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分再吸收率论文-魏大平,张健,张丹桔,李川北,赵燕波

养分再吸收率论文-魏大平,张健,张丹桔,李川北,赵燕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养分再吸收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马尾松人工林,郁闭度,养分再吸收率,化学计量比

养分再吸收率论文文献综述

魏大平,张健,张丹桔,李川北,赵燕波[1](2017)在《不同林冠郁闭度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叶片养分再吸收率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现有11年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为基础,通过均匀间伐、抚育修枝,结合冠层分析仪(CI-110)测定郁闭度,形成林冠郁闭度约为0.9、0.8、0.7、0.6、0.5的5个梯度系列样地,研究马尾松叶片碳(C)、氮(N)、磷(P)养分含量、养分再吸收率及化学计量特征.结果显示:1)随林冠郁闭度减小,叶片N含量、C:N、N:P皆存在显着差异,叶片C含量、P含量、C:P都没有显着差异;C含量、N含量、C:N、N:P皆呈抛物线趋势;C含量在0.6郁闭度时最大,N含量、N:P在0.7郁闭度时最大,C:N在0.7郁闭度时最小.N:P在11.15-16.38之间,说明该研究区的马尾松生长同时受N、P限制.2)随林冠郁闭度减小,N养分再吸收率、N与P养分再吸收率之比都存在显着差异,P养分再吸收率没有显着差异;N、P养分再吸收率皆呈抛物线趋势,且都在0.7郁闭度时最大.3)不同林冠郁闭度马尾松叶片C:N:P化学计量比与N养分再吸收率、P养分再吸收率、N与P养分再吸收率之比都存在极强的相关性关系.4)随林冠郁闭度处理时间的延长,土壤p H值都有所升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全N累积量有所下降,土壤有机碳累积量在3个中等林冠郁闭度下有所降低,土壤全P累积量在低林冠郁闭度时有所升高,而在0.7中等林冠郁闭度下有所降低.5)不同年份间马尾松叶片C:N:P及其N与P养分再吸收率之比皆在林冠郁闭度0.7时较为稳定.本研究表明林冠郁闭度为0.7的马尾松人工林林内微环境为马尾松的快速生长、良好发育提供了最为适宜的环境,具有较高的化学计量比内稳性.(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魏大平[2](2017)在《郁闭度控制对马尾松人工林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再吸收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天然森林木材资源过度利用,导致全球天然森林面积不断锐减,从而人工林在全球迅速发展。马尾松人工林长期的纯林经营模式造成了生物多样性降低、地力衰退等生态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采取多种方式对其进行改造,郁闭度是改造方式之一。郁闭度影响到达下层植物的光照程度,而林下光照条件又决定着林下植被的生长和发育,林下植被种类、数量特征又会影响林地凋落物的分解、林地养分的归还。因此,郁闭度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有关人工林改造对其生态功能影响的研究在密度、林窗等方面都有报道,而与人工林郁闭度相关的生态学研究还十分少见。为此,本研究以四川高县来复镇11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2013年10月通过野外郁闭度控制,形成郁闭度约为0.9、0.8、0.7、0.6、0.5梯度系列样地,研究了不同郁闭度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针叶、凋落叶C、N、P含量,C:N:P化学计量比及N、P养分再吸收率特征,并分析了它们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随着郁闭度降低,马尾松人工林各季土壤C含量;秋季土壤N、P含量,马尾松针叶C、N、P含量,马尾松凋落叶C含量;春、夏季凋落叶N含量,夏、秋、冬季凋落叶P含量基本都存在着显着差异性;各季土壤C含量都在0.8-0.6郁闭度有最小值,各季针叶C、N含量都在0.7~0.6郁闭度有最大值,各季凋落叶C含量最大值、凋落叶N、P含量最小值基本都出现在0.8-0.6郁闭度。随着郁闭度降低,各郁闭度土壤C含量,针叶C、N、P含量,凋落叶P含量,0.6、0.5郁闭度凋落叶C含量都存在着显着的季节差异性;各郁闭度土壤C含量都在春季有最大值,各郁闭度凋落叶P含量都在秋季有最大值。(2)随着郁闭度降低,马尾松人工林夏、冬季土壤C:N值,春、夏、秋土壤C:P值,冬季土壤N:P值;秋季针叶C:N、N:P值;春、夏季马尾松凋落叶C:N值,夏、冬季凋落叶C:P、N:P值存在着显着差异性。各季土壤C:N、C:P最小值都出现在0.8~0.6郁闭度,各季针叶C:N最小值、C:P最大值都出现在0.7~0.6郁闭度,各季凋落叶C:N、C:P最大值基本都出现在0.8~0.6郁闭度。随着郁闭度降低,各郁闭度土壤C:N、C:P值,针叶C:P、N:P值,凋落叶C:P、N:P值基本都存在着显着的季节差异性;各郁闭度土壤C:N、C:P值都在春季有最大值,各郁闭度针叶C:P值都在夏季有最大值。针叶N:P值基本都介于11.76~18.40之间。(3)随着郁闭度降低,夏、秋季马尾松针叶N养分再吸收率(NRE),夏、秋、冬季针叶P养分再吸收率(PRE),春、夏季针叶N,P养分再吸收率之比(NRE:PRE)存在着显着差异性;各季针叶NRE、PRE基本都在0.8~0.6郁闭度有较大值。随着郁闭度降低,各郁闭度针叶NRE、PRE、NRE:PRE基本都存在着显着的季节差异性。针叶NRE在15.50%~40.91%之间,PRE在34.93%~81.90%之间,各郁闭度各季节针叶PRE>NRE。(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春、秋季马尾松人工林土壤C、N、P含量是影响针叶C、N、P含量的主要因素;各季凋落叶C、N、P含量是影响针叶NRE、PRE的主要因素。土壤C:P、N:P值在秋季主要受针叶C:N、N:P值、凋落叶N:P值的影响,在春、夏、冬季主要受凋落叶C:N、N:P值的影响。针叶NRE:PRE在春季主要受针叶C:N、N:P值,凋落叶N含量、C:N:P的影响;在夏季主要受凋落叶N含量的影响;在秋季主要受针叶C:N、N:P值的影响;在冬季主要受凋落叶C:N:P值,凋落叶P含量的影响。土壤、凋落叶C、N、P含量是影响秋季针叶C:N:P值的主要因素。土壤C含量是影响夏、冬季凋落叶C:P、N:P值的主要因素。土壤C:N:P值在春季主要受针叶P含量的影响;在夏、秋、冬季主要受针叶N含量,凋落叶C、N、P含量的影响。针叶NRE、PRE在春季主要受凋落叶C:N:P值的影响;在夏季主要受土壤、凋落叶C:N:P值的影响;在秋季主要受土壤C:N:P值,针叶C:N、N:P值,凋落叶C:P、N:P值的影响;在冬季主要受土壤、凋落叶C:N:P值的影响。春季土壤C、N含量,土壤C:P、N:P值受土壤含水率(WC)、pH的影响较大。综上,郁闭度的控制影响了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针叶、凋落叶C:N:P化学计量比和养分再吸收率。0.8~0.6郁闭度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再吸收率相对较高,养分归还较快归还量较大,有利于马尾松人工林的快速生长、发育。(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7-05-01)

