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风景区论文-刘聪,杨阳,邓洋阳

自然风景区论文-刘聪,杨阳,邓洋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自然风景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天子山,自然风景区

自然风景区论文文献综述

[1](2018)在《天子山自然风景区》一文中研究指出天子山自然风景区位于湖南桑植县东南,与张家界、索溪峪山水相连,浑成一体。天子山因相传古代土家族首领"向王天子"在此举事,反抗朝廷而得名。天子山海拔1250米,四周层峦迭嶂、群峰争秀,峰回路转之处还散布有多处天池、瀑布、清泉点缀。春夏季节满山遍野山花烂漫,及秋则层林尽染,景色迷人。如在清晨,晨雾如纱,群峰如舟,时隐时现。若在傍晚,晚霞若彩,群峰似锦,似火似金,更令人陶醉。故有赞曰":谁人识得天子面,归来不看天下山。"(本文来源于《金山》期刊2018年08期)

宋春玲[2](2018)在《哈尔滨五个自然风景区蜱及蜱传病原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风景区的生态多样性,为蜱提供了适合的生存环境。蜱作为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通过吸食血液传播多种疾病,许多为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给人类及动物的健康带来危害。本研究拟对哈尔滨五个自然风景区蜱及蜱携带病原情况进行调查,为蜱及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哈尔滨五个自然风景区蜱分布情况的调查。选取哈尔滨5个自然风景区为采样点,应用布旗法共采集到6098只游离蜱。经形态学鉴定主要分为革蜱(3955只)、血蜱(1193只)和硬蜱(950只),发现各景区的优势蜱种均为革蜱。共采集到2993只雌蜱,占总蜱数量的49.08%,3105只雄蜱,占总蜱数量的50.92%,雌雄比例相当。根据采样点、蜱种和雌雄等情况抽取1056只蜱扩增蜱16S r RNA序列进行分子鉴定。发现这些蜱为3属4种,分别是森林革蜱(576只),全沟硬蜱(240只),日本血蜱(239只)和嗜群血蜱(1只)。第二部分内容:哈尔滨五个自然景区蜱携带病原情况的调查。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蜱携带细菌调查和常规PCR方法检测部分病原的研究。首先,对1056只蜱携带细菌16S核糖体DNA的V3-V4高变区进行二代测序分析。发现5个景区蜱携带细菌的种类较多,包括许多人兽共患的细菌,如布鲁氏菌科(Brucellaceae)和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等;也包括许多蜱传细菌,如考克斯氏体属(Coxiella)、立克次氏体属(Rickettsia)、无形体属(Anaplasma)、疏螺旋体菌属(Borrelia)和埃立克体属(Ehrlichia)等。研究发现不同地点细菌丰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帽儿山的蜱携细菌种类最多。不同蜱种间也存在较大差异,革蜱中的蜱传病原菌考克斯氏体属、立克次氏体属和无形体属较其他两种蜱的丰度高。不同性别的蜱间差异较大,雌蜱中的蜱传病原菌立克次氏体属、无形体属、疏螺旋体菌属和埃立克体属的丰度较雄蜱高。其次,进一步采用常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1056只蜱部分重要的蜱携病原。共检测2类病原,分别是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和梨形虫(Piroplasma)。伯氏疏螺旋体的检出率是8.05%(85/1056),分为2个基因型,分别是Borrelia garinii 61.18%(52/85),Borrelia afzelii 38.82%(33/85)。原虫共检测到两类病原,巴贝斯虫的检出率是9.38%(99/1056),仅检测到Babesia caballi一种基因型。泰勒虫的检出率是2.56%(27/1056),仅检测到Theileria sinensis一种基因型。综上所述,上述五个自然景区均有蜱的分布,分别为森林革蜱、全沟硬蜱、日本血蜱和嗜群血蜱,其中森林革蜱为优势蜱种。对蜱携带病原的检测发现这些地区蜱携带了相关病原。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初步掌握哈尔滨部分自然景区蜱及蜱传疾病的第一手资料,为相关地区蜱及蜱传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期刊2018-06-01)

