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汉语情态动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制图理论,认识情态,真值情态,句法语义
汉语情态动词论文文献综述
于浩鹏,何晓炜[1](2019)在《制图理论框架下汉语认识和真值情态动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制图理论框架下探讨汉语认识和真值情态动词语义特征和句法表现的映射关系。本研究发现汉语表达"可能性""盖然性"的情态动词"可能"和"应该"既是认识情态(Epistemic Modal),也是真值情态(Alethic Modal)。根据制图理论(Cinque 1999,2006),前者位于标句词短语层,后者位于时制短语层。认识情态动词结构可分析为话题结构,句首名词是情态动词后接小句主语或宾语移位形成的话题。真值情态动词结构中的句首名词是位于时制短语指示语位置的主语。制图理论能够使我们更有效地探究情态动词语义特征与句法位置的映射关系。(本文来源于《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王红卫[2](2019)在《汉语能力义情态动词的多功能性研究:语义地图和语法化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情态动词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它的多功能性。近年来一些语言类型学框架的情态研究采用语义地图的方法来表征这种多功能性,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以往所构建的语义地图大都是定性的语义地图,这种语义地图的主要缺点是没有反映出各意义或功能之间的权重。本文采用融合了定性和定量信息的二维动态的语义地图模型,来构建汉语能力义情态动词的语义地图。这种语义地图相对于传统的语义地图一是增加了频次的信息,二是增加了环境的信息。因此,它有助于加深对情态范畴的认识。(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巍[3](2019)在《英语母语者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二语习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情态”是人类自然语言普遍存在的范畴之一,情态问题也是语言学、逻辑学乃至哲学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情态动词是情态表达的重要手段,情态动词的习得同样是情态习得的关键。汉语情态动词的本体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硕,且在近年来仍被学界持续关注,研究的时空视角不断扩大,新的成果不断问世。相对而言,汉语情态动词的二语习得研究进展缓慢,研究模式较固化,研究方法和视角几乎千篇一律,难以挖掘到情态二语习得的深层问题。本文选取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典型成员“可能、能、会、要、应该”和英语母语学习者作为考察对象,全面考察了该类情态动词的本体特点,继而在广泛调查的量化分析和深度访谈基础上,选取典型学习者进行多重个案的质化历时跟踪研究。基于互动论框架深入讨论了初、高级学习者对相关情态动词的习得情况,包括习得途径、速率、顺序、难度、过程、母语迁移等重要问题的分析讨论,揭示了该类情态动词二语习得的基本规律,较为精细地勾勒了学习者二语发展的历时图景。同时,为汉语二语互动习得研究做出了有益的尝试。本文共由八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本部分主要说明了选题缘起,回顾了中外学术史上的情态及情态习得研究概况,指出了汉语情态动词本体研究和习得研究的不足,显示了学术空白;同时,对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等问题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本章主要对“情态”本身的定义及分类进行了介绍,论述了汉语情态动词在情态表达手段中的重要地位及情态动词与情态表达之间的关系;对本文的重要概念“可能”从“可能性”、“可能世界”及广、狭义等角度进行了界定,指出本文所讨论的“可能”包括“可能性”与“必然性”两个构成要素,并对可能类情态动词的情态表达类型进行了归属性辨析和总结,认为应隶属于可能认识情态表达。第叁章,本章主要对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进行本体考察。根据情态动词的一般语法特征、词频统计、认知语言学家族相似性理论等确定了可能类情态动词的五个基本成员“可能、能、会、要、应该”,并考察了其语义历时发展过程;在现代汉语共时层面考察了其句法、语义、语用、篇章特点及其情态表达的下位分类问题;通过汉英对比,揭示了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在情态否定、连用、语用、可能性表达维向分工等方面的显着特点,分析了汉英情态表达的认知特点和语言思维特征。第四章,本章主要介绍互动论。首先,厘清了“互动”的定义,强调包括人际互动和认知互动两个层面,介绍了二语习得领域内互动理论的提出、发展及与社会文化理论的融合;其次,就互动论的核心思想“意义协商”理论进行了必要的介绍;最后,考察了英语和汉语二语习得领域内的互动习得研究,指出汉语二语互动习得研究尚处在理论介绍的初级阶段。第五章,本章主要通过语料库统计分析、问卷调查、口语语料收集等途径对英语母语者汉语情态动词使用和习得情况进行大量调查。