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败希瓦氏菌论文-代悦,魏旭青,孙彤,李秋莹,段长平

腐败希瓦氏菌论文-代悦,魏旭青,孙彤,李秋莹,段长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腐败希瓦氏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锈钢,氧化锌,腐败希瓦氏菌,生物被膜

腐败希瓦氏菌论文文献综述

代悦,魏旭青,孙彤,李秋莹,段长平[1](2019)在《ZnO薄膜微观形貌对腐败希瓦氏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ZnO薄膜微观形貌对腐败希瓦氏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采用溶胶凝胶(sol-gel)法和水热合成法在不锈钢片表面制备ZnO薄膜,并进行疏水性改善处理。研究了不锈钢片及ZnO薄膜对腐败希瓦氏菌生物被膜的抑制性能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ZnO为六方纤锌矿晶体,ZnO薄膜比不锈钢片的疏水性强,sol-gel法制备的ZnO薄膜由不规则形状的纳米颗粒堆积而成,水热合成法制备的ZnO薄膜由均匀的纵向排列纳米棒组成,且后者的疏水性更优。同期不同材料表面的生物被膜产生PIA的能力无差别,影响生物被膜粘附的主要因素是材料表面的疏水性。在生物被膜生长过程中,其合成EPS能力、蛋白含量及新陈代谢活性均逐渐增强,水热合成法制备的ZnO薄膜的抗菌作用显着抑制了被膜菌的代谢和生长,其抑制生物被膜性能最优。(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尹晓静,周静华,王杰[2](2019)在《一种中华绒螯蟹病原——腐败希瓦氏菌》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绒螯蟹是苏州地区的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在养殖过程中,部分养殖户塘口的中华绒螯蟹出现了活力下降甚至死亡的情况,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从患病蟹体内分离到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并人工回感成功,该文有关腐败希瓦氏菌及其药物敏感性的结果有助于对中华绒螯蟹的细菌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本文来源于《水产养殖》期刊2019年08期)

高娜娜[3](2019)在《基于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对荧光假单胞菌与腐败希瓦氏菌协同致腐机制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菱鲆是我国重要的水产养殖鱼类,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和良好的市场前景,但由微生物引起的大菱鲆腐败变质也是十分严重。研究表明,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和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是养殖鱼类低温贮藏过程中的特定腐败菌。而腐败菌的生长及特性的表达受其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QS)的调控,其中,N-酰基-高丝氨酸内酯(N-acyl-homoserine lactones,AHLs)是革兰氏阴性菌QS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类信号分子。课题组已分离出大菱鲆源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 PF08和腐败希瓦氏菌S.putrefaciens SP01,其中荧光假单胞菌能产生AHLs,而腐败希瓦氏菌不产AHLs。鉴于此,本研究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外源AHLs对菌株SP01 QS信号分子表达情况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菌株PF08对菌株SP01 AHL-QS系统及致腐性的影响,并通过接种于大菱鲆鱼块分析菌株PF08和菌株SP01的致腐能力。主要结论如下:1.生物报告菌法及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GC-MS)检测表明了菌株SP01不产生AHLs或其活性较弱;进一步对菌株SP01 QS调控基因及腐败基因进行筛选及验证,成功扩增出luxR、csB、trxR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进而对luxR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蛋白无信号肽区域,不存在跨膜结构,为疏水性蛋白,具有典型的luxR家族蛋白的结构特征。2.通过外源添加AHLs前后生物被膜、运动活性等变化来研究菌株SP01对不同信号分子的利用程度。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外源AHLs信号分子对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群集泳动活性均有促进作用。此外,通过荧光定量PCR技术和分子对接技术探究了菌株SP01对外源信号分子的感受能力,结果表明,外源AHLs的加入均上调了菌株SP01 luxR和trxR基因的表达;其他信号分子(除C_4-HSL外)的添加下调了csB基因的表达。通过分子对接结果推测,AHLs与受体蛋白luxR间结合能力越强,则越会刺激的luxR基因表达。3.通过实验室混合培养菌株PF08和菌株SP01,发现菌株PF08的添加对菌株SP01的生长、蛋白酶群集泳动活性、生物被膜的形成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共培养环境中菌株SP01虽不能产生AHLs,但能感受菌株PF08无细胞上清液(Cell-free Supernatant,CFS)中AHLs,使得环境中的AHLs活性下降。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表明菌株PF08的添加和菌体重悬液(Cell-free,CS)的添加使得菌株SP01 luxR基因的表达下调,而CFS添加组使得luxR基因表达量明显上调,为对照组的0.58倍;菌株PF08的添加抑制csB、trxR基因的表达;综上结果表明菌株PF08的添加促进了菌株SP01腐败特性的表达。4.通过微生物(菌落总数)及理化指标(TBA值、pH值、挥发性成分)等的变化,探讨了接种菌株SP01、菌株PF08及二者混合菌后对微冻和冷藏条件大菱鲆无菌鱼块的致腐能力。结果表明:在冷藏条件下,共培养菌组中菌株PF08和菌株SP01菌落数均显着高于单独接种组,且共培养菌组的菌落总数、TBA值、pH值均高于单独接菌组。与冷藏相比,微冻可以较好地延缓菌落总数、pH值、TBA的增加。进一步通过GC-MS分析表明醇类、醛酮类物质在冷藏大菱鲆鱼肉中含量较高,为主要挥发性物质。经接菌处理后,醛酮类、醇类的含量都增加,且共培养菌组致腐效果较明显,这可能是因为共培养菌株之间存在协同作用,可相互促进彼此的生长并提高腐败活性,加速无菌鱼块的腐败。(本文来源于《渤海大学》期刊2019-06-01)

