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士春秋 执着不悔

进士春秋 执着不悔

一、金石春秋 执着不悔(论文文献综述)

高卫红[1](2021)在《从《诗经》中汲取修身智慧》文中提出《诗经》是周王朝以"明德"为主流的礼乐文化的生动体现,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基因。品读《诗经》,能够为塑造理想人格提供丰厚的心灵滋养,从历史文化的视阈中增强文化认同。它启发我们:一要崇德尚礼,提升人格魅力;二要孝悌恩爱,构建和谐家庭;三要积极进取,助力职业成长;四要爱家爱国,担当时代使命。这些修身智慧蕴含无穷的力量,伴随华夏儿女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阔步前行。

宋宛骏[2](2020)在《《左传》中的君子风度与艺术精神》文中研究表明春秋不仅是一个诸侯混战、风云际会的时代,还是一个尊礼重信、崇尚礼乐的时代。礼乐文化所铸造的道德精神没有被时代的变革与动荡掩埋,而被一批士人躬行践履。特有的时代铸就他们独特的思想观念、风度举止以及精神追求,使之产生了一个新的群体——君子。《左传》浓缩了春秋时代的道德、文化价值体系,记载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君子。他们时刻践履着礼乐精神,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信条。君子风度以高尚的品质为内在支撑,以优雅的气质,脱俗的言行为外在表现形式。而艺术精神是指君子在生活中能够超越于事物的功利性与实用性,追求精神的安顿,使生活富有一定的审美性与艺术性,是君子内在气质的体现。生活方式的艺术化和诗乐化是艺术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君子的艺术精神投射出君子艺术化、诗意化、德化的人生,也展现了春秋时期君子文雅的艺术气质和彬彬有礼的风度,反映了春秋时期的风雅精神。本文以《左传》作为研究对象,力图通过《左传》中君子的嘉言善行还原春秋时期君子的风度,从多角度再现君子的社会生活图景;进而探究君子风度,回归君子精神的本质,回望历史,汲取古人智慧和精神力量。本文分为以下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君子、君子风度的内涵及表现并分析君子风度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主要探究《左传》中君子风度与艺术精神的构建。在礼乐文化引领下,君子形成特有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风采,这也使得它们的生活具有艺术性。通过“君子”与“小人”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的本质不同。第三部分从思想、语言、赋诗活动、外交辞令四个方面阐释君子精神内蕴的艺术精神。第四部分阐述大族世家对君子风度的传承。春秋时期,君子多出自世族,以臧氏家族、范氏家族为例,探究君子风度的传承及家族所形成精神风貌。第五部分探讨《左传》中君子精神风貌对后世仁人志士、文学产生深远影响。

段三园[3](2020)在《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015年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Ⅱ卷的作文题目,出现不同于以往材料作文的新特点,一是材料具有争议性、多种选择性,二是在作文材料后增加了任务指令。任务驱动型作文由此登场并成为高考语文作文热门命题方式。但众多一线教师对任务驱动型作文概念仍有不解和争议,学生写作时依然困难重重。而近几年相关研究的重点大多是分析该类作文的特点,以及如何审题立意,较少提出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策略。本文着力分析任务驱动型作文的特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与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借鉴先秦诸子散文,希望结合具体案例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教学提供一些可操作的策略,从而指导学生写出思辨性强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本文主体包括:第一章概述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问题困境。先介绍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特点与考核要求:在材料选择上,反映现实,新颖典型;在立意上,角度多样、思维开放;在思辨能力方面,强调问题导向,说理论证;在写作要求上,任务明确,写作针对性强。接着指出学生写作该类作文时存在的问题,即立意浅显、说理方式单一、逻辑结构混乱、论据素材陈旧等。最后分析教师在该类作文教学中的困境:模糊基本特征教学、轻视行文构思指导、忽视说理技巧传授。第二章挖掘作为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参照对象的先秦诸子散文的借鉴价值。共有三节,分别从思想、说理技巧和逻辑思维三方面进行解读。第一节介绍先秦诸子热切关怀社会民生,理性思考自然人生的相关思想内涵,为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提供了精神资源。第二节深入讲解其说理特点,包括善用技能、巧于举例,给任务驱动型作文说理技巧教学提供了借鉴。第三节逻辑结构上,举例说明先秦诸子文章长于推论,精于布局的特点,为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谋篇布局教学提供了参照范本。第三章提出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对策建议。借鉴先秦诸子散文,从三方面提出解决措施。首先,用先秦诸子的深刻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人生、自然,从而影响学生作文立意。其次,用先秦诸子的说理技巧指导学生说理论证,用一课一得的方式让学生学习他们的多种论证方法,解决写作中说理方式单一的问题。最后学习先秦诸子文章的缜密推理和严谨结构,指导学生构思行文。

张莉[4](2019)在《以《诗经·蒹葭》探微中华传统文化之“根”》文中认为本文以《诗经·蒹葭》为切入口,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咀嚼和文本的细化分析,结合古今大家的释读,找到诗歌本身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尚礼求贤、含蓄悠远、上下求索。同时,笔者通过纵向剖析,以文学作品为佐证,发现《诗经·蒹葭》包含的传统文化密码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和后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本文结合相关作品,阐释了《诗经》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阐明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华夏文明的深远意义。

