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称理论论文-陈晨

指称理论论文-陈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指称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指称,摹状词,逻辑原子,本质主义

指称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陈晨[1](2019)在《克里普克直接指称论及相关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指称是语言哲学中的核心问题,指称与意义和真理的联系十分紧密,共同构成了逻辑学、语言哲学乃至分析哲学中的核心和基石,成为了学科发展的导向型问题与动力源泉。现当代以来,学界中影响最广泛也最为激烈的当数克里普克所建构起来的直接指称理论。该理论对传统的摹状词以及簇摹状词理论形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然而,在旷日持久、众说纷纭的指称理论辩争中,学界并未形成清晰明了且融贯一致的理论路径,也没有达成关于指称问题的共识。有鉴于此,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克里普克的直接指称论及相关理论给出具体的分析与说明,指出各种理论流派之间的继承关系,并从认知的视角指出不同理论流派之间冲突的原因,对较为新颖的二维语义框架给出自己的解读,并最终指出一种可能的路径。为此,本文按照以下思维顺序和步骤展开。第一章指出了文章的选题价值、研究历史及现状、行文思路、创新点以及不足等方面的说明。第二章主要指出了克里普克直接指称理论的背景部分,通过对语言哲学中正统的摹状词以及簇摹状词理论路径发展的具体分析说明以及客观评价,来阐述克里普克直接指称理论形成之前的学界指称理论的背景。具体来说,弗雷格提出了意义和指称对应的重要概念。罗素一方面在专名与摹状词等概念理论方面实质地与弗雷格保持一致的立场;另一方面,罗素也在其逻辑一元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他的逻辑原子概念以及相关的理论体系。塞尔在弗雷格以及罗素所作的理论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簇摹状词理论,他认为专名必然具有涵义但却是仅仅偶然性地具有所指,因此,专名也类似于含糊的摹状词。在塞尔看来,名称的涵义是基于一个或者一组断定构成同一性特征的陈述。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塞尔对摹状词理论做出了进一步的发展与贡献,摹状词以及簇摹状词的理论路径得以更好的发展。摹状词以及簇摹状词理论共同形成了克里普克直接指称理论所要反对的正统理论背景内容。第叁章主要说明了克里普克对正统理论的攻击,并说明了克里普克是怎样构建其理论框架体系的,在此基础上,本章客观评述了克里普克论述的缺点与不足之处。此外,本章对克里普克所坚持的本质主义理论的由来以及发展给出了简要的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明了克里普克构建的理论体系是怎样依赖于本质主义的理论根基之上的。第四章主要对克里普克的语义外部论的根基,即形而上学必然性的本质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入地考察和分析。同时,本章也对克里普克之后以查莫斯为代表人物的二维语义学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与说明。并在此基础上质疑了克里普克理论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具体来说,随着克里普克本质主义的根基的动摇,建基于其上的严格指示词、先验偶然命题以及后验必然命题等概念就都存在很大的哲学争议。第五章首先评述了克里普克理论阐发之后所衍生的模态幻觉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查莫斯以及卡普兰等着名哲学家的二维语义理论框架,接下来说明了查莫斯这种可解读性观点的缺陷之处,就在于其自身的不可实现性。因此这种理论框架并不能够用来分析自然语言中的相关指称和意义问题,也不能分析其余相关的各种语言现象。最后,本章指出大卫·刘易斯所倡导的一维语义学的路径应当是一种更合理的指称理论研究路径。通过上述研究,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对不同流派的梳理表明,指称理论要面对诸如认知要素和形而上学要素之间关系、指称确认机制等根本性问题。2.指出克里普克直接指称论与罗素逻辑原子论的密切关系,认为直接指称只能是逻辑上简单的原子。3.通过辨析重要哲学概念及其运用,指出指称理论发展的可能路径,即大卫·刘易斯所倡导的倚重窄内容的一维语义学,这条路径可以避免学界相关论争中所提到的不足与问题。(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6-25)

