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杂交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杂交鲟,棉籽糖,非特异性免疫,生长性能
杂交鲟论文文献综述
周云,邢薇,付海利,罗琳[1](2019)在《棉籽糖对杂交鲟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鲟鱼,又称鲟龙,是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营养价值的原始软骨硬鳞鱼类。由于其养殖模式的扩大、密度的增加及人工配合饲料营养不均衡等,造成鲟鱼养殖环境持续恶化,鱼体健康状况降低等一系列问题出现,有可能会在养殖过程中爆发大规模的疾病,进而给养殖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目前的养殖条件下,如何提高鲟鱼自身的免疫力从而减少鱼体对养殖环境的应激,避免鱼类疾病的爆发,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期刊2019年10期)
张美彦,曾圣,杨星,杨明举,赵飞[2](2019)在《不同生长阶段杂交鲟各部位质量比的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杂交鲟的产业化开发和加工利用提供参考,测定了0.5~1.5公斤、1.5~2.5公斤、2.5~3.5公斤不同生长阶段杂交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各部位的质量比。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杂交鲟各部位的质量比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含肉率以2.5~3.5公斤杂交鲟最高,达54.78%。(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9年08期)
张美彦,曾圣,杨星,王艳艳,赵飞[3](2019)在《不同生长阶段杂交鲟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旨在分析比较不同生长阶段杂交鲟[史士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肌肉营养成分差异。选取0.5~1.5 kg、1.5~2.5 kg、2.5~3.5 kg 3个阶段的杂交鲟,每个阶段随机选取4尾,取每尾鱼背部肌肉,采用国标法,分析测定肌肉中的营养成分。结果表明:1) 2.5~3.5 kg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显着高于0.5~1.5 kg组(P<0.05)。2) 3组间肌肉矿物质含量差异不显着(P>0.05)。3)随着鱼体重量的增加,肌肉中维生素A含量降低,0.5~1.5 kg组显着高于其他2组(P<0.05)。4) 0.5~1.5 kg、1.5~2.5 kg杂交鲟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半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2.5~3.5 kg杂交鲟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半胱氨酸。5) 0.5~1.5 kg组肌肉多中不饱和脂肪酸总量显着高于1.5~2.5 kg、2.5~3.5 kg组(P<0.05)。由此可见,不同生长阶段杂交鲟肌肉中均含有较为丰富的维生素、氨基酸、脂肪酸;在蛋白质营养方面,2.5~3.5 kg杂交鲟营养价值更高;在脂肪酸营养方面,0.5~1.5 kg杂交鲟营养价值更高。(本文来源于《动物营养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陈石娟[4](2019)在《粤北山区杂交鲟鱼苗培育技术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杂交鲟是由史氏鲟为父本、达氏鳇为母本的人工杂交品种,属冷水性鱼类,最适生长水温为18~25℃,溶解氧要求在6mg/L以上。乳源瑶族自治县位于粤北山区,大部分区域如洛阳、东坪、大布、必背、大桥等乡镇山水资源丰富,且常年水温较低,非常适合养殖杂交鲟。近十几年来,乳源县杂交鲟水泥池流水养殖和山塘网箱养殖发展迅速,但由于本地没有较专业和上规模的鲟(本文来源于《海洋与渔业》期刊2019年07期)
薛鹏,葛诗琪,徐锦华,田晓梅,祁航[5](2019)在《杂交鲟和金鲳鱼块非冻贮藏过程鲜度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杂交鲟和厘鲳鱼块非冻贮藏过程中鲜度和品质变化规律,确定最适非冻贮藏条件。方法取中段新鲜鲟鱼肉,去皮后切块;冰鲜厘鲳鱼,取肉切块。将2种鱼块分别在4、-1和-3℃迚行贮藏,定期取样,采用微量扩散法测定鱼肉中的挥发性盐基氮(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 TVB-N)、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ATP相关化合物含量、电极法测pH、分光光度计法测定硫代巴比妥酸值(thiobarbituric acid reactive substances, TBARS)值,来评价鱼肉鲜度。