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龙灯扛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间舞蹈,龙灯扛阁,艺术特色
龙灯扛阁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1](2019)在《“舞龙”“扛阁”之探——浅析临沂民间舞蹈龙灯扛阁的艺术特色》一文中研究指出山东临沂地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扛阁,是一种舞龙与扛阁交织表演的民间舞蹈,也是当地标志性艺术形式之一。本文建立在实地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描述龙灯扛阁表演艺术的演出形式、动作套路、服装道具,以及风格特点等,探究龙灯扛阁舞蹈的艺术特色,试图充实文字理论内容,推进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龙灯扛阁的关注度。(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08期)
陈旭平[2](2018)在《“龙灯扛阁”的体育文化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龙灯扛阁"是一种将"舞龙"和"扛阁"结合在一起表演的广场舞蹈,具有传承中国龙文化、活跃节日气氛、增强民族体育发展活力的价值。"龙灯扛阁"的发展将有利于体育价值的价值建构、体育产业化发展、传统体育走进学校,以及推动大众健身资源的开发。(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8年06期)
姜启梅[3](2015)在《临沂叁官庙村龙灯扛阁仪式展演及変迁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官庙村龙灯扛阁是地方性村落生活中的一部分,是当地的标志性文化,在精神信仰方面给予民众很深的影响。本文是关于临沂市叁官庙村的龙灯扛阁仪式展演与变迁的专题调查研究,围绕展演及展演背后所引起的村落文化的变迁为主线,试从以下六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介绍本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其次梳理学者们与龙灯扛阁主题相关的学术研究成果,参照各专家学者的研究所长,以明确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重点;最后为本文主要的研究方法及相关的理论研究。第二部分介绍叁官庙村的基本情况。本部分将以临沂叁官庙村为基本单位,介绍村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情况,为研究龙灯扛阁提供背景资料。第叁部分介绍龙灯扛阁与道教的基本情况。包括龙灯扛阁传统的主要表演地点叁官庙、表演剧目《八仙过海》和《西游记》等神话故事和表演时间元宵节来讨论龙灯扛阁与道教的关系。第四部分介绍龙灯扛阁仪式的展演。主要介绍龙灯扛阁起源于祀神和求雨;目前龙灯扛阁队由李玉常担任队长,全权负责舞龙队、扛阁队和鼓乐队的相关人员和工作的组织;活动经费的构成和来源;最后是具体叙述龙灯扛阁仪式展演过程。第五部分研究龙灯扛阁在现代的变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龙灯扛阁仪式习俗发生了变化:包括娱神到娱人的功能变迁、民俗传承主体的变迁、龙灯制作材料的变迁等等。这些变迁说明了龙灯扛阁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做出的改变。第六部分是对龙灯扛阁仪式变迁的原因探析。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样化的大背景下,对龙灯扛阁仪式变迁的内外原因进行分析。其中外在原因主要是从地域环境的影响、农村人口的城市化流动、现代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等叁个角度去分析;内在原因主要是从政府部门和村落文化精英两个主导者来研究。最后为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简要的总结。龙灯扛阁这项民间艺术凭借当今非遗热的热潮,在国家、地方政府和叁官庙村民的共同努力下,拥有了新的发展机遇。相信未来前景会是一片光明。(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期刊2015-06-08)
张文涛,张伟[4](2015)在《沂蒙“龙灯扛阁”的文化解读及社会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学、文化学和哲学的视野下,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对沂蒙山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之一的"龙灯扛阁"进行解读,其主要文化特征有:文化认同的传承性、独具特色的地域性、民族整合的民俗性、旗帜鲜明的健身娱乐性和促进社会和谐的立体交融性。其社会价值体现在:通过传承自身文化内涵,折射丰富的社会内涵;作为民俗体育的文化标本,是社会学研究的"活化石";已成为文化符号,是民族传统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借助维系和增强民族的认同,彰显民俗体育文化核心功能。(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体育科技》期刊2015年01期)
徐振华[5](2014)在《龙灯扛阁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及现代传承》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龙灯扛阁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以及现代传承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继而提出龙灯扛阁这一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策略以及途径,旨为龙灯扛阁能够更好地发扬光大而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本文来源于《体育科技》期刊2014年01期)
张岚[6](2009)在《从沂蒙地区“龙灯扛阁”舞蹈本体探其文化内涵》一文中研究指出沂蒙地区的乐舞文化源远流长,自远古时期的“东夷之乐”、春秋战国时期的“齐鲁乐舞”、汉代“百戏”、唐代“乐舞”、宋代“舞队”、明清的“秧歌”至现在的“龙灯扛阁”。经历数十个朝代风雨的洗涤和冲筛,保留下来的舞蹈已成为民间传统舞蹈的精髓。本文以沂蒙乐舞中的“龙灯扛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舞蹈本体的系统研究以探求沂蒙地区“龙灯扛阁”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对沂蒙乐舞的流变进行初步梳理,文章的内容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采用文献学的有关资料,对沂蒙乐舞的历史源流进行总结。探寻“龙灯扛阁”起源的历史背景,其中东夷文化、齐鲁文化贯穿于整个舞蹈始终,汉画像上“百戏”中的《曼衍鱼龙》之戏已开《龙舞》表演形式的先河。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龙灯扛阁”的舞蹈本体进行研究。主要包括“龙灯扛阁”的起源、表演内容、具体动作、发展中的历史流变以及对当时和后世表演形式产生的影响。第叁部分:主要是对“龙灯扛阁”的图腾文化和道教文化进行研究,是本论文研究的核心。第四部分:主要是对“龙灯扛阁”文化遗产保护新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措施的实施,迎来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春天。该部分主要是通过实地调查,了解“龙灯扛阁”的保护情况及发展的措施,最后阐释对“龙灯扛阁”发展新探。(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李立刚[7](2007)在《沂蒙:“龙灯扛阁”长舞翩跹》一文中研究指出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歌,沂蒙山区是一片孕育文化的沃土,其中沂蒙乐舞文化源远流长。自春秋的“夷狄之乐”、汉代“百戏”、唐代“乐舞”、宋代“舞队”至明清的“秧歌”,不同形式与风格的民间舞蹈经历历史风雨的洗涤和冲刷(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07-06-28)
龙灯扛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龙灯扛阁"是一种将"舞龙"和"扛阁"结合在一起表演的广场舞蹈,具有传承中国龙文化、活跃节日气氛、增强民族体育发展活力的价值。"龙灯扛阁"的发展将有利于体育价值的价值建构、体育产业化发展、传统体育走进学校,以及推动大众健身资源的开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龙灯扛阁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雪.“舞龙”“扛阁”之探——浅析临沂民间舞蹈龙灯扛阁的艺术特色[J].戏剧之家.2019
[2].陈旭平.“龙灯扛阁”的体育文化价值研究[J].现代农村科技.2018
[3].姜启梅.临沂叁官庙村龙灯扛阁仪式展演及変迁的调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
[4].张文涛,张伟.沂蒙“龙灯扛阁”的文化解读及社会传承[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5
[5].徐振华.龙灯扛阁的历史渊源、风格特点及现代传承[J].体育科技.2014
[6].张岚.从沂蒙地区“龙灯扛阁”舞蹈本体探其文化内涵[D].陕西师范大学.2009
[7].李立刚.沂蒙:“龙灯扛阁”长舞翩跹[N].中国文化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