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意向性论文-马娜,张卫,喻承甫,朱键军,江艳平

心理的意向性论文-马娜,张卫,喻承甫,朱键军,江艳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理的意向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初中生,感知学校氛围,基本心理需要,意向性自我调节

心理的意向性论文文献综述

马娜,张卫,喻承甫,朱键军,江艳平[1](2016)在《感知学校氛围与初中生烟酒使用: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效应与意向性自我调节的调节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烟酒使用既损害青少年的认知功能和身体机能,还可能引发青少年抑郁、违法犯罪以及自杀等心理行为问题,目前青少年烟酒使用已成为全球性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青少年烟酒使用率逐年上升,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对于初中生而言,学校是仅次于家庭的重要微观生态系统,成为青少年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然而尽管部分初中生吸烟、饮酒发生在学校,但目前较少有研究考察学校氛围是否会影响以及怎样影响初中生的烟酒使用。目的;依据生态系统理论、阶段—环境匹配理论,提出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考察基本心理需要在初中生感知学校氛围与其烟酒使用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意向性自我调节的调节。方法:采用感知学校氛围问卷、基本心理需要量表、意向性自我调节问卷和烟酒使用问卷对1387名初中生进行调查。结果: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后,①感知学校氛围与烟酒使用显着负相关。②基本心理需要显着完全中介感知学校氛围与烟酒使用的关系。③感知学校氛围通过基本心理需要影响烟酒使用的中介路径受初中生意向性自我调节的调节,即这一中介路径在意向性自我调节高的初中生群体中比在低意向性自我调节的初中生群体中更强。结论:积极的学校氛围是初中生烟酒使用的重要保护性因子,而基本心理需要是其重要的内在中介机制,且这一机制受意向性自我调节的调节。(本文来源于《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6-10-14)

王斌,李智睿,李梅[2](2015)在《现象学心理学视角下独特意向性的心理本质观》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象学心理学是一种经验的心理学取向,它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反对自然主义和二元论,坚持以生活世界为出发点,坚持心理现象的意向性本质。意向性就是指意识活动总是指向某个对象,它体现在心理的意向性、心理与外部世界的一致性以及意向性关联是一种意义关联叁个方面。同时,意向性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价值,应引起各流派的重视。(本文来源于《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冯艳霞[3](2014)在《心理因果性与意向性——兼评丹尼特与金在权的争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因果性的存在性及其本质在当代心灵哲学的讨论中占据突出的地位,这也是笛卡尔的二元论为我们遗留的问题。在笛卡尔的理论框架下,这一问题实质上是我们如何理解"非物质"的心灵与其身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心灵哲学发展至今,心理因果性问题仍然是心身问题讨论的核心。(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14年03期)

维之[4](2013)在《论意向性的心理地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意向性问题的争论多有概念岐义的原因。心理概念乃是对感觉、思维、情绪、意志、性格、能力等各种主观现象的总称。我们通过对概念来源、无意识心理、突现论和现象概念策略的分析,阐示了主观现象的存在与根据问题,论证了一切心理活动都不能脱离主观现象的显现与变化而进行。关于意向性概念,历史上有布伦塔诺和胡塞尔的不同定义,其完整的含义应是:心理的感觉内容通过其意义指向觉知到的外部对象事物。鉴于意向性属于心理的意向范畴,其之指向对象并非实指而是意指,意指得以知道对象而进行,所以它是有知的心性,而不能是单纯的指向性或关于性。再通过时盲视现象和意向性之形成问题的分析又表明,意向性实为一种整体觉知效应,它依存觉知而表现,并且不存在独有意向性而无觉知的主观现象;"知"(觉知)才是一切主观心理现象性命攸关的共性,当为心理之本质。意向性也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特性,它的跨界指向作用赋予心理以超越主观界域的功能而成为认识客观事物的重要条件;同时它也还是许多其他心理活动的重要因素;但它在心理中则是处于一个次于觉知特性的地位。(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石敏敏[5](2009)在《哲学心理主义和维特根斯坦的“意向性”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的近代经验主义传统演变成现代实证主义之后,开始以一种貌似科学的态度寻求关于哲学的重新界定,试图清除哲学的形而上学幻想。但是,在实证主义哲学的背后,形而上学却转换成了心理主义哲学的新形态。这就是说,在实证主义传统中,形而上学不是终结了,而是有了新的形式。后期维特根斯坦一反他早期的实证主义态度,既反驳罗素的物理主义的心理哲学,又深入地批评了休谟、马赫和他自己的早期心理哲学主张,即将“心理”基本本体论化、神秘主义化的倾向。心理哲学构成了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基本主题。在对心理主义哲学的批评中,我们还可以看到维特根斯坦与现象学的相互呼应关系。可以说,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体现了英国经验主义传统与欧洲大陆唯理主义传统的合流。(本文来源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期刊2009年00期)

高杨[6](2009)在《从语言的意向性到心理的意向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塞尔在继承了其师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基础之上,并对言语行为理论做出了系统的论述。塞尔发现言语行为中包含个人的心理因素,每做出一个特定的言语行为总是要表达人心中的特定的意向。塞尔认为言语行为中所包含的意向性并不是内在于语言当中的,而是心理的意向性派生出来的。塞尔通过分析心理的意向性的作用于语言的过程后得出结论,在逻辑上心理的意向性是语言中的意向性的基础。本文的主要目的是要理清塞尔从言语行为理论转变到意向性理论的这一过程,并评价这一转变的理论意义。本文的主要内容共六部分,第一部分:塞尔的意向性问题。主要介绍塞尔对意向性的定义和塞尔对意向性结构性要素的分析,并对其做出评价。第二部分:言语行为理论中的意向性。主要介绍塞尔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从言语行为理论进展到意向性的理论。第叁部分:心理的意向性是言语行为中的意向性的基础。分析单个意向性是如何赋予语言以意义的。第四部分:意向性背景。意向性不是单个起作用的,而是通过多个意向性组成的网络和前意向性的背景起作用。第五部分:意向性的最终归属。分析塞尔的生物自然主义观点,得出结论意向性作为精神现象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通生物现象。第六部分:对塞尔意向性理论的评价。(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9-06-01)

