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及分离论文-钟碧萍,吴晓青,周津,谢茹胜

聚合及分离论文-钟碧萍,吴晓青,周津,谢茹胜

导读:本文包含了聚合及分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高效液相色谱法,壳寡糖

聚合及分离论文文献综述

钟碧萍,吴晓青,周津,谢茹胜[1](2019)在《柱前衍生化HPLC法分离不同聚合度的壳寡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一种可以同时分离聚合度为2~6的壳寡糖柱前衍生化高效液相测定方法。方法:以1-苯基-3甲基-5-吡唑啉酮(PMP)为衍生剂对壳寡糖进行衍生化,采用C18柱(250 mm×4.5 mm,5μm),乙腈-乙酸铵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在254 nm处进行测定,建立一种同时分析聚合度为2~6的壳寡糖柱前衍生化HPLC法。结果:聚合度为2~6的壳寡糖能得到较好的分离。结论:该方法简便可行,灵敏度高,重复性好,可为壳寡糖组分分析提供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9年03期)

陈倩倩,邱勇隽,夏泉鸣,秦臻,赵黎明[2](2019)在《特定聚合度区间壳寡糖的膜分离制备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制备特定聚合度范围的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s,COS),本研究探索了物料浓度、温度和跨膜压差(transmembrane pressure,TMP)条件对1000 Da纳滤膜分离壳寡糖混合物过程的影响,并针对连续渗滤过程,建立了壳寡糖收率和纯度预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料液浓度70 g/L、温度45℃和跨膜压差15 bar为最佳分离条件。在最佳条件下,通过连续渗滤和纳滤浓缩过程处理壳寡糖混合物,获得了以聚合度(Degree of polymerization,DP)2~5为主的壳寡糖,纯度和收率分别为82.1%和42.1%,并利用数学模型成功预测了聚合度2~5壳寡糖的收率和纯度。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纳滤膜分离的聚合度2~5壳寡糖的制备方法,为壳寡糖的功能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了基础。(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科技》期刊2019年22期)

徐迅[3](2019)在《那些聚合分离随蒲公英而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读俞胜的散文集《蒲公英的种子》,正是蒲公英开花的时节。就在离我家不远的奥林匹克公园里,一朵朵蒲公英像是刚被明媚的阳光唤醒,顶着黄色的花,睡眼惺忪却又义无反顾地与春风一起漫天飞舞……如此读俞胜的散文集,我突然觉得不仅是一次诗意的阅读,也是应景的阅读,是一(本文来源于《辽宁日报》期刊2019-06-03)