陈莉莉[2](2019)在《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旧理论的博弈点燃智慧的火花,斯特劳森正是通过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交锋展示了他的哲学智慧。他以语言分析的探究方式研究形而上学的问题,转变了分析哲学的反形而上学态度,被誉为“我们时代最卓越的分析的心灵”。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既是其自身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构成了语言哲学与逻辑哲学对于分析理论研究的关键环节。指称理论对20世纪的哲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涉及领域包括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乃至心灵哲学。在指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斯特劳森既是继承者又是批判者更是推动者。在同罗素的哲学争论中,斯特劳森引入了语用的概念,在同蒯因的哲学争论中,斯特劳森提出了识别的概念,此外,他对语境、说者以及听者的心理意向等影响指称的外部因素的探讨推动了哲学的认知性研究和心灵哲学的发展。斯特劳森重新肯定形而上学,旨在研究日常语言用法的基础上揭示出人们的日常语言背后的概念图式以及其和世界结构的关系。斯特劳森致力于展现出我们的概念框架的一般性的、结构性特征,因为这种概念框架是我们得以思考特殊事物的依据。对形而上学的重新肯定,使得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与魅力。斯特劳森从识别的角度,对殊相展开的研究是其描述的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本文从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产生的背景: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入手,阐述斯特劳森关于意义和指称的关系的观点;通过斯特劳森与蒯因在单称词项问题方面的对话,论述斯特劳森对于单称词项的范畴及本质规定性的理解;通过斯特劳森对于殊相与共相在语句中的区别的分析,揭示对殊相和共相加以表达的语词的意义及它们的指称对象;通过他对根本性的指称失败的原因的分析,阐述斯特劳森关于指称与真理关系的观点。本文主体部分有叁章。第一章论述了斯特劳森与罗素的哲学争议。斯特劳森在《论指称》一文中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了质疑。斯特劳森基于对自然语言的概念和语句的分析,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否定。斯特劳森与罗素的争论涉及到了最为根本与复杂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对语言进行研究,对语言哲学后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斯特劳森认为拥有指称功能的语词应该不仅局限于逻辑专名,摹状词所具有的特点即是他对某一个唯一对象的指称。斯特劳森反对意义即指称的观点,提出了语用的概念,认为我们要区分如下叁种情况:语句,语句的使用和语句的表达,进而对非真即假的逻辑进行否认,在此,斯特劳森提出了既非真又非假的第叁种语句的真值情况。斯特劳森与罗素对于摹状词问题以及指称与意义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争论启发了后来的哲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促进了语言学以及分析哲学的多向度的发展。第二章围绕斯特劳森与蒯因的哲学对话,论述了斯特劳森关于单称词项的哲学观点。斯特劳森在《单称词项,本体论和同一性》(1956)和《单称词项和述谓》(1961)等文中对蒯因的单称词项的可消除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质疑,斯特劳森对蒯因的单称词项的范畴进行了修正,提出单称词项即是在特定使用中我们用来识别或确认单个对象的词项。斯特劳森认为若一门语言不允许用单称词项来指称殊相则其不会允许有任何其他的对于殊相的指称方式,依据蒯因主张的单称词项理论构建的理想语言无法存在,并且指出对于单称词项其本质规定性在于识别性指称。通过强调识别的观念之于指称理论的重要性,斯特劳森进一步深化了他的指称理论。第叁章论述了斯特劳森对其描述的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殊相的观念以及斯特劳森的真理观。斯特劳森在《个体》一书中论述了其关于主词与谓词的观点。斯特劳森认为对语言和实在间关系的研究需要我们超出主谓词之间的差别,并提出了语法的标准、范畴的标准。按照语法的标准,主词与谓词均是将殊相引入句子的方式,不同的是,主词并未以任何特殊的风格引入殊相而谓词则隐含着以断定抑或命题的方式引入殊相。按照范畴的标准,语词的指称仅仅在使用语词的时候才能得到确定,在句子中殊相只能够充当主词,而共相则既能够充当主词亦能够充当谓词。通过这两个标准,斯特劳森旨在说明,范畴的标准之于殊相的识别起主要的作用,这一标准使我们能够将殊相引入话语与命题。将殊相引入命题即对命题中主词指称的殊相做出唯一的识别。实际上,听说双方正是因此才达成了理解。通过探讨殊相的识别与再识别、基本殊相,斯特劳森试图揭示我们的概念图式。