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固态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泥窑协同处置,上料装置,除铁装置,预处理系统
固态预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张睿,曾德选,郎小月[1](2019)在《一种水泥窑协同处置半固态漆渣类危废物预处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0前言我国是一个危废物的产生大国,国内危废物产生量正在逐年增长。危废物分为固态危废物、液态危废物和半固态危废物。其中半固态危废物约占危险物总量的60%,其处置的办法主要是采用焚烧,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或热解焚烧炉焚(本文来源于《水泥工程》期刊2019年02期)
董志江[2](2018)在《半固态预处理及药用硅化秸秆微晶纤维素的制备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制药领域的技术不断提高,基于最新的中国药典对比可发现,许多新药用辅料随着技术变革而产生,其中就有硅化微晶纤维素(Silicified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SMCC),该辅料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可用于直接压片工艺,还由于其良好的崩解特性而用于崩解剂或丸芯等的制备,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微晶纤维素原料(棉纤维)价格高,且比表面积小。本课题组利用SO_3微热爆技术制备的秸秆微晶纤维,比表面积大且具有优异的崩解性能。但预处理碱消耗大、废水多,另外存在残留二氧化硅导致炽灼残渣偏高和白度难以保证等难题。基于此,提出并开展了基于SO_3微热爆的半固体预处理方法及硅化秸秆微晶纤维素的制备工艺研究:将SO_3微热爆技术应用于玉米秸秆的预处理,落实SO_3微热爆预处理的应用范围。对预处理的剪切方式及不同组分进行精确的研究,从而确定SO_3微热爆协同稀碱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的适用性及作为发酵其不同结构的差异。基于“常温”“常压”的SO_3微热爆工艺的研究基础,寻求一种通过喷淋稀碱的“半固态”预处理方法并结合物理撞击或挤压剪切等外力介导,最终建立物理-化学-物理联合的秸秆“半固态”预处理新方法,以期增加预处理效果,降低预处理的能耗及成本并研究其预处理的机理及模型。最后还将预处理的稻草粗综纤维素进行后期增值化的处理,通过实验室已有的工艺进行二步漂白得到粗秸秆微晶纤维素后再进行硅化处理。硅化通过新型的水溶胶法制备,得到符合2015版药典规定的硅化微晶纤维素,替代棉纤维,降低总的生产成本。(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8-04-01)
杨茜,韦良焕,候其东,黄访,鞠美庭[3](2018)在《Ca(OH)_2固态温和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绿色高效的预处理技术,该文研究了Ca(OH)_2固态温和预处理对玉米秸秆溶出物组分和物理-化学结构以及厌氧消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处理温度能降低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含量,提高木质素含量,但对提高还原糖含量和比表面积作用不大;碱能提高纤维素含量,降低木质素和半纤维素含量,对提高还原糖含量和比表面积效果显着。经过预处理,玉米秸秆的累积沼气产量均有所增加,但不是碱含量越高越好。60℃,6%Ca(OH)_2预处理条件下的产气效果最好,累积沼气产量和单位VS产气量最大,分别为3468.5m L和271.08m L/g VS。(本文来源于《安徽农学通报》期刊2018年06期)
