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译者决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译者身份,惯习,翻译决策,制衡
译者决策论文文献综述
肖双金[1](2018)在《无声的操控:论译者身份与惯习对翻译决策的制衡——以葛浩文英译《骆驼祥子》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不仅仅是双语、双文化转换活动,更是一项社会化活动,因此翻译抉择必然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语境的影响与制约。译者所具备的各种身份在翻译过程中是呈多元性、动态性的,也是译者主体性发挥的重要依据。而译者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惯习则是一套内化了的性情倾向系统,受权力、文化场域的影响。同时,译者的多元身份对译者的惯习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两者的互识互渗潜移默化地操控着译者的翻译行为并对翻译抉择起到一定的制衡作用。(本文来源于《牡丹江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道振[2](2018)在《把语言评价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翻译中的评价:译者决策的关键点》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语言评价理论利用描写方法,分析并建构了说话人如何调配态度资源和接受者的介入程度。把评价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是一种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Munday是较早把评价理论用于翻译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翻译中的评价:译者决策的关键点》一书中展示了翻译移位所牵涉的译者决策中的主观价值和态度,这种研究方法关注翻译所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语境。本文对该书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并结合章节概述对该书内容进行积极批评,希望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为未来的翻译研究开拓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本文来源于《外文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彭石玉,张清清[3](2017)在《从目的论看《红字》两个汉译本译者的决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论诞生于20世纪70到80年代,它为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了新视角,突破了传统的翻译研究等值观。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翻译的目的决定译者的翻译行为与策略。文章以目的论的叁个原则为关照,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分析美国作家霍桑的成名作《红字》两个不同时期的汉译本的特色,从词汇、修辞和句子的翻译分析比较两位译者的决策,说明两位译者的译文都符合目的论的叁原则。(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8期)
董诗文[4](2015)在《评价理论与翻译研究的联姻——《翻译与评价:译者决策中的关键点》介评》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作为媒介将各种观点从一种文化介绍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犹如一块叁棱镜把白光分成五颜六色,翻译将原作者的观点折射后呈现出来的色彩有时候会发生改变。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原信息的,以及译者的主观性在何种情况下会对翻译产品产生影响。《评价与翻译:译者决策中的关键点》(Evaluation in Translation:Critical points of translator decision-making)着眼于翻译过程研究,识别出译者主观性发挥作用的关键点,即译者的判断和评价体(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李燕妮,陈士法[5](2013)在《《翻译中的评价:译者决策关键之处》评介》一文中研究指出自Catford(1965)以来,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不断地引入到翻译研究中。国内外学者的有益探索,使此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最近,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的新发展——"评价理论"(Appraisal Theory)亦被应用到翻译研究中。Jeremy Munday就做出了这(本文来源于《现代外语》期刊2013年03期)
侯林平,李燕妮[6](2013)在《“评价理论”框架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新探索——《翻译中的评价:译者决策关键之处》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译学界自1990年代对翻译伦理和翻译哲学的关注,译者主体作用得到强调,译者主体性研究最终成为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Bassnett,2004:9)。译者主体性研究有多种视角,主要包括阐释学视角、解构主义视角、女性主义视角、接受理论视角、多元系统理论视角和关联理论视角等。最近,国际着名的Routledge出版社推出了Jeremy Munday教授新着《翻译中的评价:译者决策关键之处》(Evaluation(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2013年04期)
陈梅,文军[7](2013)在《基于评价理论的翻译研究——《翻译评价:影响译者翻译决策的重要因素》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语言学家马丁(James Martin)在系统功能语言学框架内创立了评价理论(Appraisal Systems),发展了人际功能研究。2005年,马丁和怀特(Peter R.R.White)的专着《评估语言:英语评价系统》(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的出版,标志着评价理论被提高到了语言系统的高度。2012年,芒迪(Jeremy Munday)出版了《翻译评价:影响译者翻译决策的重要因素》(Evaluation in Translation:Critical Points(本文来源于《东方翻译》期刊2013年03期)