通过探讨主词与谓词,斯特劳森意旨阐述殊相在逻辑意义而言的个体中所占据的中枢的位置。通过区分殊相与共相,斯特劳森旨在呈现个体观念、存在物观念之间的紧密相关性。在《识别指称和真值》中斯特劳森论述了指称与真理的关系。斯特劳森提出,我们能够说自己做出了有真值的断定的前提是:实际上的确有一个我们以使用此语词去指称的东西。从识别性指称的功能的角度,斯特劳森对比了真值空隙理论与虚假理论,对真值空隙理论加以调整,以求寻得更合适的选择来应对关乎语句真值的争议。对于根本性的指称失败,斯特劳森根据语句中所含指称表达式的数量进行了分析。对于指称表达式数量为2的语句,若导致指称失败的表达式被并入到谓词词项则陈述的真值即为假,若将其并入主词表达式则陈述无真值可言。对于指称表达式数量为1的语句,根据句子主题的明晰是否涉及说者意在指称的对象,如果涉及则真值空隙理论则更加适宜对语句的指称失败进行描述,如果不涉及则指称失败所影响的仅仅是所谓的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而不会影响句子的主题,那么可能我们会说指称失败缘于不准确的主题信息。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重新肯定了形而上学。他的研究始于日常语言的使用,旨在揭示出我们用表达殊相的表达式而指称的对象,探求形而上学之存在的问题。斯特劳森通过对指称表达式在语句中作用的分析,揭示该表达式的意义及其指称对象,其分析放眼于外在的对象、存在的事物而非局限于语词本身,拓宽了分析哲学之视野。(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佳[3](2019)在《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再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涵义与指称理论是语言哲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弗雷格对专名的涵义和指称、语句的涵义和指称分别进行了细致的探究,但亦存在着概念界定不清、观点欠妥等问题。在阐释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的基础上,首先深入解读专名的涵义与指称,明晰存在的问题;再探讨简单句和复杂句的涵义与指称,指出其有待商榷之处;最后基于涵义与指称理论的不足,尝试对其进行完善,主张结合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学科,实现理论思辨到实证研究的转变。(本文来源于《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帖馨雨[4](2019)在《语篇衔接理论视域下的指称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理论,照应能够让读者从某个方向回收与解释有关段落所需的信息。世界上存在的各种语言均存在指称照应,使说话人正确无误地把心中所想的具体活动、事物告诉听众,而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照应方式。英语和汉语分属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在照应方式上虽有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较多差异。英汉指称的差异会给翻译实践带来巨大困难。本报告是关于泰勒·安邦德(Tyler Anbinder)所着的历史专着《梦想之城:纽约400年移民史》一书的翻译报告。该书讲述了17世纪至今纽约将近四百年的移民故事。作者用详细生动的史料再现来自世界各地的移民在纽约的经历以及移民对纽约城市文化带来的重要影响。翻译该书能够为中国学界的纽约移民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历史资料与参考,帮助普通中国读者了解纽约以及美国的移民文化,同时在移民问题成为全球热点问题的二十一世纪,本书呈现的内容也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本文以语篇衔接理论为指导,对翻译中出现的翻译个案进行分析。案例分析采用的例句均来自《梦想之城:纽约400年移民史》第15章。根据莱斯文本类型理论,源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文本的目的是介绍纽约移民历史等信息,清晰的传递文本信息至关重要。而英汉指称在词语、指称功能、使用频率方面均呈现不同的倾向。比如英文经常使用的共指(co-reference)会使用多种名称共同指向同一个事物,这对于中文读者来说比较陌生;再如,定冠词的有无是中英文的一大区别,中文应该如何处理这种指称词语等等。对这些差异进行对比研究能够帮助译者识别、理解英文指称方式,并在翻译过程中更好地重构英文的指称方式,提升中文译本信息表达的清晰度,尽量避免指称不清晰给读者造成的疑惑。通过案例分析,本文在总结中英文指称衔接异同的基础上,针对英语指称衔接提出了 4种翻译方法,即原词复现、省略、替换、明晰化,对信息类文本中英语指称的翻译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与指导。但由于篇幅有限以及样本数量较小,本文提出的翻译策略对其他文本的适用性有待讨论。另外,重建英语指称链的过程中在原文风格、语义、衔接功能方面有怎样的损失,也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4-29)

