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磷脂脂肪酸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子参根际土壤,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磷脂脂肪酸(PLFA),不同产地
磷脂脂肪酸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邹立思,马阳,侯娅,刘训红[1](2018)在《基于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的不同产地太子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不同产地太子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组成差异及不同种质太子参对微生物组成的影响。方法: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生物标记法定性、定量分析太子参根际土壤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结果:供试土壤中共检测出92种PLFA,其中i15∶0、i16∶0、16∶0、16∶0 10-Me及18∶1ω9c含量较高,磷脂脂肪酸总量在江苏句容、福建柘荣两产地土壤中含量较高,4个产地间磷脂脂肪酸种类和比例存在较大差异。结论:太子参根际土壤微生物以细菌为主,还包含放线菌及真菌,不同产地和种质太子参的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含量及群落结构均存在较大差异。(本文来源于《中药材》期刊2018年05期)
黄结,毛瑞丰[2](2015)在《磷脂脂肪酸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脂脂肪酸(PLFA)是活体微生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在细胞膜中的成分和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提取之后易于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磷脂脂肪酸技术是基于PLFA作为生物标记物而发展起来,该文介绍了PLFA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对食品微生物的鉴定、分型、溯源和群落结构分析方面的研究。同时指出了该技术存在的不足及其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中国酿造》期刊2015年05期)
赵金松,郑佳,吴重德,石碧,周荣清[3](2014)在《基于磷脂脂肪酸技术研究酱香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制曲环境、峰值温度对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以4种不同的酱香型大曲为对象,研究酿造特征参数、微生物群落特征及挥发性组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种大曲样品中共计检出16种磷脂脂肪酸(Phospholipid fatty acid,PLFA),总PLFA含量表现为泸州老窖大曲(LZ)>国台大曲(GT)>郎酒大曲(LJ)>仙潭大曲(XT).酱香大曲主要由真菌、G+菌、G-菌等组成,优势菌群均为真菌,且制曲峰值温度相近的样品在聚类分析图上聚类成簇.综合来看,大曲酿造特征参数与大曲微生物数量和生物量呈正相关,大曲挥发性组分组成特征主要取决于G+菌生物量.图5表4参21(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新,焦燕,杨铭德[4](2014)在《用磷脂脂肪酸(PLFA)谱图技术分析内蒙古河套灌区不同盐碱程度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法分析了内蒙古河套灌区3种不同盐碱程度(盐土、强度盐化土、轻度盐化土)土壤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盐土土壤微生物的PLFA总量显着低于强度盐化土和轻度盐化土;叁种不同盐碱程度土壤中的微生物均以细菌为主,盐土的细菌PLFA含量较强度盐化土和轻度盐化土的细菌PLFA含量都显着降低;以27种PLFA含量为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土壤盐碱化程度不同,土壤微生物结构必然发生变化;ShannonWiener等多样性指数分析可得盐碱程度越大,主要土壤微生物PLFA标记物多样性越单一,反之则越丰富;以PLFA标记物为物种,以土壤含盐量、pH、土壤有机质、土壤全氮和土壤全磷为环境变量,借助CANOCO软件主成分分析生成物种-环境双序图,两个排序轴对物种变量的解释量达94.3%,土壤含盐量、pH与第一主成分轴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8757,0.9091;土壤有机质与土壤全氮与第一主成分轴呈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398和–0.8992。(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王爱丽[5](2013)在《应用磷脂脂肪酸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技术研究湿地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天津大学校内两个相邻的小型湖泊(青年湖和爱晚湖)为研究区域,通过采样分析,利用磷脂脂肪酸(PLF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分析技术,研究了湿地植物种类(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和东方香蒲(Typhaorientalis))和生长方式(单生和混生)对根际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影响。PLFA分析结果表明,植物根际微生物生物量大于非根际(爱晚湖芦苇除外);植物种间的差异较大,东方香蒲根际沉积物中微生物生物量大于芦苇根际;种内根际微生物受植物的生长状况影响较大,采样期间两个湖泊中东方香蒲的生长状况(株高)相似,根际微生物生物量相差不大,而爱晚湖芦苇由于与东方香蒲共生,受到东方香蒲的抑制,使得根际微生物生物量明显低于单独生长的芦苇;革兰氏阳性细菌数量小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数量,且根际的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比值小于非根际。