b=800)/S(b=0))/800自动生成,其中,S(b=800)和S(b=0)分别为b=800 s/mm2和b=0 s/mm2时对应的弥散加权图像的信号强度。动态增强扫描采用轴位屏气容积内插体部检查(volume interpolated body examination, VIBE)序列,应用肝胆特异性对比剂,扫描动脉期(25s)、门脉期(60-70s)、平衡期(3 min)、延迟期(10 min)及肝胆特异期(90 min)五期图像。采用双盲法阅片,两位影像学研究者对所有患者的磁共振图像独立地进行分析诊断。分析MRCP图像时,研究者记录以下特点:(1)胆总管远端的形态(光滑或不规则),(2)胆总管远端的对称性(对称或不对称),(3)胆总管末端的狭窄特点(渐进性狭窄或突然截断),(4)胆总管末端是否可见类圆形充盈缺损,(5)胆总管及主胰管最大径。分析强化特点时,研究者分别在VIBE序列上测量每个肿瘤强化前后的信号强度(signal intensity, SI),并根据公式计算出动脉期、门脉期、平衡期及延迟期相对于平扫时的信号强度比(signal intensity ratio, SIR, SIR=SIpost/SIpre×100%),最后根据SIR最大值确定每个病灶达到强化峰值的期相,进而分为早期强化(肿瘤在动脉期或门脉期强化达到峰值)及晚期强化(肿瘤在平衡期或延迟期强化达到峰值)两类。测量ADC值时,研究者参考常规序列图像,在DWI及ADC图上确定肿瘤位置,绘制感兴趣区,并记录平均ADC值(ADCmean)及最小ADC值(ADCmin)。根据WHO分类标准将所有肿瘤分为胰胆管型和肠型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分析两组之间ADC值的差别。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用于比较两组之间MRCP图像特点及强化特点的差别。研究者之间一致性通过Cohen's κ统计值或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ICC)来评价。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用来确定具有预测意义的磁共振图像特点。ROC曲线用来评价有意义的变量鉴别两组病理亚型的诊断效能,记录曲线下面积,并通过Youden指数确定最佳阈值。生存分析应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的绘制及生存率的比较。所有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SPSS for Windows, v.17.0; Chicago, IL)及MedCalc(MedCalc for Windows, v.12.7.0; Mariakerke, Belgium)软件来完成。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根据术后标本的苏木素-伊红(hematoxylin-eosin, H&E)染色以及WHO分类标准,在43例纳入病例中,28例被确诊为胰胆管型壶腹周围癌,15例被确诊为肠型壶腹周围癌。上述五种MRCP图像特点在两组之间均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0)。28例胰胆管型壶腹周围癌中有19例(68%)在平衡期或延迟期强化达到峰值,15例肠型壶腹周围癌中有13例(87%)在动脉期或门脉期强化达到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胰胆管型壶腹周围癌的ADCmin值([0.96±0.21]×10-3mm2/s)低于肠型壶腹周围癌([1.11±0.24]×10-3mm2/s)(P=0.0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之间的ADCmean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117)。在本次研究中,K值及ICC值均超过0.8,表示研究者之间的诊断结果具有高度致性。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P值小于0.05的变量被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仅强化特点为具有预测意义的变量(P=0.002,比值比[odds ratio],OR=0.073)。通过ROC曲线分析,鉴别两种病理亚型的最佳ADCmin值为(1.12×10-3mm2/s),相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和53.3%。当同时结合强化特点及ADCmin值进行诊断时,敏感度和特异度相应地达到71.4%和86.7%。ROC曲线下面积从0.680(仅用ADCmin诊断)上升至0.846(综合强化特点和ADCmin诊断)。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胰胆管型壶腹周围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24个月,肠型壶腹周围癌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时间为37个月,前者明显短于后者,经log-rank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4.602,P=0.032)。结论及意义磁共振成像可以在术前帮助诊断及鉴别诊断壶腹周围癌两种不同病理分化类型,通常胰胆管型壶腹周围癌更常表现为渐进性的强化特点,其ADCmin值较肠型壶腹周围癌低,综合分析强化特点及ADCmin值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第二部分3.0 T磁共振成像在鉴别良恶性壶腹周围病变中的应用背景及目的良性及恶性壶腹周围病变均可引起胆道梗阻,导致胆系扩张,出现一系列相似的临床症状,如梗阻性黄疸、皮肤瘙痒、消化系统功能紊乱、腹痛、发热和寒颤等。然而,良恶性病变的治疗方法却大不相同,良性病变可以采取更为保守的治疗方法,而恶性肿瘤通常需经根治性手术切除。