吴叁喜,张文琦[5](2019)在《意蕴与能力——反心理主义指称理论的两条道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而言,指称问题指的是符号与对象之间的指涉关系问题。心理主义指称理论试图通过诉诸心理表象、意象等概念来解释指称现象,这一理论成为近代以来指称理论的代表性立场。海德格尔将指称问题还原为源始的意蕴、意指概念问题,用世界性现象来克服心理主义的表象主义。普特南继承弗雷格和维特根斯坦的学说,反对心理主义指称理论的意象说,指出指称起源于一种独特的语言运用能力。海德格尔和普特南的反心理主义指称理论,在根基上反映出实践策略和语言策略的差异。(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王斌,袁婵[6](2018)在《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对英汉互译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涵义与指称理论是语言哲学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弗雷格的涵义与指称理论进行了探究,阐释了符号、涵义和指称之间的所指、区分及相互关系,总结并且例证该理论对英汉翻译实践的应用价值,客观地看待英汉语际翻译过程中该理论的积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校园英语》期刊2018年35期)

田东阳[7](2018)在《专名的指称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专名指称问题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类观点认为专名只有外延而没有内涵,专名直接指称对象;另一类观点则认为专名是有涵义的,并且涵义是其摹状词,专名必须借助摹状词才能指称对象。戴维特在两种不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18年07期)

覃林[8](2018)在《情境植入理论视角下英语名词短语的指称意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名词短语作为语法中不可或缺的成分,在语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名词短语常用来指称一个事物或者一个言语事件,这正是名词短语的指称意义所在。以往关于英语名词短语指称意义的研究主要是在语用学或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因此,对于英语名词短语的指称意义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仍然还有一定的探讨空间。本研究基于Langacker认知语法的情境植入理论,对英语名词短语不同指称意义是如何实现的这一问题进行探讨。情境植入理论关注的是事物或过程在认知场景中是如何变成情境化的名词短语或者是情境化的小句。情境植入理论的实质在于情境与指称物体或指称过程之间的关系是如何影响某一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意义。因此,本研究尝试借用认知语法的情景植入理论探讨英语名词短语的指称意义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叁个方面:第一,对英语名词短语的主要指称意义进行描述;第二,对英语名词短语不同指称意义的实现进行认知分析;第叁,对英语名词短语语义概念化过程中其情境植入的特征和功能进行总结。本研究由六个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主要评述了关于英语名词短语,英语名词短语指称以及情境植入理论应用叁个方面的研究。第叁章为理论基础,对认知语法的一些基本观念和情境植入理论进行了阐述。第四章从情境植入的视角分析了英语名词短语的指称意义是如何实现的。第五章对英语名词短语语义识解过程中其情境植入的特征和功能进行了分析和归纳。第六章为结论部分。论文主要有以下叁点发现:第一,英语名词短语的不同指称意义可以做如下的认知识解:不定指称意义是指从由许多例示构成的集合中挑选出某一特定例示或某几个例示。当某一特定的例示存在于说话者的头脑并非于听话者的头脑,说话者会采用特指;当某一特定的例示既不存在于说话者也不存在于听话者的头脑,说话者会采用非特指。就有定指称意义而言,说话者用不同的方式假设某一例示对于听话者来说是可及的,也就是说,这一例示是定指的。这些方式包括言语场景,当前话语以及说话者和听话者共享的社会文化框架。我们可以通过指代指称(这里主要是人称指代)去谈论存在于言语场景中的某一例示;持续话语中的例示可以通过话语指称来实现,包括用于指代之前话语中已经提到过的对象回指或指代之后话语中即将要提到的对象的后指;某一特定社会文化框架中独一无二的例示可以通过内在情境植入来实现其指称,如专业名词和物质名词;或者说话者可以关注指称对象某一突出的特定性质的某一方面;抑或是通过话语参与者基于对某一框架的知识来实现对指称对象的指称。就类指指称意义而言,我们可以通过有定性和数两个维度来讨论其指称意义。类指有四种形式:单数不定类指,复数不定类指,单数有定类指以及复数有定类指。单数不定类指是通过挑选某一类事物中某一特定的例示来指代这一类事物;复数不定类指是通过挑选某一类事物中不定数量的例示来指代这一类事物;单数有定类指是挑选某一类事物中某一具有典型性的例示以及该例示的某一典型特征来指代这一类事物;复数有定类指是通过挑选某一类事物中拥有同一显着特征的多个例示或者多个例示拥有的同一显着特指来指代这一类事物。第二,英语名词短语的情境植入方式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显性情境植入是通过一组有限的高度语法化的成分,如冠词,指示词和all/some/any等量词来实现的。而隐性情境植入不是通过具体的语言形式来实现的,如内部情境植入和英语冠词系统中的零冠词。第叁,英语名词短语的情境植入具有句法功能、语义功能、语篇功能以及认知功能。(本文来源于《贵州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6)