刘聪,杨阳,邓洋阳[3](2018)在《自然风景区旅游体验构成研究——基于网络点评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游客关于四川九寨沟自然风景区的网络点评数据为基础,借助扎根理论,通过多层编码的方式,探讨了自然风景区旅游体验构成。研究构建了以基础服务与设施体验、观光体验和景区管理叁个维度为核心,包含19个主要范畴的自然风景区旅游体验模型,揭示了自然风景区旅游体验以观光体验为核心,基础服务与设施体验为基础,景区管理为保障的内在关系。据此,深化了对景区开发和管理的认识,有助于从根本上提升景区对游客的吸引力。(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8年15期)

马珂伟[4](2018)在《陕南地区山岳型自然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生态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生活水平得以逐步提升,使得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主要休闲方式之一。我国地大物博,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近年来旅游业凭借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也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这也对风景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景区游客服务中心作为现代旅游发展的产物,从原先仅能够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高度,已经逐渐上升到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前提下,能够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且能够减小对周边自然环境影响的高度上了。而陕南地区以山岳型自然风景区为主,该类型景区自然环境优越,珍稀动植物众多,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游客服务中心的建设是否能够在对自然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的前提下得到良好的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通过对商洛、汉中、安康叁地山岳型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南宫山、牛背梁、塔云山、天台、午子山的实地调研,以自然、建筑、人类叁者达到和谐共生为目的,从生态建筑理论以及地域建筑的角度,对游客服务中心生态规划与生态建筑设计方面提出一些设计策略与建议,使游客服务中心从设计、建成到使用都尽量减少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使游客服务中心在满足人的使用需求同时,能够注重人的精神感受,以及加强人在自然环保方面的意识。从而促进风景区的和谐发展、满足风景区的生态保护要求。(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8-04-20)

