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差别政策论文-许洪位

中国差别政策论文-许洪位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差别政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住房公积金管理,城乡建设委员会,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市

中国差别政策论文文献综述

[1](2017)在《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 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关于完善商品住房销售和差别化信贷政策的通知》一文中研究指出京建法[2017]3号各有关单位:为促进本市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自本通知发布次日起,商品住房销售和居民家庭申请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执行以下规定:一、企业购买的商品住房再次上市交易,需满3年及以上,若其交易对象为个人,按照本市限购政策执行。二、居民家庭名下在本市无住房且无商业性住房贷款记录、公积金住房贷款记录的,购买普通自住房的执行现行首套房政策,即(本文来源于《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期刊2017年19期)

吕淑良[2](2016)在《美国“中国差别”政策研究(1949-1971)》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是当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从历史上来看,在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僵局和激烈冲突,这其中包括1950年到1953年的朝鲜战争,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海峡危机以及1964年的越南战争。到了1969年12月,美国通过波兰渠道与中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联系,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震惊了世界。再接下来的时间里中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1949年到1969年的中美的恶劣关系一直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二战结束后,伴随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贸易出口管制成为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经济上遏制苏联集团的重要手段。早在苏俄成立之时,美国就采取了贸易禁运的政策,并且这一政策在冷战格局开始之后愈加严厉,美国其及盟国成立了秘密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分管对待苏联以及东欧的贸易管制政策,制定了各种贸易禁运清单。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产党政权宣布“一边倒向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使得美国将新中国当作天然的敌人,并且这种敌对意识在朝鲜战争爆发,解放军宣布参战之后变得更加恶劣。从冷战角度出发,美国立即调整其对华贸易政策,改变了NSC48号文件规定的对华贸易政策,决定扩大对华1B产品的出口控制范围,把对苏东国家施行的更严厉的贸易控制措施同时运用于对华贸易上,尤其是扩大到石油产品供应。美国与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对对华贸易进行交涉之后,其他盟国同意成立巴统在亚洲的分支一一中国委员会,制定关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政策(不包括苏联在亚洲范围内的部分)。中国委员会成立之后,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措施来对华进行贸易禁运,中国委员会的贸易管制水平明显比巴统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管制要严。这种差别,就是“中国差别”。这种严厉的贸易禁运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与苏联东欧的贸易额逐年上涨,而与美国西欧国家的贸易额微乎其微。贸易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内外政策,对美国及其盟国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英国和日本在中国委员会成立伊始,就并不完全赞同美国的行为,在朝鲜战争结束以后,英国率先恢复了与中国的贸易,日本法国也紧随其后。面对这一变化,美国却仍然采取了更为严厉的贸易禁运政策,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美之间的贸易额几乎为零。美国一意孤行坚持“中国差别”政策的原因,或许与美国对共产主义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分不开,另一方面打击一个尚未长成的共产主义中国比打击一个日渐强大的苏联要容易得多,双重影响之下,使得美国继续坚持“中国差别”政策。而随着美苏冷战局势的变化,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势头下降,尼克松政府选择了与新中国恢复外交联系,并且在随后的时间里逐步淡化对中国的贸易管制,到1994年中国委员会的解散,标志着“中国差别”的明面上的结束。但在经济发展的今天,美国的一些高新技术仍然是对中国“禁运”的,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6-05-30)

许洪位[3](2016)在《中国民族间发展的多重差异格局与差别化、协同性政策开发研究——论中国民族关系的新形态与民族政策的新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对所有少数民族实行统一口径的差别化民族政策,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和缩小与汉族地区的历史发展差距,推进民族整合和国家建构发挥了重要效用。但在这种单项性差别化民族政策的实践中,不同少数民族之间、同一少数民族地区内部之间、同一少数民族不同分布地区之间出现了政策性差异和发展不平衡,并与整体少数民族与汉族发展差异共同构成了中国民族间发展的多重差异格局。这种差异格局体现了格局分布的地域性、原因生成的复杂性、局面维持的长期性和结构支撑的松散性。解构中国民族间发展的多重差异格局,需要在既有差别化政策基础上,强化各民族在市场容量、资源能源、人口规模、技术水平和发展资金方面的梯级差别化和复合协同性政策导向。(本文来源于《民族学刊》期刊2016年03期)

张弘弢[4](2016)在《金融亮出”组合拳 “船企盼来“及时雨”》一文中研究指出2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正式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提出加大对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力度,落实差别化工业信贷政策,引导银行业(本文来源于《中国船舶报》期刊2016-02-19)

周侃,王传胜[5](2016)在《中国贫困地区时空格局与差别化脱贫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文章在脱贫现状及贫困格局分析的基础上,解析我国贫困地区资源承载能力特征,识别贫困地域类型,提出实施差别化脱贫政策建议,以期为创新扶贫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地实施精准扶贫提供决策参考。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得到基本解决,但相对贫困仍然凸显,且发展差距趋于扩大;贫困地区集中连片分布态势仍未转变,且总体承载能力弱,局部区域资源环境已经超载;贫困地区应根据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制定差别化的区域脱贫政策。(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期刊2016年01期)