邓旗,温玉萍,孙力军,王雅玲,蒲月华[4](2019)在《加工逆环境对腐败希瓦氏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对虾(Penaeus orientalis)加工环境中胁迫条件对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SP)形成生物被膜能力的影响,本研究采用玻璃试管法,以不锈钢片为接触面,研究不同时间下SP生物被膜的形成量和不同基质(虾汁液和LB液体培养基)中SP形成生物被膜的能力,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SP生物被膜形成的120 h内的动态过程。以改良的96微孔板法分别研究共存腐败菌或混合腐败菌(4种菌,共11种组合)、消毒剂(过氧化氢、84消毒液、次氯酸钠和乙酸,共4种)和抗菌脂肽对SP成膜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60 h时,SP形成生物被膜的量最大;其在虾汁液中的成膜能力比LB培养基中的强,在基质浓度为0时仍可生成生物被膜。金黄杆菌、假单胞菌和摩根菌的存在会减弱SP被膜形成能力;共存体系中,多菌形成生物被膜的OD_(630)值可达0.3~0.4,多菌成膜能力低于SP单菌成膜能力而高于其他3株单菌的成膜能力。乙酸可显着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0.3%次氯酸钠(NaClO)会促进被膜的形成;预作用于微孔的脂肽浓度和SP生物被膜的形成能力呈剂量反应关系。上述结果说明,SP在常见的加工接触面不锈钢片上可形成成熟的生物被膜;SP成膜能力较强,在寡营养或消毒剂存在的环境中仍有一定的成膜能力,在与其他腐败菌共存的体系中也可形成较多的生物被膜;抗菌脂肽能够有效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本研究可为对虾加工环境中腐败菌生物被膜的危害识别和有效控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期刊2019年03期)

