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荧光增强论文-尹文硕,张忠慧,杨晓燕,宋维玲

金属荧光增强论文-尹文硕,张忠慧,杨晓燕,宋维玲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属荧光增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属荧光增强效应,荧光共振能量转移,DNA,信号放大

金属荧光增强论文文献综述

尹文硕,张忠慧,杨晓燕,宋维玲[1](2019)在《基于金属荧光增强效应检测ATP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银纳米粒子的金属荧光增强效应,构建荧光传感器实现对小分子ATP的检测。首先将修饰荧光基团的ATP适体固载在银纳米粒子表面,通过杂交互补将标记猝灭基团的DNA与之结合,实现荧光共振能量转移降低背景信号。ATP与适体链的特异性结合破坏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荧光基团靠近银纳米粒子表面,由于银纳米粒子的金属荧光增强效应,使荧光信号增强,实现对ATP的检测,此种方法也可以用于其他生物小分子、蛋白质等的检测。(本文来源于《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张骏,刘芳,甘久林,崔元靖,李斌[2](2019)在《基于金属有机框架薄膜材料的硫化氢气体荧光增强型探针和图案防伪(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硫化氢气体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气体,也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因此对硫化氢气体的实时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报道的硫化氢荧光探针大多是在溶液中进行探测的,能检测硫化氢气体的荧光探针还鲜有报道.本文利用后修饰的具有荧光发光潜力的薄膜,MIL-100(In)@Eu~(3+)/Cu~(2+),在室温下首次实现了对硫化氢气体的荧光增强型检测,检测限可达0.535 ppm.此探针的设计是基于硫化氢气体与Cu~(2+)的强结合力.当形成CuS之后,有机配体与Eu~(3+)之间的"天线效应"恢复,使得Eu3+的荧光发射增强.这个荧光探针的性能可以与溶液中检测硫化氢的荧光探针相媲美,并且不输于传统的半导体型硫化氢气体探针.此外,由于MIL-100(In)薄膜表面平整度高且具有未配位的羧基基团,我们利用稀土离子溶液在其表面上实现了多色防伪图案.(本文来源于《Science China Materials》期刊2019年10期)

任远,鲁拥华,臧天阳,Sonia,Ghafoor,王沛[3](2019)在《金属-介质-金属渔网超表面结构调控的荧光辐射:空间选择性激发和双增强(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增强荧光辐射在生物成像、高灵敏探测、集成光源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金属纳米颗粒的周围或者金属纳米结构的间隙都可以产生强的电磁场,相应的,这些结构附近的局域态密度也被极大地增强.虽然增强荧光辐射已经在多种金属纳米颗粒和颗粒对中被证明,但是利用金属纳米结构对荧光分子的吸收和辐射过程同时进行调制仍然是一个有挑战的问题.本文研究了金属-介质-金属超表面对荧光辐射的调控,其中局域表面等离激元(LSP)和磁等离激元(MPP)分别与于分子的吸收和辐射过程发中耦合相互作用.对于吸收过程,LSP的耦合作用使得可以通过旋转泵浦激光的偏振态来实现荧光分子的空间选择激发.此外,MPP模式的偏振依赖特性使得矩形渔网结构中的荧光分子的辐射波长和偏振态也受到调控.实验观测结果经过了时域有限差分模拟的验证.本文报道的纳米结构在光辐射器件和纳米尺度集成光源等方面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Chinese Journal of Chemical Physics》期刊2019年03期)