崔凤娟,王松鹤[9](2018)在《指称理论的语境化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指称问题研究一直没有离开过语境。确定指称的因素体现出由言内语境向言外语境变化的特征。规范语言学派多将指称研究限于语句成分与形式分析上,将指称语境定位于言内语境,在语言与实在对应图景观念支配下建立符号和对象间的确定关系。日常语言学派则将语言使用和心理意向等语用因素引入指称研究中,主张在语形、语义和语用等因素构成的全面语境中对指称问题进行合理说明。指称理论的发展变化过程透视出人们语境观念转化的过程。指称的确定需要语境化的构造,是一个语境化过程。(本文来源于《外语学刊》期刊2018年03期)

周文杰[10](2018)在《论直接指称理论视域下的空名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语言中存在着这样一类名称,它们在现实世界中没有物质承担者,例如独角兽、福尔摩斯等等,我们称这类没有物质承担者的名称为空名。空名所引发的问题由来已久,古希腊的哲学家就给我们留下了这个难题:我们如何能有意义地谈论不存在的东西?如果它不存在,我们又如何指称它?空名问题几乎是哲学界任何一种理论都无法回避的,尤其是对持有“专名的意义就是其指称物”观点的直接指称理论而言。不同的哲学家划分直接指称理论的标准又有所不同,故本文力求在综合各个学者的观点的基础上,对直接指称理论做出明确定义,然后在这个直接指称理论视域内,考察直接指称理论者对空名问题的解答方案。本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叁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本文写作的背景与目的。20世纪70年代之后,直接指称理论广为人知,对直接指称理论的研究众多。因而,本文从简单梳理直接指称理论的历史开始,介绍其主要理论观点,整理直接指称理论者对空名问题的解决策略并做简要评价。其次,直接指称理论空名问题的国内外研究状况。本文主要关注直接指称理论的空名问题,故在写作之前要查阅文献了解其发展状况。最后,本文写作的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本研读、概念分析与比较研究的方法,其中叁种方法依据写作内容的变化而各有侧重,例如第二章,直接指称理论的主要观点阐述主要采用了概念分析的方法。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直接指称理论及其主要观点、派别。首先,介绍了本文对直接指称理论的看法。本文认为,直接指称理论主要指对持有“名称(主要是专名)直接指称其对象,无须其他中介、路径直接”这种观点的一系列理论的统称。其次,介绍了直接指称理论的主要观点。本文主要尝试从直接指称理论的概念解读方面入手,阐述直接指称理论的观点。最后,本章认为按照本文的划分标准,直接指称理论主要有图画论、标签论两个派别。第叁章主要写了直接指称理论的困境——空名问题。首先,对空名做出界定,认为在现实世界没有对应的物理对象的专名是本文研究的空名,它主要分虚构名称与历史性空名两种。其次,随着对各个哲学家有关空名问题的考察,简单梳理了空名问题的发展过程。最后,阐述了直接指称理论面临的空名之难,认为直接指称理论的空名问题主要是“空名指称什么、空名怎样指称、空名指称的对象对句子的真值是否有影响”叁个方面的问题。第四章主要概括了直接指称论者塞尔蒙、泰勒、佐塔、艾弗特、索姆斯解决空名问题的几种策略,并做出相关分析。首先,介绍塞尔蒙在其文章中处理空名问题的做法,及其发展出的抽象对象理论,并做简单评价;其次,介绍泰勒处理空名问题的实用、非语义理论;佐塔的紧缩对象理论、艾弗特的因果图示论;最后是索姆斯对直接指称理论做的新阐释。总的来看,直接指称理论者的这些解决策略各有优劣,而本文比较认可的是塞尔蒙的抽象对象的处理办法。第五章对空名之难解决策略做出简要评价,概述其对名称理论、指称理论乃至逻辑哲学发展的影响。通过概述空名之难解决策略的影响,本文坚定直接指称理论的立场,坚信直接指称理论会有光明的前途。