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亚临床排斥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肾移植,亚临床,排斥反应,血清
亚临床排斥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明君[1](2015)在《肾移植术后亚临床排斥反应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水平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肾移植术后亚临床排斥反应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变化情况,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将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1月-2013年6月接诊的肾移植术后亚临床排斥反应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同期接诊的无排斥反应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皆采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并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白细胞介素IL-6、IL-8、IL-10水平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肾移植术后亚临床排斥反应患者体内血清白细胞介素水平会明显升高,这可能与患者组织细胞炎症反应有关,为此临床需加强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外医学研究》期刊2015年15期)
C.Krieghoff,M.J.Barten,L.Hildebrand,M.Grothoff,L.Lehmkuhl[2](2014)在《心脏MRI与心内膜活检术对心脏移植术后亚临床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目的与心内膜活检术(EMB)对比评价多序列心脏MR成像(CMR)对亚临床心脏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1.5 T MR设备对73例病人[男58例,平均年(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4年06期)
徐东升[3](2012)在《肾移植术后亚临床排斥反应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水平变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出现亚临床排斥反应的患者血清内白细胞介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对2009年3月~2012年2月我院收治的肾移植手术后出现亚临床排斥反应28例、无排斥反应30例患者进行本次实验。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白细胞介素IL-2、IL-6、IL-8、IL-10水平,对比有无差异。结果:排斥反应组患者出现排斥反应时,IL-6、IL-8、IL-10均高于无反应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肾移植术后出现亚临床排斥反应的患者有血清白细胞介素升高的表现,提示可能与组织细胞炎症有关。(本文来源于《求医问药(下半月)》期刊2012年10期)
张彦选,曲青山,王振璞,于立新,付绍杰[4](2010)在《早期治疗亚临床排斥反应对移植肾的长期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亚临床排斥反应对移植肾的长期影响。方法以临床症状、肾功能和移植肾彩超为诊断依据,选择术后3个月内经过亚临床排斥反应后发生排斥反应的患者30例(排斥组);以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无临床症状、肾功能正常的发生过亚临床排斥反应的患者30例(亚排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和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逆转排斥反应,随访观察两组人/肾存活率和肾功能正常率。结果经过3年的随访,两组患者的人/肾存活率均为100%,亚排组肾功能正常率高于排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诊断和治疗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能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和肾功能正常率。(本文来源于《广东医学》期刊2010年12期)
陈远林,秦立新,张仁生,唐亚梅,钱文生[5](2009)在《肾移植亚临床排斥反应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肾移植后具有典型临床表现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越来越少,但是受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过程中,无明显临床症状,血肌肝上升不明显甚至正常的亚临床排斥反应现象频繁发生。目的:观察肾移植后亚临床排斥反应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6,8,10水平变化和C-反应蛋白变化及相互关系。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实验,于2006-06/2007-10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完成。对象: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68例,男51例,女17例,年龄21~60岁。随访时间至少1年。正常对照人群20名。方法: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免疫生化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移植肾病理活检,将随访68例患者分为亚临床排斥组和无排斥组,观察无排斥组和亚临床排斥组干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主要观察指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6,8,10水平,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和IMMAGE全自动免仪疫分析仪检测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肾移植后,随访期患者白细胞介素2,6,8,10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发生亚临床排斥反应时,白细胞介素6,8,10显着高于未发生排斥组(P<0.01)。干预治疗后,白细胞介素2,6,8逐渐降低,呈规律性的降至基础水平,白细胞介素6,8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92,P<0.01;r=0.85,P<0.01)。白细胞介素10在发生排斥时激剧上升,然后下降,甚至出现一过性低于基础水平,干预治疗有效后逐渐上升至基础水平。结论:①肾移植后肾功能恢复正常者其免疫功能仍有异常。②白细胞介素2在亚临床排斥反应发生和抗排干预治疗时变化不明显。③白细胞介素6,8在肾移植亚临床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中与组织细胞的炎症损伤有关。④白细胞介素10在亚临床排斥反应发生和抗排干预治疗中反应敏感。(本文来源于《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期刊2009年44期)
韦星,蔡明,石炳毅,李州利,詹胜利[6](2009)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与亚临床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2、IL-6、IL-8、IL-10)表达与亚临床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15例亚临床排斥反应患者(亚临床排斥反应组)血清细胞因子,并与23例无排斥(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09-17)
韦星,蔡明,石炳毅,李州利,詹胜利[7](2009)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与亚临床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2、IL-6、IL-8、IL-10)表达与亚临床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检测15例亚临床排斥反应患者(亚临床排斥反应组)血清细胞因子,并与23例无排斥反应患者(无排斥反应组)和2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后4个月肾移植患者血清IL-2、IL-6、IL-8、IL-10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IL-6、IL-8、IL-10与正常对照组和无排斥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亚临床排斥反应组干预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明显降低,均达到正常值,其中IL-6、IL-8、IL-10与干预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后IL-10与IL-6、IL-8的动态检测,对于及早发现亚临床排斥反应和干预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期刊2009年05期)
