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流动化处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固化渣土,再生纤维,流动化处理,力学特性
流动化处理论文文献综述
吴燕青,崔钰婕,余永强,范利丹[1](2019)在《纤维材料对流动化处理土力学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使工程渣土成为可再次利用的新型建筑材料,首先探究了水泥固化材料对渣土的强度影响,然后将废旧报纸棉状化处理后制成再生纤维,将水、水泥和再生纤维混合在一起,通过流动化处理土工法得到新型改良固化土,利用叁轴压缩试验探究再生纤维材料对固化渣土强度与变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泥主要通过改善固化土的黏聚力,提高初期杨氏模量和强度;纤维主要通过其增韧阻裂作用,提高土的内摩阻力,从而提高固化土的力学性能。最后,试验选用两段式拟合方程对不同掺量再生纤维固化土应力-应变曲线拟合,得到了较高的拟合度,较好地反映了其变形特性。(本文来源于《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陆晓峰,廖明刚,朱晓磊,业成[2](2014)在《表面纳米化处理对Cr5Mo钢流动加速腐蚀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超声喷丸(USSP)技术对Cr5Mo钢表面进行纳米化处理,研究了试验钢表面的组织及显微硬度,并对超声喷丸前后试样在含H2S流动去离子水溶液中的流动加速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腐蚀产物膜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经USSP处理后,试样表面形成了一定深度的纳米晶层,该晶层内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20nm;表面纳米化能够明显提高试样表层的显微硬度,并且处理时间越长,显微硬度越大,变形层厚度越大;与原始粗晶试样相比,表面纳米化试样的抗流动加速腐蚀性能增强,表面生成的腐蚀产物膜较致密;随着USSP处理时间的延长,腐蚀产物膜的致密度和完整性变差,耐蚀性能逐渐下降。(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材料》期刊2014年05期)
李建望[3](2009)在《河道淤泥流动化处理及其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道淤泥的流动化处理,也就是对河道淤泥进行固化处理,它是指利用固化等技术来降低淤泥的含水量、提高淤泥的密度与强度等物理、力学、工程性质来满足一般土工材料的要求,或者直接将其作为建材的原料使用。与常用的地基处理方式相比,流动化处理具有过程简单、中间过程少、成本低、适用范围广、施工方便等突出优点,可以广泛地用于一般构造物的回填处理、狭窄区域的施工、地下管沟或地下空洞的回灌等工程领域,对提高河道淤泥的综合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施工性能等都具有良好的意义及应用前景。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流动化处理方法的研究流动化处理方法是利用河道淤泥的高含水率特征,通过调整淤泥的含水量,然后在掺入固化剂的基础上,使处理淤泥保持一定的流动性,并利用可流动的性质,对需要填充的区域进行回填或回灌处理。在此过程中,为使处理淤泥既保持良好的流动性,又要满足施工期与使用期的质量要求,则需要对流动化处理的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根据不同淤泥的性质等提出合理、可实施的流动化处理方法。(2)施工期的稳定性研究在利用流动化处理土进行施工时,其施工期的稳定性必需受得到严格控制,否则将大大影响处理土后期的品质与耐久性。由于处理土材料为高含水率的淤泥与水泥,两种材料之间的相互融合与互补十分重要,参考相关的施工技术规程发现,施工期间处理土的流动性、析水性、填充性等稳定性需要进行控制,为此将对处理土在此期间的稳定性进行研究。(3)使用期的稳定性研究流动化处理土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的土工材料,其应用范围以及前景关键取决于处理土使用期间的各种性质。在使用阶段,处理土的稳定性会对构造物的稳定性产生影响,处理土的各种强度以其及影响因素、破坏特性、压缩性、收缩性等都将决定处理土的可靠性与使用范围,因此须对使用阶段的主要性质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苏州科技学院》期刊2009-05-01)
李建望,顾欢达[4](2009)在《流动化处理河道淤泥的填充性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河道淤泥的流动化处理技术就是利用淤泥的流动化性质及固化处理后淤泥的特性,考虑淤泥综合利用的目的将其作为一般土工材料加以利用,尤其在狭窄区域的施工、地下管沟或地下空洞的回灌等工程领域,将流动化处理的河道淤泥作为填充材料利用时,显示出良好的效果。在考虑将流动化处理的河道淤泥作为填充材料使用时,填充区域的填充效果是衡量其施工性能及工程质量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以室内试验为基础,探讨影响处理土的填充性能的主要因素及其规律。(本文来源于《福建建筑》期刊2009年04期)
顾欢达,陈苏[5](2002)在《河道淤泥的流动化处理及其工程性质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 前 言 在江南地区 ,遍布各种大小河道。过去 ,都是将河道内淤泥作为农田的有机肥料加以利用 ,客观上对河道进行了定期的清淤 ,从而保持了这些河道有一定的蓄水能力和通航能力。现在由于农村耕作方式的变化 ,已很少利用这些天然的有机肥料 ,从而使这些河道(本文来源于《岩土工程学报》期刊2002年01期)
黄凤良,任立义[6](1998)在《流动分析中离散数据的可视化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完成流动分析中可视化技术最一般描述问题,对其控制方程、插值方法、积分方法以及积分精度进行了相应的阐述;并对该控制方程的求解作了详细的讨论,得到了由离散数据进行流动可视化处理的一套算法,经由某定常系统验证了该算法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沈阳工业大学学报》期刊1998年06期)
流动化处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超声喷丸(USSP)技术对Cr5Mo钢表面进行纳米化处理,研究了试验钢表面的组织及显微硬度,并对超声喷丸前后试样在含H2S流动去离子水溶液中的流动加速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腐蚀产物膜的微观形貌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经USSP处理后,试样表面形成了一定深度的纳米晶层,该晶层内的平均晶粒尺寸约为20nm;表面纳米化能够明显提高试样表层的显微硬度,并且处理时间越长,显微硬度越大,变形层厚度越大;与原始粗晶试样相比,表面纳米化试样的抗流动加速腐蚀性能增强,表面生成的腐蚀产物膜较致密;随着USSP处理时间的延长,腐蚀产物膜的致密度和完整性变差,耐蚀性能逐渐下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动化处理论文参考文献
[1].吴燕青,崔钰婕,余永强,范利丹.纤维材料对流动化处理土力学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陆晓峰,廖明刚,朱晓磊,业成.表面纳米化处理对Cr5Mo钢流动加速腐蚀性能的影响[J].机械工程材料.2014
[3].李建望.河道淤泥流动化处理及其稳定性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09
[4].李建望,顾欢达.流动化处理河道淤泥的填充性试验研究[J].福建建筑.2009
[5].顾欢达,陈苏.河道淤泥的流动化处理及其工程性质的试验研究[J].岩土工程学报.2002
[6].黄凤良,任立义.流动分析中离散数据的可视化处理[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