杨小辉[4](2019)在《利用聚合诱导胶体凝聚法和双相法制备SiO_2@SiO_2核壳微球及其在快速分离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效液相色谱是一种高效、快速、实用的现代分离分析技术。复杂样品的分离分析主要依赖于色谱分离技术。随着现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实现对复杂样品的高效快速分离分析是色谱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表面多孔核-壳型色谱柱具有高柱效、高分辨和低背压的特点已成为超快液相色谱分析的理想工具,已应用于复杂样品的高效快速分离分析中。聚合诱导胶体凝聚法(polymerization-induced colloidal coacervation,PICA)和模板法是制备SiO_2@SiO_2核壳微球的主要方法,但是采用PICA法制备SiO_2@SiO_2核壳微球过程中仍存在微球易团聚、二次成核严重、粒径分布不均匀、壳层厚度及孔径的尺寸和结构无法有效控制等问题,而采用模板法除了上述问题外,还存在的孔径太小无法应用于色谱分离这一关键问题,必须进行扩孔才能使用。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文通过进一步优化PICA法制备SiO_2@SiO_2核壳微球的实验条件,对其进行小规模的放大制备。采用双相法利用两种模板剂间的协同作用制备孔径和壳层可控的单分散放射状核壳型二氧化硅微球,并将其应用于小分子和蛋白质的快速分离分析中。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绪论综述了核壳型二氧化硅微球的优点、制备方法及其应用。2.PICA法制备SiO_2@SiO_2核壳微球在本课题组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利用PICA法小规模放大制备SiO_2@SiO_2核壳微球。通过调节pH、温度、甲醛和尿素的浓度以及搅拌速率解决小规模放大制备过程中的二次成核、团聚、包覆不均匀等问题,制备出形貌和粒径均一的单分散SiO_2@SiO_2核壳微球。探究了壳层堆积致密性对核壳微球机械强度的影响,以及煅烧温度对表面形貌的影响。同时保持核壳投料比一定,控制反应终止时间及调节硅溶胶纳米粒子的粒径,实现了不同壳层厚度和孔径的SiO_2@SiO_2核壳微球的可控制备。产率达到10 g/批。并对放大制备的SiO_2@SiO_2核壳微球的色谱性能进行了表征。在反相色谱模式下利用所制备的SiO_2@SiO_2-C18核壳型色谱柱可实现对小分子和蛋白质的快速分离,并将其应用于BSA/Hela细胞/小鼠肝脏组织细胞的酶解液进行分离鉴定。与全多孔silica-C18毛细管色谱柱分离鉴定的结果相比,采用所制备的SiO_2@SiO_2-C18核壳型毛细管柱可鉴定出更多的蛋白质和多肽,表明所制备的核壳型色谱柱在于蛋白质组学复杂样品中蛋白质和多肽的分离鉴定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3.双相法制备SiO_2@SiO_2核壳微球采用双相法制备了壳层孔道结构呈放射状的SiO_2@SiO_2核壳微球。本章节依次探究了制备过程中反应时间、温度、搅拌速度、ODA用量等因素对二次成核的影响,以及核壳投料比对壳层厚度的影响。在最佳条件下,以甲苯为有机溶剂制备出了形貌规整的、具有放射状孔道的大孔核壳微球。4.SiO_2@SiO_2核壳微球在快速分离中的应用对双相法制备的SiO_2@SiO_2核壳微球利用十八烷基叁氯硅烷进行改性,得到反相色谱填料。在反相色谱分离模式下,考察了该核壳型色谱柱对6种烷基苯、5种芳香醇同系物和7种整体蛋白的色谱分离性能。结果表明,采用所制备的SiO_2@SiO_2核壳型色谱柱可实现对小分子溶质和大分子蛋白的快速分离分析,对于小分子的分离,其理论塔板数可达16万块/m。表明所制备的SiO_2@SiO_2核壳型色谱柱具有极佳的柱效和优异的分离能力,可用于小分子和大分子的快速分离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亚星,尹雪苗,第五娟,柴之芳,王殳凹[5](2019)在《基于聚合硼酸根晶格鉴别能力的新型镧锕分离方略》一文中研究指出乏燃料经过铀钚分离后对于环境危害最大的是具有长半衰期的次锕系元素(镅、锔)。分离后再嬗变成短寿命核素是目前最受认可的处置方式和研究热点。传统的观点认为镅、锔的化学性质与叁价镧系元素十分相似,而镧系元素作为中子毒物又会显着影响嬗变效率。因此,叁价镧锕分离既是目前乏燃料后处理中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之一,又是为解决核废料长期放射毒性问题所要克服的一个重大技术难题。在本项目的工作之前,所有已知的镅和锔的化合物都具有和相应镧系元素等同的晶体结构。同时15个镧系元素(本文来源于《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期刊2019-05-15)

王凯莉,司振书,段文君,殷国政,伊立超[6](2019)在《H9N2亚型AIV聊城分离株聚合酶基因的序列测定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遗传演化规律,试验对2014—2016年从山东省聊城地区分离的4株H9N2亚型AIV测序毒株的聚合酶基因——PB1、PB2、PA基因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然后绘制基因进化树,并对PB2蛋白氨基酸关键位点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株测序毒株的PB2、PB1和PA 3个基因扩增的片段大小分别为1 237,1 200, 1 487 bp;4株测序毒株的PB1和PA基因均属于F/98分支,PB2基因属于DK1分支,所有测序株PB2蛋白上627,701, 714位点分别为甘氨酸、天门冬氨酸和丝氨酸。说明这几年山东省聊城地区鸡群中流行的H9N2亚型AIV的PB1和PA基因较为保守,稳定遗传,PB2基因则易发生重排,测序毒株可能不具有对小鼠等哺乳动物的高致病性特征。(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9期)