董林秀[4](2019)在《金属-电介质复合微纳结构增强荧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检测具有操作简单、灵敏度高、安全等优势,使其可以广泛的应用于生物传感、环境检测和化学分析等诸多领域。但随着荧光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荧光的灵敏度要求也越来越高。而荧光的灵敏度与荧光的强度有关,利用微纳结构可以实现荧光强度的增强。其中,近场范围内的荧光增强已经被广泛研究。但在实际体外检测中,荧光物质距离结构较远。因此,实现荧光物质距离结构远场时的荧光增强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以上分析,设计了一种银膜上的半圆管与鱼尾形透镜结合的复合微纳结构。研究了半圆管的内径、厚度及鱼尾形透镜的角度、厚度、半圆管和鱼尾形透镜的折射率等参数变化对荧光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半圆管的内径为2.5μm、厚度为0.5μm及鱼尾形透镜的厚度为0.5μm、角度为30°时,荧光增强效果较好。且将提出的结构分别与纯玻璃、半圆管结构对比,荧光实现了11倍和3.6倍的增强。之后,我们进一步探讨了结构的形状变化对荧光强度的影响。此外,在上一个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将鱼尾形透镜的个数设计为叁个,改变叁个鱼尾形透镜的位置、厚度、角度等,观察荧光的变化。研究表明,当叁个透镜之间夹角为30°时,透镜厚度为0.5μm,中间透镜角度为30°,两侧透镜的角度为10°时,荧光有明显的增强。最后,设计了一种银-硅复合微纳结构。这种结构分别于银、硅、硅-银、玻璃结构对比,设计的结构可以实现荧光增强。并对银-硅结构从激发和发射过程进行讨论。在发射过程中,讨论结构中银柱和硅柱的厚度,狭缝的宽度,量子点位置变化对荧光强度的影响。当银柱和硅柱的厚度均为0.5μm,狭缝的宽度为2μm时,与玻璃相较,银-硅结构可以实现荧光增强。此外,在激发过程中,银-硅结构的荧光强度高于玻璃结构且位于银-硅结构两柱之间的狭缝中的电场分布比银结构、硅-银结构更均匀,因此在银-硅结构中可以实现荧光增强及分子运动行为的检测更准确。(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温晓烨[5](2018)在《新型聚集荧光增强分子在金属离子检测成像中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席夫碱化合物的碳氮双键结构,使其具有良好的光谱性质和配位能力。席夫碱化合物的合成相对简单、收率较高、原材料比较丰富、可选择面比较广,而且结构中的N、O、S等杂原子能和许多的金属离子配位,在金属离子的检测方面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荧光探针具有操作简单、选择性和灵敏度高、良好的时间和空间识辨能力等优点。而聚集荧光增强型探针是众多荧光分子探针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化学及生物传感、医学影像等研究领域具有显着的优势,已成功的应用于金属离子、有机小分子、病原体、蛋白质,DNA等生物分子等等与环境和生物检测、医学诊断相关的各种分析物的检测。然而如何设计高效简单的荧光探针且具有优良的光物理性质和检测识别能力,仍是目前及未来的挑战。因此,本文结合席夫碱化合物和聚集诱导发光分子的优点,构建了一系列金属离子荧光探针,探针分子良好的发光效率,使其高选择性和灵敏性的实现对目标物的检测或者成像。具体的研究如下:1.基于水杨醛和联苯二胺,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种结构简单的席夫碱铝离子荧光探针。该探针具有典型的聚集诱导荧光(AIE)增强的性质。探针分子结构中的羟基和亚胺基上的N原子可以选择性地和Al~(3+)配位,实现对Al~(3+)的检测。在生理环境条件下,探针在540 nm波长处发射出黄色的聚集态荧光,络合Al~(3+)之后,在430 nm波长处发射出蓝色的荧光,其较大的斯洛克斯位移的出现,对探针应用于生物成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在最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探针对Al~(3+)的检出限为0.4μM。此外,探针实现了活细胞内Al~(3+)的检测。此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成本廉价,选择性和灵敏度高等优点。2.基于二醛和4-氨基叁苯胺,通过简单的合成路线,温和的实验条件,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双席夫碱结构的汞离子荧光探针。利用探针的AIE特点,借助紫外灯的照射,可实现裸眼检测体系中有无Hg~(2+)的存在;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高选择性和灵敏度的检测水环境中的Hg~(2+),其检出限为0.077μM。此外,探针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低毒性,可以用于检测细胞内的Hg~(2+)。此探针的研究为设计高效的AIE探针提供了新的思路。3.基于水杨醛和萘胺,本文设计合成了基于水杨醛-2-萘胺席夫碱结构的锌离子荧光探针。通过光物理性质的研究,探针具有典型的AIE性质。利用探针分子结构中的N杂原子和羟基与锌离子选择性的结合,实现对锌离子的检测,并且不受其它常见金属离子,尤其Cd~(2+)的干扰。在优化的实验条件下,探针对锌离子在0.1-20μM范围内的检测具有良好的线性反应,检测限可达到46 nM。另外,基于AIE分子在固体薄膜中的应用,开发了锌离子检测试纸的制备和应用,此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4.基于二-(2-吡啶甲基)胺(DAP)是锌离子的高选择性金属螯合剂,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种含有2个DAP基团的双席夫碱结构的化合物作为荧光探针,高选择性的识别Zn~(2+)。进一步,通过改变溶剂条件,探针和Zn~(2+)络合后的荧光性质发生改变,利用Zn~(2+)和DNA之间的金属配位相互作用,进一步结合ssDNA,基于探针分子的AIE性质,实现对ssDNA的检测。该方法的建立和研究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双荧光检测技术,用于检测生物体系中的其它金属离子和生物分子。(本文来源于《山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11)

