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再适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化休克,逆向文化休克,文化再适应
再适应论文文献综述
吴明珍[1](2019)在《逆向文化休克与文化再适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留学人数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中国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到祖国工作,创业。由孔子学院总部派出的国际汉语教师这一群体也是由国外回到国内重新开始适应国内生活的一大群体。归国前受到的异国文化与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冲击使得归国者在归国初期依然需要适应本土文化。研究逆向文化休克给海归,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等带来的冲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拟从文化休克与逆向文化休克,文化适应与文化再适应之间的对比,提出关于文化再适应的相关建议。(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9期)
任杨[2](2019)在《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学成归国成为海外学子的选择。本文概述了归国人员近年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文化冲击与归国文化冲击理论及总结归国人员再适应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梳理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问题研究理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高等教育》期刊2019年10期)
朱燕燕[3](2019)在《对退伍复学大学生再适应问题调查及精准帮扶对策研究——以临沂大学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3年以来,高校退伍复学大学生这个具有时代特色的一个群体日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凸显,进入了人们的视野。本文通过深入访谈法、查找文献资料,探讨思想工作者如何能更好的帮助他们从军营到校园的身份转换,更好更快的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针对他们面临的各个适应问题,提出相应的精准服务,形成有效的帮扶机制,制定出详细的退伍复学大学生服务工作流程,进而帮助退伍复学大学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全面发展,成人成才。(本文来源于《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期刊2019年05期)
罗丹,田慧,张萌[4](2019)在《失独老人再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失独群体的不断壮大,失独现象开始日益严重,失独老人在心理层面、人际交往层面和经济层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再适应问题。在此基础上,尝试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的介入,来促进失独老人再适应问题的解决。(本文来源于《东西南北》期刊2019年04期)
黄巧,施红[5](2019)在《勐海打洛景来傣族生计策略变迁与文化再适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勐海县打洛镇景来村是一个典型的傣族聚居村落,也是当地重点发展的边境特色旅游村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地傣族在适应外来资本介入的过程中,生计方式从传统的以稻作农耕为主的混合生计方式向新型的多元化生计方式转变。当地傣族能动性地选择不同的生计方式,反映出在新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其文化观念与经济体系的互动,同时也呈现出傣族社会新一轮的文化再适应。(本文来源于《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6](2018)在《“高校海归教师的归国再适应研究”成果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该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通过高校海归教师回国适应研究、文科青年海归教师工作适应研究、海归教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研究叁个具体的分研究来探索海归教师的再适应情况,发现高校海归教师的工作压力主要是科研压力,总的来看,海归教师对自身回国后的科研进展表示满意,对科研工作合作情况满意度较高。大部分的海归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能力表示满意,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海归教师表示自己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本文来源于《大学(研究版)》期刊2018年Z1期)
杨瑞芝[7](2018)在《被拐卖儿童家庭的社会再适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设和谐社会是国家发展的基本目标,拐卖儿童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纵观现有研究成果,学界有关拐卖儿童问题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法律层面:拐卖犯罪行为产生的原因、引发的问题及如何预防犯罪;社会、心理学层面:被拐卖儿童的生存现状、身心创伤及如何回归原家庭。被拐卖儿童家庭因儿童被拐卖这一重大事件遭遇的经济损失、行为偏差及后续的生活问题并未得到深入研究。社会工作作为一门扶贫解困的专业,从社会工作尤其是从家庭社会工作角度入手,关注被拐卖儿童及其家庭为回应这些问题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贯彻个别化原则,分别采用深度访谈、现场观察等方法;选取赋权、优势视角、认知行为等理论,以被拐卖儿童家庭再适应为主题,以发掘被拐卖儿童家庭潜力为目的,着力探究被拐卖儿童家庭身体损害、心理创伤和经济压力叁个层面的生存现状;认知、情感及人格引起的人际交往障碍。通过个案工作实现被拐卖儿童家庭恢复健康的家庭生活模式,养成正确的行为认知;辅之以家庭互助小组,为被拐卖儿童家庭提供内群体支持,建立社会关系网络,理性应对儿童被拐卖这一重大事件。提升被拐卖儿童家庭抗逆力,实现心理和情感修复、行为及认知矫正,希冀帮助这些家庭走出困境,以积极健康的状态回归社会,实现社会再适应。(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8-06-01)
