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加工下脚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氧化石墨烯,巯基功能化,水产品加工下脚料,吸附
加工下脚料论文文献综述
郑敏莉,陈晓梅[1](2019)在《巯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对水产品加工下脚料中Pb(Ⅱ)的吸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水产加工业的迅速发展,水产品(鱼、虾、蟹、贝类和藻类)加工下脚料也成为了水产加工的原料之一。但由于环境污染及天然来源等因素,水产品加工下脚料中存在严重的铅、砷、汞等重金属污染,其中铅极易与人体中某些酶的巯基结合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不易代谢出来,严重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本文采用简单的水热合成法,在水热条件下,利用氧化石墨烯的大比表面积,合成了叁聚硫氰酸/氧化石墨烯(GO-TMT)复合材料,用于对溶液中Pb(Ⅱ)吸附的研究。运用FTIR、SEM、XPS及TGA等手段对合成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叁聚硫氰酸成功接枝在氧化石墨烯表面。将巯基化氧化石墨烯用于吸附去除溶液中Pb(Ⅱ),合成的巯基化氧化石墨烯对Pb(Ⅱ)的吸附效果良好,吸附量达62.1 mg/g,且在15 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吸附动力学遵循准二级模型,且等温吸附数据可与Langmuir吸附等温线很好地拟合。利用所制备的GO-TMT初步实现了对水产品加工下脚料中Pb(Ⅱ)的富集和脱除。本文报道的巯基化氧化石墨烯对食品中Pb(Ⅱ)的去除有很大的应用潜能。(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余辉[2](2019)在《细点圆趾蟹产组胺菌检测与控制及其加工下脚料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是东海蟹类中资源密度最高、群体数量最大一种中型食用蟹,但其加工利用存在以下问题,一则在捕捞储运过程中极易腐败,体内高含量游离组氨酸在组氨酸脱羧酶作用下发生脱羧反应而生成大量组胺,为细点圆趾蟹及其产品安全食用带来隐患;二则加工过程中汁液流失严重、采肉率低、残肉较多,大量下脚料目前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导致开发成本高、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为此,控制细点圆趾蟹组胺含量,并对其下脚料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探讨了细点圆趾蟹组胺生成原因及其控制方法,详细研究了细点圆趾蟹下脚料酶解产物中抗氧化肽与鲜味肽,通过合成肽验证其功能特性,以期为细点圆趾蟹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对鲜活细点圆趾蟹鳃丝和肠中产组胺菌进行筛选和分离鉴定,并对温度、初始pH值、NaCl含量对产组胺菌生长和组胺生成量的影响以及壳低聚糖(COS)对其抑制效果进行了研究。从鲜活细点圆趾蟹鳃条中分离获得1株产组胺菌,经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并命名为Enterobacter aerogenes OP-G2,其组胺生成量为46.96±1.94mg/L(30℃培养48h)。低温(<4℃)和/或高NaCl含量(≥10%)能有效控制E.aerogenes OP-G2菌株的生长和组胺生成量,对菌株组胺生成量的抑制率可高达92%以上。COS浓度≥0.5%时,对E.aerogenes OP-G2菌株抑菌率均在30.58%以上,而当pH 6.0时,1%浓度COS对E.aerogenes OP-G2菌株抑菌率高达47.56%。对细点圆趾蟹组胺生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细点圆趾蟹是产组胺菌生长及其组胺生成良好的营养来源,20℃下贮藏48h细点圆趾蟹组胺生成量高达179.95mg/kg。在腐败细点圆趾蟹中分离鉴定出1株产组胺菌,经鉴定命名为Enterobacter aerogenes OP2-56,37℃培养48h其组胺生成量达147.61mg/L。