严思维,陈爱民,林勇明,孙凡,邓浩俊[3](2017)在《干热河谷区不同林龄赤桉叶中养分含量和再吸收率的比较及其线性回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种植于干热河谷区的赤桉(Eucalyptus camaldulensis Dehnh.)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赤桉鲜叶和凋落叶中养分(包括N、P、K、Ca、Mg和Na)的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并计算各养分的再吸收率;在此基础上,对鲜叶和凋落叶中各养分的含量与再吸收率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成熟林赤桉鲜叶和凋落叶的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和全钠含量总体上高于幼龄林,而全钙和全镁含量则低于幼龄林;且鲜叶中的全氮、全磷、全钾、全钠和全镁含量总体上高于凋落叶,而有机碳和全钙含量则低于凋落叶。成熟林赤桉鲜叶和凋落叶的C∶N比、鲜叶的N∶P比和N∶K比以及凋落叶的K∶P比和Ca∶Mg比均低于幼龄林,但其鲜叶的K∶P比和Ca∶Mg比及凋落叶的N∶P比和N∶K比则高于幼龄林;且不同林龄鲜叶的C∶N比、K∶P比和Ca∶Mg比均低于凋落叶。各林龄赤桉叶的Ca再吸收率及幼龄林和中龄林叶的Na再吸收率均为负值,而其余养分的再吸收率均为正值;随林龄增长,N、K和Mg的再吸收率先升高后降低,而P、Ca和Na的再吸收率却先降低后升高;总体上看,赤桉叶中各养分的再吸收率从高到低依次为P、N、K、Mg、Na、Ca。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赤桉鲜叶的全钾和全钠含量分别与K和Na再吸收率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全钙含量与Ca再吸收率呈显着正相关(P<0.05);而凋落叶的全氮含量与N再吸收率呈极显着负相关,全镁含量与Mg再吸收率呈显着负相关。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林龄对赤桉叶的养分含量和再吸收率有明显影响,其保存养分的能力随林龄增长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养分再吸收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人类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天然森林木材资源过度利用,导致全球天然森林面积不断锐减,从而人工林在全球迅速发展。马尾松人工林长期的纯林经营模式造成了生物多样性降低、地力衰退等生态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人们采取多种方式对其进行改造,郁闭度是改造方式之一。郁闭度影响到达下层植物的光照程度,而林下光照条件又决定着林下植被的生长和发育,林下植被种类、数量特征又会影响林地凋落物的分解、林地养分的归还。因此,郁闭度对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目前有关人工林改造对其生态功能影响的研究在密度、林窗等方面都有报道,而与人工林郁闭度相关的生态学研究还十分少见。为此,本研究以四川高县来复镇11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在2013年10月通过野外郁闭度控制,形成郁闭度约为0.9、0.8、0.7、0.6、0.5梯度系列样地,研究了不同郁闭度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针叶、凋落叶C、N、P含量,C:N:P化学计量比及N、P养分再吸收率特征,并分析了它们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随着郁闭度降低,马尾松人工林各季土壤C含量;秋季土壤N、P含量,马尾松针叶C、N、P含量,马尾松凋落叶C含量;春、夏季凋落叶N含量,夏、秋、冬季凋落叶P含量基本都存在着显着差异性;各季土壤C含量都在0.8-0.6郁闭度有最小值,各季针叶C、N含量都在0.7~0.6郁闭度有最大值,各季凋落叶C含量最大值、凋落叶N、P含量最小值基本都出现在0.8-0.6郁闭度。