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制度变革论文-林俊德

社会制度变革论文-林俊德

导读:本文包含了社会制度变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毛泽东,年谱,探索,远见

社会制度变革论文文献综述

林俊德[1](2017)在《社会制度激烈变革时期掌舵者的踪迹——建国后《毛泽东年谱》第2卷阅读札记》一文中研究指出建国后《毛泽东年谱》第2卷真实记录了我国社会制度激烈变革时期毛泽东主席的所思、所为,显示了他的远见卓识、雄才大略,心系人民、敬重人民,集体领导、个人负责,团结多数、戒左戒右,谦虚谨慎、勇于自责,实事求是、注重实践,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等卓越才能和高尚品质;也呈现了他在过渡时期社会性质判断、农业合作化、胡风案件等问题上的失误。这是新中国历史的重要一段,《年谱》将这一阶段毛泽东的思想、行动和盘托出,有助于人们了解他的一些重要观点、主张是怎样形成和演变的,认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拓经历了怎样艰辛的探索。(本文来源于《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陈福胜,杨昌宇[2](2016)在《社会制度变革与文化模式转换:俄罗斯法治现代化研究的双重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俄罗斯法治现代化之路的曲折性有目共睹,对于同时代其他转型国家具有极强的参照价值。俄罗斯法治现代化之路可以有两个考察路径,一般路径主要沿社会制度变革路线进行考察,特殊路径则通过文化哲学研究范式,以文化模式转换为线索进行考察。一般路径贯彻的是以社会制度来决定研究的基调和范围,特殊路径贯彻的是以文化模式转换来决定研究的视野,社会制度变迁在显性层面上表现出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文化模式转换则是这种阶段性表现的内在驱动力,二者一表一里共同表征俄罗斯法治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两种路径交融能够形成一种总体性视角,在研究对象、研究方式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立场,最终促成对俄罗斯法治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转向。(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16年05期)

周弘,张磊[3](2012)在《西方政治、社会制度变革面临的制约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长期的发展,西方在民族主权国家的边界内形成了一整套政治、经济、社会力量相互倚重、彼此制约的制度。经济全球化打破了民族国家的边界,释放了其中经济和资本的力量,使之在缺乏社会和政治力量制约的条件下相对自由地发展,给世界上很多后发地区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必然地导致分配不公、贫富分化、资源破坏等(本文来源于《红旗文稿》期刊2012年16期)

罗明娟[4](2011)在《基于社会制度变革大学生价值观发展趋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生价值观变迁的特点、具体表现形式和趋势都是形成于特定的社会环境下,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迁是密不可分的。本文通过研究社会转型中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从整体上把握它的整体脉络和规律,从而得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的主流以及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社会主义的主导价值观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正确引导。本文主要从一下方面进行研究:一是概述制度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内涵,特征和功能;概述价值观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内涵,形成以及基本特征和特征。二是阐释价值观与制度的关系,并指出用制度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可行性。叁是通过对资料的收集、分析,总结社会变革的相关制度因素对大学生价值观变化发展的影响。四是从大学生价值观的反视角探讨制度建设,探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建设并加强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1-06-14)

陈玉屏[5](2010)在《对20世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制度变革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历代王朝在2000多年的历史时期中,对西南民族聚居地区一直实施"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羁縻政策,不干预这一地区内部的社会制度和统治秩序,致使这一地区社会制度的野蛮性和不公正性较之汉区更为严重。历代王朝之所以采取这一政策的客观原因是对这一地区无力实施有效的实际统治。中国共产党在处理民族问题的长期实践中,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原则,又重视从中国国情的具体特点出发,将民族工作纳入统一战线范畴,在西南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社会制度变革时,没有照搬汉区的疾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形式,而是采取了和平、和缓、"慎重稳进"的民主改革方式,在不长的时间内,以不大的社会震荡为代价,完成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制度变革,消灭了民族剥削压迫和阶级剥削压迫,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和谐。(本文来源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2期)

林晓华,时光[6](2009)在《20世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制度变革与民族、性别、发展研究——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分论坛“20世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制度变革与和谐发展”与“回顾与展望:民族、性别与发展研究”学术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16届大会2009年7月底在昆明市云南大学开幕,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学术盛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人类、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主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讨。本次大会设置165个学术专题,举办国际联合(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期刊2009年12期)

[7](2009)在《20世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制度变革与和谐发展(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Chen Yu-ping/Shao Dongfang陈玉屏/邵东方kesayang@163.com South 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西南民族大学ICAES Conference Panels and Abstracts Transformations of Social Systems an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across Ethnic Frontiers of Southwest Chin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ABSTRACTS A.Social System Reforms across Minority Regions of Southwest China 1.Modern Education as"Frontier Politics"in Khams during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 Luobujiangcun Professor&President,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本文来源于《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论文摘要第八分册》期刊2009-07-27)

本报评论员[8](2009)在《西藏社会制度变革的历史必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把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这是西藏百万农奴翻身解放后设立的首个法定节日,是西藏各族人民共同的节日。 1959年3月28日,周恩来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宣布解散西藏地方政府,由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本文来源于《西藏日报》期刊2009-02-05)