沉积物中的细菌群落结构主要与植物种类有关,同一种植物的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小(这些根际细菌聚为一类);不同植物的根际细菌群落结构差异较大。(本文来源于《植物生态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姚钦,宋洁,潘凤娟,许艳丽[6](2012)在《磷脂脂肪酸技术在不同土地管理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脂脂肪酸方法是一种新兴的土壤微生物生态学研究方法,磷脂脂肪酸的种类和数量可以用来表征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组成。施肥和耕作等土地管理方式可影响土壤生物理化特性,进而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文章主要介绍了磷脂脂肪酸方法及其在施肥和耕作等土地管理措施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本文来源于《大豆科技》期刊2012年02期)
吴愉萍[7](2009)在《基于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技术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微生物是生态系统的分解者,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土壤微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数量的庞大性和土壤环境的复杂性,人们对于土壤微生物的认识还非常有限。本论文以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为切入点,以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主线,探讨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分布规律,及其多样性对于生态功能的影响,获得以下主要成果:(1)在国内首次确定了应用PLFA技术对土壤纯培养细菌菌株鉴定的方法和土壤PLFA的提取测定方法,并分别对这两种试验方法的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2)采集了我国东部自北而南的14个典型地带性土壤,对土壤微生物PLFAs进行了提取和测定。首次发现我国地带性土壤中微生物如同动植物一样,具有地带性分布规律,表现在北方温带土壤中含有较多的革兰氏阳性菌PLFAs,而南方热带及亚热带土壤中真菌和革兰氏阴性菌PLFAs含量较高,年降水量和土壤pH为影响微生物地带性分布的最主要因子。(3)以黑龙江黑土、江苏黄棕壤和广西红壤为对象,研究了温度和水分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对于温度的响应与采样地气候条件有关,表现在黑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较高温度(35℃)的响应明显,而红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不大;在40-80%WHC水分范围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没有明显变化。(4)采集了英国洛桑研究所Highfield长期定位试验上具有约60年不同管理措施的休闲地、农耕地和草地土壤,研究了这叁种土壤对于两种不同类型底物(较容易被利用的酵母菌提取物和较难被利用的黑麦草粉末)的矿化作用及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叁种长期不同管理措施的土壤在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上有显着差异,但外源添加的底物在这些土壤中的矿化以及相对应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响应差异不大。土壤有机质的矿化主要取决于底物类型。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与土壤微生物代谢土壤有机质的生态功能并没有直接联系。(5)以Highfield的农耕地和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DNA-DGGE技术研究了氯仿熏蒸作用对于土壤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氯仿熏蒸杀死大部分土壤微生物后,熏蒸土壤对土壤有机质的矿化能力并未减弱,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以外的其它因素影响土壤有机质的矿化;熏蒸土壤与仅含耐热孢子体筛选土壤具有相似的DNA-DGGE谱图,土壤微生物可能以孢子体形态在氯仿熏蒸中幸存。(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9-04-01)
王亚芬[8](2007)在《应用磷脂脂肪酸技术解析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应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研究了复合垂直流人工湿地基质不同层面、不同粒径及冬季运行条件下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布特征与动态变化,同时结合土壤理化指标、微生物生物量及基质酶活的分析,探讨了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的相互关系,及不同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湿地系统的净化机理以及优化湿地运行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质PLFA组成以饱和脂肪酸、支链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环丙烷脂肪酸含量较少;特征脂肪酸的比值呈垂直空间分布规律;好氧的原核与真核微生物为优势类群,其次是革兰氏阳性细菌及其它厌氧细菌,而真核微生物所占比例最低;微生物功能类群的特征PLFA分布指示湿地系统中存在明显好氧和兼性厌氧功能区。2.随着粒径级增大,基质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呈递减趋势,不同粒径级基质全磷的分布表现为在<0.5mm或>1.0mm的基质团粒中较高;基质粒径(0.25mm-2.0mm)对微生物群落的PLFA组成影响较小,且样点间的差异会影响基质粒径上PLFA组成的分布规律;革兰氏阴性细菌和真菌特征PLFA的相对含量与基质粒径大小相关性较显着,而革兰氏阳性细菌特征PLFA的相对含量在不同粒径级间没有显着差异。3.冬季湿地微生物的生物量和活性大大降低,但是胞外酶活性仍维持在一定的水平;在季节更替时,总PLFA不饱和度水平显着升高,PLFA组成发生明显变化,指示革兰氏阴性细菌成为冬季基质微生物群落的优势种群,且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显着降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各指标对季节的变化产生明显不同的应答规律,指示湿地微生物群落主要通过调整群落结构,产生对低温的适应机制,而维持较高的胞外酶活性反映微生物群落在冬季营养贫乏条件下的应答。(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期刊2007-06-01)