杨茜,韦良焕,候其东,黄访,李维尊[4](2018)在《Ca(OH)_2固态温和预处理玉米秸秆的条件优化及对产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玉米秸秆的比表面积、增加溶出物中还原糖的含量,使其更容易被微生物降解利用,基于Ca(OH)_2固态温和预处理的条件,利用中心组合实验设计方法对处理条件进行优化;在优化条件的基础上,选择NaOH与Ca(OH)_2进行组合,考察组合碱配比对秸秆预处理效果及产气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Ca(OH)_2处理条件为:60℃、Ca(OH)_2投加量10%、处理48h,溶出物中还原糖含量最大,为234.81mg·L-1;最佳组合碱处理条件为:60℃、碱投加量8%[NaOH与Ca(OH)_2的质量比为75∶25]、处理48h,溶出物中还原糖含量为244.17 mg·L-1、累积产气量为3 701mL、单位产气量为289.25mL·(g VS)-1、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为33.69%和3.21%。(本文来源于《化学与生物工程》期刊2018年03期)
王聪[5](2016)在《不同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固态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富足,有效利用秸秆等生物质能源,通过固态厌氧发酵技术将其转化为沼气及有机副产物是秸秆能源化利用中的一项重要途径。因此,本文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分别对其进行沼液预处理、组合碱预处理和白腐菌预处理,控制各自的预处理时间和温度。测定玉米秸秆在预处理前后纤维组分含量,同时采用扫描电镜、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玉米秸秆纤维组分结构特性进行测定,通过与未经预处理的玉米秸秆相比较,明确不同预处理对玉米秸秆纤维组分及特性的影响。然后将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作为发酵底物,分别在常温(恒定环境温度)、中温(37℃)和高温(53℃)发酵条件下进行固态厌氧发酵试验,测定发酵期间发酵基质的TS/VS降解率、日产气量、累积产气量、VS产气量、消化时间及发酵基质的pH值和发酵前后秸秆的纤维组分含量,同时测定发酵周期内料液中耗氢甲烷菌和耗乙酸甲烷菌的数量,对比各项试验指标,探讨不同预处理方案对玉米秸秆固态厌氧发酵的影响机制。所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玉米秸秆经不同方式预处理后,其纤维组分含量、VS含量呈现不同幅度的降低趋势。其中组合碱处理的秸秆中纤维组分含量改变程度最大,纤维素含量降低了8.08%,半纤维素含量降低了10.65%,木质素含量降低了16.79%,其次白腐菌预处理和沼液预处理;其中经白腐菌预处理后VS降解率最高,可达7.6%,其次是组合碱预处理和沼液预处理,VS降解率分别为6.2%和5.7%。(2)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沼液预处理只是对玉米秸秆纤维表面产生破坏,破坏程度较小,组合碱预处理对秸秆的内部结构可以产生较大的破坏;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显示,经过不同方式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中纤维素结构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破坏,1365 cm-1处来自于木质素中C—H弯曲振动信号峰在组合碱处理过程中消失,说明秸秆在组合碱液作用下,木质素结构遭到严重破坏;X射线衍射结果显示,经预处理的玉米秸秆中纤维素的无定型区比例升高,纤维素的部分结晶结构遭到破坏、结晶度下降,说明预处理有助于提高纤维素的水解效率,为更高效、合理调控秸秆沼气工程预处理阶段奠定基础。(3)经预处理的玉米秸秆TS与VS降解率均高于未经预处理的玉米秸秆。常温发酵中,经沼液预处理的玉米秸秆TS与VS降解率最高,分别是45.36%与44.12%,中温和高温发酵中经组合碱预处理的玉米秸秆TS与VS降解率最高,分别是52.14%、49.15%和54.13%、52.01%。同时不同发酵温度条件下,经组合碱预处理的秸秆的纤维素降解率最高,分别是56.3%、58.8%和54.36%。说明组合碱预处理比其他两种预处理方案更显着地改变了秸秆中纤维素的含量,提高了纤维素的水解率,有助于提高玉米秸秆中有机物质的厌氧消化能力,从而提高沼气产量。