肖玲,唐廷廷,李美良,韩国全[5](2019)在《冷藏对虾中腐败希瓦氏菌活菌EMA-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迭氮溴乙锭(EMA)与实时荧光PCR技术相结合,建立快速检测腐败希瓦氏菌活菌的方法。【方法】用不同浓度的EMA和作用时间优化对腐败希瓦氏菌活菌的EMA-qPCR检测方法。研究该方法对活菌的最低检出限及能抑制死菌DNA扩增的最高浓度。研究该检测方法对不同比例死、活腐败希瓦氏菌的检测效果。用10株不同细菌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检测101尾冷藏南美对虾中的腐败希瓦氏菌,并用平板培养法和qPCR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EMA-qPCR检测最优方法为用终浓度20μg/mL的EMA处理细菌20 min。建立的EMA-qPCR法能够最低检测活菌的浓度为1 CFU/反应,能有效抑制1.0×10~7CFU/反应腐败希瓦氏菌死菌细胞DNA的扩增。对于死活混合菌,EMA-qPCR能够选择性扩增活菌DNA。该检测方法特异性良好。EMA-qPCR、平板培养和qPCR分别在16、12和19尾对虾中检测到腐败希瓦氏菌。【结论】EMA-qPCR检测技术能够快速、准确的区分腐败希瓦氏菌死菌和活菌,可作为水产品中腐败希瓦氏菌活菌的新检测方法。(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曹荣,孟辉辉,刘淇,魏玉西[6](2019)在《超高压处理对牡蛎冷藏过程腐败菌群结构的影响及典型菌株——腐败希瓦氏菌致死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超高压处理对牡蛎腐败菌群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生鲜和腐败牡蛎的细菌群落结构,并以存活率、胞外碱性磷酸酶活力、胞外还原糖含量等为指标,结合电镜观察,探讨超高压处理对牡蛎中典型致腐菌株的致死机制。结果表明:新鲜牡蛎中菌群以弧菌属、希瓦氏菌属和交替假单胞菌属为主,而腐败时交替假单胞菌属和希瓦氏菌属比例较高。超高压处理改变了牡蛎冷藏过程中的菌群结构,腐败样本中嗜冷菌属占绝对优势,而交替假单胞菌属比例仅为0.8%,希瓦氏菌属比例小于0.1%。代表性菌株腐败希瓦氏菌经100 MPa以下的压力处理后,存活率无明显变化(P>0.05),之后随处理压力的增大而迅速下降,用400 MPa及以上压力处理后未检出活菌。胞外碱性磷酸酶活力、还原糖含量均在较低压力处理条件(<100 MPa)下发生显着变化,之后随着处理压力的增大变化趋于缓和。菌体经超高压处理,细胞发生相互黏连,出现聚集成簇的现象。随着处理压力的进一步增大,菌体细胞彼此间的界限已模糊不清,直至丧失原有形态,最终死亡。(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谢晶,叶晶鑫,杨胜平,丁靖宇,钱韵芳[7](2019)在《不同细菌胞外产物对腐败希瓦氏菌低温下生长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P.fluorescen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ydrophila)、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A.sobria)的胞外产物对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S.putrefaciens)低温下生长的影响,提取这3株菌株的胞外产物与无菌脑心浸肉汤(Brain Heart Infusion,BHI)培养基混合,再将S.putrefaciens分别接种至混合培养液中,于(4±1)℃下培养12d,测定培养液中S.putrefaciens的菌落总数及胞外蛋白酶、生物膜、挥发性盐基氮(TVB-N)、总氨基酸和腐胺的变化。结果表明:P.fluorescens、A.hydrophila和A.sobria的胞外产物对S.putrefaciens的延滞期和对数期几乎没有影响,但是A.sobria的胞外产物可以抑制S.putrefaciens稳定期的生长,而且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相比于P.fluorescens、A.hydrophila,A.sobria的胞外产物对S.putrefaciens的生物膜、胞外蛋白酶形成以及致腐败能力的抑制作用更强。(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9年01期)

