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与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方涵[1](2021)在《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及其教学实现研究》文中指出在学科教学中,学科特性是教学展开的逻辑起点,对学科特性的深入理解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基础。实践中,由于忽视对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理解,长期存在“重知识、轻文化”的困境,过度重视中学英语的工具性,使得中学英语教学失去了文化涵养,遮蔽了应有的育人价值。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发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显得越来越重要,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实现跨文化性成为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课题。本论文旨在探究“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实现”这一问题,从学科跨文化性出发,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论,通过对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育人价值、内容过程以及教学实现的系统探索,以期为中学英语深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本论文通过学习借鉴文化教育学从人生命本体出发考察教育的立场,及其关于“教育—文化—人”三者关系论断,解读教育人类学关注文化的复杂性和流动性对人的影响,用关系性思维的方法思考文化与人的双向滋养关系,梳理语言—文化学中冯堡特的民族世界观、萨丕尔—沃尔夫假说、马林诺夫斯基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概念、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研究成果,本研究明确了从多元文化教育视角研究中学英语教学,强调文化是人生命存在的基本方式,揭示了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工具理性对语言文化性的割裂,割裂了语言的交流功能与其文化性的基本关联,割裂了学生的生命发展与教学的基本关联。基于课例研究和访谈调查结果,本研究分析了由于中学英语常态教学的实践惯性和教师对学科特性理解不足,中学英语教学已不能满足由于时代发展引发的学生学习需要的变化,停留在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的浅层教学无法触及本学科的跨文化逻辑,不能通过跨文化意义建构来丰富学生的生命层次。英—汉两种异质文化相遇产生的文化间距是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研究的逻辑起点,间距打开了跨文化反思的空间,并由此产生了跨文化性的思维方式“文化间性”。间性思维认为,正是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异质文化之间才有了相互借鉴,互为烛照的可能。文化间性为本研究提供了开放的、动态的、关联性的思维方式,“跨”是文化动态交互的过程。跨文化性是中学英语学科所蕴含的汉英文化间距所达成的文化间性,包括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和共通性,是从感知英汉文化差异到达成文化共通的过程。文化差异性的根据在于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实践活动的差异,人类共同的实践活动则是文化共通性的依据,“通”指成就差异以达成沟通,中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共通性可以理解为来自不同文化的人通过后天教化所形成的共同文化行动意识。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可以通过发展学生文化知识、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四个维度的从差异性到共通性的动态过程来实现。跨文化性是本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性之一,其在教学中的实现是对学科教学规律的尊重,可凸显本学科的育人价值,让中学英语从“知识育人”走向“文化育人”,从工具理性的知识表层教学走向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深度教学。在跨文化性视域下,对中学英语教学的本质、价值、知识、教学方法的认识有了新的推进,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实现机制可以分解为发生机制、展开机制和促进机制三个部分。就跨文化性的教学发生机制而言,语言文化性的诉求是其发生的源头,中学英语教学中异质文化的相遇是其发生的前提,中学英语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是其发生的动力。在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展开过程中,应基于整体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对比性原则来设计教学;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可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从差异到共通的认知发展阶段,是促进跨文化生成的师生交往活动,是跨文化情境下的教与学的关系;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实现的教学,应选择主体参与策略、合作教学策略和促进学生差异发展的教学策略。可以通过尝试设计多元的教学评价、开展跨文化的课外活动、营造丰富的教学环境来促进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实现。在对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样态探讨部分,本论文提出学生跨文化知识构建的体验--对比教学、跨文化行为养成的活动教学、跨文化思维发展的共情式教学、跨文化价值观建构的主题探究教学是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可能模式。
赵菊红[2](2021)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的颁布对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引领作用。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逐步成为教育界讨论的焦点,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教育领域的价值不言而喻。当前,数学课程的改革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论层面取得一定进步,但在教学实践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数学新课程标准注重教学情境创设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情境创设在更好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研究却尚为空白,所以本文基于新课标要求将两者结合,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以教学情境创设为重点展开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线索方向,以便更好地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本文总体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该部分论述了选题的缘由、意义、目的与方法,并对数学核心素养、情境教学与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进行分析与概述,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了解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该部分从教学情境的各维度出发,对小学数学部级优课中的案例进行四维分析,为确定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分析要素奠定基础;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统计情况进行内容分析,归纳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在优级部课的分析基础之上结合教师访谈挖掘当前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第三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该部分基于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与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探讨并提出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第四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创设模式。该部分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与情境创设之间的密切关系,结合情境创设的相关策略,从模式涵义、情境创设的目标、原则、教学分析、实施方法、评价和流程七大方面初步探寻一种可能模式。第五部分,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该部分在情境创设模式的基础之上,具体从案例主题、数学教学分析、情境创设以及教学活动设计四大方面展开案例设计,通过具体教学案例的呈现为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第六部分,结语。概述了本文的基本结论与前景展望。