进一步分析了贮藏条件、初始pH值和NaCl浓度对接种到新鲜细点圆趾蟹肉与蟹肉汤培养基(OPI)中的E.aerogenes OP2-56菌株生长与组胺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冰/冷藏(≤4℃)和高浓度NaCl(≥10%)能有效抑制E.aerogenes OP2-56菌株在细点圆趾蟹肉和OPI培养基中生长和组胺生成,其组胺生成量抑制率高达97%以上。这些结果表明捕捞后细点圆趾蟹快速冷却且储运温度≤4℃或采取≥10%NaCl腌制可有效控制其组胺超标的方法。以10%磷酸叁钠(TSP)浸泡10min联合5.0%鱼精蛋白喷洒处理含菌蟹样品,研究其对10℃贮藏4d的细点圆趾蟹中产组胺菌和组胺形成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与NaCl-无菌水处理组相比,TSP与鱼精蛋白单独和联合处理显着抑制蟹肉中产组胺菌生长及其组胺生成,其中TSP与鱼精蛋白联合处理抑制最为显着,其对产组胺菌生长和组胺生成抑制率分别为37.72%和72.92%,这表明TSP与鱼精蛋白联合处理对蟹肉中产组胺菌生长及其组胺生成抑制具有协同作用。TSP与鱼精蛋白联合处理提高了细点圆趾蟹中总磷含量,总磷最大增加量为106.01mg PO_4~(3-)/100g,但远低于GB 2760-2014所规定的安全限量,表明TSP与鱼精蛋白联合处理可作为抑制蟹肉组胺蓄积的一个安全有效方法。为快速测定海产鱼类组胺含量,建立了一种以硅胶G60为薄层板,丙酮:氨水=95:5为展开剂,上行展开6cm(展开时间≤15min),1.0mol/L NaOH乙醇(80%)溶液和偶氮试剂为显色剂的组胺TLC-图像分析测定方法。结果显示,在100~1200ng/点范围内,组胺平均峰面积与组胺质量的标准工作曲线方程为Y=10.440X+1872.235,相关系数Adj.R~2=0.9987,检出限和定量限为25.84mg/kg和78.31mg/kg,该方法精密度为1.07~2.76%,准确度为1.76~6.22%,回收率为93.78~98.24%。同时,在10×20cm薄层板上可以同时检测10~15个样品量。该方法可适用于普通水产加工企业与地方市场监督部门对高组胺含量鱼类中组胺检测。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细点圆趾蟹下脚料,采用胰蛋白酶水解细点圆趾蟹含肉下脚料制备富含抗氧化肽的酶解物,通过超滤、凝胶层析、半制备型RP-HPLC和UPLC-ESI-TOF-MS/MS对其抗氧化肽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并通过合成多肽对其抗氧化能力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酶解产物中分离纯化鉴定出两个ABTS~+?清除能力较强的肽段,其氨基酸序列分别为Tyr-Glu-Gly(YEG)和Tyr-Glu(YE)。合成肽YEG和YE的分子量分别为367.35u和310.30u,纯度分别为98.52%和98.04%,清除ABTS~+?的IC_(50)值分别为0.456mg/mL和0.184mg/mL,且YE清除ABTS~+?的IC_(50)值比L-还原型谷胱甘肽高出30.30%。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细点圆趾蟹下脚料,采用胰蛋白酶和风味酶分步水解细点园趾蟹下脚料制备鲜味肽,对经超滤与凝胶层析分离获得鲜味组分中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及其关联物和矿物质含量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多肽对其呈味特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半制备型RP-HPLC和UPLC-ESI-TOF-MS/MS对鲜味肽结构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通过合成肽验证其呈味特性。结果表明,经超滤和凝胶层析获得组分P3鲜味最高,且多肽(<1kDa)对其鲜味起着主要作用,最终获得两个鲜味较高的肽段,其氨基酸序列分别为Glu-Lue-Ser(ELS)和Trp-Asp-Asp-Met(WDDM),鲜味阈值分别为MSG的1.5和0.85倍;合成肽ELS和WDDM的分子量分别为347.36u和565.59u,纯度分别为97.93%和98.42%,鲜味阈值分别是MSG的2.6和1.1倍,是对应天然肽鲜味阈值的1.7和1.3倍。(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9-01-01)
