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长崎贸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王羲之,书迹,清代,唐船
长崎贸易论文文献综述
松浦章,马成芬[1](2019)在《清代长崎贸易与王羲之法帖的舶载》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主要探讨王羲之的书迹作品在清代传入日本的状况以及在日本的普及,以中日之间的贸易为切入点,探讨从十八世纪初期开始对王羲之的接受。十八世纪初期王羲之的书作被输入至江户时代的日本,并在日本宝历年间中期,清乾隆年间出版其复刻本和再版本,这也成为王羲之书作被日本人广泛知晓的一大契机。(本文来源于《中国书法》期刊2019年11期)
章宏伟[2](2017)在《长崎贸易中运载汉籍唐船出帆地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永积洋子教授将荷兰商馆日记及报告书中,每一年度末所附载有关中国船进出口商品数量资料,汇集翻译成《唐船输出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一书,该资料虽然是荷兰通词提供的二手资料,有贸易品并未细加分类记载,对个别贸易船之记录有缺漏或错误,但其记录完整而连续,对整体及长期贸易状况的分析大有帮助。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分析不(本文来源于《北京论坛(201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变化中的价值与秩序: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论文与摘要集》期刊2017-11-03)
章宏伟[3](2015)在《长崎贸易中的清宫刻书——以《舶载书目》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宫内厅书陵部藏舶载书目》记载的卷帙庞大的清宫刻书,都是刊刻不久就被搜罗输入日本的。清廷开放的政策、日方迫切的需求、贩书高额的利润,是清宫刻书远销东瀛的根本原因。通过分析携带清宫刻书渡日的唐船(出发港及船头),探寻持渡日本的清宫刻书的渠道,希冀从一个侧面挖掘清代宫廷刻书、中日书籍交流史不为人知的内容。(本文来源于《中国出版史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徐淑华[4](2010)在《雍正时期的中日长崎贸易》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日本"正德新令"的颁布给中日长崎贸易带来的影响,从清雍正时期中日长崎贸易往来的主要贸易品、贸易商品集散地等方面,阐述了清雍正时期中日长崎贸易的内容及其特点。(本文来源于《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姚春霞[5](2009)在《德川幕府中前期的日中关系与长崎贸易》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日中关系的角度,运用实证史学的方法,探讨17世纪德川幕府中前期日中关系的发展、变化及其与长崎贸易发展之间的关系。首先本文分析了日明关系与长崎贸易。明朝中后期因倭患和壬辰战争的影响,明政府对日厉行海禁,并一再严饬对日贸易禁令。德川幕府建立后一再努力恢复与明朝的朝贡贸易,但终未如愿。日明间的官方关系中断。民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取代以往的官方朝贡关系成为两国间交流的主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长崎贸易逐渐兴起。长崎贸易的兴起,满足了日本对华贸易品的需求。其次论述了1636-1682年间的日中关系与长崎贸易。此间中国正值清朝建立至收复台湾前夕,日本也处于锁国体制确立时期。为了统制对外贸易,巩固幕藩体制,德川幕府实施锁国政策,确立了锁国体制。而此时刚刚建立的清朝正忙于统一战争,无暇顾及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德川幕府囿于华夷成见而视清朝为夷狄,倾向于明朝残余势力,故对清朝采取敌对态度,并曾一度想假道出兵中国。因此,日本并未主动与清朝建立外交关系,并对清朝的通交举措很不积极,致使日清之间并未建立官方关系。这一时期日中关系仍以民间为主,而且仅限于经济贸易。在这一时期,日本并未禁止中国商人来日贸易,清朝入关后也鼓励商人赴日办铜,日清之间的贸易得以发展但规模不大。与之相比,日本与郑氏集团的贸易为主流。最后阐明了1683-1716年间的日清关系与长崎贸易。这一时期中国正值康熙统治的中后期,日本处于德川幕府统治的中期。清朝已经完成对台湾的收复,极为关注对日关系。康熙派官员赴日查探,试图打破对日僵局,进而建立外交关系。此时的德川幕府虽没有与清建交的意愿,但对清朝的态度已由原来的敌视、排斥转变为默认,并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对清朝的尊重。双方关系转暖,但仍未建立正式的官方关系,双方往来仍旧以民间经济往来为主。这一阶段由于日清两国政府之间的相互尊重使得长崎贸易得以继续发展并出现了高潮。加上清政府迁海政策的废除,导致前来日本贸易的中国商船空前增多达到了历史最高峰。但这同时也导致日本金、银、铜等贵金属的大量外流。德川幕府为了防止金、银、铜等贵金属的大量外流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对华贸易的政策,特别是1715年信牌制度的实施使得长崎贸易由盛转衰。总的来说,本文通过对17世纪德川幕府中前期日中关系的发展、变化与长崎贸易的发展的研究得出日中关系的发展、变化直接影响着长崎贸易的兴衰,反之长崎贸易的发展、变化也影响着日中关系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09-05-27)