蔡龙威[5](2018)在《南宋高宗朝贬谪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宋高宗朝贬谪诗研究”这一课题将主要活动于南宋高宗在位时期(1127-1162)的贬谪诗人及其创作的诗作作为研究对象,并以中国古代文学史作为参照系和坐标,系统分析在南宋高宗在位期间,此类贬谪诗的整体状况和不同特点,定位其在我国古代贬谪诗歌、贬谪文学乃至整个文学史中的历史地位。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论文的选题缘起和动机,分别从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角度论述了此研究的缘由和必要性;其次是厘定了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即何为“贬谪”以及“贬谪诗”;再次是梳理并总结了有关这一课题到目前为止的研究现状,在对前人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充分分析和肯定的同时,亦对目前的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加以明晰;第四是从理论上阐述和说明本论文所选定的贬谪诗人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最后阐述本文具体的研究理路和方法。第一章主要聚焦在两宋之际大的时代背景下,南宋高宗朝整体文学和文风的状况及其演变轨迹。一是向前延伸回顾了北宋末年动荡的时局、官场的腐败和在此影响下南宋高宗朝的浇薄士风与新变;二是对宋高宗“最爱元佑”政策提出的历史背景与来龙去脉加以分析和梳理,并对在此背景下所产生的崇黄热、崇苏热和禁毁道学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三是对此期以“和议”为“国是”背景下的高压文化政策进行了审视,着重从文祸和文禁两个角度,分析其对当时诗人的心理与创作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第二章着眼于高宗朝贬谪诗人的交游与创作群体的形成这一主题。南宋初,由于此期文人雅集的风行,文坛唱和之风达到鼎盛;与此同时,当时诗坛围绕着“和战”主题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上述两方面因由的叠加和共同作用,使得持有相同理念的贬谪诗人之间交与往还,进而在当时的贬谪诗坛上逐渐形成了以“四名臣”为中心的主战派贬谪诗人群体、“江西诗派”贬谪诗人群体和与这两个群体各有交集的其他贬谪诗人群体三个部分。其中:以“四名臣”为中心的主战派贬谪诗人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游分别以李纲、赵鼎、胡铨为中心,并以他们为中心展开;“江西诗派”贬谪诗人群体成员之间的交游则以吕本中为中心,这种交游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巩固了“江西诗派”作为一个流派的地位;其他贬谪诗人群体则分别以程俱、汪藻和叶梦得等人为中心,考察与之有诗歌交往酬唱的诸多此期贬谪诗人。第三章对南宋高宗朝时期活跃于诗坛的诸多贬谪诗人的心态予以重点阐发。与历史上的诸多贬谪文人相类似,活跃于南宋高宗朝诗坛的贬谪诗人们在心态上也呈现出复杂多样化的状态。本论文在此章对这些贬谪诗人的诸多心理感受予以系统、细腻的分析和阐发,这其中既有对其因贬谪遭遇而产生的怀才不遇之愁苦愤懑感受的分析,亦有对其徜徉于自然山水中而生发出的高扬个性之闲暇超逸心境的体认;还有对其因文人士大夫的本色而对国家和人民无限挂念的传统美德之表述,更有对其在仕途失意后因心灰意懒而产生的思乡归隐之幽情的体悟。第四章对高宗朝贬谪诗歌的总体艺术特质进行了详细论述。此期众多贬谪诗歌的一个显着特征可以归结为审美趣味的平淡化。具体来说,审美趣味的平淡化体现为此期贬谪诗人们能够在穷困羁旅之时,保持心态平和旷达之心境,并自得其乐;而平淡化特征则可从平淡自然的语言、清丽通脱的意境和闲适旷达的情怀三个角度予以审视。第五章考察的是此期贬谪诗作之所以在整体上呈现出上述艺术特质的缘由。本论文认为,正是由于此期贬谪诗人们在批判地继承“元佑”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多元化汲取历代伟大诗人诗作的成就,才有了南宋高宗朝贬谪诗歌创作的较高艺术水平,这可以通过考察其对苏轼、陶渊明、杜甫和黄庭坚等人诗歌艺术手法的学习和借鉴过程而得到答案。