结果新鲜鲳鱼初始TVB-N、肌苷(inosine,Hx R)、次黄嘌呤(hypoxanthine,Hx)、肌苷酸(inosine monophosphate,IMP)含量及K值均比鲟鱼高,两者初始p H和TBARS值相近。根据TVB-N值, 4、-1和-3℃条件下鲟鱼和鲳鱼块的货架期分别为9 d(鲳鱼一级鲜度期为4 d)、33~36 d(鲳鱼一级鲜度期为15~18 d)、40~45 d以上(鲳鱼一级鲜度期为33~36 d);但根据K值,鲟鱼的货架期则比上述对应温度下的货架期长而鲳鱼货架期则明显缩短。总体上,鲟鱼各鲜度指标变化均比较缓慢,鲳鱼鲜度在4、-1℃的下降速度均比鲟鱼快,但在-3℃则与鲟鱼接近。随着贮藏温度的降低,两鱼贮藏品质均有明显提升,只有脂肪氧化程度无明显降低。对于鲳鱼,-3℃贮藏品质显着优于4和-1℃,而鲟鱼块在-1和-3℃的贮藏品质差异则不如鲳鱼明显。结论 K值不适合用于评价鲟鱼的鲜度,但能够在TVB-N基础上迚一步将一级鲜度期鲳鱼的鲜度迚行更为准确的鲜度分级。新鲜鲳鱼贮藏品质相对鲟鱼而言更易劣变,鲳鱼块的最适非冻贮藏条件为-3℃,而-1℃则是适于鲟鱼的非冻贮藏斱式。(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9年08期)
潘吉脉,张明洋,贺欣微,胡安东,杨霞[6](2019)在《杂交鲟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对贵州省某养鱼场发病杂交鲟体内分离的优势菌株进行鉴定、致病力探究及耐药性分析。本试验通过革兰染色、生化鉴定、细菌16S rDNA基因分析、动物回归试验、药敏试验、部分毒力基因检测与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为革兰阴性短杆菌,细菌16S rDNA扩增测序与比对,得大小为1 477 bp的片段,其片段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的维氏气单胞菌序列相似度达99.00%,药敏试验显示:分离菌对环丙沙星、氟苯尼考、头孢哌酮等药物敏感,对四环素、磺胺异恶唑、苯唑西林药物出现耐药,耐药基因检测显示:分离菌含有耐磺胺基因(Sul1,sul2)、Ⅰ类整合子(Intl1)3种耐药基因,毒力基因检测显示:分离菌含有气溶素(Aer)和粘附素(Aha)两种毒力基因。综合本试验结果,分离菌为维氏气单胞菌(A.veronii),含有毒力基因,并对环丙沙星、氟苯尼考、头孢哌酮等药物敏感。本试验对贵州地区鲟发病流行的病因做出准确诊断,为该地区细菌性鱼病预防与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兽医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黄应平,徐勐,蒋清,涂志英,袁喜[7](2019)在《圆柱干扰对杂交鲟幼鱼游泳能力及代谢行为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流场扰动对鱼类游泳行为和代谢的影响,本研究测定了单、双圆柱(平行)扰动条件下杂交鲟(Acipenser schrenckii♀×A.baeri♂)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和耗氧率。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单、双圆柱扰动条件下,杂交鲟幼鱼U_(crit)比对照组分别增加了1.71%和40.41%。游泳过程中,耗氧率和速度呈线性关系,单、双圆柱扰动条件下,速度系数b值显着小于对照组,上溯运动中能量利用效率较高。圆柱设置形成的流场环境有利于提高杂交鲟幼鱼游泳能力和游泳效率。湍动能为1.960×10~(-4)~46.92×10~(-4) m~2/s~2时,杂交鲟幼鱼游泳效率较高,上溯所需的能耗减少。(本文来源于《淡水渔业》期刊2019年02期)
张明洋,胡安东,程振涛,姜海波,文明[8](2019)在《杂交鲟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旨在对鲟体内分离菌进行鉴定、致病力探究和耐药性分析。本研究从濒死鲟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NZ-2017),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鉴定、16SrRNA基因分析及系统进化树构建等方法对分离菌种属进行确定,并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PCR方法检测耐药基因,人工感染小鼠试验确定分离菌的致病力。结果显示,NZ-2017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16SrRNA基因经测序及BLAST比对,显示其与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同源性达99.70%,结合生理生化鉴定结果确定分离菌为类志贺邻单胞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对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多西环素4种药物敏感,对卡那霉素、阿莫西林、泰乐菌素、复方新诺明4种药物耐药;5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该菌携带3种耐药基因:Sul1、Sul2和Intl1,与药敏表型相符。人工感染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小鼠有致病力。本研究对贵州地区鲟发病流行的病因作出了准确诊断,为该地区细菌性鱼病预防和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01期)