(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指称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旧理论的博弈点燃智慧的火花,斯特劳森正是通过与罗素的摹状词理论交锋展示了他的哲学智慧。他以语言分析的探究方式研究形而上学的问题,转变了分析哲学的反形而上学态度,被誉为“我们时代最卓越的分析的心灵”。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既是其自身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构成了语言哲学与逻辑哲学对于分析理论研究的关键环节。指称理论对20世纪的哲学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涉及领域包括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乃至心灵哲学。在指称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斯特劳森既是继承者又是批判者更是推动者。在同罗素的哲学争论中,斯特劳森引入了语用的概念,在同蒯因的哲学争论中,斯特劳森提出了识别的概念,此外,他对语境、说者以及听者的心理意向等影响指称的外部因素的探讨推动了哲学的认知性研究和心灵哲学的发展。斯特劳森重新肯定形而上学,旨在研究日常语言用法的基础上揭示出人们的日常语言背后的概念图式以及其和世界结构的关系。斯特劳森致力于展现出我们的概念框架的一般性的、结构性特征,因为这种概念框架是我们得以思考特殊事物的依据。对形而上学的重新肯定,使得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表现出了独特的风格与魅力。斯特劳森从识别的角度,对殊相展开的研究是其描述的形而上学的核心内容。本文从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产生的背景:罗素的摹状词理论入手,阐述斯特劳森关于意义和指称的关系的观点;通过斯特劳森与蒯因在单称词项问题方面的对话,论述斯特劳森对于单称词项的范畴及本质规定性的理解;通过斯特劳森对于殊相与共相在语句中的区别的分析,揭示对殊相和共相加以表达的语词的意义及它们的指称对象;通过他对根本性的指称失败的原因的分析,阐述斯特劳森关于指称与真理关系的观点。本文主体部分有叁章。第一章论述了斯特劳森与罗素的哲学争议。斯特劳森在《论指称》一文中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了质疑。斯特劳森基于对自然语言的概念和语句的分析,对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行否定。斯特劳森与罗素的争论涉及到了最为根本与复杂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对语言进行研究,对语言哲学后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斯特劳森认为拥有指称功能的语词应该不仅局限于逻辑专名,摹状词所具有的特点即是他对某一个唯一对象的指称。斯特劳森反对意义即指称的观点,提出了语用的概念,认为我们要区分如下叁种情况:语句,语句的使用和语句的表达,进而对非真即假的逻辑进行否认,在此,斯特劳森提出了既非真又非假的第叁种语句的真值情况。斯特劳森与罗素对于摹状词问题以及指称与意义的关系所进行的哲学争论启发了后来的哲学家在相关领域的研究,促进了语言学以及分析哲学的多向度的发展。第二章围绕斯特劳森与蒯因的哲学对话,论述了斯特劳森关于单称词项的哲学观点。斯特劳森在《单称词项,本体论和同一性》(1956)和《单称词项和述谓》(1961)等文中对蒯因的单称词项的可消除理论进行了分析与质疑,斯特劳森对蒯因的单称词项的范畴进行了修正,提出单称词项即是在特定使用中我们用来识别或确认单个对象的词项。斯特劳森认为若一门语言不允许用单称词项来指称殊相则其不会允许有任何其他的对于殊相的指称方式,依据蒯因主张的单称词项理论构建的理想语言无法存在,并且指出对于单称词项其本质规定性在于识别性指称。通过强调识别的观念之于指称理论的重要性,斯特劳森进一步深化了他的指称理论。