曾羽霞[6](2015)在《荆楚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文中认为荆楚文化在唐代并不是沉寂的,它不仅在诗歌、散文和传奇小说中被激活,还显示了它强大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本文对荆楚文化与唐代文学关系作整体的研究,立足于文学文本,考察唐代荆楚文人的创作实绩和文学成就,探究荆楚文化对唐代文学从创作手法、思想主题、形式声韵到审美意境的影响,特意选择了屈骚精神、荆楚山水、荆楚神女传说、荆楚歌谣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子文化,与唐代文学中出现的文化现象相联系,寻找荆楚文化传统的发展嬗变与唐代文学兴衰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来说明荆楚文化在唐代文学中是如何被激活的。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概述荆楚文化的历史发展与特性。通过对“荆楚”概念的辨析、对荆楚文化历史的溯源,对荆楚文化与江南文化的比较,认为“荆楚”是一个集地域、历史、文化为一体的概念,荆楚文化是一种有别于中原文化,又不同于蛮夷文化的复合文化,它兼采二者之长,是与时俱进却又保持独立性的区域文化。荆楚文化的特质表现在荆楚念祖重孝、忠君爱国的传统,重鬼崇巫的文化习俗,奇慧多变,浪漫多情、不守故常、刚柔并济的民族性格以及开放包容的文化个性上。第二章分析唐代荆楚本土文学发展状况与特征。对荆楚本土文人及文学家族创作进行梳理,探寻荆楚本土文人及家族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性及原因,挖掘唐代荆楚之地特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并阐释这种人文精神内涵在本土作家创作中的实际表现和影响。第三章探讨屈骚文化精神对唐代文人的影响。就唐代文学屈骚接受的整体角度而言,唐代诗人的诗文创作都或多或少地染上了屈骚文化的色彩,尤以荆楚本土诗人和流寓诗人突出,他们的诗文显示出更多的地域性特征,这主要表现在“哀怨”的主题倾向、楚地风物的意象选择、“香草美人”比兴手法的借鉴以及“尚情”传统的继承上。第四章探讨荆楚神女传说对唐诗的影响。以汉水神女、湘水神女、巫山神女为主要研究对象,认为唐代文学中,以汉上神女有关的“江汉游女”之“游”具有节日、婚恋、生存三重特殊意味。湘水神女与汉水神女存在基本特质、主导性格、典型象征、典型行为几个方面的差异。湘水神女的悲怨特色在唐诗中得到了很大的发挥,其形象的塑造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巫山神女是神女形象的集大成者,具有汉、湘神女的所有特点,中唐以后还出现了艳情化、世俗化等特点。从初唐“直咏本事”、盛唐突出巫山神女的体态容貌和气质风度,到中唐呈现“艳情的仙化”的偏向,再到晚唐时期对巫山神女的完全批判,可以看出,朝代的兴衰、文人心态的转变影响了巫山神女诗歌的主旨倾向。特别是女性创作的巫山神女诗篇,尽管气量狭小、内容倾向以情爱为主,但其对神女主观世界的解读更为细腻生动,其中不乏女性的自我体认与自我观照。第五章探讨荆楚山水人文对唐代山水诗审美特质的影响。着重探讨作为荆楚本土诗人代表的孟浩然和作为荆楚流寓诗人的柳宗元。认为两者分别展示了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两种不同的审美方式,这两种审美方式都源自原初的山水崇拜意识,无论是摹写自然的山水还是刻画人格化的山水,都表现出荆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证思考以及对天人合一最高审美理想的追求。他们的山水诗文的共同特征是“有灵”、“有情”。差异则表现在其创作心态、创作动机、艺术手法和意境风格的迥然不同上。第六章探讨荆楚歌谣对唐代诗词的影响。以南音和巫音为源头发展起来的荆楚歌谣,在唐代仍然盛唱不衰,不仅宫廷保存了许多荆楚乐舞,南朝时的西曲还在流行,还出现了具有荆楚特色的竹枝词。文人《竹枝词》以其“长于抒情”的楚语、声韵奇诡的楚声以及原始灵动的歌舞形式来表现悲怨的风格主题和荆楚风俗画面,使它成为唐代诗歌中独具魅力的一种新诗体。它秉承了《九歌》以来的民歌传统,从形式上到内容上都与《九歌》有着密切的联系。唐代刘禹锡创造出“新《九歌》”,为唐代诗坛添上颇具地域风情的一笔。作为唐代荆楚歌谣主要表现形式的踏歌,保留了以顿地为节、连臂歌舞的原始歌舞的形态,体现了原始的群体意识和审美方式,其中透露出来的激情、热情、哀情与欢情更充分发扬了荆楚“尚情”的传统。

