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157001
【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诊断腰间盘突出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接收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96例,对其进行常规核磁共振及核磁共振结合磁共振脊髓造影扫描检查,然后观察和对比两者的诊断率。结果:96例患者腰椎间盘突出92个,其中核磁共振的确诊率为97.8%;核磁共振结合磁共振脊髓造影的诊断率为100.0%。两者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核磁共振对于接推间盘突出的诊断率较高,在临床应用上可以提高腰推间盘突出的诊断率。
【关键词】核磁共振;腰间盘突出;诊断
腰间盘突出症(PLID)是骨科工作中的常见病、多发病,腰间盘由髓核、透明软骨板及纤维环构成,位于相邻两个腰椎椎体之间。患者在工作、运动中方式不当或者损伤等因素,可导致间盘的退化、受损,从而造成纤维环破裂引起髓核突出,进而压迫脊神经根,最终表现为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临床对此类疾病的确诊一般根据CT、X线或核磁共振等检查结果进行判定,研究表明核磁共振临床诊断效能优于CT,对于临床拟诊椎间盘突出的患者,选用核磁共振检查即可以明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也可以减少由于X线辐射所带来的负效应。下面本文就本院96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核磁共振检查及磁共振脊髓造影检查的诊断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3月至2016年2月接收的腰间盘突出症患者96例,其中男38例,女58例。临床表现主要有腰痛、沿坐骨神经传导的下肢放射痛、肢体感觉减退、脊柱侧弯畸形、间歇性跛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等。患者最终诊断均符合手术病理及临床诊断标准。
1.2方法
对所有患者先进行常规核磁共振扫描检查,之后再使用正中矢状位图像定位冠状位行磁共振脊髓造影扫描,并观察和对比两者间的诊断率。且所有患者核磁共振检查前,需将随身携带的金属配饰、电子产品等全部摘掉,然后取仰卧位,进行腰椎扫描。核磁共振扫描仪选用飞利浦牌的1.5T超导型扫描仪,扫描时医护人员应注意核磁共振矢状面体层成像的要点,矢状位SE序列的T1WI轴位的重复时间(TR)和回波时间(TE)分别为700ms和10ms,层厚为4.5mm,层间距离为0.9mm,激励次数为2;矢状位FSE序列的T2WI轴位的TR、TE、层厚、层间距离及激励次数分别为3700ms、120ms、4.5mm、0.9mm和2;而横轴位FSE序列的T2WI轴位的TR、TE、层厚、层间距离及激励次数分别为4500ms、120ms、5.0mm、1.0mm和3。之后对患者进行磁共振脊髓造影扫描,冠状位3DFASE序列的重复时间为8000ms,回波时间为120ms,层厚为1mm,没有间隔距离,激励次数为1;同时将脂肪抑制技术开启,将视野扩展为30cm×30cm,矩阵设为384×384,层数则为23-40,扫描时间设为3.5至6分钟。之后将成像用MIP(最大信号强度投影法)进行影像重建,并以影像头部或足部为轴心,在180°平面内向外旋转18°保存并经仔细观察后确定。之后请医师对核磁共振图像及磁共振脊髓造影图像进行观察、分析和确诊,若两者有异议可进行会诊讨论后确诊。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常规核磁共振与核磁共振结合磁共振脊髓造影的诊断结果对比,常规核磁共振成像中的92个椎管内型影像中,确诊数量为89个,诊断率为97.4%。常规核磁共振结合磁共振脊髓造影成像中的92个椎管内型影像中,确诊数量为92个,诊断率为100.0%。两者对比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由于患者椎间盘受外伤、劳作损伤或退变而致的髓核突出,临床对其病情确诊较为常用的是进行CT或X线检查,但其结果均不如核磁共振的确诊率高。核磁共振能清晰地显示腰椎间盘的变性、膨出、突出和脱出等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能同时在三维切面,多节段上下连续成像观察椎弓、马尾神经、脊髓、椎间盘、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及其与突出物的关系,特别能清晰显示突出物与硬膜囊神经根的关系,并可以推测髓核的化学成分改变和周围组织充血水肿或出血、粘连等结构上的差异。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约80%的成年人会有腰椎间盘突出。目前认为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是腰间盘突出的基本致病因素。退行性变是一切生物生、长、衰、亡的客观规律,由于腰椎所承担的特殊生理功能,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较其他组织器官要早,而且病情发展也较快。研究发现,这与脊柱保护作用不足是有很大关系的,腰腹的肌肉群对保持脊柱的外平衡作用非常大,由于患者运动方式不当、工作原因损伤、从事职业不同特点等因素造成腰肌劳损等都能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正确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的体格锻炼和增强腰、背、腹肌群肌力的锻炼,有利于明显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几率,并且迅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痛症状,发展患者躯干和四肢活动的协调性、柔韧性、灵活性。目前认为手术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有效办法。而在手术之前的确定诊断及间盘脱出程度的判断就显得尤为重要。
总而言之,对腰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扫描检查,病情诊断率较高且具有可靠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跃虎;李永霞;田丽;鞠慧;陈跃芳.磁共振脊髓造影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8):3156-3157.
[2]王富山.磁共振脊髓造影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诊断价值[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08):323.
[3]徐安波.腰椎间盘突出症核磁共振影像分析152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0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