伊利彦东[8](2018)在《城市离退休人员社会再适应的调查与社会工作介入》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年人在离退休后的生活幸福感近年来越来越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而离退休后对生活的再适应问题也是社会工作近年来关注的老年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极大改善,同时我国也步入了老龄化社会。离退休人员的心情是复杂的,很可能会造成不同程度上的生活事件。我国“准老年”退休人员由于生活方式与之前的工作环境有很大变化,充足的时间会让离退休人员们不知所措,导致他们产生空虚、孤独和寂寞等心理。自身价值和地位产生了巨大的改变,心理很难适应这种落差,导致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因此需要清晰地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对离退休人员的心理适应能力进行全面的改善。本文通过发放120份问卷来搜集老年人在离退休后相关信息,对其中有效的114份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包括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本文对离退休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主要从自身,家庭和社会的角度进行分析;对离退休人员不适应老年生活的心理特征,如失落自卑感,孤独感,空虚感,怀旧心理,不平衡与攀比心理,恐惧与焦虑感,期待尊重关心等心理进行了剖析;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对其心理的敬、养、学、乐、爱、为和归的需求进行分析和说明;对离退休生活适应不良和障碍的表现从微观,中观和外部环境叁个层面进行表述;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老年人离退休后出现适应性问题的原因进行列举和解释;离退休后对于生活的再适应是一个过程,按照期待期,离退休期,适应期和稳定期四个离退休生活各个阶段对老年离退休后的适应过程进行说明;借鉴了国内外针对离退休老人生活再适应不良问题的治疗和解决方法;从社会工作者的视角出发,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对不能顺利进行角色转换退休人员进行干预,促进退休人员顺利完成角色转换。(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8)
刘朝霞,吴大蔚,黄伟芬,吴斌,李志利[9](2018)在《重力再适应相关立位耐力评估与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发适宜于返回后立位耐力早期评估的安全检测方法,探索构建重力再适应相关立位耐力预测模型。方法 15名健康男性进行被动立位耐力测试,按原有评分标准,对被动立位测试数据中的3min、5 min、10 min数据分别计分;采用ROC法重新界定阈值进行分级,留一交叉验证,与原分级结果比对,验证一致性。利用15名健康男性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数据,基于贝叶斯原理,构建立位耐力预测模型,留一交叉验证后,选取4例飞行数据进一步验证。结果 3 min测试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4,5min和10 min的均为1.00,与原立位耐力测试分级结果一致性好。基于头低位模拟失重数据确立了5个立位耐力预测特征量及其似然比,留一交叉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名参加飞行航天员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1,重力再适应立位耐力得到有效预测。结论采用新的方法对被动立位耐力3 min、5 min、10 min测试数据进行评估与20 min分级结果一致性好,具有应用前景。建立的重力再适应相关立位耐力预测模型具有较好预测能力。(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赵侠俊,张眯[10](2017)在《老年人的社会再适应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老年人社会再适应问题更加突显。为了使老年人更快适应社会角色转换,拥有更幸福的退休生活,本文运用文献法研究,对当代老年人退休后社会再适应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并尝试提出多种解决办法,提高老年人社会再适应能力。(本文来源于《报刊荟萃》期刊2017年08期)
再适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学成归国成为海外学子的选择。本文概述了归国人员近年的基本情况,对比分析文化冲击与归国文化冲击理论及总结归国人员再适应问题的国内研究现状,梳理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问题研究理论,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再适应论文参考文献
[1].吴明珍.逆向文化休克与文化再适应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9
[2].任杨.归国人员文化再适应问题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9
[3].朱燕燕.对退伍复学大学生再适应问题调查及精准帮扶对策研究——以临沂大学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
[4].罗丹,田慧,张萌.失独老人再适应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探究[J].东西南北.2019
[5].黄巧,施红.勐海打洛景来傣族生计策略变迁与文化再适应[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9
[6]..“高校海归教师的归国再适应研究”成果报告[J].大学(研究版).2018
[7].杨瑞芝.被拐卖儿童家庭的社会再适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8
[8].伊利彦东.城市离退休人员社会再适应的调查与社会工作介入[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8
[9].刘朝霞,吴大蔚,黄伟芬,吴斌,李志利.重力再适应相关立位耐力评估与预测[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8
[10].赵侠俊,张眯.老年人的社会再适应能力研究[J].报刊荟萃.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