第叁章论述了斯特劳森对其描述的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殊相的观念以及斯特劳森的真理观。斯特劳森在《个体》一书中论述了其关于主词与谓词的观点。斯特劳森认为对语言和实在间关系的研究需要我们超出主谓词之间的差别,并提出了语法的标准、范畴的标准。按照语法的标准,主词与谓词均是将殊相引入句子的方式,不同的是,主词并未以任何特殊的风格引入殊相而谓词则隐含着以断定抑或命题的方式引入殊相。按照范畴的标准,语词的指称仅仅在使用语词的时候才能得到确定,在句子中殊相只能够充当主词,而共相则既能够充当主词亦能够充当谓词。通过这两个标准,斯特劳森旨在说明,范畴的标准之于殊相的识别起主要的作用,这一标准使我们能够将殊相引入话语与命题。将殊相引入命题即对命题中主词指称的殊相做出唯一的识别。实际上,听说双方正是因此才达成了理解。通过探讨殊相的识别与再识别、基本殊相,斯特劳森试图揭示我们的概念图式。通过探讨主词与谓词,斯特劳森意旨阐述殊相在逻辑意义而言的个体中所占据的中枢的位置。通过区分殊相与共相,斯特劳森旨在呈现个体观念、存在物观念之间的紧密相关性。在《识别指称和真值》中斯特劳森论述了指称与真理的关系。斯特劳森提出,我们能够说自己做出了有真值的断定的前提是:实际上的确有一个我们以使用此语词去指称的东西。从识别性指称的功能的角度,斯特劳森对比了真值空隙理论与虚假理论,对真值空隙理论加以调整,以求寻得更合适的选择来应对关乎语句真值的争议。对于根本性的指称失败,斯特劳森根据语句中所含指称表达式的数量进行了分析。对于指称表达式数量为2的语句,若导致指称失败的表达式被并入到谓词词项则陈述的真值即为假,若将其并入主词表达式则陈述无真值可言。对于指称表达式数量为1的语句,根据句子主题的明晰是否涉及说者意在指称的对象,如果涉及则真值空隙理论则更加适宜对语句的指称失败进行描述,如果不涉及则指称失败所影响的仅仅是所谓的与主题相关的信息而不会影响句子的主题,那么可能我们会说指称失败缘于不准确的主题信息。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重新肯定了形而上学。他的研究始于日常语言的使用,旨在揭示出我们用表达殊相的表达式而指称的对象,探求形而上学之存在的问题。斯特劳森通过对指称表达式在语句中作用的分析,揭示该表达式的意义及其指称对象,其分析放眼于外在的对象、存在的事物而非局限于语词本身,拓宽了分析哲学之视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指称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晨.克里普克直接指称论及相关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9

[2].陈莉莉.斯特劳森的指称理论[D].吉林大学.2019

[3].刘佳.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再解读[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

[4].帖馨雨.语篇衔接理论视域下的指称翻译[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5].吴叁喜,张文琦.意蕴与能力——反心理主义指称理论的两条道路[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6].王斌,袁婵.弗雷格涵义与指称理论对英汉互译的启示[J].校园英语.2018

[7].田东阳.专名的指称理论研究[J].南方论刊.2018

[8].覃林.情境植入理论视角下英语名词短语的指称意义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8

[9].崔凤娟,王松鹤.指称理论的语境化过程[J].外语学刊.2018

[10].周文杰.论直接指称理论视域下的空名问题[D].华中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  ;  

指称理论论文-陈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