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关联产业集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财政收入,同比,生态旅游,集聚度,主导产业,科特派,温泉旅游,产业关联度,农业产业,家庭林场
关联产业集聚论文文献综述
通讯员,王满龙,冀文清[1](2019)在《赤城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1%》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以来,赤城县在脱贫攻坚中,提高特色农业集聚度,拓展生态产业关联度,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培强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主导产业,实现生态强县、绿色富民的目标,财政收入实现快速增长。截至目前,该县已完成全部财政收入9.6亿元,占年初预算的107.52%,同比增长(本文来源于《河北经济日报》期刊2019-12-30)
曲绍卫,夏远,姚毅[2](2019)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的关联性研究——基于产业互动视域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2010~2017年我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构建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影响的理论模型。以产业互动视角作为实证研究的切入点,利用理论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论得出:首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彼此间都具有促进作用;其次,由于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能很好地推动制造业转型;最后,区域金融发展和政府干预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但政府干预却会阻碍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行业转型、人才培养、金融支持、政府调控这四个视角给予相关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预测》期刊2019年05期)
王成韦,赵炳新[3](2019)在《金融集聚与城市格局时空演变研究——基于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投入产出理论,本文运用国家2005、2010和2015年投入产出数据和A股上市公司数据,构建金融集聚背景下的城市关联网络,借用社会网络方法测度城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征和趋势。研究发现:2005-2015,金融集聚城市关联格局逐渐由部分省会城市构成的"轴辐"式布局向东、中部城市"全域"式网络布局发展;少数关键城市发挥着以最短路径承载金融要素在城市间流通的中介作用,且多数城市倾向与核心城市进行直接金融要素交流,逐渐减少对中介城市的依赖;大多数城市的金融辐射力较小、围绕少数关键城市形成相对紧密的关联网络,且城市对网络的影响力逐步拉大;逐步形成"分界线"轴带、东部沿海轴带和长江经济带轴带;城市组团格局在金融集聚进程中趋于均衡化和泛化、且子群内部自组织性和强度均在不断增强。(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探索》期刊2019年06期)
王凯,杨亚萍,张淑文,甘畅,刘浩龙[4](2019)在《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碳排放空间关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厘清旅游产业集聚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采用区位熵和分解加总法分别测算2001—2016年中国旅游产业集聚度和碳排放强度,继而运用重心分析、空间自相关法探究其空间演变及内在关联特征,最后构建二者的回归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在空间上分布不均衡,旅游产业集聚呈现出东中部高、西部低的分布格局,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与其相反;(2)旅游产业集聚重心分布在河南省驻马店市与南阳市及其交界地带,其演变轨迹整体向西北小幅偏移,移动距离约为112.362 km;旅游业碳排放强度的重心分布在陕西省商洛市、安康市和湖北省十堰市境内,其重心轨迹整体呈现出南略偏东的态势,移动距离约为256.734 km;(3)旅游产业集聚会显着降低旅游业碳排放强度;旅游产业集聚和旅游业碳排放强度存在空间负相关关系;高集聚-低排放类型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广东、贵州和云南等省区;低集聚-高排放类型分布在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以及青海等省区。(本文来源于《资源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高普梅,湛军[5](2019)在《长叁角城市群物流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变迁——基于灰色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灰色关联模型研究长叁角城市群2003—2016年26个城市物流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变迁关系,发现长叁角城市群物流业集聚度较高,但发展呈下降趋势。其中,上海、舟山、南京、合肥、芜湖物流业集聚度均值大于1. 25,该地区物流业高度集聚,专业化强,但26个城市发展不均衡,上海产业结构合理化度最高,浙江、安徽需要调整,江苏合理化度较高。长叁角城市群产业结构高级化不断提升。除个别城市外,其他城市物流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级化显着相关,但物流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合理化关联性更强,对加快长叁角城市群物流业集聚,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9年02期)
姜群鸥,孙驷阳,王春丽,邵雅琪,王美林[6](2018)在《嘉峪关市产业用地类型的空间集聚度与空间关联度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产业集聚形成与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该研究以嘉峪关市为例,构建产业空间集聚的单指标评价体系,结合邻域丰度因子和地类交互因子建立产业空间关联的评价方法,利用基于产业的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数据,计算研究区各产业的空间集聚度和不同产业间的空间关联度,分析各产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及产业间的空间关联程度。结果表明:1)主要分布在北部小范围的第一产业用地空间集聚度整体偏低,第二产业集聚度总体偏高,产业发展聚集在北部或东部地区,第叁产业聚集度也相对较高,相比第二产业分布更松散;2)制造业聚集度最高,分别在8%~20%与46%~64%之间形成2条不同宽度的密集带,东部地区聚集效应已经初步形成,交运仓储和邮电信息业的斑块集聚度在15%~23%之间形成特别密集的分布带,产业用地尤其是交通运输业占地面积较大,但空间分布相对松散;3)第一产业用地因地处城区和近郊面积较小,与其他产业空间相关性低,第二产业用地对第叁产业用地以及居住用地表现出排斥作用;4)采掘、冶炼与加工业和制造业都与公共资源生产供应与管理用地关联度均大于1,交运仓储和邮电信息业、商业服务业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业与居住用地关联度都偏高,且叁者互相也具有一定的关联度,说明人群的聚集与局部流动带动服务业的发展。空间集聚度和空间关联度较好地呈现产业集聚水平、表达产业间关联关系。(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24期)
肖周燕,沈左次[7](2019)在《人口集聚、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时空演化及关联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人口和产业集聚对环境污染的不同影响,基于我国2000-2015年30个省区面板数据,利用空间相关性检验和回归分析模型,在描述人口集聚、产业集聚、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的时空演化趋势基础上,全面考察了人口集聚和产业集聚对生产和生活污染的不同影响及差异。结果表明,人口和产业快速集聚对生产和生活带来不同的环境污染效应。省域间的生产污染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点,生活污染空间分布较为随机。虽然人口规模的增大加重生产和生活污染,但人口集聚并没有加剧污染,反而有利于环境的改善。产业集聚加剧了生产污染,对生活污染的影响并不显着。与单纯降低工业比重相比,促进工业内部结构优化更能抑制生产污染。生产污染符合环境库茨涅茨曲线,但经济增长并不能自动解决所有的环境问题,尤其很难解决由生活消费所引致的生活污染问题。最后,提出在注重生产污染治理的同时,强调人口集聚在生活污染治理中的作用机制。(本文来源于《干旱区资源与环境》期刊2019年02期)