陈远林[8](2008)在《肾移植亚临床排斥反应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及干预治疗对其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肾移植术后亚临床排斥反应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2、IL-6、IL-8、IL-10水平变化和其它免疫学指标的变化及相互关系,以探讨细胞因子在肾移植术后随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对68例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患者进行至少1年的随访。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免疫生化指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移植肾病理活检,将随访患者分为亚临床排斥组和无排斥组,观察无排斥组和亚临床排斥组干预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及免疫学指标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血清细胞因子:IL-2、IL-6、IL-8、IL-10;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和IMMAGE全自动免仪疫分析仪检测其它免疫学相关指标:IgA、IgG、IgM、C_3、C_4、和C—反应蛋白(CRP)。结果肾移植术后随访期IL-2、IL-6、IL-8、IL-10结果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发生亚临床排斥反应时,排斥组IL-6、IL-8、IL-10与CRP显着高于无排斥组(P<0.01),C_3显着低于无排斥组(P<0.01)。干预治疗后IL-2、IL-6、IL-8逐渐降低,呈规律的降至基础水平;CRP降至正常水平:IL-6、IL-8与CRP水平呈明显正相关(r=0.92,P<0.01;r=0.85,P<0.01);而IL-10,发生排斥时激剧上升,然后下降,甚至出现一过性低于基础水平,干预治疗有效后逐渐上升至基础水平。结论1.肾移植术后患者血清中IL-2、IL-6、IL-8、IL-10长时间高于正常水平,提示肾功能恢复正常者其免疫功能仍有异常。2.IL-2在亚临床排斥反应发生和抗排干预治疗时变化不明显,因此该指标无助于亚临床排斥反应早期预测和疗效观察。3.IL-6、IL-8在亚临床排斥反应发生和对干预治疗的反应较敏感,与CRP水平正相关,提示IL-6、IL-8在肾移植亚临床排斥反应的发生、发展中与组织细胞的炎症损伤有关。4.IL-10在亚临床排斥反应发生和抗排干预治疗中反应敏感,提示在细胞因子网络平衡中起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08-05-01)
曾京华,于立新,罗汉宏,王晓春,王鑫[9](2006)在《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早期诊治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对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进行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术后3个月无临床症状、肾功能正常的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96例(男54例,女42例),平均年龄为37.5岁(17~58岁),以彩色多普勒检查结果为诊断依据,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亚临床排斥组),异常组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和调整免疫抑制剂的剂量,随访观察两组移植肾的存活率。结果经过3年的随访,两组病人移植肾的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性。结论早期诊断和治疗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对提高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5期)
韩志军,祝青国,仇宇,赵亚昆,于永[10](2005)在《大鼠肾移植亚临床急性排斥反应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大鼠异体肾移植模型,研究肾移植中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与亚临床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实验分为5组,第1~4组为异品系移植组(SDtoWistar);第5组为同品系移植组(WistartoWistar)作为对照组,观察第1、2、3、5组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第4、5组手术前后T细胞亚群。结果异品系移植组(SD→Wistar)大鼠肾移植亚临床急性排斥反应于术后3、4d出现;CD4/CD8比值于术后第2天显着增高,同品系移植组(WistartoWistar)术后,CD4/CD8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未出现排斥反应。结论肾移植术后T细胞亚群中CD4/CD8比值的变化比病理改变提前出现1、2d,可作为监测异体肾移植亚临床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学杂志》期刊2005年08期)
亚临床排斥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摘要目的与心内膜活检术(EMB)对比评价多序列心脏MR成像(CMR)对亚临床心脏异种移植排斥反应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1.5 T MR设备对73例病人[男58例,平均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亚临床排斥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明君.肾移植术后亚临床排斥反应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水平变化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
[2].C.Krieghoff,M.J.Barten,L.Hildebrand,M.Grothoff,L.Lehmkuhl.心脏MRI与心内膜活检术对心脏移植术后亚临床急性细胞性排斥反应的对比研究[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4
[3].徐东升.肾移植术后亚临床排斥反应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水平变化分析[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
[4].张彦选,曲青山,王振璞,于立新,付绍杰.早期治疗亚临床排斥反应对移植肾的长期影响[J].广东医学.2010
[5].陈远林,秦立新,张仁生,唐亚梅,钱文生.肾移植亚临床排斥反应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及干预[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
[6].韦星,蔡明,石炳毅,李州利,詹胜利.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与亚临床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研究[C].第十六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7].韦星,蔡明,石炳毅,李州利,詹胜利.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血清细胞因子与亚临床排斥反应的相关性研究[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09
[8].陈远林.肾移植亚临床排斥反应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及干预治疗对其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8
[9].曾京华,于立新,罗汉宏,王晓春,王鑫.移植肾亚临床排斥反应早期诊治的临床意义[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6
[10].韩志军,祝青国,仇宇,赵亚昆,于永.大鼠肾移植亚临床急性排斥反应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其意义[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