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肌层论文-许婷婷

食管肌层论文-许婷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食管肌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大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食管肌层论文文献综述

许婷婷[1](2019)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对大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治疗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对大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120例大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对照组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对比两组的围术期指标、术后1个月创面愈合情况及术后1年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整块切除率及完全切除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住院费用及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的创面完全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随访1年均无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相比,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治疗大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具有安全、有效、创面愈合快、住院费用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更适用于与大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治疗。(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孔赤寰,明安晓,王业通,李龙[2](2019)在《内镜下诊治婴幼儿先天性食管肌层肥厚性狭窄5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婴幼儿期的先天性食管狭窄绝大部分是良性狭窄,狭窄可以导致进食困难、呕吐、误吸、个体发育迟缓等,严重时甚至导致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以往只能通过外科手术切除食管狭窄段再吻合以解除梗阻,通过术后病理区分狭窄性质。2017年4月~2018年1月,我们在电子内镜和内镜超声的协助下诊治食管纤维肌层肥厚(fibromuscular hypertrophy,FMH)导致的狭窄,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微创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荆玉洁,高鹏[3](2019)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结果。方法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五一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叁二叁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这3个试验中心收治的204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102例。对照组予以ESD治疗,研究组予以STER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高于对照组,而住院费用、住院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的完全切除率分别为100%和96.0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有皮下气肿、迟发性出血、胸腔积液、剧烈疼痛发生,但研究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研究组的创面完全愈合率高于对照组(95.09%比32.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STER和ESD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均可起到较好的临床效果,但STER的整块切除率更高,并发症更少,且创面愈合更快,可能更适用于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本文来源于《国际消化病杂志》期刊2019年01期)

高昳,刘鹏飞[4](2018)在《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及隧道切除术在食管与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及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在食管及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56例在该院行ESE治疗(n=26)或STER治疗(n=30)的食管及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结果、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钛夹使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56例患者均为单发病灶,全部一次性完整切除。STER组手术时间短于ESE组[(48.00±19.98)min vs.(61.54±16.78)min,P<0.05],STER组术中钛夹使用量少于ESE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83±2.10)枚vs.(6.88±2.30)枚,P>0.05]。STER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ESE组[(4.40±1.16)d vs.(5.65±1.83)d,P<0.05]。ESE组有1例术后迟发性出血,两组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ESE及STER是治疗食管及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肿瘤的两种方法,且STER可以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减少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手术并发症,相对更加安全有效。(本文来源于《重庆医学》期刊2018年36期)

陈赫,陈颖彤,赵黎黎,王翔,刘莉[5](2018)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内镜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TER)和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SE)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5月于内镜中心接受STER或ESE手术治疗的167例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所行术式分为两组,其中STER组90例,ESE组77例,对比分析两组的基线特征、手术相关指标及随访结果。结果两组年龄、性别、肿瘤位置和肿瘤病理类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中位随访时间、肿瘤残留率、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STER组的肿瘤直径显着大于ESE组(P <0. 05),两组的完全切除率均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 0. 05)。STER组手术时间长于ESE组(P <0. 01),手术速度快于ESE组(P <0. 05)。STER组和ESE组中肿瘤直径≥20 mm亚组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手术时间、手术速度、完全切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STER组住院时间短于ESE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ESE组(P <0. 05,P <0. 01)。结论 STER和ESE均可有效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STER在手术速度和治疗大病灶(直径≥20 mm)方面较ESE更有优势。(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研究》期刊2018年11期)

张明月,吴双,郭秀颖,徐红[6](2018)在《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物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对比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endoscopicresection,STER)与其他治疗方式在治疗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的结果差异,探讨STER的安全性及适应症.方法回顾2012-11-01/2018-03-01期间,因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行切除治疗的121名患者,收集并分析其临床特点及治疗结果.结果胸腔镜切除(thoracoscopic enucleation, TE)组与内镜切除(endoscopic resection, ER)组在肿瘤的生长部位和大小、手术时间、整块切除率、患者平均住院日和平均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R组与TE组在整块切除率、手术时间、患者平均住院日和费用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STER组肿瘤直径(2-40 mm,平均17.68mm)比TE组肿瘤直径(5-80 mm,平均20.33 mm)小,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229);而STER组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组的对比中发现,两组在肿瘤直径、整块切除率和患者住院费用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尽管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STER组的整块切除率低于外科组和ESD组,但平均随访22.4 mo(3-60 mo),叁个组均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 STER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内镜下治疗手段,对于≤4cm的食管固有肌层平滑肌瘤,我们推荐优先考虑STER切除.(本文来源于《世界华人消化杂志》期刊2018年28期)