因此,术前准确地鉴别良恶性壶腹周围病变对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及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近几年,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常规MRI图像、MRCP图像以及DWI图像不仅可以更直观地显示病变,还能反应细胞功能信息,因此,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胆系梗阻的诊断中。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结合多种序列,提供全面、综合的壶腹周围良恶性病变的磁共振诊断及鉴别诊断标准。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自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病变部位在壶腹周围水平的肝外胆管梗阻性扩张的患者108例,每例患者的最终诊断都经过病理学或12个月以上的随访观察所证实。磁共振扫描序列与第一部分相同。采用双盲法阅片,两位影像学研究者对所有患者的磁共振图像独立地进行分析诊断。第一步,研究者分析良恶性壶腹周围病变在磁共振各个序列上影像学特点的差异。分析MRCP图像时,研究者记录以下特点:(1)胆总管远端的形态(光滑或不规则),(2)胆总管远端的对称性(对称或不对称),(3)胆总管末端的狭窄特点(渐进性狭窄或突然截断),(4)胆总管及主胰管的最大径。在增强扫描MRI图像上,强化特点分为叁类:(1)乏血供渐进性强化,(2)富血供早期强化,伴或不伴有持续强化,(3)难以定性的强化特点。在90分钟肝胆特异期,研究者记录胆总管内是否有对比剂充盈。分析DWI图像时,研究者记录病变是否弥散受限。第二步,另外两位研究者对多种序列综合诊断的优势进行了评价。采用双盲法阅片,两位研究者独立地进行以下叁步分析:(1)仅根据MRCP图像做出诊断,(2)根据MRCP图像及增强扫描图像做出诊断,(3)综合分析MRCP图像、增强扫描图像以及DWI图像后做出诊断。每步分析之后,两位研究者根据之前文献报道总结的标准,记录他们对每个病例正确诊断的自信度:(1)肯定为良性病变,(2)可能为良性病变,(3)难以定性的病变,(4)可能为恶性病变,(5)肯定为恶性病变。独立样本t检验用于比较良恶性病变之间胆总管及主胰管最大径的差别。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用于比较两组之间不同影像学特点的差别。研究者之间一致性用Cohen's κ统计值或ICC来评价。ROC曲线用来评价不同序列鉴别两组病变的诊断效能,记录曲线下面积。ROC曲线的配对检验用来比较不同序列诊断效能之间的差别。所有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SPSS for Windows, v.17.0; Chicago, IL)及MedCalc (MedCalc for Windows, v.12.7.0; Mariakerke, Belgium)软件来完成。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108例壶腹周围病变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恶性肿瘤患者43例,平均年龄56.6岁,年龄范围32-85岁;良性病变患者65例,平均年龄60.9岁,年龄范围26-89岁。第一步,分析良恶性壶腹周围病变在磁共振各个序列上影像学特点的差异,具体结果如下:在本部分研究中,K值及ICC值均超过0.7,表示研究者之间的诊断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MRCP图像分析:77%的良性病变表现为胆总管远端光滑的狭窄,58%的恶性肿瘤表现为不规则的狭窄(P<0.001)。51%的良性病变表现为胆总管远端对称性的狭窄,84%的恶性肿瘤表现为不对称的狭窄(P<0.001)。42%的良性病变及60%的恶性肿瘤表现为胆总管远端突然截断式的狭窄(P=0.054)。恶性肿瘤的胆总管和主胰管的最大径(分别为17.79±4.52 mm,3.98±2.49 mm)大于良性病变(分别为14.11±4.61 mm,2.60±1.12 mm)(P<0.001,P=0.001)。2.强化特点分析:在良性病变中,85%表现为富血供的动脉期或门脉期强化,在恶性肿瘤中,51%表现为富血供的动脉期或门脉期强化,47%表现为乏血供的渐进性强化(P=0.001)。在90分钟肝胆特异期,60%的良性病变可见胆总管内出现对比剂充盈,70%的恶性肿瘤胆总管内未见对比剂充盈(P=0.002)。3.DWI图像分析:95%的良性病变表现为弥散不受限,86%的恶性肿瘤表现为弥散受限(P<0.001)。第二步,评价多种序列综合诊断的优势,具体结果如下:研究者之间一致性分析:仅分析MRCP图像时,研究者达到中度一致性(K=0.443);分析MRCP图像及增强扫描图像时,达到较高的一致性(κ=0.609);综合分析MRCP图像、增强扫描图像及DWI图像时,达到更高的一致性(K=0.806)。相比于仅分析MRCP图像,结合两组或叁组图像综合分析后,两位研究者鉴别诊断良恶性壶腹周围病变的自信度均得到提升,诊断效能得到提高。研究者的结果为:仅分析MRCP图像时,曲线下面积为0.776;分析MRCP图像及增强扫描图像时,曲线下面积为0.981(P<0.001);综合分析MRCP图像、增强扫描图像及DWI图像时,曲线下面积为0.994,相对于仅分析MRCP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对于分析MRCP图像及增强扫描图像,虽然有所提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65)。研究者二的结果为:仅分析MRCP图像时,曲线下面积为0.808;分析MRCP图像及增强扫描图像时,曲线下面积为0.982(P<0.001);综合分析MRCP图像、增强扫描图像及DWI图像时,曲线下面积为0.996,相对于仅分析MRCP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对于分析MRCP图像及增强扫描图像,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结论及意义良恶性壶腹周围病变在磁共振图像上的特点具有显着差异,结合多组序列综合分析,能显着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帮助有效鉴别壶腹周围病变的良恶性。