肖琼[7](2013)在《试论孟郊诗歌创作成就 ——兼论孟郊对韩孟诗派的影响》文中提出孟郊是中唐诗坛的杰出诗人,韩孟诗派的开派领袖。孟郊诗歌特色突出而又丰富多样。本文从孟郊诗歌分期、诗歌内容、诗歌艺术、孟郊对韩孟诗派的影响四个方面进行论述。论文将孟郊生平和诗歌创作分为四个阶段,并在研究诗歌内容和艺术时注意各阶段的嬗变,从纵向和横向影响两条线索分析孟郊对韩孟诗派的影响。论文主要内容如下:序言部分介绍研究现状,肯定前人在孟郊生平、创作心态、诗歌艺术、诗风发展以及与韩孟诗派的关系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研究方向。第一章重点探讨孟郊生活及诗歌创作的分期。论文按照生活经历和诗歌创作特点分为早年、应试期间、贞元后期、元和时期四个阶段。孟郊早年就写有关注现实的诗歌;应试经历对孟郊思想和诗歌产生极大影响,孟诗总体风格逐渐形成;贞元后期官小位卑的孟郊抑郁愁苦,聊以诗歌慰怀;元和丧母失子后的“老吟”更为悲怆,孟诗独特风貌更加突出。第二章对孟郊不平而鸣的的诗歌内容进行深入探讨。第一节分析孟郊的诗学观念。孟郊“不平则鸣”,在诗歌中体现作者主体情怀和思想。他继承《诗经》、《离骚》风雅兴寄传统,延续初盛唐以古体写现实的传统,在复古的同时追求新变。后五节研究孟郊诗歌的内容,他写中原战乱、关怀民生的悯时伤乱诗,写自身科举经历与感受的诗歌,以组诗的形式写悼诗等在传统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第三章对孟郊奇险生新的诗歌艺术成就进行分析。孟诗具有很强的主观倾向和创造精神,形成特有的酸寒孤峻的意象特征和生新峭硬的语言特色。第一节分析孟郊悲剧性的自我形象:举步维艰的病客、落第苦吟的失意人、衰老沧桑的微宦、老病失子的诗叟,不同阶段的自我形象共同构成了真实、全面、立体的孟郊的悲剧艺术形象。第二节分析孟郊诗歌的意象,他向外寻奇探胜、向内搜肠刮肚,以逆向的思维和反复的苦吟去创造意象,物象入诗后服务于主观情绪的抒发,日月失色,花木含忧,虫鸟寒号。第三节分析孟郊诗歌的语言,他以精心锻造的语言和意象相结合,达到瘦硬险峭、奇警生新、精当妥帖的效果。第四章对孟郊对韩孟诗派的影响进行纵、横分析。孟郊是韩孟诗派的开派领袖和灵魂人物。第一节分析孟郊在韩孟诗派的地位,他和韩愈一起为诗派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在诗派萌芽、形成、壮大的各阶段发挥人事作用,他在诗歌创作上的影响超过韩愈。第二节分别论述孟郊对韩愈、张籍、贾岛、卢仝、刘叉等诗派成员的横向影响。第三节概述孟郊在诗派外的影响。最后是结语。总结孟郊诗歌的突出特征与多样风格,以及孟郊对韩孟诗派乃至中唐诗坛的贡献,并指出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高华夏[8](2013)在《马理理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理是明代关学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在关学史、宋明理学史中具有一定的地位。目前学界仅有的与马理直接相关的成果讨论了其易学思想,但不充分。对马理生平、思想渊源、理学体系、历史定位及意义做一初步、系统的整理与讨论极有必要。本文主要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马理理学思想的渊源与面临的时代课题。针对《明儒学案》中把马理所属“三原学派”定性为“河东别派”,当今学者遵从此说,仅强调薛瑄河东之学对于三原学派的思想渊源意义,而忽略了对于具体人物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与考察,存在将问题简单化的倾向,本文立足于原始资料,对马理思想的渊源进行了综合考察,认为马理理学思想受到了家学传统、直接师承与学友互动等多方面影响。针对明代中期理学内外出现的各类问题,并结合明代政治走向,马理理学思想的形成还历史地面对坚守儒学道统、驳斥佛老异端、承继张载关学与解决社会危机等时代性课题。第二部分,主要介绍马理的理学思想。马理主要哲学着作为《周易赞义》,依据朱伯崑《易学哲学史》中的划分方法,属明代“理学义理派”。本体论中基本保留了朱熹理本论的观点,对张载的太虚本体论与“易即造化”说有所继承,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太虚即天”、“造化即易”等命题。心性论继承了发端于张载首创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分类,其“天理之心”的提法与阳明不谋而合;修养工夫上,分三个阶段,一是未发时的存养,二是隐微独知时的诚敬,三是落实到习礼与躬行。马理秉承了关中学者重视践履的优良传统,关于“洗心说”的论述与阳明心学一系存在着很强的相似性。文章对马理礼学思想作了初步讨论,包括礼源于天的理论基础,类族辨物的制礼原则,以礼修身的重要目标,以礼淑世的社会使命。经世论思想包括:讲学经世,修史经世。第三部分,首先介绍了佛道二教在明代的发展状况,并通过“斥异端”一节表明马理对佛道二教的看法,包括本体论上的阴阳相隔,修养工夫上的不为一事,形色与物关系上的物累之说,伦理纲常上的败俗乱常,以此体现马理思想的时代价值。其次从马理与同时期理学各派的多元互动展开讨论,从马理思想与朱子学、阳明学、实学、关学的相互关系中把握马理理学思想体系的历史定位。结论是:将马理归结为明代朱子学与明代实学均不能全面展示出马理理学思想,马理作为明代关学的代表,体现出了明代理学多元互动、综合发展的趋势。在陕西历史文化传统与陕西精神的形成与凝练过程中,马理等关学学者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马理崇实尚朴、重气节操守的人格在当代仍发挥积极的现实意义。马理的道德文章之学在明代新罗、安南均产生过广泛影响,这为研究明代礼学的东传与促进当今中韩学术交流均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源。《陕西通志》一书具有“西北通志”的性质,是各专门史学科的重要理论依据。这是马理理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王婷婷[9](2013)在《刺绣、书写、凭栏:乾、嘉、道江南才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明清时期女性作家以群体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继明末清初的名妓之后,至乾嘉道时期,女性创作迎来了又一个高潮。乾、嘉、道时期,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兴盛,印刷业、出版业的扩大,以及社会风尚的变化,江南社会出现了一批热衷于“博学与广识”的闺阁才嫒,既富才学,又重修养。本文通过考察清代才媛的三大闺阁活动——刺绣、书写和凭栏,阐释才媛的种种状态,探究活动于当时社会、于才嫒自身的不同意义,进而探讨闺阁中才媛“悦人悦己”的智慧。乾、嘉、道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江南的地域文化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闺秀才媛,并推动了才媛的继续发展、自我升华与回报社会。作为中上层女性的必备技艺之一,刺绣活动承载着“德、言、容、功”的理想人格,更是女性的一种自我呈现。传统社会借助“女红”赋予女性的期望,以“刺绣”为载体,传达出各种诉求,静安、女性、高雅、德行、持家有方等。清中叶才媛的刺绣表现为“慵绣”与“悦绣”两种姿态,此时刺绣成了一种表达,是才媛们传达心声、诉说衷情、修炼心智的载体。依托“刺绣”,才媛还进行着一定程度上的社会交往,体现为“相伴而绣”和“以绣相赠”。清中叶的才嫒借助彤管,为自己勾勒起一片读写世界。以“书”为依托,她们临帖、阅读、创作,然后融入、思考、表达、迎合。以“才识”为载体,清代社会对才嫒有着各种诉求,妇德至上、女不为文或是知书达礼、才德兼备。清中叶才媛经历一番进守的挣扎,将其巧妙消融,既修得了自身的素质,又恰到好处地迎合了社会的需求。经历了从“难己”到“悦己、释己”的“内”的修炼,养成了既愉悦自己又适合社会的品性。并对社会,做出恰当的回应——持家、守礼、交往。男性常用危楼、栏杆来规训女性,对清中叶的才嫒而言,栏杆却成了闺阁空间的外延,“凭栏”更多的成了才媛自己的活动,在“游思”中惠己悦己。清中叶的才媛们以“绣”、“读”、“思”为主题,贯穿了女红、才学和情思,并渗透着无形的“德”。在社会期望与自我思想的冲突之中,清中叶的才媛们找到了很好的契合点,虽在社会规范的束缚之下,但闺中内我的修炼,使其在与外界的互动中游刃有余。