邵继勇[6](2008)在《长崎贸易中的唐通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唐通事是日本江户时代长崎贸易中对从事汉译人员的通称,唐通事职责重要,社会地位崇高,贡献巨大。唐船贸易长盛不衰的原因诸多,但唐通事发挥的作用不可低估。本文主要探索唐通事产生发展的渊源、构成,阐述分析唐通事在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作用。(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5期)
李金明[7](2005)在《清初中日长崎贸易》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初的中日贸易实际是中国商船到长崎的贸易。日本政府为防止国内白银和铜的大量外流,多次采取各种限制措施。中国商人在长崎除了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外,还要面对荷兰东印度公司的竞争和日本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至乾隆初年,云南铜矿产量大增,取代了日本铜的使用,中日长崎贸易遂逐渐走向衰落。(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期刊2005年03期)
易惠莉[8](2004)在《清康熙朝后期政治与中日长崎贸易》一文中研究指出直至晚清 ,中日两国交通仅限于长崎贸易一途 ,其中虽无任何冲突性事件发生 ,但这并不意味着长崎贸易对两国政治影响的空白。事实是 ,清代前期来自长崎铜贸易的任何变故都曾对中国内政发生过重大的影响。本文试就康熙朝第二次钱制改革受长崎铜贸易牵制的史实考察 ,回答清代中国政治的特点及中日关系在清前期对中国内政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期刊2004年01期)
易惠莉[9](2000)在《长崎贸易中的中国商人与日本汉学者》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以来,士绅家族涉足商业经营以及大量“弃儒从商”者的加入,必然带来商人群体文化状态的变化。余英时先生关于明清以来商人文化状态的研究有精辟的评论:“商人恰好置身于上层文化和通俗文化的接笋之处。”〔1〕同时余英时先生还提出了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我们也决(本文来源于《档案与史学》期刊2000年06期)
罗晃潮[10](1994)在《清初广东商人麦灿宇和日本的长崎贸易》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初广东商人麦灿宇和日本的长崎贸易松浦文罗晃潮译康熙二十叁年(1684)颁布《展海令》以后,大陆沿海地区的商人向海外发展的日渐增多,其中主要的就是福建、广东、浙江等省沿海地区的商人①。有关福建、浙江商人进出海外的事例已在拙稿《宁波商人姚飞和长崎贸易》...(本文来源于《岭南文史》期刊1994年02期)
长崎贸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日本永积洋子教授将荷兰商馆日记及报告书中,每一年度末所附载有关中国船进出口商品数量资料,汇集翻译成《唐船输出入品数量一览1637-1833》一书,该资料虽然是荷兰通词提供的二手资料,有贸易品并未细加分类记载,对个别贸易船之记录有缺漏或错误,但其记录完整而连续,对整体及长期贸易状况的分析大有帮助。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分析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崎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1].松浦章,马成芬.清代长崎贸易与王羲之法帖的舶载[J].中国书法.2019
[2].章宏伟.长崎贸易中运载汉籍唐船出帆地的变迁[C].北京论坛(201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变化中的价值与秩序: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论文与摘要集.2017
[3].章宏伟.长崎贸易中的清宫刻书——以《舶载书目》为中心[J].中国出版史研究.2015
[4].徐淑华.雍正时期的中日长崎贸易[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5].姚春霞.德川幕府中前期的日中关系与长崎贸易[D].延边大学.2009
[6].邵继勇.长崎贸易中的唐通事[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
[7].李金明.清初中日长崎贸易[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5
[8].易惠莉.清康熙朝后期政治与中日长崎贸易[J].社会科学.2004
[9].易惠莉.长崎贸易中的中国商人与日本汉学者[J].档案与史学.2000
[10].罗晃潮.清初广东商人麦灿宇和日本的长崎贸易[J].岭南文史.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