刘良禹,朱慧颖,赵雪,侯虎,李八方[3](2018)在《鮟鱇鱼加工下脚料中胶原蛋白和硫酸软骨素综合提取及结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鮟鱇鱼加工下脚料中胶原蛋白和硫酸软骨素的综合提取,以下脚料中鱼头为原料,经预处理、脱钙脱脂和除杂蛋白之后,采用冰醋酸和胃蛋白酶法提取鮟鱇鱼骨胶原蛋白(Pepsinsolublecollagens,PSC),接着采用稀碱-盐-酶法制备硫酸软骨素(Chondroitinsulfate,CS),提取得到鮟鱇鱼骨胶原蛋白提取率为36.43%,纯度为89.54%;硫酸软骨素得率为2.21%,纯度为90.13%。并对其进行SDS-PAGE凝胶电泳、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氨基酸分析、扫描电镜、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其理化性质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得到的胶原蛋白和硫酸软骨素均很好地保持了完整的天然结构且具有较高的纯度。(本文来源于《食品科技》期刊2018年12期)
[4](2018)在《我国农业科学家研制出玉米加工高新技术——玉米“下脚料”有了新用处》一文中研究指出指甲油可以被食用,一次性餐盒可以被食用,连厨用的保鲜膜也可以被食用,你一定觉得这是天方夜谭,日前,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的实验室里,亲眼见到了这些全新的产品。令人想不到的是,无论是指甲油,还是保鲜膜,它们都是由玉米的"下脚料"玉米黄粉加工而成的。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神奇技术让玉米"下脚料"能变成如此高大上?玉米黄粉产量大,但利用价值低众所周知,玉米是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双列第一的(本文来源于《农村科学实验》期刊2018年15期)
李丽,刘峰,朱亚珠,冯淑莹,陈小娥[5](2018)在《蟹肉罐头加工下脚料甲壳素生产新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蟹肉罐头加工下脚料为原料,在自然p H条件下,筛选出较优的蛋白酶酶解脱蛋白,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其酶解脱蛋白工艺进行优化;并结合柠檬酸脱钙,H_2O_2脱色制备甲壳素。结果表明,碱性蛋白酶为最适蛋白水解酶,其最适的酶解条件为:料液比1︰21 g/m L、反应时间5.5 h、酶添加量1.00%,此时蛋白脱除率为28.17%。用10%柠檬酸脱钙,其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5 g/m L、反应时间15 h,甲壳素灰分含量为0.94%,达到食品级灰分含量的要求。用H_2O_2脱色,所得成品呈半透明状,色泽较好。在上述条件下,以原料干重计,甲壳素成品的得率为13.71%。(本文来源于《食品工业》期刊2018年07期)
王文勇[6](2017)在《罗非鱼下脚料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的罗非鱼产量占全球的49%,但我国的罗非鱼深加工占比非常少,剩余总下脚料接近70%,下脚料多用于生产廉价鱼粉,不能最大化利用罗非鱼原料,为最大化利用罗非鱼原料,本文将就叁种下脚料:罗非鱼带骨鱼排、罗非鱼碎肉以及罗非鱼骨架进行高值化产品开发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本篇论文对利用带骨鱼排生产风味硬罐头食品和利用碎肉及骨架生产蔬菜鱼糕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罗非鱼带骨鱼排硬罐头(1)在原料预处理后,以味感及得率为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确定了腌渍工艺为盐水浓度为3%,带骨鱼排:盐水=1:1,腌渍时间30min;以水分含量及产品品质确定油炸条件为185℃-205℃,时间3-4min;(2)回软调味液确定为复合香料水10%、酱油0.8%、砂糖1.4%、味精0.03%;响应面优化确定回软时间为49s时,其鱼肉质地及其味感最佳;(3)选取豆豉、精制植物油、朝天椒干、辣椒油采用四因素叁水平,确定最佳装罐配方为100g回软后带骨鱼排中添加辣椒干6g,植物油16g,豆豉18g,辣椒油0.3g;排气温度、排气时间以真空度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排气工艺为于密封温度90℃下排气20min;杀菌工艺综合感官、理化指标,以曲应面优化的方法对回软时间、灭菌时间、灭菌温度叁个因素,叁因素间的交互作用进行研究其对感官评分指标的影响,最终得出上述叁个因素对于对响应值的影响强度次序为B(灭菌时间)>C(灭菌温度)>A(回软时间),优化后的杀菌公式为20min-41.5min-25min/120℃时产品品质最佳;贮存时间将其风味形成时间定为灭菌后产品于37℃环境中贮存15天后其风味形成最佳。