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论文-王一明,张海兰,杨菊清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论文-王一明,张海兰,杨菊清

导读:本文包含了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绵羊,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带菌情况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明,张海兰,杨菊清[1](2012)在《绵羊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带菌情况的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伊犁部分地区健康绵羊的鼻拭子、肛拭子、青贮、土壤进行检测,共检测280个样本,经培养特性、生化特性鉴定,并针对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高度保守的hly基因设计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同时对扩增产物进行分析,结果有5株分离株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分布率达1.78%。ERIC-PCR结果表明,此5株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与标准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对照株指纹图谱有差异,属于不同基因型。(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期刊2012年11期)

赵新斐,尚文婧,王静梅,剡根强[2](2012)在《不同来源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inlB和actA基因的克隆测序分析及基因缺失株的毒力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GeneBank上发表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内化素B(internalin B,inlB)和肌动蛋白A(actin A,act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对5株不同来源的健康绵羊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和一株临床分离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inlB及actA基因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分析其序列,并对2株部分基因缺失的单增李氏杆菌进行小鼠攻毒试验。结果表明:5株健康绵羊分离株单增李氏杆菌与临床分离株有较高的同源性,并且发现2株部分基因缺失的单增李氏杆菌;小鼠攻毒试验表明缺失株毒力有降低,但是不明显。(本文来源于《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高磊,王静梅,蒋建军,剡根强,白晶[3](2010)在《小鼠体内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动态分布及病理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进一步研究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致病机制,培养浓度为9×109 cfu/mL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采用Karber法测得该菌对小鼠的LD50为2.85×108 cfu/mL。由此建立小鼠模型,然后人工腹腔感染小鼠30只,分别在感染后2h、4h、6h、8h、10h、12h、24h、48h和72h定期剖杀感染小鼠,取其脏器,采用PCR方法、分离培养及病理组织学方法,对感染模型小鼠体内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动态分布及各器官的病理组织学变化进行初步研究。结果显示:感染2h,脾、肝、心血组织中均可检测到单核增多性李氏杆菌DNA,同时从上述脏器也可分离到单核增多性李氏杆菌;感染6h,大脑中可检测到单核增多性李氏杆菌DNA,并在感染后72h可分离到该细菌;感染4~6h,脾、心血、肝脑即开始出现病理变化和组织学变化。(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6期)

檀茜倩,韩烨,周志江,丁成为[4](2009)在《片球菌素对酸奶中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的抑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将从泡菜中分离出的一株产片球菌素的乳酸片球菌接种至MRS培养基,培养后采用基于pH的吸附和解吸附法提取片球菌素,以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CVCC1595(4.55×108cfu/mL)为指示菌,采用琼脂扩散法,测定片球菌素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其对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CVCC1595的最小抑菌浓度为1.6g/mL,随机活性单位为21.875AU/mg。将片球菌素(0.01mg/mL)添加到人工污染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CVCC1595的酸奶(6.305logcfu/mL)中,1d以后其菌落数下降为4.301logcfu/mL,并可以在30d的实验周期内保持抑菌作用。(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科学》期刊2009年09期)

王一明[5](2008)在《新疆部分发病地区绵羊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生态分布及相关基因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LM)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菌。自1926年首次分离到本病原后,现已呈世界性分布,作为致病菌和腐生植物致病菌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可引起多种家畜、野生动物及人的李氏杆菌病。同时作为一种重要的食物源性传染病,LM也能导致孕妇、新生儿及免疫力低下的成人发病。尤其是近年来,不断从食品中分离到本菌或因食品污染本菌而引起食品中毒的病例频繁发生,突出LM在公共卫生学上的重要性。本研究采用细菌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新疆部分发病地区绵羊及其环境中LM生态分布及分离株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的发现:1.在羊体及青贮、土壤中均有LM的分布,LM总检出率为2.0%。在调查的五种样品中,以羊体及青贮中LM的分布率较高,150个羊体样本,检测出5株LM,检出率为3.3.%;56个青贮样本中检测出3株LM,检出率为5.3%。说明LM在羊体及其环境中有广泛的分布。2.实验结果表明分离株菌的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与标准株基本一致,9株LM分离株均表现β-溶血性,在96h内致小白鼠死亡,表明不同来源的LM在培养特性和生化特性上变化不大。同时根据GenBank中LM主要毒力因子溶血素基因(HlyA)和内化素基因(InlB)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绵羊及其环境中不同来源的LM分离株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9株LM分离株中均含有溶血素基因(HlyA),只有3株LM分离株中含有内化素基因(InlB),表明LM溶血素基因(HlyA)是LM最主要的致病基因。3.利用ERIC-PCR技术对各分离株LM的基因指纹图谱分析,采用平均连锁法(UPGMA)绘出聚类树状图,并在相似系数70%进行菌株的分群。结果表明,健康绵羊与其环境中的LM分离株与标准LM具有不相同的基因型,并且不同来源的分离株的基因型也有差异,这表明绵羊及其相关环境中LM分布的多样性。通过以上研究,初步查明了LM在新疆部分发病地区羊场健康绵羊及其环境中的分布和污染情况,为了解和掌握新疆部分地区绵羊LM的带菌情况及在环境中的生态学分布,为致病性李氏杆菌分子流行病学、诊断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新疆地区绵羊此类疾病的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人类动物性食品中李氏杆菌病的监测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08-06-01)