杨超[6](2018)在《单颗粒金属核壳纳米棒的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荧光光谱技术凭借其灵敏度高、方便快捷、稳定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指纹识别、化学检测和生物成像等领域。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只有少量的荧光分子可以满足高量子效率、大散射截面等要求。因此,如何能够有效增强荧光强度成为了众多科研人员的研究目标。在外电磁场激发下,借助金属纳米颗粒的局域电磁场增强,可以实现附近荧光分子荧光强度增加。研究发现,金纳米棒是金属纳米颗粒实现荧光增强的重要衬底之一,并且衍生了许多复合结构。其中,由于金属核壳中产生的热点会进一步增强局域电磁场,所以金-银核壳纳米棒构型被大量应用在表面增强领域。由于传统荧光测量方法是对大量颗粒进行荧光数据采集,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观测结果造成影响。本文将利用纳米定位技术,通过对单颗粒Au@Ag@SiO_2-dye核壳纳米结构的荧光信号原位检测,研究了壳层厚度对荧光增强和各向异性纳米结构对入射光偏振依赖关系的影响。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金纳米棒结构。通过改变硝酸银与抗坏血酸的加入比例实现金纳米棒长径比的调控,长径比的变化可以调节等离激元共振(LSPR)峰的位置;利用湿化学法在金纳米棒表面还原生成银壳,制备了Au@Ag核壳纳米棒状结构;利用改进的Stober法和一步包埋法成功制备了 Au@Ag@SiO_2-dye纳米结构。2.采用原位单颗粒采集技术,研究了激发光波长、LSPR峰、荧光发射峰叁者耦合程度对Au@Ag@SiO_2-dye单颗粒荧光强度的影响规律。通过调节研究Au@Ag@SiO_2-dye结构中SiO_2-dye层厚度,研究了分子分布状态变化对增强荧光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当壳层厚度为5 nm时,荧光增强效果最好,增强倍数可达127倍。3.研究了单颗粒Au@Ag@SiO_2-dye纳米棒状结构的荧光增强对激发光偏振角性质的依赖特性。结果发现,随着入射光偏振方向的改变,不同的表面等离激元模式会被激发。且局域电磁场增强模式也随之改变,最终改变荧光增强效果。当入射光偏振方向垂直于金属棒状纳米结构的长轴时,荧光增强效果最强,反之最弱。同时通过有限元仿真计算,进一步研究了 Au@Ag@SiO_2-dye增强荧光的入射光偏振依赖特性。(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吴江宏,程培红,张驰,王啦,赵洪霞[7](2018)在《金属纳米结构增强荧光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表面等离子体(surface plasmon)是金属与介质界面处传播的电荷振荡密度波。当振荡频率与激发光频率相匹配时将产生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从而能够在金属结构附近产生强烈的消光和近场增强效应,该效应在表面等离子共振成像、表面等离子体波导、生物传感、光谱增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本文综述了金属结构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效应在增强荧光光谱方面的研究进展。论文首先介绍了金属表面等离子体增强荧光的机理以及影响荧光增强效果的因素;其次,从用于荧光增强的各类金属纳米结构的角度分别综述了荧光增强研究的最新进展;最后,介绍了荧光增强在食品检测、环境监测、光学成像、光电器件、荧光上转换等领域的最新应用情况。(本文来源于《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2018年01期)