2、复合下脚料鱼糜用于蔬菜鱼糕产品的开发(1)综合应用量最大化、凝胶强度值、白度值及感官评分,确定复合鱼糜为碎肉鱼糜:骨架鱼糜=7:3较合适。凝胶强度提升的原辅料单因素筛选,其中谷氨酰胺转氨酶(Transglutaminase,TG酶)、卡拉胶、冰水、变性木薯淀粉对凝胶强度、白度值及感官评分具有较大的正向影响作用,肥膘肉对于感官评分、白度值具有正向提升作用,对凝胶强度则有降低作用;大豆分离蛋白及磷酸盐对于复合鱼糜凝胶性能改善作用不大。(2)曲应面优化辅料对于凝胶强度提升中,所选因素对响应值的影响强度次序为A(TG酶)>D(卡拉胶)>C(冰水)>B(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通过曲应面优化求最优因素水平为:180g复合鱼糜用量的基础上,TG酶0.78g、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20g、冰水40g、卡拉胶0.4g时,该产品的凝胶强度预测值达到674.74(g*cm)。验证试验中,所得实际凝胶强度达到661.53(g*cm),与预测的674.74(g*cm)较为接近,预测精度98.0%。(3)单因素证明二段法加热工艺提升凝胶强度上优于一段加热法,正交试验证明传统加热四个因素的影响顺序依次为A(定型温度)>D(水煮时间)>C(水煮温度)>B(定型时间)。单因素确定微波功率400W,微波时间lmin时产品凝胶品质提升明显。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采用曲应面优化联合加热提升凝胶品质的最优工艺为:定型温度为44℃,定型时间为38min,微波功率为500W,微波时间为60S,预测值为731g*cm。实际凝胶强度达到720.53(g*cm),与预测的731(g*cm)较为接近。(4)冻结工艺试验中发现快速冻结有助于保持鱼糕原有品质。本文所得蔬菜鱼糕色泽洁白,鱼鲜味较足,断面密实,小气孔多而均匀,肉感强,口感弹脆,品质优于市售叁种档次的产品,微生物及理化指标均符合相应标准。(本文来源于《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期刊2017-05-17)
李烈柳,唐清明[7](2017)在《大米下脚料加工技术二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米下脚料指稻谷经过砻谷机或碾米机加工成大米(砻谷机加工的糙米为酿酒原料)后,所剩下的大量稻壳和米糠。以前稻壳都被当柴火烧掉,米糠被当作饲料喂猪。随着农民致富观念的加强,这些下脚料已被加工成稻壳板和米糠油。现将其加工方法介绍如下:一、稻壳加工成稻壳板技术稻壳板以稻壳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可广泛用做墙板、天花板、吸音板和地板等。1.生产稻壳板的主要设备粉碎机、碾磨机、筛选机、搅拌机、AP型气(本文来源于《科学种养》期刊2017年04期)
李会伟[8](2017)在《莲藕采收加工过程下脚料的资源化利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共分为四章内容。第一章第一节概述了莲藕药用本草考证,概述古代本草书籍记载关于莲藕用药记录,发现莲藕以整个和藕节药用居多,并且多为鲜用,藕节亦有晒干后研磨成粉再用。莲藕有解热、生津止渴等功效,藕节多用于治疗咳血、呕血、吐血及便血等,此外鲜藕捣汁用于解蟹毒;第二节概述了莲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以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莲富含生物碱、黄酮、萜类、糖类、蛋白质、无机元素等化学成分,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炎、抗衰老、抗艾滋病毒、保肝等药理活性。第叁节对莲藕采收过程中废弃物的资源利用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进行了概述,重点概述了响应面曲线法和微生物转化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过程中的应用。本章为莲藕生产与加工过程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第二章围绕莲藕资源性成分研究展开。对不同产地、不同品种莲藕以及莲藕不同部位的资源性成分进行了分析评价,包括白桦脂酸、多糖、寡糖、单糖、蛋白质、核苷氨基酸以及无机元素等。