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名字匹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名字,职业选择,独特性,人-职匹配
名字匹配论文文献综述
包寒吴霜,蔡华俭,罗宇[1](2019)在《人如其名,名职匹配? 名字独特性预测职业选择与职业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如其名"、"姓名决定论"等认为名字可以影响个体行为的观点在民间一直广为流传,近年来也受到了心理学家的关注。早期研究提示个体的名字可能影响其从事的职业,但这些研究的理论、方法均存在局限,导致其结果备受争议、难以重复。目前,尚无研究系统考察名字能否、如何、为何会影响职业选择,以及这种影响是积极还是消极。为解决这些科学问题,本研究聚焦于名字与职业的一个客观维度——独特性(操作定义为名字使用频率或从业者比例),通过6项研究(N=738万)系统考察名字与职业选择的关系,并探究可能的心理机制和因果关系。研究1(N=2,480,269)首先基于来自中国的大规模真实个人简历,采用机器学习、多层线性模型等方法,发现个体的名字越独特(全国使用率越低),越可能从事独特的职业(全国从业者越少),即存在独特名字匹配独特职业的效应(简称"名-职匹配")。为进行跨文化检验,研究2(N=1,034,949)收集了来自美国和英国的真实个人简历,采用相似的方法,在西方文化下重复出了名-职匹配效应。研究3(N=672)采用问卷调查,不仅重复验证了名-职匹配效应,而且发现名-职匹配能被个体的独特性需要所解释(中介),并且在控制了混淆因素后(如教育水平、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名-职匹配的直接和间接效应均依然存在。研究4(N=1,048)通过实验任务操纵名字独特性,进一步揭示了名-职匹配的因果关系及其中介机制:个体在体验拥有独特的名字后,会产生更高的独特性需要,从而更可能选择独特而非常见的职业。研究5(N=728,268)借助网络爬虫采集跨文化、多来源、多指标的客观数据,结果发现,当名字与职业在独特性维度匹配后,个体可以取得更高的职业成就。最后,研究6(N=3,134,813)使用更大规模的求职简历数据,独立重复出了名-职匹配效应及其对职业成就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首次为名字影响职业选择提供了全面、稳健的证据,并揭示了名-职匹配在自我认同、生涯发展中的适应性价值。(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陈先慧[2](2018)在《汉语文化背景下名字—面孔匹配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名字-面孔匹配效应(name-face matching effect)是指名字刻板印象在面孔上的体现,使得人们能够将名字与面孔匹配出来的概率超过随机水平。已有研究大多揭示了面孔容貌对社会认知的影响,鲜少涉及社会认知对面孔等物理特征的影响。名字-面孔匹配效应表明名字作为个体拥有的社会标签,会与人的面孔产生联系,那就意味着社会标签也会对人的面孔这一物理特征产生影响。目前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论尚不统一,这一效应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否存在有待探讨。本研究将在中国汉语文化背景下,验证名字-面孔匹配效应是否存在,及相关影响因素。本研究包括预实验与正式实验两方面。预实验一探讨选项数量对名字-面孔匹配效应的影响,分别设置两个选项与四个选项。结果显示两选项条件下,名字-面孔匹配率显着高于随机水平;四选项条件下,名字-面孔匹配率与随机水平没有显着差异。预实验二探讨名字常见度对名字-面孔匹配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常见名字,两个选项与四个选项条件下名字-面孔匹配率都显着高于随机水平;罕见名字在两个、四个选项条件下,名字-面孔匹配效应都与随机水平无显着差异。基于此,本研究将对常见名字进行研究;名字-面孔匹配任务都只设置两个选项。正式实验共分为叁个部分:研究一,以实验方式探索名字-面孔匹配效应是否存在。选择大学生的名字及面孔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呈现方式(呈现名字选择面孔/呈现面孔选择名字),因变量为名字-面孔匹配率,即被试选择出正确名字/面孔的概率。实验程序通过E-prime2.0进行。结果显示:(1)两种实验条件下,名字-面孔匹配率都显着高于随机水平,说明汉语文化背景下存在名字-面孔匹配效应。(2)呈现名字选择面孔的名字-面孔匹配率显着高于呈现面孔选择名字。研究二在研究一基础上,选取初中生与幼儿名字面孔探索名字-面孔匹配效应在不同年龄阶段是否存在差异。采用2×2混合设计,研究呈现方式(呈现面孔选择名字/呈现名字选择面孔)与名字面孔材料的年龄(幼儿/青少年)对名字-面孔匹配率的影响。