姚茹[3](2021)在《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研究》文中认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本质与教育价值的体现,是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走向纵深的重要理念与指导方向。反观当下学科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知识与行动被分离的情况。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知识运用被拆分成两个过程,这导致学生学习的是一些脱离情境且碎片化的事实、概念等,会做习题却不会解决真实的问题,从而难以生成学科核心素养。而学科核心素养具有的高度整合性、实践性、建构性等特性决定了其培育路径之一,即实践性教学。学科实践活动便是一种实践性教学方式,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但在实际学科课堂中,其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如活动内容零散庞杂,活动过程粗浅表层等。如何优化这种形式化、浅层化的学科实践活动?最新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学科大概念为本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本研究共包括七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包括选题缘由、核心概念界定、相关文献综述以及研究设计。第二部分从“学科”、“实践”、“活动”三个视角分析学科实践活动的内涵,总结出学科实践活动具有学科性、实践性、建构性、综合性、开放性五大特征,并阐述了其育人价值。第三部分归纳出学科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转换关系,揭示了学科实践活动的结构,并具体从活动范围、活动取向、活动方式三个方面将学科实践活动类型化。第四部分阐述了学科实践活动在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现状,归纳出其有效的经验、存在的问题,并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论述了大概念作为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具有整合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的设计优化价值与优化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的学习优化价值。第六部分从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过程及活动水平五个方面建构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框架。第七部分探讨了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模式,以及针对中小学课堂在引入大概念进行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时遇到的两大难点问题,提出难点问题突破策略。本研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具有一定的创新与突破。首先,论述了学科实践活动的内涵、特征与价值,要素、结构与类型。其次,借助访谈法与课堂观察法,从实践中发现教师对学科实践活动的认识不足及缺乏优化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工具,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大概念相关研究的分析,提出以大概念作为优化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揭示出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框架、设计模式与难点问题突破策略,以期为中小学教师的一线教学提供一定的启示。
黄筱夏[4](2021)在《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创新,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随着教育改革地不断深化,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科教学中变得愈发重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日益突出,在此背景下自主自能课堂逐渐被引入我国的课堂教学中。目前,国内外对自主自能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主要集中在语文、数学、英语等主干课程中,而在高中物理课堂的研究文献报道不多。本文以学习金字塔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理念和主体性教育理论作指导,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梳理出国内外有关自主自能课堂模式的现状和发展,以教与学相融合为设计理念,提出“P+R+2S”教学模式,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一是学生的“学”——“P+S”(Preview课前预习+Show课堂展示);二是教师的“教”——课堂授课;三是学生的“再学”——“R+S”(Reviwe复习回顾+Show课堂再展示);四是教师的“再教”——针对性再授课。本文以高中物理《自由落体运动》为例,学生采用自主自能模式提高学习效率,教师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有效实现教与学的有机融合,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质量。以笔者所在重庆市万州高级中学实习学校为研究基地;高一年级《自由落体运动》为研究内容;3个实验班共175人为研究对象;采用“P+R+2S”教学模式;对《自由落体运动》典型课例进行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前后展开访谈和调查问卷,分析调查结果和学生成绩对比。研究结果表明:“P+R+2S”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自能学习优势,培养学生高中物理学习兴趣,提高教师课堂实效,对新模式实施发现的不足提出有益的建议,供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借鉴和参考。
段丽[5](2021)在《基于PBL模式的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指出PBL模式是目前比较先进且适合我国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应用PBL模式,强调设置有意义的问题,并将问题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而高中生物学必修教材中的“问题探讨”栏目教学恰好与PBL模式相吻合。该栏目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可作为课堂教学导入的素材,对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提高课堂整体活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分析和教学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及实验研究,旨在探究基于PBL模式的“问题探讨”栏目教学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影响。研究采用了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和教育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基于PBL模式的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设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首先,分析总结了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必修模块“问题探讨”栏目的内容构成、类型、特点以及教学价值。其次,采用教师问卷和学生访谈的方式对“问题探讨”栏目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教师虽对该栏目有一定的了解,但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师生对该栏目内容的熟悉程度不够;教师对该栏目的重视程度、应用、设计意图的认识有待改善;学生对该栏目作用的认识有待完善;教师对PBL模式的认识及应用有待改进。再次,根据PBL模式、《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和“问题探讨”栏目教学存在问题进行了基于PBL模式的“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设计,不仅提出了贯彻PBL教学、创设真实情境、开展探究活动、重视学科联系、理论联系实际和巧用直观教具的教学策略,还制定了案例设计的一般流程:选定教学栏目,进行教学分析;制定教学方案,设定合作小组;设计教学流程,进行教学实施;进行教学反思,改进教学实施,并开发了典型教学案例。最后,进行教学实验,设置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采用基于PBL模式的“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设计开展“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而对照班采用常规的方式教学。课堂观察、教师访谈结果表明:实验班在课堂表现、师生互动等方面都优于对照班。运用SPSS21.0软件对学生核心素养水平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班与对照班在核心素养总体水平(Sig.=0.041<0.05)、生命观念(Sig.=0.018<0.05)、科学思维(Sig.=0.025<0.05)和科学探究(Sig.=0.027<0.05)方面差异显着,实验班优于对照班;这两个班在社会责任(Sig.=0.109>0.05)方面差异不显着,但实验班整体上要优于对照班。由此一来,初步验证了基于PBL模式的“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设计的有效性和可行性。由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基于PBL模式的“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能够改善学生的课堂表现;(2)基于PBL模式的“问题探讨”栏目教学,有助于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3)基于PBL模式的“问题探讨”栏目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水平的发展。