同时在不同发酵温度条件下发酵料液的pH值变化趋势大体相同,经不同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进行固态厌氧发酵,其发酵基质中pH值的变化趋势也大体相同。(4)玉米秸秆经不同预处理后均能不同幅度的提高其自身厌氧发酵产气速率和总产气量,缩短秸秆的消化启动时间,提高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能力。常温发酵条件下,经沼液预处理的秸秆累积产气量和VS产气量最高,分别是8157mL和158.63mL/gVS;中温发酵条件下,经组合碱预处理的秸秆累积产气量和VS产气量最高,分别是24924mL和363.64mL/gVS;高温发酵条件下,经组合碱预处理的秸秆累积产气量和VS产气量最高,分别是23043mL和338.82mL/gVS。(5)在发酵启动时期,与未经过预处理的秸秆相比较,经过预处理的秸秆的发酵基质中产甲烷菌的数量存在明显优势,代谢、增殖活跃。发酵过程中耗氢甲烷菌整体的数量变化趋势呈现为发酵启动期(0-10d)先缓慢上升,在发酵盛产期的前期(10-20d)加快上升,并发酵生产期荧光面积达到最大值,而后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而下降。(6)发酵过程中耗乙酸甲烷菌与耗氢甲烷菌适应发酵体系中氧化还原电位的能力不同,表现为在发酵启动期(0-10d)数量明显增高,且荧光面积均大于耗氢甲烷菌,高温条件下,经组合碱预处理的发酵基质中耗乙酸甲烷菌的数量由发酵第0d的0.96×104像素/mL快速上升到发酵第10d的5.36×104像素/mL,,然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呈现降低趋势,并在发酵盛产期末期有小幅度回升而后下降直至发酵终止。(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16-06-13)
郭建斌,郭亚琳,赵倩,吴树彪,董仁杰[6](2016)在《真菌固态载体预处理对不灭菌玉米秸秆降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云芝变色栓菌(Trametes versicolor)、色精木霉菌(Trichoderma chromospermum)、深绿木霉菌(Trichoderma atroviride)和云芝变色栓菌分别与色精木霉菌、深绿木霉菌的混合菌对干黄玉米秸秆进行真菌预处理。结果显示,真菌预处理不灭菌秸秆30 d后,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几乎可以忽略,在不灭菌的环境中,接入的真菌对秸秆本身附着的微生物群落不能形成竞争优势,造成较低的木质素降解率。而云芝变色栓菌、色精木霉菌、深绿木霉菌以及云芝变色栓菌分别与色精木霉菌、深绿木霉菌的混合菌对灭菌秸秆预处理30 d后,木质素的降解率分别为34.0%、38.1%、38.1%、39.1%及40.3%。为降低秸秆的灭菌成本,将真菌预处理30 d后的灭菌秸秆作为真菌固态载体与不灭菌秸秆按照1∶9、1∶4及1∶1的干质量比混合培养30 d,结果显示,采用云芝变色栓菌分别与色精木霉菌和深绿木霉菌的混合菌固态载体预处理不灭菌秸秆,木质素降解率可达到30%~40%。因而,真菌固态载体可以较好地适应非灭菌环境并对秸秆中的木质素进行有效降解,是一种有效降低过程成本的预处理手段。(本文来源于《农业机械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郭海刚[7](2015)在《脱水剩余污泥热碱预处理及其固态厌氧消化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污水处理厂脱水剩余污泥的产量逐年增加,对其进行减量和能源回收就显得非常重要。环保部将污泥中温厌氧消化工艺作为污泥处理的一种最佳工艺。但污泥的生物分解性差,导致传统的厌氧消化时间长,设备体积大。为解决污泥厌氧消化的这些问题,本文尝试了脱水剩余污泥固态热碱预处理改善其可生化性后,直接固态厌氧消化的技术路线,并研究了固态预处理和固态厌氧消化过程中底物变化和产气规律。通过对脱水剩余污泥固态热预处理的研究发现,脱水剩余污泥中SCOD(可溶性COD)、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随着热预处理温度的提高显着增加,在最高温度120℃预处理下,与未处理组相比,分别提高了819.8%、496.3%和2666.1%;在固态厌氧消化阶段,预处理组与未处理组相比,甲烷产气率在厌氧消化中多出一个明显的峰值,累计甲烷产量显着增加,其中120℃预处理产量最高,相比未处理组提高71.28%。