詹丽[10](2012)在《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研究》文中提出论文在全面整理钩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以东北殖民语境为背景,利用全方位的视角,从通俗小说的载体、文本和理论批评建设等多角度,对东北沦陷时期的通俗小说进行探究,以期全面呈现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的真实情况,认识通俗小说之于沦陷文学的意义及承载的文学使命,改变“二元对立”和“相互验证”的研究方法和封闭格局,丰富沦陷文学的研究内容。全文共分6章。导论在梳理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论证了本文的选题理由及研究的意义;第一章在宏观把握中国现代通俗小说发展史的基础上,梳理出东北通俗小说的流变情况,探讨边缘地域小说发展的独特性和异质性;第二章具体探究了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生存的话语空间和发展的两个阶段;第三章是对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的载体进行研究。这里通过对东北小报、东北报纸副刊和期刊的整体梳理、归纳、概括,来考证不同载体下的通俗小说特征;第四章是对通俗小说作家群落的考察,由于他们各自的教育背景、人生经历和政治信仰的不同,表现出的文学气质和创作心态也迥然不同,呈现出的作品各有特色;第五章是对通俗小说的类型进行分析,小说类型主要有社会言情小说、历史小说、武侠小说、侦探小说和山林秘话小说;第六章通过对东北现代时期的通俗文学理论的发展情况概括,总结出东北沦陷时期通俗文学理论建设的特点,分析东北现代通俗小说理论建设的开山之作——《小说作法之研究》。

二、金石春秋 执着不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石春秋 执着不悔(论文提纲范文)

(1)从《诗经》中汲取修身智慧(论文提纲范文)

一、崇德尚礼,提升人格魅力
    (一)涵养端正的道德品行,做合格公民
    (二)秉持温暖的民本思想,安公仆本分
    (三)树立牢固的规矩意识,守法纪底线
二、孝悌恩爱,构建和谐家庭
    (一)追求纯真的爱情风尚,结美满姻缘
    (二)奉行恭敬的尊亲孝道,报哺育之恩
    (三)建立和睦的手足关系,惜兄弟姐妹
三、积极进取,助力职业成长
    (一)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塑阳光心态
    (二)坚持执着的理想追求,砺求索之志
    (三)争取不断的自我超越,强创新精神
四、爱家爱国,担当时代使命
    (一)弘扬深厚的民族精神,育家国情怀
    (二)歌颂卓越的执政贤才,谋善政善治
    (三)胸怀无比的道路自信,奋进新时代

(2)《左传》中的君子风度与艺术精神(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左传》及“君子”研究现状
        (一)《左传》的相关研究
        (二)“君子”相关的研究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春秋时期君子风度的形成
    一、君子、君子风度的内涵
        (一)君子内涵的发展与演变
        (二)君子风度的内涵
        (三)《左传》中的君子及君子风度的表现
    二、城邦文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三、礼乐文化的浸染赋予人格力量
    四、教育内容的丰富奠定文化基础
第二章 《左传》中君子风度与艺术精神的建构
    一、博学多识的个人修养
        (一)礼仪规范的坚守
        (二)济其不及,以泄其过的和同思想
    二、细腻雅致的生活方式
        (一)诗乐相成的歌诗活动
        (二)优雅从容的仪表风度
        (三)谦和文雅的言辞之美
    三、护国佑民的赤胆忠心
        (一)锐意进取的变革精神
        (二)宁鸣而死的谏诤精神
    四、《左传》中君子风度的背离
        (一)昏庸无能的昏君
        (二)心怀叵测的奸臣
第三章 《左传》中君子艺术精神的呈现方式
    一、三不朽的生命审美意识
    二、精致典雅的外交辞令
        (一)棉针泥刺的表达
        (二)委婉含蓄的应对
        (三)洞悉入微的说理
    三、典致雍容的赋诗活动
        (一)赋诗言志的政治功用
        (二)诗可以观的艺术形式
    四、典雅美华的语言艺术
        (一)引经据典的言语模式
        (二)情辞并美的语言形式
第四章 《左传》中世家大族与君子风度的传承
    一、知书识礼的臧氏家族
        (一)臧氏之起
        (二)臧氏之兴
        (三)臧氏之衰
    二、睿智忠勇的范氏家族
        (一)范氏之起
        (二)范氏之兴
        (三)范氏之衰
第五章 《左传》中君子风度与艺术精神的影响
    一、君子精神风貌对后世文人士子的影响
        (一)家国情怀,生死以之
        (二)自强不息,人格独立
    二、战国说辩对春秋君子辞令的继承
    三、《左传》中的志人小品开志人小说先河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缘起
    文献综述
    思路方法
第一章 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问题困境
    第一节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命题特点与考核要求
        一、考察现实问题,材料新颖
        二、立意角度多样,思维开放
        三、任务明确,情境特定
        四、问题导向,思辨说理
    第二节 学生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共性问题
        一、思想立意浅显
        二、说理方式单一
        三、逻辑结构混乱
        四、论据素材陈旧
    第三节 教师端:任务驱动型作文指导的认知误区
        一、模糊基本特征教学
        二、轻视行文构思指导
        三、忽视说理技巧传授
第二章 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借鉴范本:先秦诸子散文
    第一节 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精神资源
        一、热切关怀社会、民生
        二、理性思考自然、人生
    第二节 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说理技巧
        一、善用技能
        二、巧于举例
    第三节 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思辨逻辑
        一、长于推理
        二、精于布局
第三章 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用先秦诸子散文的深刻思想教导学生审题立意
        一、引导学生关注社会
        二、引导学生思考人生
        三、引导学生重视自然
    第二节 用先秦诸子散文的说理技巧指导学生说理论证
        一、用丰富论据旁征博引
        二、以多种论证方法说理论证
    第三节 用先秦诸子散文的严谨逻辑引导学生谋篇布局
        一、学习缜密推理
        二、训练严谨结构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以《诗经·蒹葭》探微中华传统文化之“根”(论文提纲范文)

