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晚秋刈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苜蓿,晚秋刈割,不同秋眠类型,可溶性糖
晚秋刈割论文文献综述
刘磊,陈立波,李志勇,师文贵,李鸿雁[1](2010)在《晚秋刈割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种不同秋眠类型9个苜蓿品种进行晚秋的最后1次刈割试验,研究不同刈割时间对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设计的刈割情况下,从9月10日,3个不同秋眠类型的苜蓿地下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在11月5日或11月20日,都达到刈割峰值,然后开始下降,一直到翌年5月份返青达到最低点。其中高度秋眠类型苜蓿的变化幅度最大。由于可溶性糖在翌年5月份达到最小值,所以研究认为可溶性糖对于苜蓿返青是必需物质;由于高度秋眠类型苜蓿的低抗寒性(越冬率),研究认为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多少与苜蓿抗寒性没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0-09-11)
刘磊,陈立波,李志勇,王美珍,常书娟[2](2009)在《晚秋刈割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丙二醛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种不同秋眠类型9个苜蓿品种进行晚秋的最后一次刈割试验,研究不同刈割时间对苜蓿根系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月10日刈割的不同秋眠类型的苜蓿根系丙二醛含量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9月20日、9月30日和10月10日刈割的苜蓿根系丙二醛含量都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都在翌年3月下旬达到最大值;对照中,不同刈割时间苜蓿根系丙二醛含量分别在10月20日和翌年3月下旬达到最大值,说明在10月20日左右,晚秋温度的变化对于苜蓿的伤害相对较大,同时在翌年返青时,丙二醛含量增加,可能与苜蓿返青存在一定的关系。(本文来源于《草业与畜牧》期刊2009年08期)
陈立波,刘磊,李志勇,王美珍,陈双燕[3](2009)在《晚秋刈割时间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POD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叁种不同秋眠类型的9个苜蓿品种进行晚秋刈割试验,研究不同刈割时间对苜蓿根系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度秋眠类型苜蓿POD活性较高度秋眠类型苜蓿变化平稳,变化幅度较小,表明低度秋眠类型苜蓿对于北方温度变化具适应性及更好的抗寒性;高度秋眠类型苜蓿POD活性变化剧烈,表明高度秋眠类型苜蓿对晚秋温度的变化更加敏感;中度秋眠类型苜蓿POD活性的变化幅度介于低度和高度秋眠类型之间,但其变化趋势更接近低度秋眠类型,说明中度秋眠类型苜蓿在抗寒性方面更接近于低度秋眠类型。(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09年03期)
刘磊[4](2007)在《晚秋刈割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抗寒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试验选取3个不同秋眠类型9个不同秋眠级苜蓿为材料进行晚秋刈割试验,选用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为评价指标,研究不同刈割时间对苜蓿抗寒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地上部中度和高度秋眠类型苜蓿相对于低度秋眠类型的苜蓿在晚秋的气候变化上更加敏感。低度秋眠类型苜蓿游离脯氨酸含量一直处于比较平稳的变化水平,与苜蓿抗寒性显着相关。2、3种秋眠类型苜蓿地上可溶性蛋白质在9月20日均出现了一个低谷,是一个储存-供给的转变时期;可溶性蛋白质对于苜蓿返青是必需物质,同时与苜蓿抗寒性高度相关。3、可溶性糖的变化与可溶性蛋白质相似,但与苜蓿抗寒性没有显着相关。4、低度秋眠类型苜蓿地上部的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直维持较高的活性;地上部相对于根系对晚秋气候变化更加敏感。中度和高度秋眠类型苜蓿相对于低度秋眠类型在晚秋气候的变化更加敏感。低度秋眠类型苜蓿地上部中丙二醛(MDA)含量一直维持平稳的水平,与苜蓿返青存在一定的关系。5、霜前20天是苜蓿根系储存→供给转折的关键时期;11月上旬是苜蓿抗寒的关键时期。6、晚秋不同刈割时期对苜蓿的越冬率及第二年返青影响很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07-06-01)
刘磊,陈立波[5](2007)在《晚秋刈割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3种不同秋眠类型9个苜蓿品种进行晚秋的最后1次刈割试验,研究不同刈割时间对苜蓿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月10日刈割的苜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波动比较大,其余时间其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11月5 日达到峰值后开始下降。此时,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显着差别(p<0.05)。经相关性分析,在9月20 日刈割的苜蓿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与苜蓿的越冬率高度相关。同时研究还发现,可溶性蛋白质是苜蓿返青必需所需的物质与能量。(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2007年会暨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04-01)