白震,何红波,张威,解宏图,张旭东[9](2006)在《磷脂脂肪酸技术及其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复杂群落形式存在的土壤微生物是C等养分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参与者,而存在于活体微生物细胞膜的磷脂脂肪酸(PLFAs)分布广泛、含量相对恒定、周转迅速、对环境因素的变化敏感、分析方法较简单,因此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土壤微生物学研究。阐述了PLFAs概念、命名、种类、意义、提取方法及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介绍了MIDI、GC-MS和HPLC-ESI-MS等鉴定手段。概述PLFAs技术应用途径和目的,及其在土壤微生物量、结构、代谢状态、不同农业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影响以及土壤生物修复等研究领域的应用。同时,讨论了PLFAs技术的不足。例如,对原位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定菌种指征有时不够明确;估算真菌生物量时不够准确;不能用于分析古菌;不同提取法结果区别较大且易受土壤腐殖酸等有机质干扰;供试土样必须-80℃或冻干保存。因此,利用PLFAs技术研究土壤微生物时,应辅以其他生物标识物及相应分析手段,才能更准确地反映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代谢途径与机理。(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06年07期)
齐鸿雁,薛凯,窦绪钊[10](2004)在《应用磷脂脂肪酸谱图技术分析嘉博文微生物菌肥对草莓栽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磷脂脂肪酸谱图(PLFA)分析技术是一种研究微生物生态的生物化学方法,主要用于微生物群落的生物量、群落结构、营养状况和新陈代谢活动等方面的研究。该方法的应用在国际上比较成熟,近两年才被引入国内的相关研究工作。(本文来源于《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期刊2004-09-01)
磷脂脂肪酸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磷脂脂肪酸(PLFA)是活体微生物细胞膜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其在细胞膜中的成分和含量是相对稳定的,提取之后易于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磷脂脂肪酸技术是基于PLFA作为生物标记物而发展起来,该文介绍了PLFA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主要包括对食品微生物的鉴定、分型、溯源和群落结构分析方面的研究。同时指出了该技术存在的不足及其发展前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脂脂肪酸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邹立思,马阳,侯娅,刘训红.基于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的不同产地太子参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分析[J].中药材.2018
[2].黄结,毛瑞丰.磷脂脂肪酸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J].中国酿造.2015
[3].赵金松,郑佳,吴重德,石碧,周荣清.基于磷脂脂肪酸技术研究酱香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4
[4].李新,焦燕,杨铭德.用磷脂脂肪酸(PLFA)谱图技术分析内蒙古河套灌区不同盐碱程度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J].生态科学.2014
[5].王爱丽.应用磷脂脂肪酸和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技术研究湿地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J].植物生态学报.2013
[6].姚钦,宋洁,潘凤娟,许艳丽.磷脂脂肪酸技术在不同土地管理方式下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应用[J].大豆科技.2012
[7].吴愉萍.基于磷脂脂肪酸(PLFA)分析技术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多样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
[8].王亚芬.应用磷脂脂肪酸技术解析人工湿地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水生生物研究所).2007
[9].白震,何红波,张威,解宏图,张旭东.磷脂脂肪酸技术及其在土壤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06
[10].齐鸿雁,薛凯,窦绪钊.应用磷脂脂肪酸谱图技术分析嘉博文微生物菌肥对草莓栽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C].生态学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国生态学会第七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荟萃.2004
标签:太子参根际土壤;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磷脂脂肪酸(PLFA); 不同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