一、尚礼求贤,以礼立序
二、含蓄悠远,以自然况人生
三、上下求索,以时空坚心志

(5)南宋高宗朝贬谪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贬谪”概念的由来与“贬谪诗”的界定
    三、本文所涉内容的研究现状
    四、本文所涉高宗朝贬谪诗人确定的理据
    五、本文的研究理路与方法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下的文学演进与文人诗风
    第一节 南宋高宗朝的社会环境与士风
        (一) 北宋末年的时局与士风
        (二) 南宋高宗朝的建立与浇薄士风
    第二节 “最爱元佑”氛围下文学的发展演进
        (一) “最爱元佑”政策的酝酿与提出
        (二) 尊崇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三) 尊崇苏轼的热潮
        (四) 禁毁道学
    第三节 专制高压文化下文人的心态与文学表现
        (一) 文祸
        (二) 高压专制文禁的后果
第二章 高宗朝贬谪诗人的交游与创作群体的形成
    第一节 以“四名臣”为中心的交游与主战诗人群体的形成
        (一) 以“四名臣”为中心的交游唱和
        (二) 家国之念的情怀
        (三) 交游群体的形成
    第二节 吕本中的交游与江西诗人群体的构建
        (一) 相似的诗学观念
        (二) 频密的诗歌酬唱
        (三) 共同的诗歌风格
    第三节 程俱、汪藻和叶梦得等其他贬谪诗人的交与唱和
        (一) 程俱与朝野诗人的广泛交游
        (二) 汪藻与“江西诗派”诸诗人的交游
        (三) 叶梦得的宴饮禅道交游
第三章 高宗朝贬谪诗人的多面心态
    第一节 怀才不遇的忧愤
    第二节 思乡归隐的幽情
    第三节 乐观超逸的心境
    第四节 忧国爱民的情怀
第四章 审美趣味平淡化——高宗朝贬谪诗歌的特质
    第一节 平淡自然的语言
    第二节 清丽通脱的意境
    第三节 闲适旷达的情怀
第五章 多元化的影响——贬谪诗歌特质的成因
    第一节 陶渊明对南宋高宗朝贬谪诗坛的影响
        (一) 志行节操上的影响:安贫守道
        (二) 价值取向上的影响:归隐山林
        (三) 诗风韵味上的影响:平淡闲适
    第二节 杜甫对南宋高宗朝贬谪诗坛的影响
        (一) 忠君爱国:影响的动因
        (二) 沉郁顿挫:影响的风格
        (三) 句法诗艺:影响的表现
    第三节 苏轼对南宋高宗朝贬谪诗坛的影响
        (一) 学苏轼的旷达
        (二) 学苏轼的豪放
        (三) 学苏轼的自然
    第四节 “江西诗派”对南宋高宗朝贬谪诗坛的影响
        (一) 与“江西诗派”的密切关联
        (二) 对“点铁成金、夺胎换骨”诗学理念的认同和改造
        (三) 对章法炼字的辩证体认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荆楚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区域文化地理与文学的关系
    二、荆楚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
    三、主要内容、研究方法与结构
第一章 荆楚文化传统的形成及主要特征
    第一节 “荆楚”的概念
    第二节 荆楚文化与江南文化
    第三节 从自称“蛮夷”到诗书礼乐之邦
    第四节 荆楚文化的主要特征
        一、念祖重孝、忠君爱国
        二、多奇才,慧才,利于艺术
        三、浪漫多情、瑰丽想象、刚柔并济
        四、崇巫
        五、开放性与包容性
第二章 唐代荆楚地区的文学创作
    第一节 唐代荆楚地区的经济与古代经济中心南移
        一、唐前荆楚地区经济的发展概况
        二、唐代荆楚地区经济的发展及原因
    第二节 荆楚本土文人创作概况
        一、荆楚诗人群体的地理分布情况与创作实绩
        二、荆楚文学分布的不均衡性与原因分析
        三、荆楚本土文人文学成就及贡献
    第三节 荆楚本土文学家族群体创作
        一、荆楚文学家族的地理分布与构成
        二、荆楚文学家族兴衰之缘由
第三章 屈骚文化与唐代文人
    第一节 唐代文人对屈原及其作品的接受
        一、唐代文人对屈原的理解与评价
        二、唐代文人对屈原作品的理解与评价
        三、不同时期对屈原及其作品评价的差异性
    第二节 屈骚传统对唐代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对楚骚体的再创与延续
        二、对楚骚中典故、意象的引用、化用
        三、对楚骚哀怨感情基调的继承
        四、对楚辞比兴手法的应用
        五、对唐代小说创作的影响
    第三节 唐代荆楚文人的骚怨情怀
        一、唐代诗人征引屈原情况统计与分析
        二、荆楚本土诗人的骚怨情怀
        三、荆楚流寓诗人的骚怨情怀
    第四节 “投迹山水地,放情咏离骚”——柳宗元与屈骚传统
        一、“哀怨感伤、发愤抒情”的主题思想
        二、趋奇尚异的物象选择
        三、错落有致的句式和刚柔并济的声韵特色
        四、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意境构造
第四章 荆楚神女传说与唐诗中的神女意象
    第一节 诗一样的女神:唐诗中的荆楚神女意象
        一、描写荆楚神女的诗歌的内容倾向:可思不可得
        二、唐诗中荆楚神女意象的独特性:性灵与真情之美
        三、对唐代不同时期诗歌中神女意象的差异分析
    第二节 汉上神女传说与“江汉好游”
        一、汉上神女传说的渊源、来历