唐黎,龚芦玺,姜海波,林艳红[9](2018)在《杂交鲟鱼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体外快速筛选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试验抽取杂交鲟鱼(西伯利亚鲟♂×史氏鲟♀)的外周血样,提取外周血白细胞,用浓度0.5 g/m L的苦参、茵陈、杜仲、霪羊藿、茯苓、紫草、甘草、生地8种中草药水提液与外周血白细胞共同孵育后,分别采用抗超氧阴离子试剂盒、金黄色葡萄球菌法测定外周血白细胞的氧呼吸爆发活性及吞噬活性。结果:各处理组外周血白细胞氧呼吸爆发活性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苦参、茵陈、杜仲、霪羊藿、茯苓、紫草、甘草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生地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茵陈、杜仲组外周血白细胞吞噬百分比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苦参、生地组外周血白细胞吞噬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各评价指标,生地更适合作为杂交鲟鱼的候选免疫增强剂。(本文来源于《贵州畜牧兽医》期刊2018年06期)
任永丽,齐林星,杨志军,王锦秀,聂竹兰[10](2018)在《杂交鲟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外周血液中血细胞形态进行观察,采用瑞氏染色法研究其形态学特征,并依此分类。结果表明:杂交鲟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组成,其中红细胞占大多数,血栓细胞的数量仅次于红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较少,嗜碱性粒细胞未有发现;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平均大小(长径×短径)为(18. 9±1. 7)μm×(16. 8±1. 7)μm,细胞核形态多样;血栓细胞的体积最小,平均大小为(8. 2±1. 2)μm×(6. 5±1. 3)μm,其着色深,一般不单独出现。本试验结果可丰富鱼类血液学研究内容,为鱼类血细胞的分类提供基础数据,并为鱼类病理及免疫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大连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杂交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杂交鲟的产业化开发和加工利用提供参考,测定了0.5~1.5公斤、1.5~2.5公斤、2.5~3.5公斤不同生长阶段杂交鲟(史氏鲟×西伯利亚鲟)各部位的质量比。结果表明:不同生长阶段杂交鲟各部位的质量比差异不显着(P>0.05),其中含肉率以2.5~3.5公斤杂交鲟最高,达54.78%。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交鲟论文参考文献
[1].周云,邢薇,付海利,罗琳.棉籽糖对杂交鲟生长性能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J].中国水产.2019
[2].张美彦,曾圣,杨星,杨明举,赵飞.不同生长阶段杂交鲟各部位质量比的测定[J].农技服务.2019
[3].张美彦,曾圣,杨星,王艳艳,赵飞.不同生长阶段杂交鲟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研究[J].动物营养学报.2019
[4].陈石娟.粤北山区杂交鲟鱼苗培育技术总结[J].海洋与渔业.2019
[5].薛鹏,葛诗琪,徐锦华,田晓梅,祁航.杂交鲟和金鲳鱼块非冻贮藏过程鲜度变化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9
[6].潘吉脉,张明洋,贺欣微,胡安东,杨霞.杂交鲟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其耐药性分析[J].中国兽医杂志.2019
[7].黄应平,徐勐,蒋清,涂志英,袁喜.圆柱干扰对杂交鲟幼鱼游泳能力及代谢行为影响研究[J].淡水渔业.2019
[8].张明洋,胡安东,程振涛,姜海波,文明.杂交鲟类志贺邻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畜牧兽医.2019
[9].唐黎,龚芦玺,姜海波,林艳红.杂交鲟鱼中草药免疫增强剂的体外快速筛选研究[J].贵州畜牧兽医.2018
[10].任永丽,齐林星,杨志军,王锦秀,聂竹兰.杂交鲟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J].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