崔艳丽[6](2013)在《艾森豪威尔政府亚洲援助政策与“中国差别”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艾森豪威尔时期是美国对外援助史上的重要历史时期。在艾森豪威尔两届八年总统任期内,随着军事领域对峙线基本划定,美苏争霸越来越集中体现在非军事领域的竞争与对抗,在军事领域无法拉开距离的情况下,美苏冷战主战场由政治军事领域逐渐转入经济领域,美国政府的冷战战略转变为更加强调非军事领域斗争的重要性。美苏在国际贸易、对外援助等方面展开了激烈争夺。在某种意义上,艾森豪威尔政府提出的“新面貌”国家安全战略正是迎合这一新的国际局势所作出的政策转变。贸易管制与对外援助成了这一时期美国处理国际关系事物的两个重要外交工具和政治武器。同时,朝鲜战争之后,美苏冷战的战场由欧洲转向亚洲,美国对亚洲援助政策全方位地服务于应对亚洲冷战的新局面。本文运用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解密档案和美国对外政策文件,探析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霸权体系的两个重要环节——对外援助与东西方贸易管制是如何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服务于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究艾森豪威尔政府亚洲援助政策的形成、“中国差别”在此政策中的独特性以及艾森豪威尔亚洲援助政策的特点及其影响。本文共六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一章介绍了美国对外援助的源起,第二章介绍了“中国差别”问题的由来,第叁章叙述艾森豪威尔政府亚洲援助政策的形成过程,第四章分析“中国差别”问题对艾森豪威尔政府亚洲援助政策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以及艾森豪威尔亚洲援助政策的特点,结论部分对艾森豪威尔政府的亚洲政策进行整体性评价。(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3-06-01)

马晓妍[7](2013)在《中国西部土地利用差别化政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的顺利推进,外加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差巨大,因此在国家严格的宏观土地政策和西部大开发强劲的投资势头下,西部地区的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所以转变发展思路,制定土地利用差别化政策势在必行。然而,西部跨越式的大发展,对土地等资源的需求进一步加大。西部的发展问题,关键是坚持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进一步突破原有土地政策框架,整体考虑并落实各项支持优惠政策。本研究课题以西部土地利用差别化政策为研究对象,联合运用了理论分析法、数据收集法、文献资料检索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等多种方法。虽然,西部地区各个省份地区都有一些改革试点以及差别化先行政策,并都在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区的差别化政策,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科学的政策标准,当前的差别化政策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没有可推广性的地方政策,没有上升到国家政策的层面,多数的改革经验、鲜活的例子还未及时的总结和提炼,使之成为全国层面有参考意义的土地政策。本文首先在西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东中西叁地区的综合状况对比分析以及统筹考虑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我国土地制度改制方针的基础上,提出了西部地区要实施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其次,依据东中西地区之间的具体差距、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战略以及在西部地区已经实施的相关未利用地的差别化政策,制定出了符合西部地区特点的土地利用差别化政策。最后,针对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给出了落实土地利用差别化政策的相关建议。关于西部土地差别化政策的研究成为了目前的重要课题,另外,本课题为西部今后的土地利用政策的制定也提供了新思路和相应的参考建议。(本文来源于《长安大学》期刊2013-05-23)

肖宏伟,易丹辉,周明勇[8](2013)在《中国工业电力消费强度行业波动及差别电价政策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完全分解模型研究了"十五"和"十一五"两个时期工业电力消费强度波动,从工业行业小类、工业行业大类两个角度对我国工业电力消费强度波动的影响进行分解,并对执行差别电价政策的四个制造业行业进行政策效果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我国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节能降耗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耗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和禁止实行优惠电价,强度效应和结构效应均对工业电力消费强度下降起着正作用,但起主导正作用的依然是强度效应。要促使工业电力消费强度下降和保障差别电价政策实施效果良好,应加大对制造业中高能耗行业的监控力度,继续加大差别电价政策的实施力度。(本文来源于《山西财经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李继高[9](2012)在《英国废除“中国差别”政策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贸易出口管制成为美国为首的西方在经济上遏制苏联集团的重要工具。新中国选择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并在随后爆发的朝鲜战争中与西方兵戎相见,不仅使美英主导的巴统组织和联合国对新中国实施经济封锁和禁运,而且导致美国及其盟国成立了巴统分支机构——中国委员会专门实施比对苏联和东欧更为严厉的对华禁运政策,是为“中国差别”。禁运给英国及其联邦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这使本来就与美国在贸易管制上矛盾不断的英国将其归因于“中国差别”政策的实施。美国的拖延和反对让英国感到非常失望和不满,经过长期无果的磋商后,英国毅然于1957年率先单边废除“中国差别”。文章认为,在美国和巴统制定、实施贸易管制政策的过程中,英国的言行大大缓和了美国“激进”的对华经济制裁与禁运政策。在商讨废除“中国差别”的过程中,英国的态度经历了由大幅削减到完全废除的变化,其立场坚定不妥协。而“中国差别”的废除带动了东西方贸易管制的整体缓和,并促使其管制标准向缓和时代的限制高新技术转让转变。此外,对华差别禁运的取消不仅使恶化的中西经贸关系得到重新加强,而且对英国及其联邦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中国差别”是东西贸易管制能否进一步缓和的重要条件之一。本文以英国对美国和巴统贸易管制政策的反应为主线,分四章对“中国差别”的形成和英国废除“中国差别”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进行了分析论述。(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4-01)

