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柴松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柴松,群落类型,区系组成,群落结构
柴松林论文文献综述
曹旭平,薛瑶芹,赵峰,张文辉,周建云[1](2011)在《黄土高原子午岭柴松林群落组成及群落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样地调查,对陕西子午岭的天然柴松林的植物组成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柴松群落中,共有52科120属162种种子植物,可划分为12个类型和9个变型,北温带成分最多(51属),占总属数的49.51%,热带植物成分占一定比例;(2)柴松群落可划分为5个群落类型:柴松+辽东栎-水栒子-苔草群落;柴松-虎榛子-苔草群落;柴松-水栒子-苔草群落;柴松-黄蔷薇-苔草群落;柴松-绣线菊-苔草+野棉花群落;(3)不同群落类型的物种组成和林分结构有所不同,但以柴松为优势种所构建的群落环境有一定的相似性。(本文来源于《西北林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赵天,沈燕[2](2010)在《“住在扬州是一种富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赵天 沈燕)昨天下午,台湾观光学院董事长、《人间福报》总主笔柴松林教授登临“扬州讲坛”,主讲《经济生活新面貌》,诠释他眼里的富裕与贫穷。在谈到适合居住的环境、完备的公共设施及丰富的文化资源时,这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羡慕地说:“居住在扬州这个地方就是(本文来源于《扬州日报》期刊2010-07-04)
赵天,沈燕[3](2010)在《畅谈经济生活新面貌》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赵天 沈燕) 继去年9月莅临“扬州讲坛”与广大听众畅谈“内在的财富”后,昨天下午,台湾观光学院董事长、《人间福报》总主笔柴松林教授再次登临“扬州讲坛”,为扬州市民讲解《经济生活新面貌》,诠释他眼里的富裕与贫穷。 柴松林教授昨天为扬州市(本文来源于《扬州日报》期刊2010-07-04)
杨晓梅[4](2010)在《子午岭天然柴松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碳源/汇的研究成为国内外众多科学家关注的焦点,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有机碳库,对增加碳汇抵消CO2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弄清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的状况,首先应该确定森林生态系统现有的碳储大小,然而研究尺度及方法的差异,造成了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且不能准确地反映森林生态系统碳存储的真实水平。基于此,本文选择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天然柴松林为研究对象,以单个森林生态系统单元为基础,采用样地清查法、网袋收获法、土钻法分别获取植被层、枯落层生物量和土壤样品,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研究了天然柴松林森林生态系统空间生长尺度上碳储量与碳密度及其分布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根据异速生长模型,建立了柴松林生物量模型:B_(树干)= 3.122(D~2H)~(0.277); B_(树枝= 0.622(D~2H)~(0.402);B_(树叶)= 0.029(D~2H)~(0.574);B_(树皮)= 0.058(D~2H)~(0.367 B_(果球)= 0.049(D~2H)~(0.528);B_(树根)= 1.156(D~2H)~(0.367);B_(整株)= 4.562(D~2H)~(0.352)。研究结果表明:柴松林整个植被生物量为194.47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最大,为115.35 t/hm~2,占整个植被层生物量的59.32%;灌木层次之,为64.59 t/hm~2,占33.21%;草本层最小,仅为14.53 t/hm~2,仅占7.47%。同时,对枯落层生物量用网袋法收获,结果表明:枯枝落叶层生物量总体为88.59 t/hm~2,不同分解层次的贡献率依次为48.35%、27.93%、23.73%,且枯落层厚度与生物量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2、柴松林各研究层次含碳率特征为:植被层(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含碳率范围介于0.4137~0.5413 g/g之间,平均值为0.4697 g/g,不同生长器官含碳率差异显着,其中乔木层平均为0.5068 g/g,灌草层平均值为0.4469 g/g;枯落物平均含碳率为335.91 g/kg,随着分解程度的增加,含碳率呈现递减趋势,且不同层次间含碳率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土壤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变化范围介于3.94~34.99g/kg之间,变化幅度达89%,从而体现土层之间的显着性差异。此外,对土壤理化性质对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土壤剖面上,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含水量、pH值、全氮、全磷、速效钾、硝态氮、铵态氮具有极显着的相关关系。3、柴松林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碳密度为236.04 t/hm~2,在生长空间尺度上:碳密度特征为:土壤层>植被层>枯落层。其中植被层碳密度为95.2 t/hm~2,枯落层储碳密度为33.29 t/hm~2,土壤层碳密度为107.55 t/hm~2,这可能与研究的区域特征、气候特点、植被类型以及土壤母质息息相关。4、依据研究的结果,柴松林森林生态系统总储碳量为15.97 Tg,其中土壤碳库最大,为7.27 Tg,占总储量的45.52%,分别是植被层及枯落层碳库的1.14和3.22倍。可见,土壤在森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储库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因此,应加强对土壤碳储量的研究和探讨,从而为应对区域及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性理论数据支持。(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10-05-01)