刘雪梅[6](2021)在《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传统集体教学与显性分层教学的缺点逐渐显现,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尊重差异、隐性分层、因生施教、逐步提升、全体发展”的教学方法。将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中能够兼顾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方面的差异,照顾到班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既契合素质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又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历史教学设计与历史课堂教学的合理化与科学化。经调查发现,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虽已具备一定的教师与学生基础,但其在现行历史教学应用中还存在运用不普遍,缺乏关注与支持;学生分层单一,教师缺乏分层的相关理论;教学目标与内容分层难以把握,教师缺乏精深的历史专业知识;课堂实践僵化,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等问题。因此,论文针对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两次鸦片战争》一课为例,阐释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过程与具体应用策略,希望能够为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提供具体完整的课例示范。针对上述问题,历史教师应学习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相关的理论,掌握隐性分层的原则,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来对学生进行灵活多样地分层;不断提高自身历史专业技能,在正确解读历史课程标准,理清统一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不断充实自己的历史专业知识,在深刻把握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在历史课堂中,秉承“学生主体”的理念,将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与多种教学方法灵活搭配使用,来改变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课堂实践僵化的问题。同时,学校、家长及教育部门等各方面应加强对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的关注,建立与完善学生资料库及历史学科分层案例库,来推进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广泛应用。
高俪玮[7](2021)在《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基于Q市三所小学中高年级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世纪之交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的改革途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又进一步提出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能够更好地以教育信息化拉动教育现代化。自此,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成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和理想追求。那么,在学科教学实践中,这些基本的规定和理念是否得到真正的落实?现状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受哪些因素的制约?如何有针对性地加以优化?这便是该研究的基本研究思路和力图要探讨的问题。该研究以小学语文为学科范围,将文献法、课堂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有机结合,深入调查研究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现实情况。在梳理分析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和表征作为该研究理论依据的基础之上,该研究对课堂观察、问卷调查以及访谈所得结果展开综合分析,并以此总结出当前在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目的认识流于浅表、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形式化、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局限性、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不充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未彰显学科特点。根据调查和分析可知,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包括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局限、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的限制、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这三大方面。基于此,为了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优化策略:首先,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养是关键,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深度融合观,提升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加强对语文学科本身的研析;其次,学校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是保障,学校需优化信息化教学资源配置,组织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系统性培训,引领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健全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最后,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着力点,唤起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行为,发挥信息技术课程作用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杨伟佳[8](2021)在《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国家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中职会计专业教育位于会计教育体系的初级层次,是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其培养目标是适应国家经济发展为社会培养一线财务专业技能型人才。国家要求转变培养中职人才模式,提倡教材、教法、教学三教改革,要求教师从教学现状出发改变教学思维,致力成为研究型教师而做出努力。《基础会计》作为中职学生第一学期开设的专业核心课程,作为理论知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其他会计课程的入门基础。但在传统教学中存在以下问题:教师按部就班按照书本教材顺序从头讲到尾而忽略学生实际,不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排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结合学生实际将书本的抽象语言转化为生动的生活语言;再加上会计内容所具有的枯燥难懂、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习惯有待提高等特点,造成学生对会计学习兴趣低、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研究型教师要把教学与教法落实到实处,需要借助与学生密切联系生活的一切事务。而自1998年武汉钢铁财务部举办第一次会计科目扑克大赛以来,备受高校师生关注。基于上述背景确立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说明相关背景、概念、理论知识及会计科目扑克在教学运用中的现状;通过第三章应用现状分析研究会计科目扑克及大赛与可行性分析,确定会计科目扑克存在的问题以及制定符合中职会计科目扑克与中职会计科目扑克三种功能的介绍;通过第四章教学设计研究说明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所遵循的教学模式;通过第五章教学实践研究阐述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状况;通过第六章利用问卷调查法与半结构访谈法对整体教学效果进行评价;通过第七章进行总结。通过研究得出结论: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达到预期效果,有利于改变学生对会计课堂的认知;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会计兴趣、增强学习体验;有利于学生掌握会计科目、会计账户、会计分录等相关知识的学习。
刘娜[9](2021)在《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的现状调查 ——以J市四所乡镇小学为例》文中指出二十一世纪以来,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在我国进一步推行。新课改倡导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改的重点之一,而学生学习方式受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就需要教师转变以往单一、僵化的教学方式以带动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语文教师教学方式的选用对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是否科学以及如何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变革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J市四所乡镇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课堂观察法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发现,教师问卷中教师选用讲授、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均高,其中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最高,且教师选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龄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学生问卷中学生反映教师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较高,自主、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较低。结合访谈记录与课堂观察,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教学方式选用单一;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少选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再次,教师有意选填非讲授教学方式以掩盖其教育改革理念的不足;最后,教师在教学中对探究式教学方式的选用在教龄上有显着差异。综上,大多数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存在以下问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传统讲授教学思维固化、多元教学方式选用形式化、粉饰与掩盖教学实际问题,农村小学生难以适应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学校阻碍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变革。基于此,本研究从教师、学生、学校、社会四个层面分别提出改进建议。首先,教师应当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反思教学方式选用,落于语文教学实际;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其次,学生应努力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努力适应新型语文教学方式。再次,学校要加强教师专业培训,鼓励语文教师改革;建立教师监督机制,进行多方求证;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改善语文教学条件;取得学生家长支持,实现家校高效配合。最后,社会要加强教育改革指导,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改革观念;加强教育部门引导,开设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培训课程。