成勤,张翠[5](2016)在《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科学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是提出切实有效的防雷措施的重要前提。自然风景区通常面积大、地形环境复杂、雷电防护困难,存在较大的雷电灾害风险,目前尚无适用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技术规范。IEC 62305和GB/T21714仅适用于单体建筑物,计算过程中还需要了解建筑物的建筑尺寸,不适用于空旷的自然风景区,而且这一方法无法应用历史雷灾、雷电强度等重要参数,也不能全面客观的反应自然风景区的孕灾环境和致灾因子特征。将模糊理论与层次分析法的优势相结合的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已应用在许多领域。雷电灾害风险这种模糊事物,受周围环境、雷电活动特性、防护措施完善程度、受灾体特征等多种因素影响,其风险的大小难以用定量的数据描述,需要考虑与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在定性分析影响雷电灾害风险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对雷电灾害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价。许多应用实例说明了这一方法适用于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本文根据模糊层次分析法,考虑自然风景区的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易损度等特征,讨论自然风景区的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并应用该方法对叁峡某自然风景区进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使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决策问题时,主要是通过建立递阶层次结构,把人们的判断转化为若干因素两两之间重要度的比较上面,从而把难以量化的定性判断转化为可操作的重要度的比较并逐层进行判断评分,利用计算判断矩阵的特征向量确定下层指标对上层指标的贡献程度或权重,从而得到最基层指标对于总体目标的重要性权重排序。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建立递阶层次;构建判断矩阵;形成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求评估矩阵;确定雷电灾害风险等级;计算各因子对雷电风险影响程度;给出评估意见和建议。叁峡某景区是国家5A级景区,总面积约2×10~5 km~2,景区内以绿化为主,是观赏叁峡工程全景的最佳位置,吸引着大量游客。分析该景区自然环境、闪电定位数据、雷灾数据和相关旅游管理资料,建立该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模型。模型的目标层为雷电灾害风险等级,准则层分为雷电活动、雷电预警及防护、自然环境和人员活动情况,方案层主要包括闪电密度、雷电流强度、历史雷灾、直击雷防护措施、防接触和跨步电压措施、雷电预警和响应系统、海拔高度、环境位置、游客逗留时间和游客数量这些相对容易量化的因素。对同一层次的各个元素关于上一层次中某一准则的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量化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构造出判断矩阵。根据闪电定位资料、雷灾统计资料、旅游区管理资料和现场勘测结果,确定判断矩阵,对每一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判断。由判断矩阵分析结果建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初步模型R=0.4915V1+0.3059V2+0.0777V3+0.1249V4。根据该风景区的雷电活动特征、防雷措施、地理位置、地质地貌特征、游客统计资料等信息,由专家组对C1~C10进行模糊评价,求准则层各因素评估矩阵。代表准则层各因素权重的矩阵与其评估矩阵V的乘积即为雷灾等级评估指数矩阵R=(0.5407 0.3207 0.1049 0.0336 0)。对方案层各因素风险评价等级按百分制给分,求雷电灾害风险的总得分F,由风险总得分F所在的区域判断风险等级。经计算,雷电灾害风险的总得分F=RST=85.36。可确定叁峡某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较高。各影响因子的影响程度排名为C1闪电密度、C2雷电流强度、C6雷电预警和响应系统、C4直击雷防护措施、C5防接触和跨步电压措施、C9游客逗留时间、C10游客数量、C8环境位置、C3历史雷灾、C7海拔高度。其中C1闪电密度、C2雷电流强度以及C6雷电预警和响应系统对该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影响尤其显着。从影响雷电灾害风险的因子权重可知,除了闪电密度和雷电流强度这两项自然因素外,雷电预警和响应系统、直击雷防护措施和防接触和跨步电压措施对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影响最大。结合实际情况和评估结果,提出以下几条意见和建议:(1)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常规检测是防雷安全工作的基础,与游客活动有关联的设施、场所都必须进行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常规检测。凡属游客活动区域,具有接闪功能的金属构件必须有合格的防雷接地。不符合现行技术规范要求的防雷装置要及时整改。(2)设置临时避雷场所,完善其直击雷防护措施和防接触和跨步电压措施。建议在山上设置独立避雷塔(灯塔),为山下的小停车场提供直击雷防护,在避雷塔周围种植矮杆密植植物或设置防护栏,将游客隔离在安全距离以外,山下的小停车场作为紧急防雷场所。(3)建立雷电预警和响应系统。实践证明,仅仅靠实施防雷工程技术,不能完全控制风险。在雷电来临之际应暂停游客上山,利用应急广播系统、电话、短信等手段及时通知景区工作人员,疏导游客下山,或到已建立并符合要求的避雷场所中躲避。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在实践中掌握和完善应急方案和程序。掌握基本的防雷知识,是分散在各个服务区的工作人员执行防雷避险引导工作的前提,应加强对导游和现场管理人员的防雷安全教育、防雷知识培训,提高其雷击事故处理能力和急救技能。利用风景区内的科普宣传橱窗、电子屏等,对游客进行防雷安全知识普及教育。(本文来源于《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S19 雷电物理和防雷新技术——第十四届防雷减灾论坛》期刊2016-11-01)

曾韬[6](2016)在《自然风景区游客感知价值期望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旅游需求正从传统观光层次向休闲体验层次转变。文章以自然风景区感知价值的8维度结构为视角,对游客需求从观光向休闲体验层次转变过程中的感知价值期望差异作了探讨分析,以期为国内自然风景区更好地把握游客消费心理、改善服务供给重心、优化旅游资源配置,以及提供更有效的个性化服务供给,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成勤,史雅静,刘云鹏,王清龙[7](2016)在《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模糊理论和层次分析的方法,建立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模型。以叁峡某自然风景区为例,选取符合该景区特性的准则层和方案层及其参数值,评估雷击人员伤亡损失风险,提出切实有效的整改措施。评估结果表明:该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较高;闪电密度、雷电流强度、雷电预警和响应系统、直击雷防护措施以及防接触和跨步电压措施对该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影响程度最大;为了减小雷电灾害风险,该自然风景区应建立雷电预警和响应系统,设置临时避雷场所,完善直击雷防护措施以及防接触和跨步电压措施,并进行防雷装置安全性能常规检测。(本文来源于《暴雨灾害》期刊2016年03期)

