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学审美心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网络文学,情感消费,审美心理
文学审美心理论文文献综述
惠黎平[1](2019)在《情感消费视域下网络文学对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世纪以来,我国网络文学蓬勃发展,影响并改变着人们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心理。借助于互联网的快速传播,网络文学的创作及阅读更多地向其受众群体的审美诉求和情感体验倾斜,网络文学使接受主体的审美转向个性化及多样化。同时,网络文学的通俗性和娱乐消遣性也使得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向现实中的商品化、快消化及游戏化转变,网络文学在满足时代审美需求的同时,也在深深改变着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和审美体验。(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2期)
惠黎平[2](2018)在《浅析接受主体审美心理影响下的网络文学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于网络这个媒介,因其写作群体、接受主体及传播途径的特殊性,网络文学所塑造的女性文学形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的不同,使得消费者感知视角下的"被消费女性"弱势地位更为凸显,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新女性"群体蹒跚前行,期待视野下的个性化女性形象异军突起,引起群体关注。从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同名小说的线上线下出版及影视剧热播,到2018年根据一系列同名小说如《南方有乔木》《一路繁花相送》《北(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8年14期)
杜更胜[3](2016)在《图像化时代文学的审美心理距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在文化上已经进入或正在进入图像时代。这已是当今一个不争的事实。图像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各种影像,更为重要的是,人们一直以来对世界的认识和生活方式即将被颠覆,人们的思维方式发生了变化,人们感知世界的能力也在发生变化。从根本上来说,当前文化领域的变化主要是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中心意象转变为现在的视觉图像为中心。图像艺术在悄然之中走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现实。图像化在文学中的体现不仅仅只限于外部的语言特征,同时还表征为内部的文本图像化。虽然文字不如图像那么快捷、直观和形象,但正是由于文字在这些方面的不足才造就了文学永久的魅力,像文学中着名的“陌生化”效果就是最好的体现。现在我们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图像正充斥着我们的生活,当前的文化更多是由视觉展示和观看来组成,图像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并且在不断增强,随着图像向文化领域的渗入文学也逐渐呈现出一种图像化的态势。语言与图像的差别不仅仅表现在文化媒介的不同,最为主要的是,这种转变从一定意义上预示着语言文字审美形态向视觉图像审美的嬗变。这种文化的视觉图像转向不得不说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消费社会快速崛起有着密切的联系。或许可以说消费间接促使了图像艺术的产生,图像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使得其与文学的审美相悖,于是便开展了长久的图文之争。在当前崇尚“无间隙”审美的文化语境下强调审美的“心理距离”,强调“审美无功利”,仿佛是在标榜与图像艺术的审美相悖的文化原则。但这又是个不得不提及的问题,因为图像与消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如今的消费时代,对于图像的接受和审美带有强烈的功利性和实用色彩。由于图像文化的易接受性,审美的态度被引进现实生活,人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品质,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对立渐趋消失、差异逐渐缩小, “心理距离”的作用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被排除了;艺术生产甚至被纳入到一定的经济环节之中,审美及艺术活动走出“非功利”领域,成为有功利的、有目的的, “心理距离”的哲学基础“审美非功利”也就被消解掉了;当下审美活动中表现意义、价值和凝思的因素在逐渐弱化,反而表现快感、娱乐因素在不断增强。这也表现出人们由崇尚理性转向寻求快感,不再谋求美感的提升,“心理距离”这一过程也就缺失了。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代审美文化甚至拒绝“心理距离”的参与。(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汪斌[4](2013)在《浅析文学作品欣赏中的审美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审美活动,是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人)这两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审美活动既是一种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心理活动。"如果说,美是从客体方面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积极肯定,那么,美感则是主体从精神方面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自我关照。"[1]所以,美的欣赏离不开审美心理。(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3年30期)