陈玉婷[10](2021)在《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基本理念要求和目前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下,将学科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充分整合、倡导多元化教学方式是目前教育教学所向。视频资源作为一种现代媒体已在实际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其课堂应用优势日渐明显,与其相关的研究层出不穷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教师收集并将视频引进课堂并不困难,但需要教师进行思考和探索的是使用何种方法和策略可以将视频资源在课堂中的应用价值达到最大化,以此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加大对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研究力度和深度,探讨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和建议,从而促使视频资源与课堂教学相整合的效果达到最优化,以便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主要分为六个章节,三大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通过研究背景和国内外就视频资源辅助课堂教学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整理归纳本研究的主要研究问题,确定研究范围和研究主体;再通过文献研究法进行相关概念界定,梳理视频资源特点和应用优势,基于经验之塔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为视频资源与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相融合建立联系,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第二部分,针对初中师生就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现状展开问卷调查,将所获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根据所呈现出的调查现象和结果提出视频资源与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相整合的应用策略和建议。第三部分,通过教学实践研究从学生学业成绩和课堂表现两方面探索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价值,在实践过程中运用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进行授课,以此验证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的可行性,让本文提出的应用策略和建议更具实践意义,提高其可信度。通过三个部分本文明确了合理运用视频资源在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具有积极且正向的辅助作用,具体表现在知识掌握、思维能力、学习行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提出了视频资源课前、课中和课后应用策略以及筛选、获取和加工处理视频的相关建议。总的来说,本研究结合教学实际旨在能让初中生物学课堂应用视频逐渐成为一套完整且常态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不仅让学生能轻松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将其迁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有效落实对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与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及其教学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中学英语教育的理解需要更新 |
2.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待彰显 |
3.英语课堂深度教学亟需推进 |
(二)文献综述 |
1.理论溯源 |
2.热点分析 |
3.述评小结 |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研究创新 |
一、核心概念的涵义 |
(一)文化性 |
1.文化的词源 |
2.文化的界定 |
3.文化性的解读 |
(二)跨文化性 |
1.异质文化交互的动态过程 |
2.基于文化间距的反思空间 |
3.从差异到共通的间性特性 |
(三)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 |
1.源自语言文化性的学科属性 |
2.凸显育人价值的学段区别性 |
3.完善自我认知的个体发展性 |
(四)教学实现 |
二、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实现不足的现状及反思 |
(一)调查: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现状 |
1.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
2.调查的设计 |
3.调查的结果 |
(二)反思: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困境的原因 |
1.学科特性的理解不足 |
2.常态教学的实践惯性 |
3.学科育人价值的遮蔽 |
三、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意蕴 |
(一)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本质认识 |
1.文化碰撞下的社会性人为存在 |
2.跨文化情境中的教与学关系 |
3.促进文化生成的师生交往活动 |
(二)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价值追寻 |
1. 传统教学理念偏差的澄清 |
2. 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结合 |
3. 生命发展的学科情感陶冶 |
(三)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教学的知识解析 |
1. 本质:多元性情境性 |
2. 分类:多类型多层次 |
3. 获得:主动构建内化 |
(四)跨文化性下中学英语的教学方法归纳 |
1. 价值传承的文化育人法 |
2. 互动感知的师生对话法 |
3. 意义生成的个体驱动法 |
四、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的教学实现机制 |
(一)教学实现的发生机制 |
1. 源头:语言文化性的述求 |
2. 前提:异质文化的相遇 |
3. 动力:学科育人价值的实现 |
(二)教学实现的展开机制 |
1. 动态多维: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目标设计 |
2. 情境对比: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原则分析 |
3. 灵活多样: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组织解读 |
4. 差异共通: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过程探索 |
5. 对话建构:旨在实现跨文化性的教学策略选择 |
(三)教学实现的促进机制 |
1. 设计:多元的教学评价 |
2. 开展:跨文化的课外活动 |
3. 营造:丰富的教学环境 |
五、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样态 |
(一)学生跨文化知识构建的体验-对比教学 |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知识 |
2. 跨文化知识的感性认知:体验 |
3. 跨文化知识的理性认识:对比 |
4. 教学样态:跨文化知识的体验--对比式教学 |
(二)学生跨文化行为养成的活动式教学 |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行为 |
2. 跨文化行为的前提:学习动机 |
3. 跨文化行为的载体:实践活动 |
4. 跨文化行为的动力:问题解决 |
5. 教学样态:问题解决驱动的活动教学 |
(三)学生跨文化思维发展的共情式教学 |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思维 |
2. 跨文化思维的基础:文化共情能力 |
3. 跨文化思维的核心:批判思维能力 |
4. 跨文化思维的挑战:文化身份认同 |
5. 教学样态:构建批判思维的共情式教学 |
(四)学生跨文化价值观建构的主题探究教学 |
1. 中学英语的跨文化价值观 |
2. 跨文化价值观的迷失:工具理性 |
3. 跨文化价值观的取向:多元共生 |
4. 跨文化价值观的抓手:主题探究 |
5. 教学样态:多元共生的主题探究教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教学实现的现状访谈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培养核心素养在当今社会与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
1.1.2 目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
1.1.3 教学情境创设有利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
1.2 文献综述 |