李润梅,顾雪凡,胡道道[8](2017)在《分子识别功能纳米核壳组装体构造及其金属增强荧光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增强荧光(简称MEF)是一种荧光光物理过程信号放大策略,其实质是金属纳米粒子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简称LSPR)对其附近荧光分子发光强度的增强作用~([1])。目前MEF效应研究多集中在贵金属平面基体、纳米球及其组装体的MEF效应,对于LSPR效应的调控尚存在低维度、可调因素少,赋予较少可变性等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其选择性及灵敏度的提升。本文采用种子生长法~[2]制备了不同尺寸、不同形貌的纳米金粒子,利用单宁酸~[3]做还原剂制备了不同尺寸的球形纳米银粒子,采用RAFT法合成了双嵌段共聚物PS-PNIPAM-SH。通过含巯基双亲性温敏性嵌段聚物在纳米金、银粒子表面修饰,以及DNA介导作用,形成不同形貌AuNPs/AgNPs@PNIPAM分子识别温敏性纳米组装体,以温敏性及生物分子识别作用的多重调控作用,实现构造子间距离以及构造子与荧光分子间距离的多元化调节,以获得最佳耦合LSPR效应,增强MEF效应,实现待测物的高灵敏检测。(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六分会: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期刊2017-07-24)

黄宇[9](2017)在《荧光增强型金属纳米簇的生物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在催化,传感等领域,金属纳米材料被证实有着广泛的应用。科学家们发现,腺嘌呤及其衍生物可以被用来合成纳米颗粒,然而利用它们合成的配合物、聚合物和纳米颗粒之中,仅仅有非常少的一部分产物可以产生荧光。在本论文中,我们选取了金纳米材料与腺苷来合成AuAXP(单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叁磷酸腺苷)作为实验研究基础。首先,将腺苷和金纳米颗粒结合,观察所得到的产物各自的荧光强度。然后进行对照实验,比较在不同添加物影响下产物的荧光增强效应,比如加入钙、镁、锌等离子会否发生增强作用,并且考察观察在荧光增强作用下,原本的产物在细胞成像方面的表现有什么变化。本课题主要对荧光增强型金纳米簇的制备和表征,以及其在细胞和生物分子中的检测和成像进行了研究,主要利用荧光光谱仪、共聚焦荧光显微镜、紫外光谱仪以及酶标仪等手段重点研究了不同荧光金纳米簇在细胞和生物分子检测和生物成像中的作用,并对其潜在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本实验选取了氯金酸溶液作为反应前驱体,柠檬酸作为还原剂和保护剂,探究了在不同的条件下例如不同浓度,不同温度的反应前驱体,对合成产物纳米金簇的影响。并从结果之中对比挑选了最优的方案,成功制备了荧光金纳米簇。本实验的这种合成方法操作简便,实验所需成本相对较低,所合成的金纳米簇具有低荧光性、荧光寿命长、颗粒粒径小且粒径分布十分均一、生物相容性好无毒性等等优点,且在腺苷酸衍生物上,具有许多的能与金属离子结合的位点,极为有效的增强了荧光强度。在本论文中,我们通过考察了不同金属离子对合成的荧光金属复合物的荧光增强效应和生物成像能力,不仅仅证明了荧光增强型金纳米簇在生物检测,细胞成像等等方面都有着有效的应用,还为如何提高检测的精确度,成像清晰度等至关重要的要素提供了一些不同的研究思路。(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7-05-31)