通过对脱水剩余污泥固态碱预处理的研究发现,脱水剩余污泥中SCOD、可溶性蛋白质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随着碱量的增加显着增加;固态厌氧消化结果显示,预处理组累计甲烷产量随碱量增加呈减少趋势,与未处理组相比,20 mgNaOH·g-1TS污泥碱预处理组提高了35.34%,而80mgNa OH·g-1TS污泥碱预处理组则下降了6.99%。通过响应面中心复合设计,优化热碱协同预处理试验,发现热碱协同预处理能够显着增加脱水剩余污泥中可溶性成分,固态厌氧消化中累计甲烷产量显着提高,并且随着温度和碱量的提高维持高甲烷产气率的时间依次延长;通过响应曲面法建立变量与响应之间的关系,模型模拟得到最优条件为:温度134.95℃和碱量23.77 mgNaOH·g-1TS,拟合度R2大于0.99。试验验证发现,热碱协同预处理对脱水剩余污泥中有机物质的溶出,温度起主要作用,热碱协同预处理组累计甲烷产量与模拟值差异很小。通过优化条件下热碱协同预处理固态厌氧消化试验,发现SCOD和VFAs(挥发性有机酸)在厌氧消化过程中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累计产甲烷量和验证试验结果一致,热碱协同效应使累计产甲烷量提高了7.78%,热碱协同效应明显;同时发现甲烷产气率和VFAs之间曲线呈环形,预处理深度越大,环形面积越大。累计甲烷产量动力学分析发现,Gompertz模型更适合模拟热和热碱协同预处理的累计甲烷产量曲线,其拟合度R2在0.99以上。(本文来源于《天津大学》期刊2015-12-01)
郭晶晶,袁兴中,李辉,李昌珠,肖志红[8](2015)在《固态发酵预处理木屑对其制备成型燃料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生物质成型产业存在的成型燃料密度低、强度低、抗吸水能力弱、不耐存储等问题,采用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BKMF21767对黧蒴栲木屑(Castanopsis fissa Rehd.et Wils)进行固态发酵预处理,固态发酵木屑在含水率15%和最大压强98 MPa的条件下制备成型燃料。以成型能耗(挤压和推动能耗)、成型燃料密度、Meyer强度和吸水性等表征发酵时间对黧蒴栲木屑成型行为及成型燃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由新鲜黧蒴栲木屑制备的成型燃料相比,经固态发酵的黧蒴栲木屑成型燃料的燃烧热值几乎不变,虽然在成型过程中的挤压能耗最高升高6.98%,但推动能耗最高可降低32.19%。同时,固态发酵预处理能够提高成型燃料的密度、Meyer强度和抗吸水能力,有利于成型燃料在长时间储运中保持品质,其中由固态发酵48 d左右的木屑制备的成型燃料品质最佳。(本文来源于《生物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10期)
王璐璐,蔡国林,朱德伟,陆健[9](2014)在《球磨预处理和固态发酵对玉米秸秆饲用品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秸秆经球磨预处理后物理空间结构和化学物质结构改变,更容易被相应的酶降解,进而被微生物利用,其饲用品质提高,从而可能替代饲料中的部分粮食。研究表明,球磨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粒径大小均匀,约90%的颗粒集中在10~100μm,酸性洗涤纤维下降3.5%,可溶性总糖提高2.0倍,对其单糖组成分析发现:可溶性总糖的增加主要来自半纤维素和纤维素的分子断裂。用木聚糖酶和纤维素酶酶解球磨预处理后的玉米秸秆,可溶性总糖和还原糖含量比酶解前分别提高了3.3倍和9.7倍,球磨预处理后酶解效率大大提高。球磨预处理的玉米秸秆经固态酶解、发酵后,总酸质量分数达26.3 mg/g,纤维素和半纤维素质量分数分别下降9.1%和4.9%,乳酸菌含量达到1.5×109CFU/g,饲用品质显着提高。(本文来源于《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蔺建学,徐速,张雅娜,许岩,齐宝坤[10](2014)在《米曲霉固态发酵大豆辅助提油预处理工艺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应用米曲霉固态发酵大豆辅助提油的预处理工艺。