其中名字面孔材料的年龄为组内变量,呈现方式为组间变量。结果表明:(1)年龄主效应显着,幼儿组名字-面孔匹配率与随机水平无显着差异,且显着低于初中组;初中组名字-面孔匹配率显着高于随机水平。(2)呈现方式主效应边缘显着,呈现名字选择面孔的正确率高于呈现面孔选择名字。(3)年龄与呈现方式交互作用显着,呈现名字选择面孔条件下,年龄差异更加显着。研究叁进一步探讨名字-面孔匹配效应是否受到被试对名字期待类型的影响。采用了 3×5混合设计,研究名字面孔材料的年龄(幼儿/初中/大学)与名字期待类型(控制条件/外貌形象/性格品行/才华成就/家族传承)对名字-面孔匹配率的影响。其中名字面孔材料的年龄为被试内变量,期待类型为被试间变量。结果显示:(1)年龄主效应显着,幼儿组名字-面孔匹配率与随机水平无显着差异;初中组与大学组名字-面孔匹配率显着高于幼儿组,也显着高于随机水平,且初中组与大学组无显着差异。(2)期待类型主效应不显着。(3)年龄与期待类型交互作用显着,简单效应LSD多重比较发现,大学组的性格品行期待条件下名字-面孔匹配率显着低于家族传承期待。(本文来源于《苏州大学》期刊2018-04-01)
名字匹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名字-面孔匹配效应(name-face matching effect)是指名字刻板印象在面孔上的体现,使得人们能够将名字与面孔匹配出来的概率超过随机水平。已有研究大多揭示了面孔容貌对社会认知的影响,鲜少涉及社会认知对面孔等物理特征的影响。名字-面孔匹配效应表明名字作为个体拥有的社会标签,会与人的面孔产生联系,那就意味着社会标签也会对人的面孔这一物理特征产生影响。目前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结论尚不统一,这一效应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是否存在有待探讨。本研究将在中国汉语文化背景下,验证名字-面孔匹配效应是否存在,及相关影响因素。本研究包括预实验与正式实验两方面。预实验一探讨选项数量对名字-面孔匹配效应的影响,分别设置两个选项与四个选项。结果显示两选项条件下,名字-面孔匹配率显着高于随机水平;四选项条件下,名字-面孔匹配率与随机水平没有显着差异。预实验二探讨名字常见度对名字-面孔匹配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常见名字,两个选项与四个选项条件下名字-面孔匹配率都显着高于随机水平;罕见名字在两个、四个选项条件下,名字-面孔匹配效应都与随机水平无显着差异。基于此,本研究将对常见名字进行研究;名字-面孔匹配任务都只设置两个选项。正式实验共分为叁个部分:研究一,以实验方式探索名字-面孔匹配效应是否存在。选择大学生的名字及面孔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自变量为呈现方式(呈现名字选择面孔/呈现面孔选择名字),因变量为名字-面孔匹配率,即被试选择出正确名字/面孔的概率。实验程序通过E-prime2.0进行。结果显示:(1)两种实验条件下,名字-面孔匹配率都显着高于随机水平,说明汉语文化背景下存在名字-面孔匹配效应。(2)呈现名字选择面孔的名字-面孔匹配率显着高于呈现面孔选择名字。研究二在研究一基础上,选取初中生与幼儿名字面孔探索名字-面孔匹配效应在不同年龄阶段是否存在差异。采用2×2混合设计,研究呈现方式(呈现面孔选择名字/呈现名字选择面孔)与名字面孔材料的年龄(幼儿/青少年)对名字-面孔匹配率的影响。其中名字面孔材料的年龄为组内变量,呈现方式为组间变量。结果表明:(1)年龄主效应显着,幼儿组名字-面孔匹配率与随机水平无显着差异,且显着低于初中组;初中组名字-面孔匹配率显着高于随机水平。(2)呈现方式主效应边缘显着,呈现名字选择面孔的正确率高于呈现面孔选择名字。(3)年龄与呈现方式交互作用显着,呈现名字选择面孔条件下,年龄差异更加显着。研究叁进一步探讨名字-面孔匹配效应是否受到被试对名字期待类型的影响。采用了 3×5混合设计,研究名字面孔材料的年龄(幼儿/初中/大学)与名字期待类型(控制条件/外貌形象/性格品行/才华成就/家族传承)对名字-面孔匹配率的影响。其中名字面孔材料的年龄为被试内变量,期待类型为被试间变量。结果显示:(1)年龄主效应显着,幼儿组名字-面孔匹配率与随机水平无显着差异;初中组与大学组名字-面孔匹配率显着高于幼儿组,也显着高于随机水平,且初中组与大学组无显着差异。(2)期待类型主效应不显着。(3)年龄与期待类型交互作用显着,简单效应LSD多重比较发现,大学组的性格品行期待条件下名字-面孔匹配率显着低于家族传承期待。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名字匹配论文参考文献
[1].包寒吴霜,蔡华俭,罗宇.人如其名,名职匹配?名字独特性预测职业选择与职业成就[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陈先慧.汉语文化背景下名字—面孔匹配效应及其影响因素[D].苏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