王湘南[7](2006)在《意向性问题与心理结构观评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是意向性还是意识性或觉知,心理之结构是一元的还是二元的,这乃是至今尚且含糊的重大基本理论问题。本文将此分歧明朗化,并具体分析作为意向性理论之基础的心理二元结构观的种种问题,辩护了心理一元结构观和觉知特性。(本文来源于《重庆社会科学》期刊2006年12期)

唐平[8](2006)在《青少年异常心理的意向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青少年异常心理威胁青少年心理健康,在现代心理学、心理哲学的视野内探讨青少年异常心理的病因病机问题。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hilosophy和Psychology1990-01/2005-12期间有关青少年异常心理病因、病机的相关文献,检索词“Teen-agers,abnormalmind,intentionality”,并限定文章语言为English。手工检索《中国临床康复》《医学与哲学》和《哲学研究》等杂志1999-01/2005-12期间的相关文献,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青少年、异常心理、意向性,病理机制”。研究对象为12~25岁的青少年。资料选择:选择关于青少年异常心理病因、病机和意向性方面的文献进行初审,删除关于青少年异常心理病理机制生物因素和遗传因素方面的研究,然后查找余下的文献全文,进一步判断是否为哲学文化病因学内容。纳入标准:①哲学文化病因学,尤其是关于青少年异常心理病理机制的哲学式讨论和文化因素的逻辑论证。②价值和意义,心理现象(包括异常心理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现象即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排除标准:明显的关于青少年异常心理病理机制生物与遗传因素的研究。质量评价主要考察资料的真实性,逻辑论证是否严密和前后一贯性。资料提炼:共检索28篇关于青少年异常心理病因、病机和意向性方面的研究文献,6篇关于哲学文化病因学研究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22篇文献中,8篇是纯哲学式的“意向性”研究,14篇是生物病因学机制研究。资料综合:青少年异常心理病因病机的哲学本质是:青少年异常心理临床表现最本质的特征还是青少年异常心理患者个体的内在体验,它是内在的、质的和主观的;青少年异常心理的病因是异常心理患者在实在的内容上没有随活动种类的变化而变化,而且,在变化中没有统一性,或者说是青少年异常心理患者的异常心理现象与歪曲的对象相关联的结果;青少年异常心理的病理机制是心理的表现能力和对世界的因果关系以某种系统的方式协调一致的结果。结论:现代心理哲学的意向性理论揭示了青少年异常心理的哲学本质是异常心理患者在不合理信念和愿望的基础上所采取的一种特殊的(异常)态度对待他自己的经验,在意识内容与实在所指对象上是完全没有统一性的无意义活动。(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康复》期刊2006年22期)

刘高岑[9](2005)在《心理意向:实在的还是工具的——当代心智哲学关于心理意向性的两种代表性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心理意向性论题最早由奥地利哲学家、心理学家布伦塔诺(F.B lentano)引入现代哲学。20世纪前半期的意向性研究主要在现象学传统中展开。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语言哲学的逻辑演进,以及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心理意向性则成为当代(本文来源于《哲学动态》期刊2005年11期)

刘高岑[10](2004)在《语言哲学的心理意向性理论及其哲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哲学关于心理意向性的研究始于布伦塔诺。而其最新研究成果则是语言哲学传统所建立的意向性理论。文章概括论述了语言哲学意向性理论的基本内容 ,然后从指称、意义、真理、知识和科学等方面探讨了其对开拓哲学研究新局面的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辩证法》期刊2004年04期)

心理的意向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现象学心理学是一种经验的心理学取向,它以现象学为理论基础,反对自然主义和二元论,坚持以生活世界为出发点,坚持心理现象的意向性本质。意向性就是指意识活动总是指向某个对象,它体现在心理的意向性、心理与外部世界的一致性以及意向性关联是一种意义关联叁个方面。同时,意向性具有一定的心理学价值,应引起各流派的重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理的意向性论文参考文献

[1].马娜,张卫,喻承甫,朱键军,江艳平.感知学校氛围与初中生烟酒使用:基本心理需要的中介效应与意向性自我调节的调节效应[C].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6

[2].王斌,李智睿,李梅.现象学心理学视角下独特意向性的心理本质观[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

[3].冯艳霞.心理因果性与意向性——兼评丹尼特与金在权的争论[J].哲学动态.2014

[4].维之.论意向性的心理地位[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5].石敏敏.哲学心理主义和维特根斯坦的“意向性”理论[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2009

[6].高杨.从语言的意向性到心理的意向性[D].吉林大学.2009

[7].王湘南.意向性问题与心理结构观评析[J].重庆社会科学.2006

[8].唐平.青少年异常心理的意向性问题[J].中国临床康复.2006

[9].刘高岑.心理意向:实在的还是工具的——当代心智哲学关于心理意向性的两种代表性理论[J].哲学动态.2005

[10].刘高岑.语言哲学的心理意向性理论及其哲学意义[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

标签:;  ;  ;  ;  

心理的意向性论文-马娜,张卫,喻承甫,朱键军,江艳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