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域内转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县域经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线性回归分析,城乡一体化
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域内转移论文文献综述
范娜[1](2011)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重点放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上,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发展县域经济的关键在于解决好“叁农”问题,而县域经济水平的提升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起着促进作用。本文以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相关性作为研究重点进行分析。通过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概述了陕西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情况;然后以全国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两个方面得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的结论。本文选取了陕西省的83个县市作为研究样本,分别从经济发展力、产业结构力以及城镇化水平力叁个方面对陕西的县市进行分别和综合排名。文中还运用了聚类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的方法,对陕西省分区域县域经济发展概况以及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出县域经济发展途径:增强经济活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加农业资源禀赋、强化政府效率和提升产业结构力。并据分析得出: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全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等四点的对策与建议。(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1-06-30)
侯海波,李梅芳[2](2011)在《发展小城镇与县域经济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优求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农业现代化使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剩余不断增加,人口庞大的中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县域经济实力的线性分析与托达罗模型相结合,发现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在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人地关系紧张、转移成本风险提高以及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降低等问题存在较强的操作性与可行性,能够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心理预期,是实现当代中国劳动力合理有效转移的最优路径。(本文来源于《农村经济与科技》期刊2011年06期)
涂宏刚[3](2011)在《基于县域经济视角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和农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经济层面看,城乡居民的纯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都在提高的同时,城乡收入的差距却在逐渐拉大。这些差距极大地说明农民收入水平有待提高。从社会层面看,中国约有7亿农民,农村劳动力约4.85亿,剩余劳动力1.8亿左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改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要有效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就需要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另谋出路,从而促进农民增收。本文是以国内外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劳动力转移理论研究作为基础,结合醴陵市县域经济发展和劳动力转移现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了醴陵市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县域经济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理论;2、县域经济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3、湖南醴陵市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实证分析;4、加强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的对策。本文通过文献回顾法和定量分析法,结合上述内容的研究,了解了醴陵市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分析了县域经济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内在辨证关系,指出了醴陵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特征以及转移过程所面临的问题,认识到醴陵市的县域经济发展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充分转移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最后提出加强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的对策。(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1-04-20)
谭少柱[4](2011)在《基于转移主体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内转移决策行为分析——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取得了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诸如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土地撂荒等问题,在县域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实现县内转移是解决农民转移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本文正是基于此,从转移主体的视角出发,通过实地调研数据的分析,运用实证方法研究农村劳动力的县内转移决策行为。(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期刊2011年02期)
凌静梅,刘静华,吴方方,黄丹红[5](2009)在《县域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广西容县、横县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县域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民培训上有地缘优势,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发挥着缓解当地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压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减少转移成本、保障安全就业等重要作用;但县域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民技能培训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政府和职校共同采取措施,充分发挥其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沿海企业与科技》期刊2009年09期)
张富杰[6](2009)在《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土地流转研究——以平坝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省份之一。平坝县是贵州少数民族人口较多的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平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隐性走向显性,从小城镇向大中城市、从省内向省外转移,转移的数量越来越多。平坝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平坝县的土地流转开始活跃起来,但是土地流转行为还不规范,因土地流转不畅导致耕地撂荒现象普遍存在。创新土地金融制度,建立相应的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土地流转。(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2009年04期)
孙双元,董水生,李宏宇[7](2009)在《关于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运作方式的产业化以及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出现大量的闲置劳动力。为了充分利用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发展经济,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改善农民生活条件,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已成为当前一项重要的工作。县域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单元,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县域可以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以县(本文来源于《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08-01)
刘薇,王东岳[8](2009)在《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县域经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湖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在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中提出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湖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对策。(本文来源于《大众商务》期刊2009年14期)
孟庆娥[9](2009)在《河北省景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域内转移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一个正在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人口大国,据推算,我国目前有1亿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未来还有增长的趋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如何解决?出路何在?这既是我国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中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极其富有挑战性的难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需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统筹考虑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诸多因素,以提出对策。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向大中城市及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初期转移效果明显,随着转移人口的增加,各种弊端显现出来,因此本研究提出发展县域经济,采取县域内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新时期解决“叁农”问题的主要途径。由于目前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域内转移的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目前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提供了借鉴意义。本研究通过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域内转移的理论分析,提出县域内转移是现阶段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途径;并通过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域内转移进行了论证,提出转移的关键是发展县域经济;对景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域内转移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归纳了景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域内转移的路径;最后,根据当前景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如何促进景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域内转移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1)
王军[10](2009)在《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诸多障碍,我们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合理、有序地转移。(本文来源于《改革与开放》期刊2009年03期)
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域内转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业现代化使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剩余不断增加,人口庞大的中国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已经成为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变量。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县域经济实力的线性分析与托达罗模型相结合,发现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在解决转移过程中出现的人地关系紧张、转移成本风险提高以及乡镇企业劳动力吸纳能力降低等问题存在较强的操作性与可行性,能够增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心理预期,是实现当代中国劳动力合理有效转移的最优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域内转移论文参考文献
[1].范娜.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D].西北大学.2011
[2].侯海波,李梅芳.发展小城镇与县域经济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最优求解[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
[3].涂宏刚.基于县域经济视角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1
[4].谭少柱.基于转移主体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内转移决策行为分析——以重庆市荣昌县为例[J].甘肃农业.2011
[5].凌静梅,刘静华,吴方方,黄丹红.县域职业技术学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作用研究——基于广西容县、横县的调查[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9
[6].张富杰.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背景下的土地流转研究——以平坝县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9
[7].孙双元,董水生,李宏宇.关于发展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几点建议[C].2009中国·廊坊基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京津廊一体化研究——廊坊市域经济发展与京津廊经济一体化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8].刘薇,王东岳.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及县域经济研究[J].大众商务.2009
[9].孟庆娥.河北省景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县域内转移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
[10].王军.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