丁雯[5](2013)在《川端康成文学对余华、王小鹰的审美心理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端康成文学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自幼形成的孤儿情绪和浓浓乡愁,使他与生俱来具有赞赏日本传统美的感悟。川端康成喜欢描写具有“卑贱美”特征的女性,体会底层女性细腻情感中表现出的淡淡哀愁及背后蕴藏的对命运的悲叹和对无常的感伤;川端康成文学忠实地立足于日本古典文学,维护并继承了纯粹的日本传统的文学模式,将“愍物宗情”、风雅与幽玄以及无常观完美地展现出来;作为新感觉派代表的川端康成,将西方现代主义融入日本古典文学创作,既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表现手法,又保留了日本古典文学传统,很值得中国作家借鉴。上世纪80年代,川端康成文学被大规模译介到中国,迅速进入中国作家的视野,对中国作家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特别是在一个文学观念和文学环境以及整个社会思想都经历着重大变革的时期,这种影响尤其明显。中国作家的审美心理受川端康成文学审美情趣影响,是中国作家的主观选择。从外部原因看,文学环境的发展变化,使中国作家主动接受川端康成文学影响;从内部原因看,顺应了中国作家想要提高自身创作水平而主动接受川端康成文学影响的主观要求。余华和王小鹰是受川端康成文学影响的中国作家的代表。作为将余华带入创作之路的启蒙者,川端康成文学的影响不仅明显表露在余华的早期作品中,更是深深地体现在余华的审美心理塑造上,伴随其创作过程的始终,余华作品中关注具有“卑贱美”特征的小人物的取材角度和审美对象的选择,对细部的描写及对细节刻画的审美追求,都是深受川端康成文学影响的产物。王小鹰在评价川端康成文学时,带有女性特有的审美心理,或者说具有愍物宗情、风雅、幽玄等审美情趣的川端康成文学,更易被偏好纤细情感的女性作家所接受,受川端康成文学影响,王小鹰将女性母题作为创作的主要审美取向,并且在创作中偏重于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细腻情感并以此作为获得审美体验的方式。中国作家受川端康成文学影响,与中日两国在文学与文化上有着共同的美学追求和审美倾向有关,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作家对具有超政治性的日本文学传统表现出的排斥反应,将川端康成文学对中国作家的影响限制在审美心理的范畴内。(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3-05-01)
庄武昌[6](2013)在《审美心理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们在阅读作品时,可以从作品中得知一定的道理,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愉悦。就文学作品而言,这两种功能同时具备,教师在教学文学作品时不能只停留在求知的层面上释然,还要在审美层面上获得愉悦。本文从审美心理出发谈谈文学作品教学,旨在突出作品的个性,提高学生乃至教师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本文来源于《考试周刊》期刊2013年34期)
梁素文[7](2013)在《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审美心理》一文中研究指出英美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也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英美文学的教学中,要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和理解作品,以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才。(本文来源于《语文建设》期刊2013年06期)
康艳[8](2012)在《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审美心理研究——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兼具读者、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因此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心理是一种复合多元的过程。译者的审美趣味、审美期待、审美能力,以及在审美再现时对目标读者审美期待的满足,都将决定译作的品位和水平。研究译者的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心理构成,有助于从传统的对结果导向的翻译标准的研究转向对过程导向的翻译主体研究。(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6期)
姚莉苹[9](2012)在《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接受不仅是一种阅读的过程,也是一种心理活动的过程。其间,接受主体的审美心理图式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它不仅以同化与顺应的形式负责对接收对进行选择,同时也负责整理着新接受的信息,将其纳入自己原有的信息系统中,使接受主体的认识和接受能力登上新的台阶,本文拟借用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讨接受主体审美心理图式在其文学接受过程中的功能价值及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学研究》期刊2012年04期)
贺孝恩[10](2011)在《从民间文学角度试论影响仡佬族审美心理意识的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民间文学入手,揭开仡佬族审美心理形成的奥秘。自然环境,自然观、道德观、价值观,社会风俗,社会经济,民族压迫和民族融合,云贵高原少数民族共同文化心理等方面共同影响着仡佬族审美心理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1年19期)
文学审美心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借助于网络这个媒介,因其写作群体、接受主体及传播途径的特殊性,网络文学所塑造的女性文学形象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的不同,使得消费者感知视角下的"被消费女性"弱势地位更为凸显,解构主义视角下的"新女性"群体蹒跚前行,期待视野下的个性化女性形象异军突起,引起群体关注。从1998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同名小说的线上线下出版及影视剧热播,到2018年根据一系列同名小说如《南方有乔木》《一路繁花相送》《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学审美心理论文参考文献
[1].惠黎平.情感消费视域下网络文学对接受主体审美心理的影响[J].北方文学.2019
[2].惠黎平.浅析接受主体审美心理影响下的网络文学女性形象[J].牡丹.2018
[3].杜更胜.图像化时代文学的审美心理距离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6
[4].汪斌.浅析文学作品欣赏中的审美心理[J].青年文学家.2013
[5].丁雯.川端康成文学对余华、王小鹰的审美心理影响研究[D].辽宁大学.2013
[6].庄武昌.审美心理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作用[J].考试周刊.2013
[7].梁素文.英美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审美心理[J].语文建设.2013
[8].康艳.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审美心理研究——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9].姚莉苹.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J].中国文学研究.2012
[10].贺孝恩.从民间文学角度试论影响仡佬族审美心理意识的因素[J].学理论.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