王一明,张海兰,李静,王静梅,剡根强[6](2008)在《新疆部分地区绵羊及其环境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分布状况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五师84团、90团,农八师新业羊场及142团羊场健康绵羊的鼻拭、肛拭、粪便、青贮、以及圈舍周围环境土壤、水源进行检测,从检测的220个样本中分离得到9株革兰氏阳性、两端钝圆,有时呈弧形,多单个或排列成"V"字形或"Y"字形的球杆菌,经培养特性、生化鉴定和PCR方法鉴定,9株均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分布率达4.0%。(本文来源于《家畜生态学报》期刊2008年03期)

乔军,孟庆玲,陈创夫,才学鹏,贾桂珍[7](2008)在《塔里木马鹿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马鹿流产胎儿的肝脏中的细菌进行分离和鉴定。用亚碲酸钾培养基分离流产胎儿的肝脏中的细菌,并用生化试验、人工感染试验、PCR和测序方法对分离的细菌进行鉴定。该分离株在生化试验、培养特性、溶血性等方面与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特性完全相符,能使接种小鼠在24~96h内100%死亡。测序结果表明,扩增P60基因片段与GenBank中报道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强毒株EGD株P60基因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1%,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6%。从塔里木马鹿成功分离的细菌为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强毒株。(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8年01期)

王一明,张海兰,蒋建军,王静梅,剡根强[8](2007)在《新疆部分地区绵羊及其环境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对新疆部分地区羊场健康绵羊的鼻拭、肛拭、粪便、青贮、以及圈舍周围环境中的土壤、水源进行检测,初步掌握此菌在这些地区的分布及污染情况。经镜检、生化鉴定和PCR方法鉴定,结果从220个样本中分离到9株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分布率达4.1%。(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孟庆玲,乔军,才学鹏,景志忠,贾桂珍[9](2007)在《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野毒株InlB的分子特征及其表达和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PCR技术扩增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TA野毒株内化素B(InlB)基因,进行编码分子的序列和结构分析,并克隆入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8a中诱导表达。该基因全长1893bp,编码630个氨基酸,其中前35个氨基酸残基构成信号肽序列。在推导的InlB蛋白氨基酸序列中,从N端到C端分别包括1个α-螺旋的Cap结构域、6个富含亮氨酸的重复基序(LRR)、1个免疫球蛋白样结构域(IR)、1段B重复序列和3个串联的GW结构域,同时还存在5个潜在的N-联糖基化位点,Leu占所有氨基酸残基的10.2%。与GenBank已经报道的18个不同流行株InlB基因相比,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在91.1%~99.6%和92.3%~99.8%之间。重组菌菌体裂解物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证实该基因已经正确表达。用Ni2+亲和层析柱纯化了InlB重组蛋白。(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7年06期)

乔军,孟庆玲,才学鹏,景志忠,贾桂珍[10](2007)在《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TA分离株P6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TA分离株入侵相关蛋白P60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克隆和序列测定。结果该基因全长1122bp,编码374个氨基酸,其中前25个氨基酸残基构成信号肽序列。与GenBank已经报道的5个不同分离株P60基因相比,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在96.4-99.6%和97.1-99.8%之间。在推导的P60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存在9个潜在的N-联糖基化位点,5个Thr-Asn重复序列区,Thr占所有氨基酸残基的16.3%。将pTP60双酶切,回收目的基因片段克隆到大肠杆菌表达载体pET28a中构建了重组质粒pETP60,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并用IPTG进行了诱导。结果重组菌菌体裂解物经SDS-PAGE电泳可检测到相对分子量为45.6kDa的重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为特异的。经凝胶薄层扫描,重组蛋白表达量可占菌体蛋白的31.6%。(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7-09-20)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根据GeneBank上发表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的内化素B(internalin B,inlB)和肌动蛋白A(actin A,act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对5株不同来源的健康绵羊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和一株临床分离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inlB及actA基因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分析其序列,并对2株部分基因缺失的单增李氏杆菌进行小鼠攻毒试验。结果表明:5株健康绵羊分离株单增李氏杆菌与临床分离株有较高的同源性,并且发现2株部分基因缺失的单增李氏杆菌;小鼠攻毒试验表明缺失株毒力有降低,但是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一明,张海兰,杨菊清.绵羊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带菌情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畜牧兽医.2012

[2].赵新斐,尚文婧,王静梅,剡根强.不同来源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inlB和actA基因的克隆测序分析及基因缺失株的毒力试验[J].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2012

[3].高磊,王静梅,蒋建军,剡根强,白晶.小鼠体内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动态分布及病理变化[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4].檀茜倩,韩烨,周志江,丁成为.片球菌素对酸奶中单核细胞增多症李氏杆菌的抑菌作用[J].湖南农业科学.2009

[5].王一明.新疆部分发病地区绵羊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生态分布及相关基因型分析[D].石河子大学.2008

[6].王一明,张海兰,李静,王静梅,剡根强.新疆部分地区绵羊及其环境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分布状况的调查[J].家畜生态学报.2008

[7].乔军,孟庆玲,陈创夫,才学鹏,贾桂珍.塔里木马鹿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J].中国农学通报.2008

[8].王一明,张海兰,蒋建军,王静梅,剡根强.新疆部分地区绵羊及其环境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的分离与鉴定[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9].孟庆玲,乔军,才学鹏,景志忠,贾桂珍.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野毒株InlB的分子特征及其表达和纯化研究[J].微生物学报.2007

[10].乔军,孟庆玲,才学鹏,景志忠,贾桂珍.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TA分离株P6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

标签:;  ;  ;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论文-王一明,张海兰,杨菊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