        二、汉水神女传说与汉水祭祀
        三、节日·婚恋·生存——游女之“游”的特殊含义
    第三节 湘水神女传说与唐诗中湘水神女形象的多样化
        一、湘君、湘夫人并非汉水神女
        二、从汉、湘二位神女比较看湘水神女在形象塑造上的复杂性
    第四节 集大成的巫山神女:巫山神女传说与唐代文人心态
        一、巫山神女传说雏形与宋玉对巫山神女传说的贡献
        二、唐代不同时期巫山神女诗歌的特点
        三、唐代女性视角下的巫山神女
第五章 荆楚之地的奇山秀水与唐代山水诗文
    第一节 《楚辞》山水审美传统与唐代山水诗的审美特质
        一、“山水有灵、万物同情”支配下的魏唐山水
        二、唐代山水诗中生命意识的表现主题与和谐自由的审美特征
        三、天人合一的最高审美理想
    第二节 自然的山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与襄阳山水
        一、自然之情性:襄阳山水品格与孟浩然人格的相得益彰
        二、自然之内容:清秀淡远的艺术品格与审美境界
        三、自然之手法——缘情而发
    第三节 人格化的山水:柳宗元山水游记与永州山水
        一、题材之开拓——写“意”中的山水,“人化”的山水
        二、文体之诗化——诗意的意象选择与意境构造
        三、抒情化、个性化的语体特征
        四、“如泉”的风格特征
第六章 荆楚歌谣与唐代诗词
    第一节 荆楚歌谣的渊源、特点与影响
        一、荆楚歌谣的渊源:南音与巫音
        二、荆楚歌谣的艺术特点
        三、荆楚歌谣的地位与影响
    第二节 荆楚歌谣与唐代文人竹枝词
        一、唐代荆楚歌谣的发展
        二、“竹枝”的起源与荆楚巫祭娱神习俗
        三、“竹枝”的多重涵义及文人《竹枝词》
    第三节 《九歌》传统与唐代文人《竹枝词》的艺术特点
        一、长于抒情的楚语与奇诡婉丽的楚声
        二、原始的器乐、踏歌舞和对歌形式
        三、悲怨的主题风格
    第四节 荆楚踏歌习俗与唐诗中的“踏歌”
        一、荆楚踏歌渊源与唐前踏歌的流行
        二、唐代踏歌的盛行
        三、“踏曲兴无穷”:踏歌的艺术魅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试论孟郊诗歌创作成就 ——兼论孟郊对韩孟诗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孟郊生平及诗歌创作分期
    第一节 “昔游诗会满”“本望文字达”——早年壮游
    第二节 桂枝妄举手,萍路空劳生——应试期间
    第三节 青云不我与,白首方选书——贞元后期
    第四节 病叟无子孙,独立犹束柴——元和晚年
第二章 不平则鸣的诗歌思想内容
    第一节 不平则鸣、复古新变
    第二节 杀气不在边,凛然中国秋——悯时伤乱诗
    第三节 顾己诚拙讷,干名已蹉跎——科举诗
    第四节 贫士在重坎,食梅有酸肠——吟病言贫诗
    第五节 薤歌一以去,蒿闭不复开——伤悼诗
    第六节 自然逍遥风,荡涤浮竞情——宴乐安居诗
第三章 奇险生新的诗歌艺术成就
    第一节 诗孟踏雪僵——悲剧性的自我艺术形象
    第二节 物象由我裁——主观性的诗歌意象
        一、短日有冷光 秋月刀剑棱 秋风兵甲声
        二、青松落颜色 少年如饿花 秋草瘦如发
        三、众虻聚病马 石波怒蛟虬 老虫干铁鸣
    第三节 横空盘硬语——瘦硬生新的诗歌语言
        一、吟哦无滓韵,言语多古肠
        二、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三、敷柔肆纡余,奋猛卷海潦
第四章 孟郊与韩孟诗派
    第一节 孟郊在诗派的地位
    第二节 孟郊与诗派成员的关系及其影响
        一、我愿身为云,东野变为龙——孟郊与韩愈
        二、君其隐壮怀,我亦逃名称——孟郊与张籍
        三、叙诘谁君师,讵言无吾宗——孟郊与贾岛
        四、我去官色衫,肩经入君庐——孟郊与卢仝
        五、酸寒孟夫子,苦爱老叉诗——孟郊与刘叉
    第三节 孟郊在诗派外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马理理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马理理学思想渊源与时代课题
    1.1 家学
    1.2 师承
    1.3 学侣
    1.4 时代课题
        1.4.1 坚守儒学道统
        1.4.2 批判佛老异端
        1.4.3 承继关学学脉
        1.4.4 解决社会危机
第2章 马理的理学思想
    2.1 《周易赞义》简介
    2.2 本体论
    2.3 心性论
    2.4 礼教论
        2.4.1 礼源于天的理论基础
        2.4.2 类族辨物的制礼原则
        2.4.3 以礼修身的重要目标
        2.4.4 以礼淑世的社会使命
    2.5 经世论
        2.5.1 讲学经世
        2.5.2 修史经世
第3章 马理思想体系的历史定位
    3.1 斥异端
        3.1.1 “阴阳相隔”,非天常也
        3.1.2 虚幻诞妄,非有为也
        3.1.3 形色天性,非人累也
        3.1.4 “败俗乱常”,非和之道
    3.2 马理思想与朱子学
    3.3 马理思想与阳明学
        3.3.1 马理对阳明的批判
        3.3.2 马理思想与阳明学的相似性
    3.4 马理思想与实学思潮
    3.5 马理思想与明代关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刺绣、书写、凭栏:乾、嘉、道江南才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前史