陈赫[7](2018)在《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比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消化道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是一类起源于黏膜下各层组织的消化道肿瘤,通常无明显临床症状,而经内镜检查偶然发现。消化道黏膜下肿瘤根据其起源层次的不同可分为黏膜肌层、黏膜下层和固有肌层的肿瘤,其中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属于间叶源性肿瘤,主要包括平滑肌瘤、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平滑肌肉瘤和神经纤维瘤等。食管黏膜下肿瘤较为少见,约占所有食管肿瘤的1%。然而,随着内镜普查的推广,食管黏膜下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且发病年龄逐渐趋向年轻化。在食管黏膜下肿瘤中,起源于固有肌层的平滑肌瘤占绝大多数(70%-80%),食管固有肌层肿瘤早期症状隐匿,临床无显着性,很难自我察觉,虽然大多数为良性病变,然而仍存在恶性或潜在恶性的黏膜下肿瘤,如神经内分泌肿瘤、平滑肌肉瘤、胃肠道间质瘤(GIST)和淋巴瘤等,其中直径较大或形态不规则的间质瘤约有20%~30%的恶变倾向。此外,随着肿瘤的进一步增大,会带来诸如恶变、出血、梗阻、压迫重要脏器等一系列严重问题,故临床上常需积极治疗。目前切除食管粘膜下肿瘤的手术方式有传统的开胸手术、胸腔镜下手术和内镜下手术。其中内镜下切除由于其创伤较小、恢复快、并发症少逐渐成为治疗的首选方案,如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y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然而这种技术仍然存在例如穿孔、大量出血和不完全切除等并发症的风险,特别是对于起源于固有肌层的肿瘤。因此,起源于固有肌层的位置较深的黏膜下肿瘤既往常常被视为内镜治疗的禁忌证,通常需要采用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治疗。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由ESD衍生而来的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excavation,ESE)和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STER)逐渐被用来治疗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黏膜下肿瘤。其中,ESE技术由周平红等人于2008年首次提出,其疗效已在食管胃交界处、贲门和胃的固有肌层肿瘤中得到证实。随后徐美东等人于2011年首次引入STER,并逐渐被证明可安全有效地切除食管黏膜下肿瘤。本研究旨在对比分析STER和ESE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我院内镜中心接受STER或ESE手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两组的基线特征、操作时间、整块切除率、完整切除率、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残留、复发等相关问题。结果共167例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均为单发病灶,其中STER组90例,ESE组77例。男女患者比例为102/65,平均年龄52.2岁(20-78岁),平均肿瘤直径19.1mm(3-80 mm)。STER组和ESE组在完全切除率、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方面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STER组的手术速度显着快于ESE组(3.90 mm2/min和2.82mm2/min,P<0.05)。而对于直径1≥20mm的肿瘤,STER组住院时间则更短(7.0天vs10.0天,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16.3%vs45.5%,P<0.05)。STER组中位随访时间11.5月(1-77月),ESE组中位随访时间18.0月(1-80月),随访期间,STER组有2例残留和4例复发,ESE组有1例残留和2例复发。结论STER和ESE均可有效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相比ESE,STER在手术速度和大病灶(直径≥20mm)方面更有优势。(本文来源于《南京医科大学》期刊2018-09-01)

