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极端高温事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极端高温事件,中亚地区,阈值,时空分布
极端高温事件论文文献综述
金红梅,颜鹏程,柏庆顺,周甘霖,段海霞[1](2019)在《近70 a来中亚极端高温事件时空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NCEP/NCAR 1948—2017年逐日平均气温资料,利用百分位阈值法确定中亚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阈值,进而分析该地区近70 a极端高温事件强度、频次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亚地区暖季平均气温的空间分布受地形影响显着,从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极端高温事件的强度和频次在1967年前后发生年代际转折,其中强度在转折后要显着高于转折前,频次在转折前呈现负趋势、转折后转变为正趋势。极端高温事件发生的区域也存在显着的年代际变化特征。极端高温事件强度趋势增加最显着的地区位于乌兹别克斯坦西部,负趋势最显着的区域位于中国南疆;频次趋势增加最显着区域位于哈萨克斯坦西部的乌拉尔地区,负趋势显着区域则位于帕米尔高原。(本文来源于《干旱气象》期刊2019年04期)
刘祖涵[2](2019)在《基于临界自组织的极端高温事件数值沙堆模型构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基于自组织临界性理论,研究了极端温度事件的强度-频度关系,具有显着的Gutenberg-Richter幂律特征。这说明极端温度事件与非极端温度事件的发生过程均可归因于同一种动力学机制。建立具有自身衰减因子的极端温度事件数值沙堆模型,很好地解释极端温度事件的强度-频度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政府有效制定防灾、减灾、救灾等各类预案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提高全社会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甘肃科技》期刊2019年09期)
张婷,程昌秀,杨山力,宋长青[3](2019)在《时空聚集性探测方法在极端高温事件聚集分析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极端高温是灾害性气候的研究热点之一,进行其时空聚集性探测对极端高温灾害的深入研究与危险性评价至关重要。传统温度阈值法从超越概率角度进行极端事件提取,无法实现时空一体化分析,缺少对时空聚集程度的量化评价。该文引入扫描统计量,构造时空柱体扫描窗口对研究区进行时空一体化粗探测,通过相对危险度定量评价聚集程度,最后对探测结果进行局部Moran′s I热点分析,结合热点置信度优化聚集区的空间定位。以中国大陆地区2013年7月的温度数据为例,采用上述方法,探测出研究区的6个显着时空聚集区,相对危险度最高为3.99,最低为2.60,范围覆盖华北、华中、华东、西北的部分地区,最后以当年的气象资料及报道验证探测结果。结果表明,时空扫描和局部Moran′s I分析的集成是一种有效探测极端高温事件时空聚集区的方法,不仅能实现极高温事件准确可靠的时空定位,还能给出极高温区域的时空聚集指标。(本文来源于《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秀芬,王春艳,尤飞[4](2019)在《1961-2014年东北叁省水稻生长季极端高温事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4年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67个气象站点逐日最高气温资料,选取高温日数、高温天气出现频率和高温积温等指标,系统分析了东北叁省水稻生长季内极端高温天气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叁省日最高气温超过35℃天气出现天数和连续3 d日最高气温超过35℃天气出现次数总体上均呈现增长趋势;连续3 d日最高气温超过35℃天气主要集中出现在水稻的分蘖、拔节、孕穗期;日最高气温超过35℃天气持续日数以持续3 d出现次数为最多;HTOF和CHTOF在空间上总体均呈从西向东递减的趋势,发生频率较高的站点集中分布在辽宁和吉林的西部;HTAT和CHTAT在空间上也表现为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所得结论可明确东北叁省水稻生长季极端高温灾害的发生时段和范围,从而为极端灾害的防抗避减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灾害学》期刊2019年02期)
蒲义良,高玲玉,叶朗明[5](2018)在《江门高温和降水的概率分布及极端事件重现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1961—2015年江门6个气象观测站逐年最高气温、汛期降水、最大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广义极值分布(GEV)等统计方法,研究了江门年最高气温、汛期降水、最大日降水的概率分布及其极端事件的重现水平。结果表明:1)各站年最高气温概率均属Weibull分布,概率密度峰值对应气温恩平最大、上川岛最小;变化幅度恩平最大、台山最小。较低重现期(20年或以内)时,极端高温事件阈值恩平最高;重现期超过50年时,鹤山最高。2)各站汛期降水概率均属Weibull分布,概率密度峰值对应雨量及变化幅度恩平最大、鹤山最小;不同重现期,恩平极端降水事件阈值均显着高于其它台站,鹤山最低。3)鹤山、恩平和上川岛最大日降水概率属Frechet分布,开平和台山属Weibull分布,新会属Gumbel分布;各站日降水峰值概率比汛期降水峰值概率大一个量级。不同重现期,上川岛极端日降水事件阈值均显着高于其它台站。(本文来源于《广东气象》期刊2018年06期)