调查发现:学习者普遍存在的偏误主要有遗漏、误加、错用等,在日常交际口语表达中存在着对“可能”的过度产出现象,在书面表达中多数学习者可以做到情态动词的正确使用,但基本囿于文体需要,情态类型表达较单一;同时,由于多数汉语教材对情态动词项目的安排存在输入不足问题,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与教师或同伴互动解决的学习策略;根据学习者习得现状的总体分析、情态动词自身的语言学特性(复杂性和抽象性)及互动促学的教学实践需求等,最后论述了汉语情态动词互动习得研究的适切性问题。第六章,本章主要在意义协商视域内针对初级学习者的情态动词互动习得进行多重个案考察,选取4位代表性学习者进行了为期40周的跟踪调查,获得转写语料约63000字。首先,基于Marlos的“观念空间”理论分析了情态动词交际困难及由此导致的互动协商概况;其次,在意义协商框架内考察分析了个体情态动词的互动习得情况,指出不同情态动词的协商类型分布特点和协商起点及重点,揭示了学习者对不同情态动词的习得途径、顺序、难度、固化现象及习得过程,结合学习者口语产出测量了其习得效果。第七章,本章主要在动态评估框架内考察高级学习者互动习得情况,选取6位代表性学习者进行人均24次、共计144人次的互动跟踪,全程为期2年,获得转写语料近40万字。首先,分析了高级学习者在交际信息类型、话题控制等方面呈现出的会话特点,指出了动态评估的调节性学习历程(MLE)思想对高级学习者互动习得考察的可操作性;其次,分别讨论了高级学习者对不同情态动词的调节性学习历程,考察了不同情态动词的学习者语言能力诊断、最近发展区创建、调节策略类型分布、学习者反馈、母语迁移、情态范畴概念认知转变、私语、自动化浮现等动态评估核心问题,例证了学习者在习得后期口语语篇情态表达的多样性,全方位勾勒并展示了学习者二语发展图景。第八章,本章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对习得研究形成了初步考察结论,总结了英语母语者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二语习得的基本历程和二语发展规律,对汉语二语互动习得研究做出了探索性尝试;同时,指出了本文研究在考察范围、层面、学习者性别、年龄等因素造成的习得差异等方面的不足,并对今后研究进行了规划性展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穆涌[4](2019)在《汉语道义情态动词“许”的语法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表达道义情态的"许",在汉语史上经历了两个语法化阶段的演变。"许"在上古汉语中是一个实义动词,表"答应/同意"义。西汉至魏晋时期,"许"发生了第一次语法化,演变出"允让"义,成为一个使役动词。唐代以后,"许"开始第二次语法化进程,演变出"许可"义,成为一个情态动词,触发其语法化的机制是句子主语的经常性省略和论元的位移。(本文来源于《当代语言学》期刊2019年02期)
余素勤[5](2018)在《先秦汉语情态动词“能”“得”的语义功能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能""得"是先秦汉语中常见的表"可能"的情态动词,二者在语境分布上有交叉,也有对立。语境分布取决于语义。表示动力情态的"能"隐含主体致使VP事件实现这一过程,而动力情态"得"排斥此隐含义。这就决定了"能"常常与指称典型及物事件的VP搭配,"得"后VP事件常常是无施动性的非自主事件。动力情态的差异导致了二者道义情态的差异,"能"常常以"道德情理"作为道义源;"得"常常以"法律礼仪"等社会规则作为道义源。(本文来源于《通化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7期)
余素勤[6](2018)在《两汉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功能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先秦汉语的情态动词"能"多数指向主体的恒定能力,指向VP事件能性的需要出现在有标记的语境中。并且,主体主语多数指人。两汉汉语中,带身体官能主语(或状语)的"能"增多,这类有标记的"能"指向主体恒定能力,无标记的"能"指向VP事件能性。另外,指人主语的比例也较之先秦汉语有所减少。(本文来源于《枣庄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王欣[7](2018)在《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连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先对情态动词进行界定及分类,确定本文研究的情态动词成员,探讨认识情态动词、道义情态动词、动力情态动词之间及其内部连用时的顺序规律,进一步揭示影响其连用顺序的因素。全文结构如下: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以及研究意义,交待了国内外关于情态系统、情态动词以及情态动词连用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做了介绍。第二章确立了本文所研究的情态动词的界定标准,划定了本文拟研究的26个情态动词。根据语义特征和语用意义将情态动词分为必然、盖然、可能、必要、义务、许可、能力、意愿、勇气等九小类,对26个情态动词进行义项分析并将其归纳到以上九类情态动词中。