程治强,白卫云,赵志勇,宋诗伟[8](2018)在《胃食管吻合及浆肌层内翻缝合包埋处理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胃食管吻合及浆肌层内翻缝合包埋处理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治疗且手术前确诊为食管癌,并行食管癌切除和胃食管吻合手术的患者177例,其中65例患者行单纯胃食管吻合术,设为对照组;112例患者在胃食管吻合术基础上进行吻合口浆肌层的内翻缝合包埋,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切口感染、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喉返神经受损和乳糜胸发生情况,手术后1个月食管X线钡餐检测测量吻合口狭窄、吻合口直径和反流反酸、吞咽困难的评分状况。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吻合口直径小于对照组,吻合口狭窄发生情况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围手术期内死亡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吞咽困难评分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反流反酸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吻合口浆肌层内翻缝合包埋对防止出现吻合口瘘没有临床意义,无法使患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降低,同时使术后出现吻合口狭窄的概率增大。(本文来源于《癌症进展》期刊2018年06期)

杨晟杰[9](2018)在《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5月-2017年5月收治的2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全部接受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经过手术治疗,该2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显效17例,好转10例,较差1例,临床治疗效果的总有效率为96.43%。经过手术治疗,该28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没有出现任何的呕吐、反流等不良反应。结论: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效果非常突出,而且不良反应比较少,非常有利于加速患者恢复,因此可进行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健康之路》期刊2018年04期)

吴鹏,廖世均,梁卫东[10](2017)在《食管鳞癌血浆miR-143表达与肿瘤深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血浆miR-143表达与食管鳞癌浸润肌层深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为食管鳞癌转移的早期防治及作用机制提供理论学依据。[方法]收集食管鳞癌患者术前一周血标本40例,同期收集40例健康体检者血标本,运用实时定量荧光PCR检测两组人群血浆中mi R-143表达水平,探讨食管鳞癌患者血浆中miR-143表达水平与食管鳞癌深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与健康人群相比,食管鳞癌患者血浆中miR-143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食管鳞癌患者血浆miR-143表达水平与年龄(P=0.154)、性别(P=0.131)、肿瘤部位(P=0.092)均无关;T_3+T_4期患者血浆中mi R-143表达水平低于T_1+T_2期患者(P=0.008);与无深肌层浸润患者相比,有深肌层浸润患者血浆mi R-143表达水平降低(P=0.012);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血浆中miR-143表达水平较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低(P=0.003)。[结论 ]食管鳞癌患者血浆miR-143表达水平较健康人群下调,且在有深肌层浸润和发生淋巴结转移的食管鳞癌患者血浆中表达水平明显下调,其有望作为评估食管鳞癌患者肿瘤进展的新生物学标志。(本文来源于《肿瘤学杂志》期刊2017年12期)

食管肌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婴幼儿期的先天性食管狭窄绝大部分是良性狭窄,狭窄可以导致进食困难、呕吐、误吸、个体发育迟缓等,严重时甚至导致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以往只能通过外科手术切除食管狭窄段再吻合以解除梗阻,通过术后病理区分狭窄性质。2017年4月~2018年1月,我们在电子内镜和内镜超声的协助下诊治食管纤维肌层肥厚(fibromuscular hypertrophy,FMH)导致的狭窄,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食管肌层论文参考文献

[1].许婷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对大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治疗价值[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

[2].孔赤寰,明安晓,王业通,李龙.内镜下诊治婴幼儿先天性食管肌层肥厚性狭窄5例[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9

[3].荆玉洁,高鹏.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9

[4].高昳,刘鹏飞.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及隧道切除术在食管与贲门周围固有肌层肿瘤治疗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8

[5].陈赫,陈颖彤,赵黎黎,王翔,刘莉.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比较[J].中国临床研究.2018

[6].张明月,吴双,郭秀颖,徐红.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物效果分析[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8

[7].陈赫.内镜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肿瘤挖除术治疗食管固有肌层肿瘤的临床比较分析[D].南京医科大学.2018

[8].程治强,白卫云,赵志勇,宋诗伟.胃食管吻合及浆肌层内翻缝合包埋处理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研究[J].癌症进展.2018

[9].杨晟杰.胸腔镜下食管下段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观察[J].健康之路.2018

[10].吴鹏,廖世均,梁卫东.食管鳞癌血浆miR-143表达与肿瘤深肌层浸润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肿瘤学杂志.2017

标签:;  ;  ;  

食管肌层论文-许婷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