魏建刚[8](2013)在《一个西方译学研究的全新视角——《翻译中的评价——译者决策过程中的关键点》述评》一文中研究指出1.引言现为英国利兹大学翻译学教授的杰罗姆·芒迪(Jeremy Munday)是西方翻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其着作包括《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2012年第叁版)、《高级译学原典读本》、《翻译中的风格和意识形态》、《翻译中的评价——译者决策过程中的关键点》(以下简称《评价》)等。据悉,2013年其至少还将有两部译学着作问世《译者的身份和训(本文来源于《中国翻译》期刊2013年03期)
邓志辉[9](2011)在《译者选词决策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一项认知心理学视角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取翻译过程的认知心理研究视角,将TAPs定性研究与量化问卷的定量研究相结合,探讨了六名被试在以分句为单位的英译汉过程中对叁个对象词进行目的译词选择时,影响其决策的各种因素及影响程度。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为更清晰地认识译者进行单字翻译的过程因素提供了有益的实证研究资料,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贺爱华[10](2010)在《论认知翻译过程与译者的决策博弈》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研究可大致分为翻译产品和翻译过程研究。译界中人一直多关注对译本的静态描写与阐释,就翻译产品的生成过程未给予足够重视。虽有翻译家和理论家或是从语言学层面对翻译过程进行了科学分析,或是从阐释学角度对译者行为进行了描述,但这些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与翻译密切相关的非语言因素。此外,译者的语言应用和思维过程虽得到了应有的解释和分析,但译者是以客观的中立角色而存在于模式中的。事实上,翻译并非两种语言符号的单纯对应转换,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与制约下,译者作为一个社会人在实际翻译操作中具有语言和文化上的偏好。基于此,本文试图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整个翻译过程展开研究。1.本文以认知心理学为主线贯穿研究了整个翻译过程,建立了基于语言与思维的认知关系及“博弈论”的译文合理生成模式,研究了译者在原文理解、翻译策略界定、及译文表达这叁个翻译子过程中的具体行为,并针对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提出利用“博弈论”指导译者合理权衡各非语言因素的制约以获得最优翻译策略,从而结合译者自身能力及其翻译风格实现译文。2.针对原文的理解,提出了一种基于认知阅读理解的原文理解方法。以言语理解为基础,从视觉感知、词汇通达、语言理解、及背景文化信息这四个认知层面研究了译者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实现利用认知阅读指导译者理解甚至推理文中新、生、罕见词句,以便更为充分有效的理解原文意义。3.根据“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及译者决策翻译策略时面临的种种制约因素,建立了将“博弈论”与认知翻译策略界定相结合的模式;分析了译者认知思维过程中语言转换和生成过程的抽象性及其它因素对译者翻译策略决策的制约性,提出了翻译策略作为特殊思维活动,难以用精确量化的方法来评价,应突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势,即译者应辩证地选取翻译策略,与各“利益人”之间展开角逐与妥协;以实现并获得相对最优翻译策略。4.研究了在充分理解原文意义及获得最优翻译策略的支撑下如何合理生成译文的问题。在充分考虑原文意义、翻译时限、译者翻译风格、翻译能力以及合理采用最优翻译策略的同时,本文认为译文的形成可分为“计划”和“执行”两个阶段以实现译文的合理计划、组织、表达、修改润色,从而最终生成成功译作。经过上述研究,本文完成了整个认知翻译过程以及基于“博弈论”特性的最优翻译策略定夺的研究。其中,原文理解、翻译策略界定、及译文表达这叁个翻译子过程中的实例分析验证了本文在理论和方法上的正确性和可行性,以及对日常翻译实践、教学、培训等方面具有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0-03-01)
译者决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语言评价理论利用描写方法,分析并建构了说话人如何调配态度资源和接受者的介入程度。把评价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是一种卓有成效的研究方法,Munday是较早把评价理论用于翻译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翻译中的评价:译者决策的关键点》一书中展示了翻译移位所牵涉的译者决策中的主观价值和态度,这种研究方法关注翻译所产生的社会和文化语境。本文对该书进行提纲挈领的介绍,并结合章节概述对该书内容进行积极批评,希望这种研究方法能够为未来的翻译研究开拓一个有价值的研究领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译者决策论文参考文献
[1].肖双金.无声的操控:论译者身份与惯习对翻译决策的制衡——以葛浩文英译《骆驼祥子》为例[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8
[2].张道振.把语言评价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翻译中的评价:译者决策的关键点》述评[J].外文研究.2018
[3].彭石玉,张清清.从目的论看《红字》两个汉译本译者的决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
[4].董诗文.评价理论与翻译研究的联姻——《翻译与评价:译者决策中的关键点》介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
[5].李燕妮,陈士法.《翻译中的评价:译者决策关键之处》评介[J].现代外语.2013
[6].侯林平,李燕妮.“评价理论”框架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新探索——《翻译中的评价:译者决策关键之处》评析[J].中国翻译.2013
[7].陈梅,文军.基于评价理论的翻译研究——《翻译评价:影响译者翻译决策的重要因素》述评[J].东方翻译.2013
[8].魏建刚.一个西方译学研究的全新视角——《翻译中的评价——译者决策过程中的关键点》述评[J].中国翻译.2013
[9].邓志辉.译者选词决策过程的影响因素分析——一项认知心理学视角的翻译过程实证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
[10].贺爱华.论认知翻译过程与译者的决策博弈[D].西安理工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