刘玮越[10](2017)在《金属/介质—核/壳结构等离激元光学天线对分子荧光增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通过金属微纳结构中的等离激元来调控分子荧光辐射受到了广泛关注,在传感、集成光子学和太阳能转化等许多方面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提出了一种金属/介质-核/壳结构光学天线的设计方案,研究其对分子荧光辐射的增强效应。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介绍了表面等离激元效应的相关基本概念及特点,然后介绍了基于该效应的光学天线并介绍其与荧光分子耦合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效应。2.我们在理论上利用COMSOL计算金属/介质-核/壳结构光学天线对分子荧光的增强,我们发现和传统金属颗粒光学天线相比,它能够更大程度地利用表面等离激元产生的场增强效应,同时使分子保持较高的量子效率,从而进一步增加分子的荧光强度。通过具体的理论计算我们会发现该结构对分子荧光的增强与结构参数息息相关,选取适当的结构参数可以实现荧光增强的最大化。3.我们在实验上通过一系列微加工工艺制备出了金属/介质-核/壳结构光学天线样品,通过对工艺的控制来调节样品结构参数。然后利用COMSOL对透射线性谱的模拟来实现对实验样品结构参数的表征。4.我们对样品荧光光谱进行了测量以及对荧光增强进行表征,并实现样品结构参数和荧光增强倍数的联系,通过对样品荧光增强的表征结果分析样品结构参数对荧光增强的影响,验证了理论预测结果。(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7-05-01)

金属荧光增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硫化氢气体是一种常见的工业气体,也是一种大气污染物,因此对硫化氢气体的实时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报道的硫化氢荧光探针大多是在溶液中进行探测的,能检测硫化氢气体的荧光探针还鲜有报道.本文利用后修饰的具有荧光发光潜力的薄膜,MIL-100(In)@Eu~(3+)/Cu~(2+),在室温下首次实现了对硫化氢气体的荧光增强型检测,检测限可达0.535 ppm.此探针的设计是基于硫化氢气体与Cu~(2+)的强结合力.当形成CuS之后,有机配体与Eu~(3+)之间的"天线效应"恢复,使得Eu3+的荧光发射增强.这个荧光探针的性能可以与溶液中检测硫化氢的荧光探针相媲美,并且不输于传统的半导体型硫化氢气体探针.此外,由于MIL-100(In)薄膜表面平整度高且具有未配位的羧基基团,我们利用稀土离子溶液在其表面上实现了多色防伪图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属荧光增强论文参考文献

[1].尹文硕,张忠慧,杨晓燕,宋维玲.基于金属荧光增强效应检测ATP的研究[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张骏,刘芳,甘久林,崔元靖,李斌.基于金属有机框架薄膜材料的硫化氢气体荧光增强型探针和图案防伪(英文)[J].ScienceChinaMaterials.2019

[3].任远,鲁拥华,臧天阳,Sonia,Ghafoor,王沛.金属-介质-金属渔网超表面结构调控的荧光辐射:空间选择性激发和双增强(英文)[J].ChineseJournalofChemicalPhysics.2019

[4].董林秀.金属-电介质复合微纳结构增强荧光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9

[5].温晓烨.新型聚集荧光增强分子在金属离子检测成像中的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

[6].杨超.单颗粒金属核壳纳米棒的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8

[7].吴江宏,程培红,张驰,王啦,赵洪霞.金属纳米结构增强荧光的研究进展[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8

[8].李润梅,顾雪凡,胡道道.分子识别功能纳米核壳组装体构造及其金属增强荧光效应[C].中国化学会第十六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第六分会:应用胶体与界面化学.2017

[9].黄宇.荧光增强型金属纳米簇的生物检测研究[D].东南大学.2017

[10].刘玮越.金属/介质—核/壳结构等离激元光学天线对分子荧光增强的研究[D].南京大学.2017

标签:;  ;  ;  ;  

金属荧光增强论文-尹文硕,张忠慧,杨晓燕,宋维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