杨晓梅,程积民,孟蕾[5](2010)在《黄土高原天然柴松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野外调查取样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天然柴松林生态系统空间尺度上碳储量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植被层乔-灌-草不同器官含碳率范围为0.413 7~0.517 4 g/g,枯落层为0.187 2~0.500 3 g/g,不同器官及层次间含碳率差异较大;土壤层有机碳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2)柴松林总储碳密度为236.04 t/hm2,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土壤层(107.55 t/hm2)>植被层(95.20 t/hm2)>枯落层(33.29 t/hm2);总储碳量为1 597万t,其中土壤碳库最大,为727万t,占总储量的45.52%,分别是植被层及枯落层碳库的1.14和3.22倍。(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0年02期)
何召琬,程积民,万惠娥,熊楚翘,陈莉[6](2009)在《子午岭天然柴松林土壤种子库》一文中研究指出采取子午岭天然柴松林地3个坡位与1个对照区共4个大样地54个小样方的土壤样品,通过室内种子萌发和地上植被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种子库进行研究,以揭示其土壤种子库特征及与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显示:1)土壤种子密度平均为1 496.7粒/m2,最小为1 240.0粒/m2,最大为1 785.0粒/m2,荒山对照区为510.0粒/m2;2)种子库的垂直分布格局显示,近90%的种子储存于枯枝落叶层和0~7.5 cm土层中;3)研究中共统计到植物种32种,分属于20科,其中多年生草本和常绿灌木种子比例最高,分别占种子库种子总数的48.3%和41.9%;4)不同坡位的物种丰富度指数介于2.523~3.082之间,而物种多样性指数介于1.458~1.781之间,其中中坡物种丰富度指数最大而多样性指数最小,上坡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都最大;5)各坡位地上植被主要建群植物种中,除白颖苔草、大披针苔草、胡枝子、唐松草在对应坡位的土壤种子库中出现且分别占该坡位种子库的19.7%、2.1%和0.8%、1.7%和3.1%0、.4%外,其他建群种如榛子、子、地榆等在种子库中均未出现,种子库不能很好地反映地上植被组成,部分未出现物种与其自身萌发性质有关;6)土壤种子库中柴松种子所占比例约为0.6%(地上植被调查发现),柴松林下有更新幼苗,约5~7粒/m2,说明种子库具有潜在萌发能力,森林具备一定的自我更新能力。(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09年06期)
何召琬[7](2009)在《子午岭柴松林土壤种子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植被破坏严重,是我国生态环境的脆弱区。不合理的利用导致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如何改善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是当前该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子午岭是重要的水源涵养林,对调节陇东及陕北地区的区域气候、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平衡作用巨大,保持和恢复子午岭森林变的极其重要。本研究以黄土高原陇东子午岭柴松林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不同坡位对柴松林的地上植被和土壤种子库的物种组成、数量特征、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及其之间的相似性等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旨在为充分揭示子午岭森林种子库和地面植被演替的关系奠定研究基础,为制订黄土高原森林恢复更新与可持续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植被恢复方面的研究和决策提供参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子午岭柴松林地上植被群落共有物种30种,其中乔木2种,灌木11种,草本植物17种。地上植被分布成层明显主要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2子午岭柴松林土壤种子库中物种共计为32种,分属于20科。其中草本植物26种,灌木4种,乔木2种。物种较丰富的科属有:菊科、禾本科、莎草科、唇形科、蓼科、蔷薇科等。3按生活型划分,物种数量: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草本植物>灌木>乔木,种子数量以多年生草本和灌木占优,两者的种子数量占种子库种子总数的89.8 %。按科属划分,种子数量较丰富的科属为:胡颓子科>唇形科>莎草科>蔷薇科>。前叁科种子数量占种子库种子总数的83.1 %。按单物种划分,前叁位为:胡颓子>夏至草>白颖苔草,叁个物种种子数量占种子库种子总数的82.2 %。柴松林土壤种子库平均密度为3157.9 ind/m2 ,处于较丰富水平,各坡位种子密度排序:坡中(3757.9 ind/m2)>坡下(3105.3 ind/m2)>坡上(2610.5 ind/m2)。种子库种子密度在垂直分布上呈现出由表层土壤向深层逐层减少的变化趋势。4柴松林不同坡位枯枝落叶层厚度与重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坡上与坡中的枯落层分解存在显着差异(P<0.05),各坡位间枯落层厚度无显着性差异。种子数量与枯落层分解和厚度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种子库种子数量与枯落层分解相关性显着(P<0.05),种子数与枯落物层厚度相关性不显着。