1.2.1 数学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 |
1.2.2 情境教学的相关研究 |
1.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情境教学相关研究 |
1.3 核心概念 |
1.3.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 |
1.3.2 情境教学 |
1.3.3 情境创设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理论基础 |
1.5.1 情境认知理论 |
1.5.2 弗赖登塔尔再创造理论 |
1.6 研究目的 |
1.7 研究设计 |
1.7.1 研究思路 |
1.7.2 研究方法的选择 |
1.7.3 研究对象的选择 |
1.7.4 研究工具 |
1.7.5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
1.7.6 研究伦理 |
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现状 |
2.1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四维分析 |
2.1.1 维度一:教学情境类型多样性 |
2.1.2 维度二:教学情境作用多元化 |
2.1.3 维度三:教学情境呈现方式丰富性 |
2.1.4 维度四:教学情境主题的指向性 |
2.2 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内容分析 |
2.2.1 情境类型:以生活与活动情境为主,其他学科情境较少 |
2.2.2 情境作用:各环节均注重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2.2.3 情境呈现方式:多以图片呈现,缺少实验模拟 |
2.2.4 情境主题性:零散化情境较多,主题情境较少 |
2.2.5 情境片段次数:创设单个情境较多 |
2.2.6 情境工具:多媒体使用比例较大 |
2.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优势 |
2.3.1 情境表征方式丰富多样,提升教学效果 |
2.3.2 情境类型创设典型,强调真实生活与活动情境 |
2.3.3 情境效用提升,注重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 |
2.3.4 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创新教学方式 |
2.3.5 教学工具巧妙引用,优化课堂效率 |
2.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 |
2.4.1 教师缺乏相关理论认知,脱离核心素养的要求 |
2.4.2 期望教学目标与实际效果存在偏差,部分素养的重视度有待提高 |
2.4.3 情境创设缺乏连贯化,教学内容与任务断层 |
2.4.4 综合情境创设较少,缺乏跨学科综合应用 |
2.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的问题分析 |
2.5.1 教学情境创设新理念难以突破原有观念的限制 |
2.5.2 部分教师的教学情境创设技能有所缺失 |
2.5.3 教学情境创设中学生的参与度有所忽视 |
2.5.4 教学资源有限,教师缺乏相关培训 |
3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策略 |
3.1 强化教师情境教学理论素养,践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
3.2 优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丰富情境素材的来源 |
3.3 结合教学内容与任务,创设连贯化的主题情境 |
3.4 注重跨学科综合应用,优化情境创设 |
3.5 灵活运用教学工具,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
3.6 深挖情境创设的效用机制,瞄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
4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模式 |
4.1 模式的涵义 |
4.2 情境创设目标 |
4.3 情境创设原则 |
4.3.1 生活性原则 |
4.3.2 针对性原则 |
4.3.3 连贯性原则 |
4.3.4 主体性原则 |
4.3.5 整合性原则 |
4.4 情境创设教学分析 |
4.4.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
4.4.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
4.4.3 学生特征分析 |
4.4.4 学习内容分析 |
4.4.5 教学重难点分析 |
4.4.6 教学目标分析 |
4.4.7 教学资源分析 |
4.5 情境创设方法 |
4.6 情境创设评价 |
4.7 情境创设一般流程 |
5 基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情境创设案例 |
5.1 案例主题 |
5.2 数学教学分析 |
5.2.1 数学课程标准分析 |
5.2.2 学生学习需要分析 |
5.2.3 学生特征分析 |
5.2.4 学习内容分析 |
5.2.5 教学重难点分析 |
5.2.6 教学目标分析 |
5.2.7 教学资源分析 |
5.3 情境创设 |
5.4 教学活动设计 |
6 总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访谈提纲 |
致谢 |
(3)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1.1 实践参与: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根本机制 |
1.1.2 学用分离:学科课堂学习中的普遍问题 |
1.1.3 研究突破:更有品质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大概念 |
1.2.2 实践活动 |
1.2.3 学科实践活动 |
1.2.4 活动设计 |
1.3 相关研究综述 |
1.3.1 大概念及大概念教学相关研究综述 |
1.3.2 实践活动及学科实践活动相关研究综述 |
1.4 理论基础 |
1.4.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
1.4.2 活动理论 |
1.4.3 情境认知理论 |
1.5 研究设计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意义 |
1.5.3 研究内容 |
1.5.4 研究思路 |
1.5.5 研究方法 |
2 学科实践活动的内涵、特征与价值 |
2.1 学科实践活动的内涵 |
2.1.1 学科实践活动是引导学生做与学科高度相关真实事情的学习活动 |
2.1.2 学科实践活动是强调学生在实践参与中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
2.1.3 学科实践活动是涉及实践主体、客体、自我相互作用的学习活动 |
2.2 学科实践活动的特征 |
2.2.1 学科性 |
2.2.2 实践性 |
2.2.3 建构性 |
2.2.4 综合性 |
2.2.5 开放性 |
2.3 学科实践活动的价值 |
2.3.1 对学生的学习价值 |
2.3.2 对学生的发展价值 |
3 学科实践活动的要素、结构与类型 |
3.1 学科实践活动的要素 |
3.1.1 分析依据 |
3.1.2 基本要素 |
3.2 学科实践活动的结构 |
3.3 学科实践活动的类型 |
3.3.1 依据活动范围的分类 |
3.3.2 依据活动取向的分类 |
3.3.3 依据活动方式的分类 |
4 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现状与问题 |
4.1 现状描述 |
4.1.1 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目的与目标 |
4.1.2 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类型与内容 |
4.1.3 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方式与过程 |
4.1.4 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效果与评价 |
4.2 经验归纳 |
4.2.1 关注学生内源性动机的生成 |
4.2.2 关注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发现 |
4.2.3 关注学科内容的实践性转化 |
4.2.4 关注学科问题的层层推进 |
4.3 问题梳理 |
4.3.1 活动目标松散抽象,缺乏关联性 |
4.3.2 活动内容零散庞杂,缺乏结构性 |
4.3.3 活动过程粗浅表层,缺乏深度性 |
4.4 成因分析 |
4.4.1 教师对学科实践活动认识不足 |
4.4.2 缺乏优化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工具 |
5 大概念: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新理念与新方法 |
5.1 大概念的内涵与特征 |
5.1.1 大概念的内涵 |
5.1.2 大概念的特征 |
5.2 大概念的类型与表现形式 |
5.2.1 大概念的类型 |
5.2.2 大概念的表现形式 |
5.3 大概念对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内在价值 |
5.3.1 大概念的设计优化价值 |
5.3.2 大概念的学习优化价值 |
6 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框架 |
6.1 活动目标设计 |
6.2 活动内容设计 |
6.3 活动方式设计 |
6.4 活动过程设计 |
6.5 活动水平设计 |
7 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模式与策略 |
7.1 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模式 |
7.1.1 依据教材与学情,明晰化大概念 |
7.1.2 基于KUDB目标模式,具体化大概念 |
7.1.3 创设主题情境,问题化大概念 |
7.1.4 选择活动类型,过程化大概念 |
7.1.5 聚焦主线与效果,评价活动水平 |
7.2 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模板及示例 |
7.3 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的难点问题突破策略 |
7.3.1 难点一:大概念的寻找与确定 |
7.3.2 难点二:学科实践活动类型的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 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要求 |
二 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促进教育教学事业发展 |
三 发展学生自主自能,促进高中物理课程改革 |
四 实现教与学有机融合,创新高中物理教学模式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框架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可行性分析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三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 自主学习 |
二 自能学习 |