结果表明不同的莲藕样品资源性成分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白桦脂酸以藕节部位最高,达到0.757 ±0.034%,脆质藕比粉质藕含量高;莲藕多糖含量在5.110%~10.347%;寡糖及单糖包括:果糖、葡萄糖、蔗糖、棉子糖、水苏糖,分析结果表明,蔗糖含量最高,达到16.223%,果糖0.777%~2.985%、葡糖糖0.589%~2.912%、棉子糖0.360%~1.700%、水苏糖0.355%~2.432%;氨基酸类成分含量较高的有:γ-氨基丁酸、L-丙氨酸、L-苏氨酸、L-谷氨酸、天冬酰胺;莲藕各样品蛋白含量在1.012%~4.921%;莲藕各样品中的元素P、Na、K、Zn、Mg、Ca、Na、A1含量较高,元素总量又以藕皮中含量较高。不同干燥方法对资源性成分含量也有影响,冻干法可以较好的保存资源性成分。本章通过对莲藕资源性成分分析评价,为莲藕采收加工过程中的废弃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第叁章以藕节为例,利用响应面曲线法优化莲藕中白桦脂酸和多糖的提取工艺。醇提白桦脂酸,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醇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叁个显着因素,设计成叁因素叁水平进行响应面曲线优化实验;水提多糖,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选择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叁个显着因素,设计成叁因素叁水平进行响应面曲线优化实验。优化得到最佳工艺参数为:白桦脂酸采用超声提取法,乙醇浓度为无水乙醇,料液比1:50,提取时间100 min,提取1次;多糖采用水热回流提取法,提取温度95℃,料液比1:50,每次提取125 min,提取2次。本文所建立的响应面曲线模型显着(P<0.05),可用于藕节中白桦脂酸和多糖提取的优化,结果准确可靠,为莲藕中资源性化成成分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数据基础。第四章对莲藕中白桦脂酸进行微生物转化,并对转化产物分离纯化、鉴定,评价转化产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旨在探究莲藕下脚料的生物利用途径。采用UPLC-Q-TOF/MS的方法对微生物转化进行分析,筛选具有转化作用的菌种;采用硅胶柱层析法分离转化产物,通过NMR和MS法解析转化产物结构特征;利用细胞分子生物学技术测定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筛选得到一株具有转化作用的菌种,鉴定为解淀粉酶芽孢杆菌(Bacialus amyloliquefaciensFJ18),获得2个白桦脂酸的衍生产物,分别为白桦脂酸28-O-β-D-吡喃葡萄糖苷(2)和白桦脂酸28-0-[6-0-(4-基-4-氧代丁酸)-β-D-吡喃葡萄糖基]酯(3),其中化合物3为新的衍生化合物。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表明衍生化合物2和化合物3对A375、Hela、U251、SH-SY5Y及MCF-7体外抗肿瘤细胞的活性均有显着提高,其中化合物2的活性强于化合物3的活性。通过微生物转化的方法,从莲藕下脚料中获取附加值较高的衍生物,为莲藕下脚料开发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对莲藕及下脚料中资源性化学物质进行分析研究,为明确利用莲藕下脚料资源提供数据支撑,采用响应面曲线法优化提取资源性化学成分,提高利用效率。将莲藕下脚料部位作为微生物转化的底物,开辟莲藕下脚料资源化利用的新途径,有利于推动莲藕产业的绿色发展,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3-22)
瞿叶辉,岑小燕,丁利君,黄金,成晓玲[9](2016)在《鲮鱼加工下脚料的酶解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鲮鱼糜等加工的下脚料鱼头、鱼骨、鱼尾等为原料,选用中性蛋白酶对其进行水解,通过响应面分析优化酶解条件。以水解度、多肽含量为指标,分别对酶浓度、温度、pH值、料液比、酶解时间等因素对水解效果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性蛋白酶水解鲮鱼加工下脚料的最佳条件为:酶浓度5.1 mg/g,料液比1∶5(g/m L)、自然pH、温度55.16℃、酶解5.22 h,在此条件下得到的水解度为13.01%,多肽含量为1.07 mg/m L。(本文来源于《食品研究与开发》期刊2016年16期)