各坡位Margalef丰富度指数总体较低,排序结果:坡中>坡上>坡下>荒山。叁个坡位间的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结果也较低,其排序结果与Margalef丰富度指数排序结果相反与Pielou均匀性指数排序结果相同为:下坡>上坡>中坡。各坡间Jaccard和Serensen相似性较低,排序结果:(坡中与坡上)>(坡中与坡下)>(坡上与坡下)。5地上植被与土壤种子库物种的相似性分析结论:两者共有物种为7种,分别占各自物种总数的24.1%和23.3%。在地上植被中存在而在种子库中未发现的物种有23种,在种子库中出现而在地上植被中为发现的物种有22种。各坡地上植被与种子库物种的Jaccard相似性系数:0.0882-0.1724,Sorensen相似性系数:0.1622-0.2941,物种相似性水平较低。各坡位群落分层相似性分析结果与此类似,各坡位地上植被与种子库在对应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物种相似性都处于较低水平。6子午岭柴松林的更新是种子萌发和营养繁殖相结合的方式。在土壤种子库中柴松种子数量稀少,密度仅7 ind/m2,在柴松林林下有柴松幼苗存在,株高30 cm左右,密度1-3 ind/m2。存活幼苗能支持森林的缓慢更新演替。柴松林存在一定的老化现象,如果森林退化速度大于幼苗更新速度,则森林整体将呈现不断退化的状态。(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王丰[8](2008)在《台湾社运健将柴松林》一文中研究指出蒋经国当"行政院长"时,找柴松林去讲演,但是,蒋先生一听柴松林讲演就生气,他气柴松林老是爱出新主意(本文来源于《南方人物周刊》期刊2008年17期)
韦兰英,上官周平[9](2007)在《黄土高原子午岭天然柴松林细根垂直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柴松林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采用土钻法对黄土高原子午岭林区天然柴松林细根垂直分布特征和土壤物理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柴松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和比根长都集中分布于0~20 cm土层,总体上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柴松林地最大细根生物量分布在10~20 cm土层,最大的根长密度、比根长和根表面积均分布在0~10 cm土层;最小比根长分布在20~30 cm土层,最小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均分布在60~7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与柴松细根生物量、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相关性达显着水平,细根生物量与>5 mm和<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天然柴松细根分布特征受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同时也反映了细根功能的转变。(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7期)
王凯博,上官周平[10](2006)在《黄土高原子午岭天然柴松林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黄土高原地区子午岭天然柴松(Pinus tabulaeformisf.shekannesis)林种群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柴松种群结构呈反J分布型,种群处于增长阶段;种群的密度随径级的增加而降低,种群密度与径级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4个函数(生存率函数、积累死亡率函数、死亡密度函数、危险率函数)估计值说明种群具有前期增长、后期稳定的特点,其存活曲线介于DeeveyⅡ型和DeeveyⅢ型之间;随时间推移,种群中树和大树数量逐渐增多,种群在20 a后开始大量进入成熟阶段。表明柴松在本研究区内生长更新良好,在无人为干扰条件下,柴松可通过自我调节能力而保持种群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06年12期)
柴松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赵天 沈燕)昨天下午,台湾观光学院董事长、《人间福报》总主笔柴松林教授登临“扬州讲坛”,主讲《经济生活新面貌》,诠释他眼里的富裕与贫穷。在谈到适合居住的环境、完备的公共设施及丰富的文化资源时,这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羡慕地说:“居住在扬州这个地方就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柴松林论文参考文献
[1].曹旭平,薛瑶芹,赵峰,张文辉,周建云.黄土高原子午岭柴松林群落组成及群落结构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
[2].赵天,沈燕.“住在扬州是一种富裕”[N].扬州日报.2010
[3].赵天,沈燕.畅谈经济生活新面貌[N].扬州日报.2010
[4].杨晓梅.子午岭天然柴松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0
[5].杨晓梅,程积民,孟蕾.黄土高原天然柴松林碳储量与碳密度特征[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
[6].何召琬,程积民,万惠娥,熊楚翘,陈莉.子午岭天然柴松林土壤种子库[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9
[7].何召琬.子午岭柴松林土壤种子库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8].王丰.台湾社运健将柴松林[J].南方人物周刊.2008
[9].韦兰英,上官周平.黄土高原子午岭天然柴松林细根垂直分布特征[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0].王凯博,上官周平.黄土高原子午岭天然柴松林种群结构与动态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