叶明皓,胡秀彩,吕爱军,孙敬锋,刘小雪[8](2018)在《草鱼致病性腐败希瓦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患病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体内分离获得1株革兰氏阴性细菌,菌株编号为C0703,通过细菌形态学观察、理化特性、16S rDNA序列分析以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等进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该分离菌株氧化酶、七叶苷、硝酸盐还原等为阳性,赖氨酸脱羧酶、葡萄糖等为阴性;进一步采用PCR方法扩增16SrDNA序列测序获得片段大小1409bp,与模式菌株Shewanella putrefaciens ATCC 8071(NR 119141.1)序列相似性为98.23%;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与Shewanella putrefaciens(NR 119141.1)自然聚为一支,最终判定C0703菌株为腐败希瓦氏菌(S.putrefaciens)。人工回归感染草鱼试验显示,3d累积死亡率为100%,并与自然感染临床症状基本一致;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菌株C0703对阿莫西林、美罗培南、萘啶酸等药物敏感,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万古霉素等不敏感。本研究结果为鱼源腐败希瓦氏菌的诊断及防治等提供了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天津农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潘婷婷[9](2018)在《腐败希瓦氏菌介导合成纳米材料及其催化还原硝基苯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希瓦氏菌作为一种异化金属还原菌,能够通过代谢多种有机化合物产生电子,并将电子通过自身特殊的电子传递通道传递给胞外(可溶性或不溶性)的电子受体,因而近年来该菌在生物合成纳米材料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生物合成纳米材料过程绿色环保,且合成的纳米材料在环境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为了更好的发挥出其潜力,有必要对生物合成的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污染物降解之间的构效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归纳总结了希瓦氏菌的菌种种类以及胞外电子传递途径,并对希瓦氏菌生物合成纳米材料及其应用进行了评述,在此基础上,利用腐败希瓦氏菌(CN)的胞外电子传递能力分别还原了非金属氧化石墨烯(GO)和金属钯离子(Pd(II)),在不同条件下合成了希瓦氏菌@石墨烯核壳材料(CN@rGO)以及负载了钯纳米颗粒(Pd0)的钯细胞,并通过傅立叶红外光谱、拉曼光谱、热重分析、电镜扫描、X射线衍射仪等表征了其结构特征;以硝基苯(NB)作为模型污染物,探究了不同条件下合成的纳米材料对污染物的还原性能;重点探讨了合成的纳米材料的结构与NB还原效率之间的构效关系及作用机理,为生物合成纳米材料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性及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CN生物还原GO的过程,一步自组装形成了 CN@rGO核壳材料,增强了 CN与rGO的接触,缩短了 CN对NB的电子传输距离,从而加快了 CN对NB的还原速率。研究发现,虽然GO对CN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但合成的CN@rGO通过增强希瓦氏菌与电子穿梭体的直接接触以及对NB的吸附依然能够促进CN对NB的还原;不同比例的CN@rGO对NB还原的影响不同,NB的还原速率随着GO添加浓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佳比例为GO=10 mg/L:OD600=0.6,相比于纯菌对照组,在该比例的CN@rGO作用下,NB的还原速率能够提高30%;此外,CN@rGO相比对照具有更好的循环稳定性,至少能够循环使用5次。(2)利用CN还原Pd(II),率先成功合成了负载着Pd0的钯细胞,并探明了不同因素(菌钯比、pH)对Pd0合成过程、结构特征及微观形貌的影响以及对NB催化还原的影响。研究发现,形成的Pd0主要分布在细胞外膜以及细胞周质,且尺寸小于目前其他细菌合成的Pd0,均维持在1.5-3.5nm的范围内;菌钯比对CN合成的Pd0的尺寸并没有明显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菌钯比越高,胞外形成的团聚态的Pd0越少,NB的还原速率越高,但当菌浓度过高,含硫官能团会对Pd0产生毒害作用,使得NB的还原速率降低;在pH为3-9的范围内,CN均可以合成Pd0,但pH会影响反应的动力学以及形成的Pd0的形状和位置,当pH在5-9的范围内,合成的Pd0均分布在细胞外膜及细胞周质,pH越高,Pd0合成越慢,合成的Pd0形状越不规则,对NB的催化还原效果却越好,而当pH为3时,CN的细胞完整性遭到破坏,在细胞质中合成了部分大尺寸的Pd0,因此对NB的催化还原速率低,且由于部分生物大分子在强酸性条件下活性降低,Pd0在该pH下合成最慢。(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12-01)