潘易宇[7](2018)在《基于二次交联调控界面聚合复合膜的微结构及分离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环保工作愈发受重视的今天,水处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中的纳滤技术凭借其高效率、低能耗等优势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纳滤膜通常采用界面聚合法制备,但传统的界面聚合复合纳滤膜存在“Trade-off”现象,在提高截留性能的同时会使得整体结构致密,渗透通量较低。因此从膜制备方法入手,调控界面聚合膜结构及分离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采用聚砜(PSF)超滤膜为多孔支撑层、叁乙醇胺(TEOA)为水相单体、均苯叁甲酰氯(TMC)为有机相单体,先通过界面聚合工艺制备含疏松分离层的TEOA/TMC复合膜,再采用聚丙烯酸(PAA)为交联剂对TEOA/TMC复合膜表面进行二次交联,制备分离层结构为表面致密而下部疏松的TEOA/TMC-PAA复合膜。采用ATR-FTIR、XPS、FE-SEM、表面Zeta电位测试仪,水接触角测试仪等仪器对复合膜的表面化学组成、微结构、荷电性和亲疏水性等进行表征;采用错流分离试验,对复合膜切割分子量(MWCO)、无机盐的分离特性以及染料的脱除效果进行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利用TEOA/TMC复合膜表面残留的羟基基团,可以通过二次交联实现对复合膜微结构的调控。ATR-FTIR与XPS分析表明,PAA中的羧基与TEOA/TMC复合膜分离层中剩余的羟基发生酯化反应,实现表面二次交联;SEM分析表明,表面二次交联后膜表面结构变得更加致密,且分离层厚度在二次交联前后没有较大变化;复合膜的切割分子量(MWCO)在表面二次交联后从3380Da降至1640Da,膜孔半径从1.31nm减小至0.96nm;表面Zeta电位分析表明交联后复合膜荷负电性增加,等电点减小;水接触角测试表明表面二次交联后复合膜表面亲水性能有所提升。(2)复合膜的分离性能可通过优化二次交联工艺参数加以调控。二次交联复合膜的分离性能由PAA浓度、交联热处理温度、交联热处理时间综合决定。随着PAA浓度增加,膜孔径减小,截留性能升高,但渗透通量骤降。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交联热处理温度和延长交联热处理时间均能够有效提高截留性能,同时损失一部分的渗透通量。较优的二次交联工艺为:PAA=0.025wt%,pH=2.00,交联热处理温度=125℃,交联热处理时间=7min。(3)二次交联复合膜具有明显的分离性能优势。与孔径相近的致密TEOA/TMC复合膜相比,二次交联复合膜的渗透通量高1.86倍,对不同无机盐的分离顺序为R(Na_2SO_4)>R(MgSO_4)>R(NaCl)>R(MgCl_2),符合荷负电纳滤膜分离特性规律,而且在长期运行情况下能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染料分离测试表明,二次交联复合膜对多种不同类型的染料分离效果较好,分离效果顺序为:R活性红>R甲基蓝>R刚果红>R日落黄>R中性红,且在长期运行条件下能够保持较好的稳定性,有较好的工业应用潜能。(本文来源于《浙江理工大学》期刊2018-12-07)

罗朝阳,张平[8](2018)在《聚合离子液体分离煤焦油中苯酚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得出了聚合离子液体P[VBnU]Cl材料的制备方法、苯酚含量的测定方法以及苯酚吸附实验方法。然后对苯酚吸附能力、吸附机理以及再生性能分析。结果表明,聚合离子液体对苯酚的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20 min达到吸附平衡,吸附过程放出热量,低温有利于此吸附过程。同时,聚合离子液体对苯酚的吸附能力随着N/Cl比的升高而增大,其作用力主要源于N→OH之间酸碱络合作用。聚合离子液体具有良好的再生吸附能力,是一种对苯酚具有良好吸附性能的吸附材料。(本文来源于《煤炭技术》期刊2018年07期)