第叁部分壶腹周围癌手术切除后相关预后因素研究背景及目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治疗可切除壶腹周围癌的主要术式,患者术后生存情况存在显着差异,影响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的危险因素至今仍未有定论。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全面收集患者的详细临床病理学资料,根据本组患者的具体情况,总结出影响本地区壶腹周围癌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的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收集自2006年6月至2013年7月在我院行壶腹周围癌切除术的33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患者基本情况、临床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手术及治疗情况以及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及log-rank检验进行生存曲线的绘制及生存率的比较。应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危险因素的分析,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之后筛选变量纳入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0.05时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SPSS for Windows, v.17.0; Chicago, IL)软件来完成。结果共337例壶腹周围癌患者纳入此次研究,包括男性228例,女性109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8.15岁,年龄范围25-83岁,所有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26个月,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8.0%、24.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EA水平(P=0.002,RR=1.699)、CA199水平(P=0.004,RR=1.584)、总胆红素(TBIL)水平(P=0.014,RR=1.516)、术中出血量(P=0.003,RR=2.032)、术中输入浓缩红细胞数量(P<0.001,RR=1.417)、肿瘤起源部位(P<0.001,RR=1.555)、肿瘤大小(P=0.001,RR=1.797)、肿瘤分化程度(P=0.004,RR=1.556)、肿瘤T分期(P=0.002,RR=1.549)、淋巴结转移状态(P<0.001,RR=1.789)、阳性淋巴结数量(P=0.003,RR=1.370)、阳性淋巴结数量/术中切除淋巴结总数量比值(LNR)(P<0.001,RR=1.294)以及血管浸润情况(P=0.021,RR=1.646)为影响总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将上述13个危险因素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A199水平≥39 U/ml、术中输入浓缩红细胞数量≥4个单位、肿瘤部位起源于胰腺、肿瘤为T3-T4期以及LNR≥0.300为影响本组壶腹周围癌手术切除后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我们对肿瘤起源部位(胰腺癌vs非胰腺癌)及淋巴结转移情况(阳性淋巴结数量及术中切除淋巴结总数量)进行了相关亚组分析。相对于非胰腺癌组,胰腺癌组肿瘤体积更大(P<0.001)、肿瘤浸润深度更深(P=0.0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当非胰腺癌肿瘤累及胰腺后,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明显短于未累及胰腺的患者(P<0.001)。Cox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累及胰腺是影响非胰腺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01,RR=2.083)。在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中,术中切除淋巴结总数<7个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明显短于之7个的患者(P=0.041)。Cox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切除淋巴结总数<7个是影响淋巴结转移阳性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48,RR=1.580)。在淋巴结转移阴性的患者中,术中切除淋巴结总数<16个的患者术后生存时间明显短于≥16个的患者(P=0.036)。Cox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切除淋巴结总数<16个是影响淋巴结转移阴性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43,RR=2.189)。结论及意义通过对本组337例壶腹周围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血清CA199水平≥39 U/ml、术中输入浓缩红细胞数量≥4个单位、肿瘤部位起源于胰腺、肿瘤为T3-T4期以及LNR≥0.300为影响本组壶腹周围癌患者手术切除后总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亚组分析结果显示,非胰腺癌肿瘤累及胰腺后,预后会相应变差;术中切除淋巴结总数过少,亦将导致患者预后变差。(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6-09-27)