杨胜平,钱韵芳,程颖,章缜,赵勇[10](2018)在《低温对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及其细胞膜脂肪酸代谢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冷藏南美白对虾分离筛选到的腐败希瓦氏菌QY38为研究对象。对两株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情况、细胞膜脂肪酸组成、膜蛋白含量、细胞微观结构和细胞膜流动性表型做了研究。结果表明,在30℃、10℃及4℃下分离菌株QY38的延滞时间分别为2.95h、15.42h及62.79h。随着培养温度的下降,腐败希瓦氏菌细胞脂肪酸中的C15:0、C16:0、C17:0、C17:1、C18:0、C18:1N9C和C18:1N9T含量均出现下降,而C12:0、C14:0及C16:1的含量则上升较为明显,其中4℃与30℃培养下细菌相比C16:1含量上升最为显着。低温下细胞膜蛋白组成和含量均有增加,腐败希瓦氏菌的壁膜的微观结构更加致密。腐败希瓦氏菌在30℃最适生长温度下培养至对数生长中期后转入4℃适冷培养过程中膜流动性变化呈先下降后略有上升的趋势。采用Label-free蛋白质组技术分析了其在适应低温的过程中蛋白质组表达差异情况。通过GO注释分析可知,腐败希瓦氏菌QY38在适冷初期,其基础代谢和次级代谢活动受到明显抑制,但同时菌株也积极响应了温度变化信号,及时上调脂肪酸代谢途径相关蛋白,使得细菌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上升,从而增强细菌细胞膜的流动性。(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腐败希瓦氏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华绒螯蟹是苏州地区的主要水产养殖品种之一。在养殖过程中,部分养殖户塘口的中华绒螯蟹出现了活力下降甚至死亡的情况,造成了较大的损失。从患病蟹体内分离到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并人工回感成功,该文有关腐败希瓦氏菌及其药物敏感性的结果有助于对中华绒螯蟹的细菌性疾病进行预防和治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腐败希瓦氏菌论文参考文献

[1].代悦,魏旭青,孙彤,李秋莹,段长平.ZnO薄膜微观形貌对腐败希瓦氏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J].中国食品学报.2019

[2].尹晓静,周静华,王杰.一种中华绒螯蟹病原——腐败希瓦氏菌[J].水产养殖.2019

[3].高娜娜.基于AHLs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对荧光假单胞菌与腐败希瓦氏菌协同致腐机制探究[D].渤海大学.2019

[4].邓旗,温玉萍,孙力军,王雅玲,蒲月华.加工逆环境对腐败希瓦氏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影响[J].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2019

[5].肖玲,唐廷廷,李美良,韩国全.冷藏对虾中腐败希瓦氏菌活菌EMA-qPCR检测方法的建立[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19

[6].曹荣,孟辉辉,刘淇,魏玉西.超高压处理对牡蛎冷藏过程腐败菌群结构的影响及典型菌株——腐败希瓦氏菌致死机理研究[J].中国食品学报.2019

[7].谢晶,叶晶鑫,杨胜平,丁靖宇,钱韵芳.不同细菌胞外产物对腐败希瓦氏菌低温下生长代谢的影响[J].食品与机械.2019

[8].叶明皓,胡秀彩,吕爱军,孙敬锋,刘小雪.草鱼致病性腐败希瓦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特性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8

[9].潘婷婷.腐败希瓦氏菌介导合成纳米材料及其催化还原硝基苯的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8

[10].杨胜平,钱韵芳,程颖,章缜,赵勇.低温对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及其细胞膜脂肪酸代谢的影响[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标签:;  ;  ;  ;  

腐败希瓦氏菌论文-代悦,魏旭青,孙彤,李秋莹,段长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