刘歌[8](2016)在《自然风景区体验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野象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旅游业是天然的"体验产业"。体验是旅游的固有属性,现代旅游业发展形势呈燎原态势,特别是在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得以提高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接受精神方面的享受,对旅游行业来说,无疑是绝佳的机遇,同时也是挑战。随着人们旅游需求的变化,该行业应该做出相应的对策,打破传统旅游模式,在景区内设施建造方面,应更多地设计出新奇、独特、引人入胜、让游客流连忘返、并能与游客在情感上产生共鸣的游乐、公共、住宿等设施。(本文来源于《美与时代(城市版)》期刊2016年03期)

张金流,唐淑[9](2015)在《黄龙自然风景区地表水流量减少原因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黄龙风景区出现了许多干涸的钙华池,说明相较以前,黄龙风景区地表水流量已明显减少。本文通过对当地大气降水量年际间变化及景区上游地表雪融水、黄龙泉(源泉)及下游龙眼泉(二次转化泉)叁者流量间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确定地表水垂直下渗量增加是导致黄龙风景区地表水流量减少的真正原因。文章最后分析了导致地表水垂直下渗量增加的可能原因。(本文来源于《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期刊2015年06期)

李鹏飞[10](2015)在《自然风景区客运过道站房外部形态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景区客运索道站房是建立在天然风景区内以提供游客服务的景区建筑。城市发展的迅捷推动着城郊的建设速度,人们开始将目光转译到喧嚣之外,面对以自然景观、自然历史为背景的区域,景区建筑将成为连接人们与自然的一座桥梁,人们通过景区建筑了解自然的历史情怀,这样自然景区客运索道站房也成为当代景区建筑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伴随着当代多元化、现代化以及个性化创作在建筑设计领域中的开展,景区建筑呈现出多方向的创作方式,这样使得建筑对自然造成了破坏,也就失去了人们欣赏开发自然景区的最初意图。面对这种还缺乏相应理论支撑的景区建筑类型,要对景区建筑设计策略以及设计手法提出相适宜的科学方法,这对自然景区客运索道站房外部形态设计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分为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为绪论,介绍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此明确了论文的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第二章为基本概念界定及其发展,主要对建筑形态、自然景区、客运索道站房和客运索道站房发展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第叁章对案例调研分析,总结现阶段自然风景区客运索道站房外部形态设计发展现状及问题,并阐述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后面的自然风景区客运索道站房外部形影响因素解析做好基础铺垫;第四章为解析自然风景区客运索道站房外部形态影响因素,并以建筑形态构成基本要素入手分析其外部形态形成特征;第五章为提出站房与景区的和谐化交融、站房营造技艺的自然性运用、站房地域文化的自然性表达叁个代表性的设计原则,针对这些主要的设计原则对自然景区客运索道站房外部形态设计提出宏观性的指导;第六章以所提出的设计原则主导设计策略,从自然风景区客运索道站房设计时的修建位置选址、体量尺度控制、接地形式对形体的生成、功能空间对形体的生成以及色彩、材质与地面肌理处理方式的问题入手,总结出适用性的自然景区客运索道站房外部形态设计策略。自然景区客运索道站房外部形态设计虽不是当今关注的焦点问题,但是笔者根据目前调研统计的来看,自然景区客运索道站房设计数量虽然惊人,但是却没有被真正全面的当一个问题去看待,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今后自然景区客运索道站房外部形态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5-07-02)