苏枫[10](2012)在《有差别的公共服务体系在短期内无法打破——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教授文学国》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长期形成的有差别的公共服务体系,想要在短期内打破相当困难。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城乡一体化"的理念当前,我国正处在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社会过渡,从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转变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明确将"政府提供基(本文来源于《小康》期刊2012年03期)

中国差别政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和美国的关系是当代国际政治舞台上最为重要的双边关系。从历史上来看,在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僵局和激烈冲突,这其中包括1950年到1953年的朝鲜战争,20世纪50年代的台湾海峡危机以及1964年的越南战争。到了1969年12月,美国通过波兰渠道与中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联系,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的签订震惊了世界。再接下来的时间里中美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1949年到1969年的中美的恶劣关系一直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二战结束后,伴随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贸易出口管制成为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在经济上遏制苏联集团的重要手段。早在苏俄成立之时,美国就采取了贸易禁运的政策,并且这一政策在冷战格局开始之后愈加严厉,美国其及盟国成立了秘密的巴黎统筹委员会,分管对待苏联以及东欧的贸易管制政策,制定了各种贸易禁运清单。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共产党政权宣布“一边倒向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使得美国将新中国当作天然的敌人,并且这种敌对意识在朝鲜战争爆发,解放军宣布参战之后变得更加恶劣。从冷战角度出发,美国立即调整其对华贸易政策,改变了NSC48号文件规定的对华贸易政策,决定扩大对华1B产品的出口控制范围,把对苏东国家施行的更严厉的贸易控制措施同时运用于对华贸易上,尤其是扩大到石油产品供应。美国与英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对对华贸易进行交涉之后,其他盟国同意成立巴统在亚洲的分支一一中国委员会,制定关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亚洲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政策(不包括苏联在亚洲范围内的部分)。中国委员会成立之后,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措施来对华进行贸易禁运,中国委员会的贸易管制水平明显比巴统对苏联、东欧国家的贸易管制要严。这种差别,就是“中国差别”。这种严厉的贸易禁运政策对中国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与苏联东欧的贸易额逐年上涨,而与美国西欧国家的贸易额微乎其微。贸易的发展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内外政策,对美国及其盟国也造成了一定影响。英国和日本在中国委员会成立伊始,就并不完全赞同美国的行为,在朝鲜战争结束以后,英国率先恢复了与中国的贸易,日本法国也紧随其后。面对这一变化,美国却仍然采取了更为严厉的贸易禁运政策,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美之间的贸易额几乎为零。美国一意孤行坚持“中国差别”政策的原因,或许与美国对共产主义的根深蒂固的认识分不开,另一方面打击一个尚未长成的共产主义中国比打击一个日渐强大的苏联要容易得多,双重影响之下,使得美国继续坚持“中国差别”政策。而随着美苏冷战局势的变化,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势头下降,尼克松政府选择了与新中国恢复外交联系,并且在随后的时间里逐步淡化对中国的贸易管制,到1994年中国委员会的解散,标志着“中国差别”的明面上的结束。但在经济发展的今天,美国的一些高新技术仍然是对中国“禁运”的,这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差别政策论文参考文献

[1]..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北京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关于完善商品住房销售和差别化信贷政策的通知[J].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2017

[2].吕淑良.美国“中国差别”政策研究(1949-1971)[D].南京大学.2016

[3].许洪位.中国民族间发展的多重差异格局与差别化、协同性政策开发研究——论中国民族关系的新形态与民族政策的新体系[J].民族学刊.2016

[4].张弘弢.金融亮出”组合拳“船企盼来“及时雨”[N].中国船舶报.2016

[5].周侃,王传胜.中国贫困地区时空格局与差别化脱贫政策研究[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

[6].崔艳丽.艾森豪威尔政府亚洲援助政策与“中国差别”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

[7].马晓妍.中国西部土地利用差别化政策研究[D].长安大学.2013

[8].肖宏伟,易丹辉,周明勇.中国工业电力消费强度行业波动及差别电价政策效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

[9].李继高.英国废除“中国差别”政策的原因、过程及其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2

[10].苏枫.有差别的公共服务体系在短期内无法打破——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政府政策与公共管理系教授文学国[J].小康.2012

标签:;  ;  ;  ;  

中国差别政策论文-许洪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