钟雄利,谭小燕,任伟旺,周春贤[5](2016)在《超声内镜(EUS)与腹部CT在诊断壶腹周围病变中的价值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分析超声内镜(EUS)检测法与腹部CT检测法在诊断壶腹周围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从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30例确诊为壶腹周围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并统计样本的胰头癌、胰周淋巴瘤、胆总管结石、乳头癌及壶腹癌的确诊病例数。所有患者均同时接受超声内镜检测法与腹部CT检测法的复检,记录复检结果并同确诊结果相比较,计算两种检测方法的总诊断率。结果超声内镜(EUS)检测法对胰头癌、胰周淋巴瘤、胆总管结石、乳头癌及壶腹癌的检测准确率同腹部CT检测法相比同比增加,但未达到显着水平,两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内镜(EUS)检测法对壶腹周围病变的总诊断率显着高于腹部CT检测法。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内镜(EUS)检测法同腹部CT检测法相比,对单一疾病的诊断率基本保持一致,但超声内镜(EUS)检测法的综合诊断率更高,具有更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6期)

曹红亮,曹满菊,余保平,丁祥武,刘爱华[6](2015)在《超声内镜与CT诊断壶腹周围病变的价值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并比较超声内镜(EUS)与腹部CT在壶腹周围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9-2013年在我院疑诊壶腹部周围病变的病例,入选病例同时行EUS及腹部CT检查。比较两种方法对壶腹周围不同病变的诊断准确率。结果:确诊为壶腹部周围病变的病例共计151例,包括:胆总管结石、壶腹部肿瘤、壶腹部炎症、胰头肿瘤、胰腺囊肿,超声内镜对上述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83.6%、90.6%、56.5%、100.0%、100.0%,腹部CT对上述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52.2%、56.3%、43.5%、91.3%、100.0%。超声内镜对壶腹部病变总的诊断准确率为84.1%,明显高于腹部CT(59.6%)。结论:EUS对壶腹部周围病变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诊断准确率高于腹部CT。(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张婷,许尔蛟,郑荣琴,苏中振,鞠金秀[7](2014)在《双重对比超声造影在壶腹周围病变检出中的临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与常规超声和胃肠水对比超声互相作比较,探讨双重对比超声造影对壶腹周围病变的检出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均行常规超声、GI-US和D-CEUS检查的67例壶腹周围病灶患者共69个病灶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40个为恶性病灶,包括十二指肠乳头癌19个,胆总管下段癌9个,胰头钩突癌6个,壶腹癌6个;29个为良性病灶,包括28个胆总管下段结石和1个十二指肠绒毛管状腺瘤。所有病灶均经手术病理活检或胆道镜直视证实。比较以上3种超声检查方法对壶腹周围病灶的检出率和病灶清晰显示率。【结果】常规超声、胃肠水对比超声和双重对比超声造影的检出率分别为59.42%、95.65%、98.55%,清晰显示率分别为17.39%、60.87%和84.06%。双重对比超声造影在病灶检出率和清晰显示率均优于常规超声(P<0.001),双重对比超声造影与胃肠水对比超声相比较,检出病灶能力相当(P=0.619),但病灶清晰显示率则前者优于后者(P=0.006)。【结论】双重对比超声造影可提高壶腹周围病变的检出诊断能力及清晰显示病灶的边界,可作为壶腹周围梗阻性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张婷,郑荣琴,许尔蛟,鞠金秀,苏中振[8](2014)在《双重对比超声造影与增强磁共振成像检出壶腹周围病变的效果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双重对比超声造影(D-CEUS)在壶腹周围病变检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2年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叁医院均接受D-CEUS和增强MRI检查的43例壶腹周围病变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其中男29例,女14例;平均年龄(56±2)岁。43例患者中共有45个病灶,其中30个为恶性病灶,包括十二指肠乳头癌13个,胆总管下端癌7个,胰腺钩突癌6个,壶腹癌4个;15个为良性病灶,均为胆总管下端结石。所有病灶均经手术病理活组织检查或胆道镜直视证实。对比D-CEUS与增强MRI对壶腹周围病变的检出率,以及对壶腹周围恶性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的显示率。两组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均能较清晰显示壶腹周围病变。D-CEUS对壶腹周围病变的检出率为98%(44/45),增强MRI为96%(43/4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45,P>0.05)。D-CEUS对壶腹周围恶性病变与周围组织关系显示清的病灶占77%(23/30),显示欠清的病灶占20%(6/30),显示不清的病灶占3%(1/30);增强MRI相应为86%(26/30)、7%(2/30)、7%(2/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17,P>0.05)。结论 D-CEUS对壶腹周围病变有较高的检出率,其检出能力与增强MRI相近,可作为增强MRI的重要补充甚至替代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期刊2014年03期)