第叁章通过对九小类情态动词的排列组合及相应语料的统计和分析,归纳出认识、道义、动力情态动词各内部小类两两连用及多项连用时的倾向性规则:[必然]、[盖然]、[可能]、[必要]、[义务]及[意愿]的内部成员可以连用,[必然]>[盖然]>[可能]、[必要]>[义务]、[必要]>[许可]、[意愿]>[能力],认识、道义、动力情态动词各自内部小类都不能组成叁项及叁项以上的多项连用。第四章主要探究了现代汉语认识情态动词、道义情态动词和动力情态动词之间的连用关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必然]>[盖然]>[可能]>[必要]>[义务]>[许可]>[意愿]>[能力]>[勇气]的一般连用顺序,但并非任意选择其中几类情态动词按照以上顺序排列都可以构成连用组合,据此分类举例并探求原因。第五章针对前文研究所得出的连用规律做出解释,认为影响情态动词连用顺序的因素涉及语义、句法、语用、语音、认知等几个方面,具体包括辖域、语义、音节、凸显、主观性和信息量等因素。第六章为结论部分,主要对全文做出总结和归纳,最后指出本文研究中的不足之处。(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8-04-01)
李英,陈春红[8](2018)在《对外汉语学习词典情态动词释义模式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释义信息项与释义句法结构两大方面对英语、汉语外向型词典情态动词的释义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汉语词典主要利用短语结构与语词来解释词义,词义信息以概念意义为主;英语词典则利用比较复杂的短语与从句来解释词义,词义信息丰富,主要包括语义信息与语用信息,"使用情景"是英语词典独有的释义信息项。文章认为,汉语词典的释义应避免以词释词,多使用短语结构突出词语的语用信息特别是使用情景。(本文来源于《国际汉语》期刊2018年00期)
吴芸莉[9](2018)在《现代汉语认识情态动词的连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也许是受西方情态研究的影响,汉语学界有人认为汉语的同类情态词也都有"可能性""必然性"梯度上的差别,这种认识无法解释为何汉语同类情态词存在大量的连用现象,而且它们既不是语义上的重复,也没有梯度上的矛盾。本文从维向的角度解释认识情态动词的连用现象。认识情态可细分为四个维向:"单纯标示对命题真值的确信度(一定、应该、可能)"、"凸显命题的程度性结果(得)"、"根据经验判断命题(会)"、"根据变化趋势判断命题(要)"。文章提出"只有维向差异的情态动词才能连用"的假设,根据这条假设,我们预测认识情态动词连用的可能组合。语料库中的连用实际情况,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测。(本文来源于《汉语学习》期刊2018年01期)
王飞华,成美玲[10](2017)在《汉韩情态表达对比及对韩汉语情态动词教学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理论梳理可以发现,关于情态或双语情态对比的研究比较多,但关于韩汉语情态动词对比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关于韩汉语情态动词对比及对外汉语教学探讨的内容则更少,并且主要集中在硕士论文的层面,理论深度不足。(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7年11期)
汉语情态动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情态动词的一个显着特征就是它的多功能性。近年来一些语言类型学框架的情态研究采用语义地图的方法来表征这种多功能性,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以往所构建的语义地图大都是定性的语义地图,这种语义地图的主要缺点是没有反映出各意义或功能之间的权重。本文采用融合了定性和定量信息的二维动态的语义地图模型,来构建汉语能力义情态动词的语义地图。这种语义地图相对于传统的语义地图一是增加了频次的信息,二是增加了环境的信息。因此,它有助于加深对情态范畴的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汉语情态动词论文参考文献
[1].于浩鹏,何晓炜.制图理论框架下汉语认识和真值情态动词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
[2].王红卫.汉语能力义情态动词的多功能性研究:语义地图和语法化的视角[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9
[3].张巍.英语母语者汉语可能类情态动词二语习得研究[D].吉林大学.2019
[4].穆涌.汉语道义情态动词“许”的语法化[J].当代语言学.2019
[5].余素勤.先秦汉语情态动词“能”“得”的语义功能对比[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8
[6].余素勤.两汉汉语情态动词“能”的功能变化[J].枣庄学院学报.2018
[7].王欣.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连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8
[8].李英,陈春红.对外汉语学习词典情态动词释义模式的对比研究[J].国际汉语.2018
[9].吴芸莉.现代汉语认识情态动词的连用[J].汉语学习.2018
[10].王飞华,成美玲.汉韩情态表达对比及对韩汉语情态动词教学研究综述[J].中国民族博览.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