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视觉节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纪录片,诗意,默片,有声片
视觉节奏论文文献综述
杨会[1](2018)在《从视觉节奏到生命律动:诗意纪录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纪录片是人类的生存之镜,镜像并映射出现实世界生命的存在状态,而诗意纪录片以源自视觉节奏但又超越形式桎梏的生命律动引领人们觅见“诗性真实”。本文通过纪录片文本探讨1921年以来近百年的诗意纪录片发展变迁历程,深挖诗意纪录片表意方式转变的深层根源,梳理出阶段性分期内诗意纪录片的形式特征以及表意手段,描绘出诗意纪录片的谱系图,并就诗意纪录片哲思层面展开探究。将诗意纪录片与时代背景、文化艺术思潮、技术语境以及哲学思潮流变充分结合并置于上述因素共存的语境中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力图开拓诗意纪录片理论研究的视野空间,以期为创作者的实践制作提供可能的理论指导。诗意纪录片的“诗意”既与“诗歌的诗意”关联,亦与“诗学的诗意”相关。因而论文第一章首先就“诗意纪录片的基本概念及基本问题”展开论述,厘清“纪录片”与“诗”的基本概念,并概述“纪录片分类概念中的诗意纪录片”,继而就诗意纪录片的范畴问题、形式问题、内容问题等基本问题展开探讨。默片时期的诗意纪录片源起先锋主义以及现实主义,最早面世的影像叙事诗意纪录片独树一帜地依托影像的纪实能力结合现实主义理念探索纪录片的诗性叙事;但默片时期弱叙事的诗意纪录片则融合先锋主义理念,自觉探究电影艺术的本体语言,创造出影像造型的视觉形式表意手段以及影像排列视觉节奏的音乐化表意手段,但过度依托形式的诗意化表意方式导致该类诗意纪录片因为远离纪实而逐渐隐匿。声音技术的出现增强了影像的纪实性,进而促进默片时期诗意纪录片由形式表意转变为有声片初期诗意纪录片的声音结合影像的表意方式,但语言直接进入纪录片使得影像具备了意识形态倾向性,因此话语主导诗化纪录片终究因为受众对于意识形态强制传播的厌恶以及其偏离“纪实”的疆域而呈现没落的趋势。实际上,默片时期弱叙事诗意纪录片以及有声片初期话语主导诗化纪录片均因过度重视形式而导致纪录片因偏离“真实”而日渐式微。而20世纪60年代初声画同步技术恰逢其时地挽救了因混淆“真实”与“虚构”边界而处于生存危机的纪录片,但声画同步技术支持的纪实性影像亦逼迫早期的诗意手段远离了纪录片的影像叙事,至此,以节奏为蓝本的“音乐化”手段和以语言作为媒介的“诗化”手段不再发挥独立的表意作用,而是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属性在影像叙事的间隙调剂“节奏”。这就意味着诗意叙事纪录片的影像叙事充分融合了早期的诗意手段,协同象征(隐喻)机制辅助特定主题的影像叙事言说生命个体的存在,将隐匿于生命律动之中人类共通的情感真实以及思想真实通过影像叙述内容呈现出来。(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3-23)
毛静林,董伟娟[2](2016)在《诗体文学中的视觉节奏与翻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文本节奏在中国长期以来被等同于格律,被视为语音领域的装饰性材料,这是对节奏的误解。文本节奏是动态言语的组织手段,表现在文本的音、形、义等各个领域。这些手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参与文本意义、价值的生成,其中视觉表现是文本价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在近现代诗体文学中尤其明显。译者必须系统解读文本方方面面的节奏表现,才有可能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重现其价值。(本文来源于《台州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4期)
陈艳杰[3](2016)在《主观画面表层结构中的视觉节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绘画艺术中,作品与作品通过绘画内容,绘画形式,绘画意图等标准进行区分,从绘画的表层结构来区分的话,一类作品以描绘自然物象的真实状态为目的,所谓的"模仿"自然物象构成的画面,由自然状态下的视觉感知发起的绘画行为。另一类作品以"心眼"的形式发起绘画行为,表现内心体验为创造目的,借助于现实存在的物象基础用理性营造视觉画面,后者画面更带有视觉节奏上的冲击,更能与观者达成共同的意识存在。"心眼"创作的画者通过绘画形式所表现的主观意识,并不受自然中物质形态的拘束,用主观营造在视觉中产生辩惑感的画面表层结构,带给观者第一视觉上刺激,引发观者对画面观赏的持续兴趣,触发大脑中有意存在或无意潜在的信息,刺激思维的发生。这类画家并不是一开始就以主观去组织画面表层结构,在画者早期的绘画是基于对前者绘画"代码"的学习与继承,后期画者开始出现不满足"模仿"绘画,面对自然物象尝试在绘画作品中融入自身的主观意识,甚至改变自然界物象在视觉中的认知,运用多种绘画技巧增强画面在观者视觉中的冲击力,这种"力"具有不同的节奏感,使观者视觉物理性与视觉心理性达到和谐的艺术"美感"。画面上呈现出的视觉节奏需要画者对画面进行多次微妙的尝试调整,在明暗、色彩与图形的共同作用下,最终为画家传递主观意识,与观者构建关系。(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王费[4](2016)在《《神探夏洛克》:影视剪辑中的视觉节奏调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神探夏洛克:可恶的新娘》作为2016年伊始献给全世界影迷的一份新年大礼被寄予厚望,其引人入胜的画面、跌宕起伏的情节、剪辑紧凑的节奏有着巨大的文化影响力。影片对于画面的构图、影调、色彩,跨越时空的视觉节奏把握的恰当好处,对控制观众视觉焦点、引领观众感悟节奏、帮助观众认知影片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电影新作》期刊2016年02期)