巩涛,王宁,袁淑绘,王滨,刘强[9](2014)在《DWI联合MRCP在鉴别诊断壶腹周围病变良恶性中的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联合MRCP序列在鉴别导致胆管狭窄的壶腹周围病变的良恶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1月~2013年11月在我院怀疑壶腹部胆管狭窄,行常规MRI、MRCP及DWI检查的69例患者。经手术或ERCP活检病理证实,良性病变43例,恶性病变26例。由两名放射科资深医师首先参照常规MRI,在MRCP和DWI图像基础上分别进行诊断,然后结合两者对壶腹周围病变进行再次评估,分别统计其恶性的可能性。两位资深医师的结果分别通过ROC曲线进行分析。结果 2位医师分别通过MRCP和DWI对壶腹周围病变良恶性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进行计算,MRCP分别为55.6%,86.9%,71.3%;53.5%,87.5%,70.9%;DWI分别为87.5%,62.5%,74.9%;89.4%,61.3%;76.3%。MRCP联合DWI图像后对病变诊断的准确度均得到提升,分别提高到81.2%和82.7%。结论 MRCP联合DWI可以提高对引起壶腹部胆管狭窄疾病的良恶性诊断的准确度。(本文来源于《医学影像学杂志》期刊2014年05期)

孙胜禄,张利,魏红梅[10](2013)在《MR LAVA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壶腹周围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MR 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壶腹部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26例患者在常规MR扫描基础上行低张MRCP及十二指肠低张后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观察病变间接及直接征象,评估LAVA技术对壶腹部病变的显示价值。结果:26例患者肝脏叁维容积超快速多期动态增强图像能清晰显示壶腹部病变的形态及动态变化,达到诊断要求。重建图像能清晰显示肝内外血管形态及其与壶腹病变的关系。结论:LAVA动态增强扫描能全面、直观显示壶腹病变,显示壶腹部病灶内外血管及其与病灶的关系,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北方药学》期刊2013年12期)