三 “P+R+2S”教学模式 |
四 自主自能学习方法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 学习金字塔理论 |
二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三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 |
四 主体性教育理论 |
第四章 “P+R+2S”教学模式 |
第一节 “P+R+2S”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及流程图 |
一 “P+R+2S”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
二 “P+R+2S”教学模式的流程图 |
第二节 “P+R+2S”教学模式的优势 |
一 激发学生的自主自能学习能力 |
二 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
三 实现高中物理教与学的融合 |
四 融入三种创新教学方法 |
第五章 “P+R+2S”教学模式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的实践 |
第一节 设计思想 |
第二节 教学目标 |
第三节 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 |
一 教材分析 |
二 学情分析 |
第四节 教学流程与说明 |
一 流程图 |
二 流程说明 |
第五节 教学过程 |
一 学生的“学”——“P+S” |
二 教师的“教”——课堂授课 |
三 学生的“再学”——“R+S” |
四 教师的“再教”——针对性再授课 |
第六节 教学后记 |
第六章 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第一节 实践过程 |
第二节 实验前师生对“P+R+2S”教学模式态度的调查情况 |
一 对18 位物理教师的访谈结果 |
二 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
三 实验前调查情况的的总体分析 |
第三节 实验后学生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 |
第四节 实验前后学生学习成绩的对比分析 |
第五节 小结 |
一 实施“P+R+2S”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影响 |
二 实施“P+R+2S”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 |
三 实施“P+R+2S”教学模式出现的问题、成因及改进意见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 研究总结 |
二 研究不足 |
(一)调查样本范围小 |
(二)实验样本容量小 |
(三)教学实践时间短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附录 E |
致谢 |
(5)基于PBL模式的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PBL模式 |
二、教材 |
三、“问题探讨”栏目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有意义学习理论 |
三、问题教学理论 |
四、合作学习理论 |
第二章 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分析 |
第一节 “问题探讨”栏目的构成及类型分析 |
一、“问题探讨”栏目的构成 |
二、“问题探讨”栏目的类型 |
第二节 “问题探讨”栏目的特点分析 |
一、先进性 |
二、情境性 |
三、实践性 |
四、探究性 |
五、趣味性 |
第三节 “问题探讨”栏目在教学中体现的价值 |
一、联系教学目标要求,为新授课做好铺垫 |
二、创设真实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
三、渗透PBL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
第三章 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教学现状调查 |
第一节 调查概况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二、调查方法与过程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
二、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第三节 调查结论 |
一、“问题探讨”栏目教学现状的优势 |
二、“问题探讨”栏目教学现状的不足 |
第四章 基于PBL模式的“问题探讨”栏目的教学设计 |
第一节 设计依据 |
一、PBL模式 |
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 |
三、“问题探讨”栏目特点以及教学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教学策略 |
一、贯彻PBL教学,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
二、创设真实情境,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 |
三、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
四、重视学科联系,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 |
五、理论联系实际,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应用 |
六、巧用直观教具,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 |
第三节 案例设计 |
一、案例设计的一般流程 |
二、教学案例设计及分析 |
第五章 基于PBL模式的“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设计的实验验证 |
第一节 实验目的及假设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第二节 实验对象的选择及变量控制 |
一、实验对象的选择 |
二、变量控制 |
第三节 实验工具 |
一、教学工具 |
二、测试工具 |
第四节 实验过程 |
一、课堂观察的实施 |
二、教师访谈的实施 |
三、学生问卷调查的实施 |
第五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一、课堂观察结果分析 |
二、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三、学生核心素养水平测试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与创新 |
一、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一、不足之处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教学现状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学生访谈提纲 |
附录3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5 高中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水平调查问卷(前后测) |
致谢 |
(6)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 |
(一)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势 |
1.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质 |
2.符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
3.符合高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 |
4.有利于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
5.有利于优化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
(二)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理论基础 |
1.因材施教理论 |
2.多元智能理论 |
3.“最近发展区”理论 |
4.期望动机理论 |
5.掌握学习理论 |
二、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现状的调查研究 |
(一)调查计划与实施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内容 |
(二)调查数据与结果分析 |
1.教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2.学生访谈结果分析 |
(三)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1.运用不普遍,缺乏关注与支持 |
2.学生分层单一,缺乏分层的相关理论 |
3.教学目标与内容分层难以把握,缺乏精深的历史专业知识 |
4.课堂实践僵化,难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
三、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基本过程与策略——以统编版《两次鸦片战争》为例 |
(一)课前准备工作 |
1.掌握分层原则,全面了解学生 |
2.学生隐性分层,组建历史学习小组 |
3.教学目标分层,制定历史学习任务 |
4.教学内容分层,设计历史教学问题 |
5.结合学生历史学习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
(二)课堂实践 |
1.分层导入,激发兴趣 |
2.合作探究,分层引领 |
3.加强巩固,分层练习 |
4.归纳提升,分层反馈 |
(三)课后工作 |
1.巩固完善,作业分层 |
2.分层辅导,共同提高 |
四、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启示 |
(一)建立与完善学生资料库及历史学科分层案例库 |
(二)各界相互配合,给予充分的关注与支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基于Q市三所小学中高年级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选题缘由 |
1.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途径与追求 |
2.信息技术的教学功能“疫情”期间愈加凸显 |
3.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更有利于达成小学语文教学目标 |
4.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误识与误区 |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综述 |
2.国内研究综述 |
3.国内外研究评述 |
(三)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与表征 |
(一)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内涵 |
1.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定义 |