卢迪,吴昊[8](2018)在《基于产业关联集聚模式的东北城市规模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服务业和制造业关联集聚模式为视角,采用中间产品模型实证检验分析东北地区地级市发展的规模效应。计量估计结果显示:东北地区人口集聚与城市人均产出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且低于最优人口规模的集聚损失要大于超过最优人口规模的集聚损失;城市服务业和制造业结构与人口规模扩张对产出效率的作用机制存在协同效应,城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带来的规模收益存在人口规模的最低门槛要求,小城市过高的服务业与制造业比会对产出收益造成损失。东北地区大部分地级市的实际人口规模仍然小于最优规模且低于产业调整收益的最低门槛,因此大城市应进一步推动服务业集聚发展和城市功能的强化,中小城市在推动人口集聚的同时应注重当地制造业的集聚发展。(本文来源于《税务与经济》期刊2018年03期)
郄维丽[9](2018)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经济回暖调整、复苏困难等多重因素影响的背景下,推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率、调整经济结构已成为社会经济共同目的,中国的经济现已进入新常态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增长放缓,经济不协调、效率低,且有不可持续现象。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存在发展失调,结构性风险增加,收入水平差距大等明显的集中现象。本文以产业经济为理论支撑,利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深入探讨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集聚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联之处。(本文来源于《商业故事》期刊2018年13期)
孙姣[10](2018)在《河北省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关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前中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新型城镇化发展和产业发展问题成为当前密切关注的两大热点,世界经济的高效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求能源的利用率不断提高,刚性约束得到有效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促进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河北省也是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的优势地域,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政策下,若产业、居民和城镇互动实现相融合,把城镇作为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的空间载体,同时,把产业集聚发展作为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动力,这样,就可以实现产、城、人的互动发展,进而提高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产业的竞争力,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进程。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城市病”与“半城镇化”问题,更加强化了产业集聚对加快新型城镇化的引导作用与推动作用。本文的选题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确立的。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河北省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关联研究,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对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阐释。第二,对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相互影响机理以及河北省产业集聚和城镇化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在分析河北省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并找出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之间存在的关联性。再次,对河北省产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进行说明,并对产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水平进行测度,构建分析河北省产业集聚和新型城镇化关联性的模型,并进行实证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并在前文的基础上,给出提高河北省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关联产业集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选取2010~2017年我国283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并基于柯布—道格拉斯函数构建了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影响的理论模型。以产业互动视角作为实证研究的切入点,利用理论模型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之间的关联性。研究结论得出:首先,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彼此间都具有促进作用;其次,由于中国制造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不能很好地推动制造业转型;最后,区域金融发展和政府干预能够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但政府干预却会阻碍制造业转型升级。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本文从行业转型、人才培养、金融支持、政府调控这四个视角给予相关的对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关联产业集聚论文参考文献
[1].通讯员,王满龙,冀文清.赤城财政收入同比增长21%[N].河北经济日报.2019
[2].曲绍卫,夏远,姚毅.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转型的关联性研究——基于产业互动视域的分析[J].预测.2019
[3].王成韦,赵炳新.金融集聚与城市格局时空演变研究——基于产业投入产出关联的视角[J].经济问题探索.2019
[4].王凯,杨亚萍,张淑文,甘畅,刘浩龙.中国旅游产业集聚与碳排放空间关联性[J].资源科学.2019
[5].高普梅,湛军.长叁角城市群物流业集聚与产业结构变迁——基于灰色关联分析[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
[6].姜群鸥,孙驷阳,王春丽,邵雅琪,王美林.嘉峪关市产业用地类型的空间集聚度与空间关联度特征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18
[7].肖周燕,沈左次.人口集聚、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的时空演化及关联性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
[8].卢迪,吴昊.基于产业关联集聚模式的东北城市规模效应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8
[9].郄维丽.交通基础设施、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性[J].商业故事.2018
[10].孙姣.河北省产业集聚与新型城镇化的关联研究[D].辽宁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