谢民[5](2015)在《影视传播中的光影变化与视觉节奏》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电视和电影中的宏观场景,完美的视觉画面,以及由动态画面构成的有节奏和韵律的光影变化,都是吸引观众去欣赏和品味影视内容的关键所在。可以说,好的光影效果,直接冲击受众心灵,从而可以极大地提升传播效果。作为浙江卫视从业近20年的摄像师,笔者曾拍摄过《爽食赢天下》、《奔跑吧兄弟》、《我爱记歌词》、《旅游周刊》等多档人文、综艺节目,作品也多次获星光奖等奖项。结合节目的策划和(本文来源于《传媒评论》期刊2015年09期)
包峥剡[6](2015)在《视觉节奏——舞蹈语言变化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节奏是构成舞蹈艺术的要素之一,任何舞蹈都是有节奏的,没有节奏便没有舞蹈。舞蹈的神奇莫测和千变万化是由节奏创造出来的。节奏是人们对时间的一种知觉,它是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和规律性的反映。从舞蹈艺术的审美接受者视角出发,舞蹈节奏分为"视觉节奏"和"听觉节奏"两部分,以舞蹈动肢体作为传达基础的"视觉节奏"是舞蹈节奏的根本。在舞蹈创作中的视觉节奏与听觉节奏的对比使用将会产生"和而不同"的艺术效果。(本文来源于《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尚天潇[7](2015)在《浅析陈洪绶花鸟画视觉节奏的组织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人从视觉节奏的角度出发,讨论晚明代表性画家陈洪绶花鸟画的风格特色。通过图形分析的方法,确认陈洪绶花鸟画高古而装饰的造型特点以及他在处理画面视觉节奏方面的驭动于静的独特做法。试图用画面内在的关纽——视觉节奏,找到陈洪绶绘画与中国古代绘画的内在关联性,并由此关注绘画形式美内在的核心及本质。(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5年04期)
郑平[8](2014)在《音乐MV之视觉节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广州拍MV,今年已过十个年头了,所拍作品已多达几百首,而我仍然不能真正感觉到所谓的成就感,反倒是觉得以前为了理想,用了十年时间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了职业。那么从现在开始,我想将再用十年的时间把职业变回兴趣,让自己归还到最初本源。其间重要的体验来自心灵的妙音,来自生命的(本文来源于《岭南音乐》期刊2014年02期)
鲁琼阳[9](2014)在《绘本设计的定位与视觉节奏》一文中研究指出绘本是儿童认知世界、阅读兴趣培养和审美启蒙的良好媒介。绘本设计力求让创作者从文本出发,对画面进行视觉化的叙事表现和创作。将故事按照书籍翻页的顺序,以最巧妙的视觉节奏呈现出来;以此表达自己的想象力和个性化的创作手法。(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4年03期)
王博[10](2013)在《浅析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视觉节奏》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迅速增长,人民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质量的提高、知识水平的上涨以及时代的进步都让人们的审美构架与衡量标准呈现着多元化、多层次发展。书籍作为长久以来人类信息的传递工具,与人类文明及社会文化均有着紧密的联系。人们往往将书籍传递语言与信息的方式臆断为其内容本身所具有的文本、图形魅力,却忽略了书籍装帧设计等与书籍紧密联系的周边艺术语言。本文通过对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视觉节奏进行阐述分析,并结合实例,进一步对书籍当中所涵盖的远超于其内容本身的艺术语言进行深入探讨。(本文来源于《参花(文化视界)》期刊2013年02期)
视觉节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本节奏在中国长期以来被等同于格律,被视为语音领域的装饰性材料,这是对节奏的误解。文本节奏是动态言语的组织手段,表现在文本的音、形、义等各个领域。这些手段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共同参与文本意义、价值的生成,其中视觉表现是文本价值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在近现代诗体文学中尤其明显。译者必须系统解读文本方方面面的节奏表现,才有可能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重现其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觉节奏论文参考文献
[1].杨会.从视觉节奏到生命律动:诗意纪录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2].毛静林,董伟娟.诗体文学中的视觉节奏与翻译[J].台州学院学报.2016
[3].陈艳杰.主观画面表层结构中的视觉节奏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4].王费.《神探夏洛克》:影视剪辑中的视觉节奏调度[J].电影新作.2016
[5].谢民.影视传播中的光影变化与视觉节奏[J].传媒评论.2015
[6].包峥剡.视觉节奏——舞蹈语言变化初探[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5
[7].尚天潇.浅析陈洪绶花鸟画视觉节奏的组织方式[J].大众文艺.2015
[8].郑平.音乐MV之视觉节奏[J].岭南音乐.2014
[9].鲁琼阳.绘本设计的定位与视觉节奏[J].艺术科技.2014
[10].王博.浅析书籍装帧设计中的视觉节奏[J].参花(文化视界).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