2.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特点 |
(二)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表征 |
1.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改变 |
2.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
3.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
4.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 |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工具 |
1.课堂观察记录表 |
2.调查问卷 |
3.访谈提纲 |
(二)调查对象 |
1.问卷调查对象 |
2.访谈对象 |
(三)调查实施 |
1.课堂观察实施 |
2.问卷调查实施 |
3.访谈实施 |
(四)调查结果呈现与分析 |
1.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普遍性 |
2.师生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信息技术的态度 |
3.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表现 |
4.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表现 |
5.信息技术的使用效果 |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目的认识流于浅表 |
(二)信息技术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形式化 |
(三)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的局限性 |
(四)信息技术对师生互动方式的改变不充分 |
(五)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未彰显学科特点 |
四、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教师信息素养和学科素养的局限 |
1.信息化教学观念不科学 |
2.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不充足 |
3.学科专业知识不扎实 |
(二)学校信息化教学管理水平的限制 |
1.信息化教学资源与教学需求未精准匹配 |
2.信息化教学培训与引导不力 |
3.信息化教学评价重形式而轻实质 |
(三)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制约 |
1.学习自觉性偏低 |
2.自我控制力有限 |
五、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优化策略 |
(一)教师全面提高自身素养是关键 |
1.树立科学的深度融合观 |
2.提升信息化教学实践能力 |
3.加强对小学语文本身的研析 |
(二)学校完善信息化教学管理是保障 |
1.优化信息化教学资源配置 |
2.组织对教师信息化教学的系统性培训 |
3.引领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研究 |
4.健全信息化教学评价体系 |
(三)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能力是着力点 |
1.唤起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意识 |
2.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行为 |
3.发挥信息技术课程作用,提升学生信息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路径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文献评述 |
第二章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概念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中职《基础会计》课程 |
二、会计科目扑克 |
三、教学设计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做中学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三章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应用现状分析 |
第一节 会计科目扑克 |
一、会计科目扑克基本介绍 |
二、会计科目扑克特征描述 |
三、会计科目扑克使用方法 |
第二节 会计科目扑克大赛 |
一、会计科目扑克大赛基本介绍 |
二、会计科目扑克大赛特征描述 |
三、会计科目扑克大赛参赛对象 |
第三节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可行性分析 |
一、会计科目扑克存在的问题 |
二、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教学的可行性 |
三、中职会计科目扑克 |
四、中职会计科目扑克的三种功能介绍 |
第四章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设计 |
第一节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 |
第二节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课程的教学设计原则 |
一、教学设计体现基础会计知识 |
二、教学设计符合中职学生主体 |
三、教学设计易于学生实践操作 |
第三节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课堂的教学内容设计 |
一、分析教学内容 |
二、会计科目扑克融入教学内容 |
第四节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课堂的教学目标设计 |
一、安德森目标知识分类学简介 |
二、会计科目扑克融入教学目标 |
第五节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课程的教学评价设计 |
一、教学评价简介 |
二、会计科目扑克融入教学评价 |
第五章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实践 |
第一节 教学内容分析 |
第二节 教学目标分析 |
第三节 教学对象分析 |
第四节 教学过程分析 |
一、导入环节分析 |
二、授新课环节分析 |
三、练习与反馈环节分析 |
四、总结环节分析 |
第五节 教学反思总结 |
一、开展新课,学生是否做好准备? |
二、讲授新课,学生是否有径可循? |
三、结束授课,学生是否学有所获? |
第六章 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教学效果分析 |
第一节 教学效果概述 |
第二节 教学设计分析 |
一、教学内容设计分析 |
二、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
三、教学过程设计分析 |
四、教学评价设计分析 |
第三节 问卷调查分析 |
一、调查概况 |
二、问卷编制 |
三、问卷前侧 |
四、问卷发放 |
五、问卷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访谈调查分析 |
一、访谈概况 |
二、访谈提纲 |
三、访谈结论与分析 |
第五节 教学效果小结 |
第七章 总结 |
第一节 教学总结 |
一、教学问题 |
二、教学建议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 会计科目扑克花色数字配比表 |
附录 B 中职会计科目扑克花色数字配比表 |
附录 C 会计科目扑克三阶段教学内容 |
附录 D 制作会计科目扑克等级量表 |
附录 E 《初识会计科目-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教案 |
附录 F 库存现金、银行存款会计科目扑克核算实物图及理由 |
附录 G 学生课堂思维导图 |
附录 H 学生课堂会计科目扑克作业(部分成果) |
附录 I 《会计科目扑克在会计教学运用后问卷调查》 |
附录 J 《会计科目扑克在会计教学运用后问卷调查》(修改后) |
附录 K 问卷频数表 |
附录 L 访谈提纲 |
附录 M 编写会计分录步骤及具体经济实务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9)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的现状调查 ——以J市四所乡镇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研究缘起 |
1.新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教学方式变革的要求 |
2.着眼于当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方式选用现状 |
3.学生学习效果与教师教学方式有着直接关联 |
4.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探究的必要性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四)文献综述 |
1.关于教学方式的研究 |
2.关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 |
(五)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1.研究重点 |
2.研究难点 |
3.创新之处 |
(六)研究思路及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概念界定 |
(一)教学方式 |
1.教学方式的定义 |
2.教学方式的分类 |
(二)语文教学方式 |
(三)教师教学方式选用 |
二、研究设计 |
(一)提出研究假设 |
(二)选取研究对象 |
1.问卷调查对象 |
2.访谈调查对象 |
3.课堂观察对象 |
(三)确定研究内容 |
(四)设计调查问卷 |
1.调查问卷的编制 |
2.调查问卷的信度分析 |
3.调查问卷的效度分析 |
(五)编制访谈提纲 |
1.教师访谈提纲 |
2.学生访谈提纲 |
三、调查结果 |
(一)教师问卷调查结果 |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最高 |
2.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的均值得分高 |
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龄上存在显着性差异 |
(二)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1.学生报告教师选用讲授方式的均值得分最高 |
2.学生报告教师选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均值得分低 |
四、分析与结论 |
(一)分析 |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的频率最高 |
2.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本研究假设不符 |