壶腹周围病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和目的梗阻性黄疸的病因众多,壶腹周围占位病变是其中最常见的原因。由于壶腹区解剖结构复杂,不同组织结构来源的占位病变病理特征和预后有较大差别,但壶腹周围占位病变的解剖定位和临床表现又十分相似。因此,壶腹周围占位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成为临床上突出的问题。壶腹周围占位病变的诊断包括定性诊断和梗阻部位的诊断,这些信息对于治疗方案的制定、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预后的判断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磁共振已成为腹部疾病重要的常用诊断方法,尤其是磁共振弥散成像更具有较大诊断潜力,但既往胰腺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采用单次激发的平面回波序列(EPI),而使胰腺DWI图像存在分辨率较低、图像扭曲变形较严重和所测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不稳定等缺陷。特别是胰头壶腹区受磁场均匀度的影响而使上述缺陷更为明显。新近推出ZOOMit-DWI序列(西门子)尝试改变EPI-DWI在腹部脏器检查中存在的不足,它利用二维选择性仅激发小范围感兴趣区来去除卷折及伪影,从而获得较高质量和分辨率的DWI图像,目前已逐渐开始应用于临床。鉴于壶腹周围区结构复杂、磁场均匀度较差的特点,本研究在ZOOMit-DWI技术基础上采用IVIM模型行壶腹区弥散成像,并进行影像与手术病理相对照研究,探讨小视野双指数模型弥散成像对壶腹周围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以及鉴别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段癌和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能力。材料和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并且得到了所有入组病人和健康志愿者的书面同意。从2016年8月至2017年11月,连续纳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3例患者(包括胰头癌15人、壶腹癌16人、胆管下段癌20人、肿块型慢性胰腺炎9人和壶腹区转移癌3人)和28位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行3.0T腹部磁共振检查,包括常规磁共振、胰胆管水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cholangiopancreatography,MRCP)和小视野多b值(0-1000 sec/mm~2)DWI。分别计算ADC值、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f)值、D值(the true diffusion coefficient,D)和D*值(perfusion-related diffusion coefficient,D*)。统计学处理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和Games-Howell校正检验比较这些弥散参数值在各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正常胰头的ADC值、D值、f值和D*值分别为1.15 x 10~-33 mm~2/s(0.93 x 10~(-3)mm~2/s–1.61 x 10~-33 mm~2/s),0.98 x 10~-33 mm~2/s(0.64 x 10~-33 mm~2/s–1.61 x 10~(-3)mm~2/s),15.17%(1.90%–42.89%)和16.44 x 10~(-3)mm~2/s(3.37 x 10~(-3)mm~2/s–33.55 x 10~-33 mm~2/s);壶腹区为1.11 x 10~-33 mm~2/s(0.75 x 10~-33 mm~2/s–1.51x 10~-33 mm~2/s),1.03 x 10~-33 mm~2/s(0.48 x 10~-33 mm~2/s–1.45 x 10~-33 mm~2/s),20.85%(9.62%–47.42%)和17.48 x 10~(-3)mm~2/s(2.45 x 10~(-3)mm~2/s–29.70 x10~-33 mm~2/s);肠管壁为1.50 x 10~-33 mm~2/s(1.12 x 10~-33 mm~2/s–2.18 x 10~-33 mm~2/s),1.30 x 10~-33 mm~2/s(0.92 x 10~-33 mm~2/s–2.39 x 10~-33 mm~2/s),26.39%(1.67%–70.72%)和14.00 x 10~(-3)mm~2/s(0.20 x 10~(-3)mm~2/s–56.08 x 10~(-3)mm~2/s);胆管壁为1.58 x 10~-33 mm~2/s(0.74 x 10~-33 mm~2/s–2.61 x 10~-33 mm~2/s),1.27 x 10~(-3)mm~2/s(0.08 x 10~-33 mm~2/s–2.64 x 10~-33 mm~2/s),39.30%(6.52%–80.55%)和17.14 x 10~(-3)mm~2/s(0.00 x 10~(-3)mm~2/s–46.15 x 10~(-3)mm~2/s)。与正常肠管壁相比,正常胰头和壶腹区的ADC值和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正常胆管壁相比,正常胰头和壶腹区的ADC值和f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ADC值、D值、f值和D*分别为1.14 x 10~(-3)mm~2/s(0.77x 10~-33 mm~2/s–1.50 x 10~-33 mm~2/s),1.07 x 10~-33 mm~2/s(0.83 x 10~-33 mm~2/s–1.36x 10~-33 mm~2/s),14.99%(10.15%–26.37%)和11.35 x 10~-33 mm~2/s(4.17 x 10~(-3)mm~2/s–45.15 x 10~(-3)mm~2/s);胰头癌为1.05 x 10~(-3)mm~2/s(0.81 x 10~(-3)mm~2/s–1.40 x 10~-33 mm~2/s),0.97 x 10~-33 mm~2/s(0.69 x 10~-33 mm~2/s–1.38 x 10~-33 mm~2/s),6.88%(1.15%–25.83%)和5.69 x 10~-33 mm~2/s(0.70 x 10~-33 mm~2/s–22.51x 10~(-3)mm~2/s);壶腹癌为1.00 x 10~(-3)mm~2/s(0.61 x 10~(-3)mm~2/s–2.02 x 10~(-3)mm~2/s),0.90 x 10~-33 mm~2/s(0.61 x 10~-33 mm~2/s–1.64 x 10~-33 mm~2/s),16.14%(6.95%–31.54%)和18.00 x 10~-33 mm~2/s(4.92 x 10~-33 mm~2/s–32.15 x 10~-33 mm~2/s);胆管下段癌为1.08 x 10~(-3)mm~2/s(0.82 x 10~(-3)mm~2/s–1.58 x 10~(-3)mm~2/s),1.05 x 10~-33 mm~2/s(0.65 x 10~-33 mm~2/s–1.46 x 10~-33 mm~2/s),16.49%(3.93%–37.20%)和13.17 x 10~-33 mm~2/s(1.40 x 10~-33 mm~2/s–34.98 x 10~-33 mm~2/s)。胰头癌ADC值明显低于正常胆管壁和肠管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值明显低于正常肠管壁(P=0.033)。胰头癌的f值和D*值显着低于正常胰头、壶腹区、胆管壁和肠管壁(P<0.05),且胰头癌的f值显着低于壶腹癌、胆管下段癌和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型慢性胰腺炎的ADC值和f值显着低于正常胆管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 and P<0.001),ADC值显着低于正常肠管壁(P=0.002)。壶腹癌和胆管下段癌ADC值和D值明显低于正常肠管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和f值显着低于正常胆管壁,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两两比较ADC值、f值、D值和D*值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应用ZOOMit-DWI技术可获取胰头壶腹区高质量弥散图像。2.壶腹区正常组织结构MRI弥散图像ADC值、D值、f值和D*存在差异。3.ZOOMit-DWI技术ADC值和IVIM相关的弥散参数能够为肿块型慢性胰腺炎、胰头癌、壶腹癌、胆管下段癌以及壶腹周围正常组织的准确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更多的信息。4.相较于ADC值、D值、和D*值,f值对于鉴别胰头癌和肿块型慢性胰腺炎、壶腹癌、胆管下段癌、以及区分壶腹周围正常组织方面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壶腹周围病变论文参考文献