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发酵条件,得到最佳发酵条件为:发酵时间46.24 h,水分含量31.55%,发酵温度37.7℃,接种量9.88%。在最佳发酵条件下,获得蛋白酶活性为1 823 U/mL,纤维素酶活性为7 452 U/mL。在产酶阶段结束继续发酵32 h,利用索氏提取法评价预处理工艺效果,结果表明:油脂完全提取时间从8 h缩短至3 h,且提油率比未经发酵预处理的物料提高了53.5%,工艺效果较为显着。(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4年02期)
固态预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制药领域的技术不断提高,基于最新的中国药典对比可发现,许多新药用辅料随着技术变革而产生,其中就有硅化微晶纤维素(Silicified microcrystalline cellulose,SMCC),该辅料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可用于直接压片工艺,还由于其良好的崩解特性而用于崩解剂或丸芯等的制备,应用前景非常广阔。但微晶纤维素原料(棉纤维)价格高,且比表面积小。本课题组利用SO_3微热爆技术制备的秸秆微晶纤维,比表面积大且具有优异的崩解性能。但预处理碱消耗大、废水多,另外存在残留二氧化硅导致炽灼残渣偏高和白度难以保证等难题。基于此,提出并开展了基于SO_3微热爆的半固体预处理方法及硅化秸秆微晶纤维素的制备工艺研究:将SO_3微热爆技术应用于玉米秸秆的预处理,落实SO_3微热爆预处理的应用范围。对预处理的剪切方式及不同组分进行精确的研究,从而确定SO_3微热爆协同稀碱预处理方法对玉米秸秆的适用性及作为发酵其不同结构的差异。基于“常温”“常压”的SO_3微热爆工艺的研究基础,寻求一种通过喷淋稀碱的“半固态”预处理方法并结合物理撞击或挤压剪切等外力介导,最终建立物理-化学-物理联合的秸秆“半固态”预处理新方法,以期增加预处理效果,降低预处理的能耗及成本并研究其预处理的机理及模型。最后还将预处理的稻草粗综纤维素进行后期增值化的处理,通过实验室已有的工艺进行二步漂白得到粗秸秆微晶纤维素后再进行硅化处理。硅化通过新型的水溶胶法制备,得到符合2015版药典规定的硅化微晶纤维素,替代棉纤维,降低总的生产成本。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态预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1].张睿,曾德选,郎小月.一种水泥窑协同处置半固态漆渣类危废物预处理系统[J].水泥工程.2019
[2].董志江.半固态预处理及药用硅化秸秆微晶纤维素的制备工艺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8
[3].杨茜,韦良焕,候其东,黄访,鞠美庭.Ca(OH)_2固态温和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厌氧消化的影响[J].安徽农学通报.2018
[4].杨茜,韦良焕,候其东,黄访,李维尊.Ca(OH)_2固态温和预处理玉米秸秆的条件优化及对产气的影响[J].化学与生物工程.2018
[5].王聪.不同预处理对玉米秸秆固态厌氧发酵特性的影响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
[6].郭建斌,郭亚琳,赵倩,吴树彪,董仁杰.真菌固态载体预处理对不灭菌玉米秸秆降解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6
[7].郭海刚.脱水剩余污泥热碱预处理及其固态厌氧消化规律研究[D].天津大学.2015
[8].郭晶晶,袁兴中,李辉,李昌珠,肖志红.固态发酵预处理木屑对其制备成型燃料的影响[J].生物工程学报.2015
[9].王璐璐,蔡国林,朱德伟,陆健.球磨预处理和固态发酵对玉米秸秆饲用品质的影响[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14
[10].蔺建学,徐速,张雅娜,许岩,齐宝坤.米曲霉固态发酵大豆辅助提油预处理工艺的优化[J].中国油脂.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