周晓晴,罗丽娟,黄飞龙,黄赣辉[10](2016)在《利用鲫鱼加工下脚料酶解制备ACE抑制肽的工艺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鲫鱼加工下脚料为原料,用酶解法制备ACE抑制肽,并以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o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率为指标,从碱性蛋白酶、风味蛋白酶、中性蛋白酶、胰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中筛选出最佳酶解蛋白酶为胃蛋白酶;以单因素试验为基础,应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设计原理和响应面分析法,探讨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ACE抑制率的影响,通过模拟得到的二次多元式方程预测模型,确定最佳酶解条件为:料液比14.4(mV)、加酶量[E]/[S]=521U/g、酶解时间5.3h。以优化条件制备的酶解产物ACE实际抑制率可达75.79%,与理论预测值76.17%相差不大。(本文来源于《食品与机械》期刊2016年03期)
加工下脚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细点圆趾蟹(Ovalipes punctatus)是东海蟹类中资源密度最高、群体数量最大一种中型食用蟹,但其加工利用存在以下问题,一则在捕捞储运过程中极易腐败,体内高含量游离组氨酸在组氨酸脱羧酶作用下发生脱羧反应而生成大量组胺,为细点圆趾蟹及其产品安全食用带来隐患;二则加工过程中汁液流失严重、采肉率低、残肉较多,大量下脚料目前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导致开发成本高、资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为此,控制细点圆趾蟹组胺含量,并对其下脚料进行综合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探讨了细点圆趾蟹组胺生成原因及其控制方法,详细研究了细点圆趾蟹下脚料酶解产物中抗氧化肽与鲜味肽,通过合成肽验证其功能特性,以期为细点圆趾蟹综合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对鲜活细点圆趾蟹鳃丝和肠中产组胺菌进行筛选和分离鉴定,并对温度、初始pH值、NaCl含量对产组胺菌生长和组胺生成量的影响以及壳低聚糖(COS)对其抑制效果进行了研究。从鲜活细点圆趾蟹鳃条中分离获得1株产组胺菌,经形态学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并命名为Enterobacter aerogenes OP-G2,其组胺生成量为46.96±1.94mg/L(30℃培养48h)。低温(<4℃)和/或高NaCl含量(≥10%)能有效控制E.aerogenes OP-G2菌株的生长和组胺生成量,对菌株组胺生成量的抑制率可高达92%以上。COS浓度≥0.5%时,对E.aerogenes OP-G2菌株抑菌率均在30.58%以上,而当pH 6.0时,1%浓度COS对E.aerogenes OP-G2菌株抑菌率高达47.56%。对细点圆趾蟹组胺生成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细点圆趾蟹是产组胺菌生长及其组胺生成良好的营养来源,20℃下贮藏48h细点圆趾蟹组胺生成量高达179.95mg/kg。在腐败细点圆趾蟹中分离鉴定出1株产组胺菌,经鉴定命名为Enterobacter aerogenes OP2-56,37℃培养48h其组胺生成量达147.61mg/L。进一步分析了贮藏条件、初始pH值和NaCl浓度对接种到新鲜细点圆趾蟹肉与蟹肉汤培养基(OPI)中的E.aerogenes OP2-56菌株生长与组胺生成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冰/冷藏(≤4℃)和高浓度NaCl(≥10%)能有效抑制E.aerogenes OP2-56菌株在细点圆趾蟹肉和OPI培养基中生长和组胺生成,其组胺生成量抑制率高达97%以上。这些结果表明捕捞后细点圆趾蟹快速冷却且储运温度≤4℃或采取≥10%NaCl腌制可有效控制其组胺超标的方法。以10%磷酸叁钠(TSP)浸泡10min联合5.0%鱼精蛋白喷洒处理含菌蟹样品,研究其对10℃贮藏4d的细点圆趾蟹中产组胺菌和组胺形成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与NaCl-无菌水处理组相比,TSP与鱼精蛋白单独和联合处理显着抑制蟹肉中产组胺菌生长及其组胺生成,其中TSP与鱼精蛋白联合处理抑制最为显着,其对产组胺菌生长和组胺生成抑制率分别为37.72%和72.92%,这表明TSP与鱼精蛋白联合处理对蟹肉中产组胺菌生长及其组胺生成抑制具有协同作用。TSP与鱼精蛋白联合处理提高了细点圆趾蟹中总磷含量,总磷最大增加量为106.01mg PO_4~(3-)/100g,但远低于GB 2760-2014所规定的安全限量,表明TSP与鱼精蛋白联合处理可作为抑制蟹肉组胺蓄积的一个安全有效方法。