何磊,黄秋月,朱秀芳,洪坤,云山[9](2018)在《聚硅烷类嵌段共聚物的聚合反应动力学及相分离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聚甲基苯基硅烷为引发剂,在紫外光照下与乙烯基单体聚合形成聚硅烷类嵌段共聚物。基于聚合反应动力学模型,就单体、紫外光强、质量比对反应动力学参数以及嵌段长度的影响进行解析。进一步结合相分离观察的结果,分析了此类共聚物中发生相分离与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光聚合后仅1000 s后碳嵌段平均长度就收拢于5~6个碳原子,硅元素嵌段平均长度也降低到2左右,表明此类材料未发生相分离,是适用于光波导领域的理想材料。(本文来源于《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姚骅珊,陈悦科[10](2018)在《免疫磁珠分离联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快速检测阪崎肠杆菌的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建立免疫磁珠分离(Immunomagnetic Separation,简称"IMS")联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简称"PCR")快速检测阪崎肠杆菌的方法。制备以生物素介导偶联的链霉亲和素免疫磁珠,优化偶联和捕获条件。合成阪崎肠杆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简称"ITS")靶基因序列的引物和探针,同时构建内参质粒(Internal Amplification Control,简称"IAC"),建立能够实时监控反应过程的荧光定量PCR反应体系。在1 mL体系中添加粒径为80 nm的链霉亲和素免疫磁珠0.3 mg,孵育30 min,可获得80.5%以上的捕获效率。建立的基于内参的荧光PCR体系针对质粒检测时,Ct值(Cycle threshold,简称"Ct值")与模板拷贝数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IMS-PCR检测体系对阪崎肠杆菌菌液的检测灵敏度为33.3 CFU/mL,可在3 h内完成。针对4株阪崎肠杆菌标准菌株和5株非阪崎肠杆菌菌株的检测也显示出较好的特异性和稳定性,人工模拟样品的检测结果与采用国标法检测的结果完全一致,可用于快速检测样品中的阪崎肠杆菌和疾病预防。(本文来源于《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2期)

聚合及分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制备特定聚合度范围的壳寡糖(Chitooligosaccharides,COS),本研究探索了物料浓度、温度和跨膜压差(transmembrane pressure,TMP)条件对1000 Da纳滤膜分离壳寡糖混合物过程的影响,并针对连续渗滤过程,建立了壳寡糖收率和纯度预测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料液浓度70 g/L、温度45℃和跨膜压差15 bar为最佳分离条件。在最佳条件下,通过连续渗滤和纳滤浓缩过程处理壳寡糖混合物,获得了以聚合度(Degree of polymerization,DP)2~5为主的壳寡糖,纯度和收率分别为82.1%和42.1%,并利用数学模型成功预测了聚合度2~5壳寡糖的收率和纯度。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纳滤膜分离的聚合度2~5壳寡糖的制备方法,为壳寡糖的功能研究和应用开发提供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聚合及分离论文参考文献

[1].钟碧萍,吴晓青,周津,谢茹胜.柱前衍生化HPLC法分离不同聚合度的壳寡糖[J].生物化工.2019

[2].陈倩倩,邱勇隽,夏泉鸣,秦臻,赵黎明.特定聚合度区间壳寡糖的膜分离制备技术[J].食品工业科技.2019

[3].徐迅.那些聚合分离随蒲公英而去[N].辽宁日报.2019

[4].杨小辉.利用聚合诱导胶体凝聚法和双相法制备SiO_2@SiO_2核壳微球及其在快速分离中的应用[D].西北大学.2019

[5].王亚星,尹雪苗,第五娟,柴之芳,王殳凹.基于聚合硼酸根晶格鉴别能力的新型镧锕分离方略[C].第九届国际稀土开发与应用研讨会暨2019中国稀土学会学术年会摘要集.2019

[6].王凯莉,司振书,段文君,殷国政,伊立超.H9N2亚型AIV聊城分离株聚合酶基因的序列测定与分析[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7].潘易宇.基于二次交联调控界面聚合复合膜的微结构及分离性能[D].浙江理工大学.2018

[8].罗朝阳,张平.聚合离子液体分离煤焦油中苯酚的试验研究[J].煤炭技术.2018

[9].何磊,黄秋月,朱秀芳,洪坤,云山.聚硅烷类嵌段共聚物的聚合反应动力学及相分离机理[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2018

[10].姚骅珊,陈悦科.免疫磁珠分离联合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快速检测阪崎肠杆菌的试验研究[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

标签:;  ;  ;  

聚合及分离论文-钟碧萍,吴晓青,周津,谢茹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