[1].刘聪聪.~(18)F-FDGPET/CT在壶腹周围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及对治疗决策的影响[D].济南大学.2019

[2].于海霞.小视野双指数模型弥散成像在壶腹周围占位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D].郑州大学.2018

[3].曹怀宇,张兰英,石红,王金岩,高莹.双重对比超声造影在壶腹周围病变检出中的临床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

[4].毕蕾.3.0TMRI在诊断壶腹周围病变中的应用及壶腹周围癌术后相关预后因素研究[D].山东大学.2016

[5].钟雄利,谭小燕,任伟旺,周春贤.超声内镜(EUS)与腹部CT在诊断壶腹周围病变中的价值对比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

[6].曹红亮,曹满菊,余保平,丁祥武,刘爱华.超声内镜与CT诊断壶腹周围病变的价值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5

[7].张婷,许尔蛟,郑荣琴,苏中振,鞠金秀.双重对比超声造影在壶腹周围病变检出中的临床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4

[8].张婷,郑荣琴,许尔蛟,鞠金秀,苏中振.双重对比超声造影与增强磁共振成像检出壶腹周围病变的效果比较[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4

[9].巩涛,王宁,袁淑绘,王滨,刘强.DWI联合MRCP在鉴别诊断壶腹周围病变良恶性中的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

[10].孙胜禄,张利,魏红梅.MRLAVA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在壶腹周围病变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北方药学.2013

标签:;  ;  ;  ;  ;  

壶腹周围病变论文-刘聪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