石文玉[9](2008)在《儒学道统与晚清社会制度变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张之洞(1837—1909),晚清政界开新的儒臣;《劝学篇》,晚清自强变革的思想底本。当时,旧学,顽固守旧;新学,过激冒进;两者不约而同地走上了历史歧路,并与晚清“自强”的本意渐行渐远。张之洞的《劝学篇》正是在这种特定的历史境遇下应运而生,适时地提出“中体西用”说,意欲借此两线作战。学界历来缺乏对《劝学篇》细致而系统的研读,但却一语断定其“中体西用”学说缺乏逻辑自洽性,这种说法起于严复先生的“牛体马用”说,学界借此再次断定这种逻辑“沟壑”的存在进一步地消解了“中体西用”在实践领域的正面效用,晚清因其覆灭变得理所当然,此说近年似有定论之势。但是,笔者以为,一次失败的实践并不足以否定实践的方案本身,逻辑也不应该成为一切事物和形态的主宰,逻辑的解释效用只有在其特定的领域内才有正当性。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非逻辑的历史性存在是我们理解思想和现象的一种重要路径,这对于解读《劝学篇》中的“中体西用”说尤为重要。在《劝学篇》中,中学集中地彰显于儒学道统和君臣之纲,西学则以西方科学技术和社会管理制度为主,民权被拒斥,议院遭搁置。在“君”“国”合一的历史情境下,张之洞毅然捍卫儒学道统和君臣之纲,维持社会基本的政治秩序是其应有之意,更加重要的是以此来接续和传承中国的文化生命,扎下时人安身立命之根。针对日益糜烂的时局,《劝学篇》提出以中学治身心,以西学应世事的解决方案,试图在历史的情境中弥合中学和西学的裂痕。笔者以为,在《劝学篇》中,张之洞提出了中学和西学“不同”而和,殊途而同归的新思路,这是后进国家意欲跨入近代之门所不得不遭遇的互斥和矛盾,不得不踏上的自强险途。要全面的研究《劝学篇》的思想内涵和历史底蕴,社会制度变革是必不可缺的一环,以往学者因为拒斥和误读儒学道统和君臣之纲,所以对这一部分未加重视。笔者以为,只有将此处仔细梳理,我们才会为深入而全面的解读张之洞的《劝学篇》开拓更大的思想空间。(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08-12-01)

马雅伦,马斌[10](2008)在《改革开放叁十年党对中国社会制度变革现实目标的继承与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叁十年,党对中国社会制度变革现实目标的继承与创新,应以党的十六大为界,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来考察和认识。十六大前的改革开放阶段,党在继承新民主主义社会制度变革现实目标的基础上,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制度变革现实目标。十六大后的改革开放新阶段,党在继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制度变革现实目标的基础上,创立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的社会制度变革现实目标。(本文来源于《甘肃理论学刊》期刊2008年06期)

社会制度变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俄罗斯法治现代化之路的曲折性有目共睹,对于同时代其他转型国家具有极强的参照价值。俄罗斯法治现代化之路可以有两个考察路径,一般路径主要沿社会制度变革路线进行考察,特殊路径则通过文化哲学研究范式,以文化模式转换为线索进行考察。一般路径贯彻的是以社会制度来决定研究的基调和范围,特殊路径贯彻的是以文化模式转换来决定研究的视野,社会制度变迁在显性层面上表现出俄罗斯现代化进程的阶段性,文化模式转换则是这种阶段性表现的内在驱动力,二者一表一里共同表征俄罗斯法治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两种路径交融能够形成一种总体性视角,在研究对象、研究方式和研究内容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立场,最终促成对俄罗斯法治现代化研究的方法论转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社会制度变革论文参考文献

[1].林俊德.社会制度激烈变革时期掌舵者的踪迹——建国后《毛泽东年谱》第2卷阅读札记[J].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7

[2].陈福胜,杨昌宇.社会制度变革与文化模式转换:俄罗斯法治现代化研究的双重路径[J].求是学刊.2016

[3].周弘,张磊.西方政治、社会制度变革面临的制约因素[J].红旗文稿.2012

[4].罗明娟.基于社会制度变革大学生价值观发展趋向研究[D].南昌大学.2011

[5].陈玉屏.对20世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制度变革的认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

[6].林晓华,时光.20世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制度变革与民族、性别、发展研究——国际人类学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分论坛“20世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制度变革与和谐发展”与“回顾与展望:民族、性别与发展研究”学术综述[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

[7]..20世纪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社会制度变革与和谐发展(英文)[C].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第十六届大会论文摘要第八分册.2009

[8].本报评论员.西藏社会制度变革的历史必然[N].西藏日报.2009

[9].石文玉.儒学道统与晚清社会制度变革[D].吉林大学.2008

[10].马雅伦,马斌.改革开放叁十年党对中国社会制度变革现实目标的继承与创新[J].甘肃理论学刊.2008

标签:;  ;  ;  ;  

社会制度变革论文-林俊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