        (一)海内外对中国女性史的研究现状
        (二)对清代江南才媛的研究
        (三)关于女性文化的研究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清中叶江南才媛群体
    一、乾、嘉、道社会对女性之影响
    二、灵秀与文雅:水墨江南
    三、博学与广识:江南才媛
        (一)人生历程
        (二)闲雅生活
        (三)才嫒之养成
第二章 正抽碧线:刺绣
    一、传统视野下的“刺绣”
    二、才嫒的刺绣实态:“慵绣”与“悦绣”
        (一)停针只为别愁牵:心不在“绣”
        (二)指下春风点绣屏:自娱自“绣”
    三、才媛的社会空间:“绣”中游
        (一)闺情的载体:相伴而“绣”
        (二)流动的情谊:以“绣”相赠
第三章 闲拈彤管:书写
    一、传统文化中的“才德之辨”
    二、才媛的读写世界:消融与质变
        (一)进守之间:难己
        (二)自我认同:悦己
    三、才学之回馈:回应与示外
        (一)持家有方
        (二)守礼护德
        (三)唱和交游
第四章 闺阁空间之扩展:凭栏
    一、男性眼中的“守”与“美”
        (一)闺阁之守
        (二)姿态之美
    二、才媛的怀远世界:游离与守护
        (一)独倚雕栏:等待的姿态
        (二)登高畅吟:自我的宣泄
        (三)幽思怀远:游离的情思
        (四)退居闺阁:轮回的游守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东北沦陷之前的通俗小说概述
    第一节 渐进衍变:东北古代通俗小说发展状态
    第二节 现代转型:1906-1917 年东北现代通俗小说的萌芽期
    第三节 初具规模:1918-1930 年东北现代通俗小说的发展期
第二章 东北沦陷与通俗小说的全面繁荣
    第一节 殖民语境: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成长的外部环境
    第二节 自我调适: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发展的两个阶段
第三章 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三大载体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体现市民精神的小报通俗小说
    第二节 聚焦新闻事件的报纸副刊通俗小说
    第三节 标新立异的刊载通俗小说
第四章 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家群体的文化特质
    第一节 传统文化的固守:20 年代通俗小说家群
    第二节 现代意识的萌动:三四十年代通俗小说作家群
    第三节 殖民话语的催生:女性作家群
    第四节 小说潮流的引领:“京津作家群”
    第五节 多重文化的映射:日系、俄系、鲜系作家群
第五章 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的五大类型探析
    第一节 旧调新声:社会言情小说
    第二节 寄情遣愁:历史小说
    第三节 都市空间的想象:侦探小说
    第四节 地域文化的融合:武侠小说
    第五节 生态思维的书写:山林秘话小说
第六章 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的理论批评建设
    第一节 感性与理性的互动:批评家的文化特征
    第二节 借鉴中成长:海外文艺思想的引进
    第三节 通俗小说“合法性”的寻求:关于通俗小说的理论之争
    第四节 东北现代通俗小说理论的开山之作:《小说作法之研究》
余论 东北光复之后的通俗小说走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1:报刊所载小说目录补遗
    附录 2:报刊所载文学理论批评文章目录补遗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金石春秋 执着不悔(论文参考文献)

  • [1]从《诗经》中汲取修身智慧[J]. 高卫红. 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1(02)
  • [2]《左传》中的君子风度与艺术精神[D]. 宋宛骏.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3]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 段三园.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4]以《诗经·蒹葭》探微中华传统文化之“根”[J]. 张莉. 文化学刊, 2019(12)
  • [5]南宋高宗朝贬谪诗研究[D]. 蔡龙威. 吉林大学, 2018(12)
  • [6]荆楚文化与唐代文学研究[D]. 曾羽霞.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4)
  • [7]试论孟郊诗歌创作成就 ——兼论孟郊对韩孟诗派的影响[D]. 肖琼. 首都师范大学, 2013(S2)
  • [8]马理理学思想研究[D]. 高华夏.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4)
  • [9]刺绣、书写、凭栏:乾、嘉、道江南才媛研究[D]. 王婷婷.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2)
  • [10]东北沦陷时期通俗小说研究[D]. 詹丽. 吉林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进士春秋 执着不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