冯静洁,贾健,蒋慧敏[6](2018)在《1976-2016年乌鲁木齐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乌鲁木齐城区和城北两个国家气象站的日最高气温资料,取得极端高温阈值与极端高温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76~2016年乌鲁木齐市极端高温事件次数呈现逐渐增多的趋势,近21年的平均极端高温事件较(1996年)前20年均增多1至2次;随着纬度增加趋势系数越大,预计未来城北的极端高温事件发生次数会更多。(本文来源于《新疆农业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任永建,肖莺,孙善磊[7](2018)在《近49年来湖北省极端高温事件及其对区域增温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收集了湖北省1961-2009年76个站点的逐日温度数据,选择其中通过均一化检验的33个站点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湖北省年极端高温的发生频率、强度变化及对区域性增温的响应。研究表明:湖北省年极端高温发生频次与海拔高度相关性较好,极端高温发生频次呈东西减少、中部增加的趋势;极端高温发生频率的空间分布一致性较好,江汉平原及东北部易出现极端高温事件;西南部的极端高温强度较弱;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与夏季平均气温呈正相关,东北部的相关程度较西部显着。(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S2 科学家论坛: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原因和影响》期刊2018-10-24)
魏海茹,王运,裴秀苗,高艳平[8](2018)在《运城市2017年高温极端事件诊断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7月运城市出现了叁次历史罕见的持续高温极端事件,针对这几次高温过程,本文从天气分析的角度探讨运城高温酷热天气形成的环流背景,并分析高温日的各种气象要素特征,得出大陆高压是影响运城出现长时间高温的主要环流背景场;河套高压及副热带高压强度强是影响运城市出现强度强、范围广的高温主要影响系统。(本文来源于《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7 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期刊2018-10-24)
曹文静,孙傅,刘益宏,曾思育[9](2018)在《极端高温事件对城市用水量和供水管网系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频发的极端高温事件将导致城市用水量增长,增加城市供水设施的运行风险。综合采用气候相似性、终端用水模拟、供水管网系统水力学模拟等方法,构建了极端高温事件对城市用水量及供水管网系统影响的定量评估方法。以北京某新城区为研究案例,模拟结果表明极端高温事件将使日用水量较夏季常态增加5.7%,人均日用水量增加19.83 L,其中早晚用水高峰时段增幅较大,导致供水管网系统中不能满足28 m水头要求的节点比例增加了约13个百分点。(本文来源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期刊2018年05期)
魏麟骁,李永华,何卷雄,唐红玉,辛晓歌[10](2018)在《重庆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使用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环流模式IAP AGCM4.1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3.2建立的耦合模式(IWRF),利用该耦合模式对1982—2014年重庆夏季气候进行了试验,将模拟结果与NCEP/DOE再分析资料驱动WRF3.2(NWRF)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利用观测资料评估了这2个试验对于重庆极端高温事件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1)2个试验均能较为合理地再现重庆夏季地表气温的气候态特征,IWRF的模拟偏差较大,尤其对于高海拔地区。它们对极端高温事件的模拟存在较大偏差,对日最高气温最大值(TXx),两者的距平分布相似,对暖昼指数(TX90p)和热浪持续指数(HWDI),IWRF的表现好于NWRF。在西部和东南部地区,2个试验对暖昼指数都具有一定的模拟能力;(2)NWRF能够模拟出极端高温指数的年际变化特征,而IWRF表现欠佳;(3)它们都不能模拟出TXx的变化趋势,但是,NWRF能够模拟出HWDI和TX90p的增加趋势。该文的结论可为重庆短期气候预测系统用于极端高温的预测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中低纬山地气象》期刊2018年03期)
极端高温事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基于自组织临界性理论,研究了极端温度事件的强度-频度关系,具有显着的Gutenberg-Richter幂律特征。这说明极端温度事件与非极端温度事件的发生过程均可归因于同一种动力学机制。建立具有自身衰减因子的极端温度事件数值沙堆模型,很好地解释极端温度事件的强度-频度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政府有效制定防灾、减灾、救灾等各类预案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提高全社会应对极端气候事件的能力,确保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极端高温事件论文参考文献
[1].金红梅,颜鹏程,柏庆顺,周甘霖,段海霞.近70a来中亚极端高温事件时空分布[J].干旱气象.2019
[2].刘祖涵.基于临界自组织的极端高温事件数值沙堆模型构建研究[J].甘肃科技.2019
[3].张婷,程昌秀,杨山力,宋长青.时空聚集性探测方法在极端高温事件聚集分析中的应用研究[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19
[4].王秀芬,王春艳,尤飞.1961-2014年东北叁省水稻生长季极端高温事件分析[J].灾害学.2019
[5].蒲义良,高玲玉,叶朗明.江门高温和降水的概率分布及极端事件重现水平[J].广东气象.2018
[6].冯静洁,贾健,蒋慧敏.1976-2016年乌鲁木齐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变化特征[J].新疆农业科技.2018
[7].任永建,肖莺,孙善磊.近49年来湖北省极端高温事件及其对区域增温的响应[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S2科学家论坛:城市气候变化特征、原因和影响.2018
[8].魏海茹,王运,裴秀苗,高艳平.运城市2017年高温极端事件诊断分析[C].第35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7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2018
[9].曹文静,孙傅,刘益宏,曾思育.极端高温事件对城市用水量和供水管网系统的影响[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8
[10].魏麟骁,李永华,何卷雄,唐红玉,辛晓歌.重庆地区极端高温事件的模拟研究[J].中低纬山地气象.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