随着郁闭度降低,各郁闭度土壤C含量,针叶C、N、P含量,凋落叶P含量,0.6、0.5郁闭度凋落叶C含量都存在着显着的季节差异性;各郁闭度土壤C含量都在春季有最大值,各郁闭度凋落叶P含量都在秋季有最大值。(2)随着郁闭度降低,马尾松人工林夏、冬季土壤C:N值,春、夏、秋土壤C:P值,冬季土壤N:P值;秋季针叶C:N、N:P值;春、夏季马尾松凋落叶C:N值,夏、冬季凋落叶C:P、N:P值存在着显着差异性。各季土壤C:N、C:P最小值都出现在0.8~0.6郁闭度,各季针叶C:N最小值、C:P最大值都出现在0.7~0.6郁闭度,各季凋落叶C:N、C:P最大值基本都出现在0.8~0.6郁闭度。随着郁闭度降低,各郁闭度土壤C:N、C:P值,针叶C:P、N:P值,凋落叶C:P、N:P值基本都存在着显着的季节差异性;各郁闭度土壤C:N、C:P值都在春季有最大值,各郁闭度针叶C:P值都在夏季有最大值。针叶N:P值基本都介于11.76~18.40之间。(3)随着郁闭度降低,夏、秋季马尾松针叶N养分再吸收率(NRE),夏、秋、冬季针叶P养分再吸收率(PRE),春、夏季针叶N,P养分再吸收率之比(NRE:PRE)存在着显着差异性;各季针叶NRE、PRE基本都在0.8~0.6郁闭度有较大值。随着郁闭度降低,各郁闭度针叶NRE、PRE、NRE:PRE基本都存在着显着的季节差异性。针叶NRE在15.50%~40.91%之间,PRE在34.93%~81.90%之间,各郁闭度各季节针叶PRE>NRE。(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春、秋季马尾松人工林土壤C、N、P含量是影响针叶C、N、P含量的主要因素;各季凋落叶C、N、P含量是影响针叶NRE、PRE的主要因素。土壤C:P、N:P值在秋季主要受针叶C:N、N:P值、凋落叶N:P值的影响,在春、夏、冬季主要受凋落叶C:N、N:P值的影响。针叶NRE:PRE在春季主要受针叶C:N、N:P值,凋落叶N含量、C:N:P的影响;在夏季主要受凋落叶N含量的影响;在秋季主要受针叶C:N、N:P值的影响;在冬季主要受凋落叶C:N:P值,凋落叶P含量的影响。土壤、凋落叶C、N、P含量是影响秋季针叶C:N:P值的主要因素。土壤C含量是影响夏、冬季凋落叶C:P、N:P值的主要因素。土壤C:N:P值在春季主要受针叶P含量的影响;在夏、秋、冬季主要受针叶N含量,凋落叶C、N、P含量的影响。针叶NRE、PRE在春季主要受凋落叶C:N:P值的影响;在夏季主要受土壤、凋落叶C:N:P值的影响;在秋季主要受土壤C:N:P值,针叶C:N、N:P值,凋落叶C:P、N:P值的影响;在冬季主要受土壤、凋落叶C:N:P值的影响。春季土壤C、N含量,土壤C:P、N:P值受土壤含水率(WC)、pH的影响较大。综上,郁闭度的控制影响了马尾松人工林土壤、针叶、凋落叶C:N:P化学计量比和养分再吸收率。0.8~0.6郁闭度马尾松人工林养分再吸收率相对较高,养分归还较快归还量较大,有利于马尾松人工林的快速生长、发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养分再吸收率论文参考文献

[1].魏大平,张健,张丹桔,李川北,赵燕波.不同林冠郁闭度马尾松(Pinusmassoniana)叶片养分再吸收率及其化学计量特征[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7

[2].魏大平.郁闭度控制对马尾松人工林化学计量特征及养分再吸收率的影响[D].四川农业大学.2017

[3].严思维,陈爱民,林勇明,孙凡,邓浩俊.干热河谷区不同林龄赤桉叶中养分含量和再吸收率的比较及其线性回归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7

标签:;  ;  ;  ;  

养分再吸收率论文-魏大平,张健,张丹桔,李川北,赵燕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