为快速测定海产鱼类组胺含量,建立了一种以硅胶G60为薄层板,丙酮:氨水=95:5为展开剂,上行展开6cm(展开时间≤15min),1.0mol/L NaOH乙醇(80%)溶液和偶氮试剂为显色剂的组胺TLC-图像分析测定方法。结果显示,在100~1200ng/点范围内,组胺平均峰面积与组胺质量的标准工作曲线方程为Y=10.440X+1872.235,相关系数Adj.R~2=0.9987,检出限和定量限为25.84mg/kg和78.31mg/kg,该方法精密度为1.07~2.76%,准确度为1.76~6.22%,回收率为93.78~98.24%。同时,在10×20cm薄层板上可以同时检测10~15个样品量。该方法可适用于普通水产加工企业与地方市场监督部门对高组胺含量鱼类中组胺检测。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细点圆趾蟹下脚料,采用胰蛋白酶水解细点圆趾蟹含肉下脚料制备富含抗氧化肽的酶解物,通过超滤、凝胶层析、半制备型RP-HPLC和UPLC-ESI-TOF-MS/MS对其抗氧化肽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并通过合成多肽对其抗氧化能力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酶解产物中分离纯化鉴定出两个ABTS~+?清除能力较强的肽段,其氨基酸序列分别为Tyr-Glu-Gly(YEG)和Tyr-Glu(YE)。合成肽YEG和YE的分子量分别为367.35u和310.30u,纯度分别为98.52%和98.04%,清除ABTS~+?的IC_(50)值分别为0.456mg/mL和0.184mg/mL,且YE清除ABTS~+?的IC_(50)值比L-还原型谷胱甘肽高出30.30%。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细点圆趾蟹下脚料,采用胰蛋白酶和风味酶分步水解细点园趾蟹下脚料制备鲜味肽,对经超滤与凝胶层析分离获得鲜味组分中游离氨基酸、核苷酸及其关联物和矿物质含量进行分析,从而确定多肽对其呈味特性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采用半制备型RP-HPLC和UPLC-ESI-TOF-MS/MS对鲜味肽结构进行分离纯化与鉴定,通过合成肽验证其呈味特性。结果表明,经超滤和凝胶层析获得组分P3鲜味最高,且多肽(<1kDa)对其鲜味起着主要作用,最终获得两个鲜味较高的肽段,其氨基酸序列分别为Glu-Lue-Ser(ELS)和Trp-Asp-Asp-Met(WDDM),鲜味阈值分别为MSG的1.5和0.85倍;合成肽ELS和WDDM的分子量分别为347.36u和565.59u,纯度分别为97.93%和98.42%,鲜味阈值分别是MSG的2.6和1.1倍,是对应天然肽鲜味阈值的1.7和1.3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加工下脚料论文参考文献
[1].郑敏莉,陈晓梅.巯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对水产品加工下脚料中Pb(Ⅱ)的吸附性能研究[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2].余辉.细点圆趾蟹产组胺菌检测与控制及其加工下脚料利用[D].江南大学.2019
[3].刘良禹,朱慧颖,赵雪,侯虎,李八方.鮟鱇鱼加工下脚料中胶原蛋白和硫酸软骨素综合提取及结构分析[J].食品科技.2018
[4]..我国农业科学家研制出玉米加工高新技术——玉米“下脚料”有了新用处[J].农村科学实验.2018
[5].李丽,刘峰,朱亚珠,冯淑莹,陈小娥.蟹肉罐头加工下脚料甲壳素生产新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2018
[6].王文勇.罗非鱼下脚料加工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D].佛山科学技术学院.2017
[7].李烈柳,唐清明.大米下脚料加工技术二例[J].科学种养.2017
[8].李会伟.莲藕采收加工过程下脚料的资源化利用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9].瞿叶辉,岑小燕,丁利君,黄金,成晓玲.鲮鱼加工下脚料的酶解工艺优化[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6
[10].周晓晴,罗丽娟,黄飞龙,黄赣辉.利用鲫鱼加工下脚料酶解制备ACE抑制肽的工艺优化[J].食品与机械.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