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选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在教龄上差异显着 |
(二)结论 |
1.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普遍选用讲授式教学方式,教学方式选用单一 |
2.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少选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 |
3.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有意选填非讲授教学方式以掩盖教育理念的不足 |
4.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对探究式教学方式的选用在教龄上有显着性差异 |
五、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问题分析 |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传统讲授教学思维固化 |
(二)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多元教学方式选用形式化 |
(三)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粉饰与掩盖教学实际问题 |
(四)农村小学生难以适应新型语文课堂教学方式 |
(五)农村学校阻碍着语文教师课堂教学方式变革 |
六、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改进建议 |
(一)教师层面 |
1.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积极参与培训学习 |
2.反思教学方式选用,落于语文教学实际 |
3.指导学生参与学习,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
(二)学生层面 |
1.培养自主学习习惯,积极参与语文课堂教学活动 |
2.积极配合教师教学,努力适应新型语文教学方式 |
(三)学校层面 |
1.加强教师专业培训,鼓励语文教师改革 |
2.建立教师监督机制,积极进行多方求证 |
3.充实农村师资力量,改善语文教学条件 |
4.取得学生家长支持,实现家校高效配合 |
(四)社会层面 |
1.加强教育改革指导,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改革观念 |
2.加强教育部门引导,开设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培训课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要求 |
1.1.3 初中生物学学科性质的需求 |
1.1.4 “教与学”面临的共同诉求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问题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分析法 |
1.6.2 问卷调查法 |
1.6.3 统计分析法 |
1.6.4 教育观察法 |
1.6.5 行动研究法 |
1.7 研究思路 |
1.8 研究创新 |
2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相关概述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课程资源 |
2.1.2 教学资源 |
2.1.3 视频资源 |
2.2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特点 |
2.2.1 直观形象性 |
2.2.2 开放共享性 |
2.2.3 再现与穿越性 |
2.2.4 富有感染性 |
2.3 初中生物学视频资源教学作用 |
2.3.1 创设多种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2.3.2 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学生知识视野 |
2.3.3 化抽象为具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
2.3.4 指导实验演示,实现有效实验教学 |
2.3.5 增添课堂趣味,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
2.4 研究理论基础 |
2.4.1 经验之塔理论 |
2.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4.3 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 |
3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说明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问卷的结构设置 |
3.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
3.1.5 问卷信效度分析 |
3.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2.1 教师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
3.2.2 教师使用视频资源的基本情况分析 |
3.2.3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态度分析 |
3.2.4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
3.2.5 教师对视频资源课堂应用阶段分析 |
3.2.6 影响教师应用视频资源的因素分析 |
3.3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3.1 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分析 |
3.3.2 学生就视频资源学习基本情况分析 |
3.3.3 学生就视频资源课堂应用兴趣分析 |
3.3.4 学生就视频资源课堂应用效果分析 |
3.4 调查结论 |
3.4.1 师生对视频资源辅助教学持肯定态度 |
3.4.2 视频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效果显着 |
3.4.3 视频资源的选择具有一定局限性 |
3.4.4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为薄弱 |
4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策略与建议 |
4.1 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应用视频资源策略 |
4.1.1 课前精心选取优质视频资源 |
4.1.2 课中精确把握视频播放策略 |
4.1.3 课后及时进行反思与总结 |
4.2 生物学视频资源筛选建议 |
4.2.1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教育性 |
4.2.2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科学性 |
4.2.3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的代表性 |
4.2.4 筛选视频时注重视频与时俱进 |
4.2.5 筛选视频时注重学生“主体性” |
4.3 生物学视频资源获取途径建议 |
4.3.1 教材配套的光盘资源 |
4.3.2 自行录制 |
4.3.3 网络下载 |
4.4 生物学视频资源加工处理建议 |
4.4.1 视频资源的下载 |
4.4.2 视频资源的格式转换 |
4.4.3 视频资源的剪辑截取 |
4.4.4 视频资源的录屏软件 |
4.4.5 视频资源的编辑制作 |
5 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 |
5.1 实践目的 |
5.2 实践对象 |
5.3 实践思路 |
5.4 实践案例设计 |
5.4.1 实践内容选择 |
5.4.2 编写教学设计 |
5.5 实践实施过程 |
5.5.1 《食物中能量的释放》部分实施片段 |
5.5.2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1 课时)》部分实施片段 |
5.5.3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第2 课时)》部分实施片段 |
5.6 实践结果分析 |
5.6.1 学业成绩分析 |
5.6.2 课堂观察分析 |
5.7 实践结论 |
5.7.1 合理运用视频资源能提升学生学业成绩 |
5.7.2 合理运用视频资源能提高学生逻辑思维 |
5.7.3 视频资源能提高学生课堂互动和参与度 |
6 研究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二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三 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四 对照班和实验班后测成绩统计表 |
附录五 《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教学设计 |
附录六 部分课堂观察量表记录图片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四、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与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学英语学科跨文化性及其教学实现研究[D]. 方涵. 四川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研究[D]. 赵菊红.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指向大概念的学科实践活动设计研究[D]. 姚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基于“P+R+2S”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自由落体运动》为例[D]. 黄筱夏. 重庆三峡学院, 2021(01)
- [5]基于PBL模式的高中生物学教材“问题探讨”栏目教学设计研究[D]. 段丽.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6]班内隐性分层教学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刘雪梅.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7]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及优化策略 ——基于Q市三所小学中高年级的调查[D]. 高俪玮.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8]会计科目扑克融入中职《基础会计》教学应用研究[D]. 杨伟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方式选用的现状调查 ——以J市四所乡镇小学为例[D]. 刘娜.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10]视频资源辅助初中生物学课堂教学的应用研究[D]. 陈玉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