刘磊,陈立波,田占标,卫智军[6](2007)在《晚秋刈割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叁种不同秋眠类型9个苜蓿品种进行晚秋的最后1次刈割试验,研究不同刈割时间对苜蓿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日期刈割的不同秋眠类型的苜蓿,其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在11月20日达到峰值,但在此时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没有显着差别,此后游离脯氨酸含量开始下降,到翌年苜蓿开始返青时再次上升,低秋眠类型苜蓿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显着地高于高秋眠类型苜蓿。(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地学报》期刊2007年02期)
李国良,刘香萍,杜广明,崔国文[7](2006)在《晚秋刈割对苜蓿抗寒性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国内外5个不同苜蓿品种为试验材料,以秋季刈割1次为对照组,刈割两次为试验组。通过人工控温试验和大田试验以人工冷冻胁迫后各再生长指标为衡量指标,比较两组抗寒性能的差异。结果表明,晚秋刈割明显削弱了各品种的抗寒性能。(本文来源于《当代畜牧》期刊2006年12期)
刘香萍,李国良,崔国文[8](2004)在《紫花苜蓿抗寒性差异评价及晚秋刈割对其抗寒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国内叁个品种和加拿大两个品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为实验材料,并加以刈割处理.经人工低温冷冻处理,然后测定五品种苜蓿植株备再生指标,综合聚类后得到五品种间抗寒性次序为:肇东>新疆大叶>驯鹿>中苜1号>皇冠,与已知的各品种秋眠指数不相符.同时实验结果表明,晚秋刈割明显的削弱了各品种的抗寒性.(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学会第六届二次会议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4-07-01)
晚秋刈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3种不同秋眠类型9个苜蓿品种进行晚秋的最后一次刈割试验,研究不同刈割时间对苜蓿根系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9月10日刈割的不同秋眠类型的苜蓿根系丙二醛含量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9月20日、9月30日和10月10日刈割的苜蓿根系丙二醛含量都经历了下降-上升-下降的趋势,都在翌年3月下旬达到最大值;对照中,不同刈割时间苜蓿根系丙二醛含量分别在10月20日和翌年3月下旬达到最大值,说明在10月20日左右,晚秋温度的变化对于苜蓿的伤害相对较大,同时在翌年返青时,丙二醛含量增加,可能与苜蓿返青存在一定的关系。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晚秋刈割论文参考文献
[1].刘磊,陈立波,李志勇,师文贵,李鸿雁.晚秋刈割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C].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10
[2].刘磊,陈立波,李志勇,王美珍,常书娟.晚秋刈割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丙二醛含量的影响[J].草业与畜牧.2009
[3].陈立波,刘磊,李志勇,王美珍,陈双燕.晚秋刈割时间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POD活性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09
[4].刘磊.晚秋刈割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抗寒性的影响[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5].刘磊,陈立波.晚秋刈割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影响[C].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委员会2007年会暨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6].刘磊,陈立波,田占标,卫智军.晚秋刈割对不同秋眠类型苜蓿根系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J].中国草地学报.2007
[7].李国良,刘香萍,杜广明,崔国文.晚秋刈割对苜蓿抗寒性能的影响[J].当代畜牧.2006
[8].刘香萍,李国良,崔国文.紫花苜蓿抗寒性差异评价及晚秋刈割对其抗寒性的影响[C].中国草学会第六届二次会议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