自然风景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然风景区的生态多样性,为蜱提供了适合的生存环境。蜱作为多种病原体的传播媒介,通过吸食血液传播多种疾病,许多为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给人类及动物的健康带来危害。本研究拟对哈尔滨五个自然风景区蜱及蜱携带病原情况进行调查,为蜱及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依据。第一部分内容:哈尔滨五个自然风景区蜱分布情况的调查。选取哈尔滨5个自然风景区为采样点,应用布旗法共采集到6098只游离蜱。经形态学鉴定主要分为革蜱(3955只)、血蜱(1193只)和硬蜱(950只),发现各景区的优势蜱种均为革蜱。共采集到2993只雌蜱,占总蜱数量的49.08%,3105只雄蜱,占总蜱数量的50.92%,雌雄比例相当。根据采样点、蜱种和雌雄等情况抽取1056只蜱扩增蜱16S r RNA序列进行分子鉴定。发现这些蜱为3属4种,分别是森林革蜱(576只),全沟硬蜱(240只),日本血蜱(239只)和嗜群血蜱(1只)。第二部分内容:哈尔滨五个自然景区蜱携带病原情况的调查。采用二代测序技术对蜱携带细菌调查和常规PCR方法检测部分病原的研究。首先,对1056只蜱携带细菌16S核糖体DNA的V3-V4高变区进行二代测序分析。发现5个景区蜱携带细菌的种类较多,包括许多人兽共患的细菌,如布鲁氏菌科(Brucellaceae)和分支杆菌属(Mycobacterium)等;也包括许多蜱传细菌,如考克斯氏体属(Coxiella)、立克次氏体属(Rickettsia)、无形体属(Anaplasma)、疏螺旋体菌属(Borrelia)和埃立克体属(Ehrlichia)等。研究发现不同地点细菌丰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帽儿山的蜱携细菌种类最多。不同蜱种间也存在较大差异,革蜱中的蜱传病原菌考克斯氏体属、立克次氏体属和无形体属较其他两种蜱的丰度高。不同性别的蜱间差异较大,雌蜱中的蜱传病原菌立克次氏体属、无形体属、疏螺旋体菌属和埃立克体属的丰度较雄蜱高。其次,进一步采用常规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1056只蜱部分重要的蜱携病原。共检测2类病原,分别是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和梨形虫(Piroplasma)。伯氏疏螺旋体的检出率是8.05%(85/1056),分为2个基因型,分别是Borrelia garinii 61.18%(52/85),Borrelia afzelii 38.82%(33/85)。原虫共检测到两类病原,巴贝斯虫的检出率是9.38%(99/1056),仅检测到Babesia caballi一种基因型。泰勒虫的检出率是2.56%(27/1056),仅检测到Theileria sinensis一种基因型。综上所述,上述五个自然景区均有蜱的分布,分别为森林革蜱、全沟硬蜱、日本血蜱和嗜群血蜱,其中森林革蜱为优势蜱种。对蜱携带病原的检测发现这些地区蜱携带了相关病原。通过本次调查可以初步掌握哈尔滨部分自然景区蜱及蜱传疾病的第一手资料,为相关地区蜱及蜱传疾病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自然风景区论文参考文献

[1]..天子山自然风景区[J].金山.2018

[2].宋春玲.哈尔滨五个自然风景区蜱及蜱传病原的调查[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8

[3].刘聪,杨阳,邓洋阳.自然风景区旅游体验构成研究——基于网络点评的实证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8

[4].马珂伟.陕南地区山岳型自然风景区游客服务中心生态适应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8

[5].成勤,张翠.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C].第33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9雷电物理和防雷新技术——第十四届防雷减灾论坛.2016

[6].曾韬.自然风景区游客感知价值期望差异研究[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7].成勤,史雅静,刘云鹏,王清龙.自然风景区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方法研究[J].暴雨灾害.2016

[8].刘歌.自然风景区体验研究——以云南西双版纳野象谷为例[J].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

[9].张金流,唐淑.黄龙自然风景区地表水流量减少原因初探[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15

[10].李鹏飞.自然风景区客运过道站房外部形态设计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

标签:;  ;  

自然风景区论文-刘聪,杨阳,邓洋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