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耐药突变论文-李桂秋,魏影,余治健,陈俊文,钟婉莹

新型耐药突变论文-李桂秋,魏影,余治健,陈俊文,钟婉莹

导读:本文包含了新型耐药突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MRSA,MSSA,Evacycline诱导耐药,16S,rRNA基因

新型耐药突变论文文献综述

李桂秋,魏影,余治健,陈俊文,钟婉莹[1](2019)在《新型四环素药物Eravacycline体外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16S rRNA基因突变位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Eravacycline体外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的核糖体30S亚基16S rRNA基因和核糖体蛋白变异特点,阐明金黄色葡萄球菌Eravacycline耐药机制。方法:选择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株,采用Eravacycline不同压力浓度下逐渐诱导Eravacycline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挑取诱导菌株单克隆,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母株及诱导系列的Tigecycline和Eravacycline的MIC值;通过PCR扩增其5个拷贝的16S rRNA基因(RR1-RR5)和30S核糖体蛋白基因,将诱导的Eravacycline耐药株扩增产物测序后与母株序列比较,获得该基因片段突变位点。结果:经过体外Eravacycline不同浓度梯度多步诱导共挑取6株Eravacycline耐药菌株,这些菌株的Tigecycline和Eravacycline的MIC值范围分别为8~16μg/mL和32~64μg/mL。16S rRNA基因PCR测序分析提示该基因的主要突变位点分别为RR1(T170G)、RR2(A1124G,G77A)、RR3(C810T)、RR4(G185A,G1036A),30S亚基核糖体蛋白S3蛋白没有突变,30S亚基核糖体蛋白S10基因多个位点突变。结论:金黄色葡萄球菌Eravacycline诱导耐药后可导致Tigecycline和Eravacycline的交叉耐药及16S rRNA基因和30S亚基核糖体蛋白S10位点突变。(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18期)

刘璐洁,刘妍,陈容娟,李晓东,罗丹[2](2019)在《乙型肝炎病毒新型恩替卡韦耐药突变rtL180M+A186T+M204V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rtL180M+A186T+M204V是否为恩替卡韦(ET V)的新型耐药突变进行鉴定。方法纳入2011年7月-2016年7月就诊于原解放军第302医院的12 708例慢性HBV感染患者,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反转录酶区(RT)序列耐药突变,对检出rtL180M+A186T+M204V突变的样本克隆进行测序(≥20个克隆/样本),构建野生和突变基因的重组1.1倍HBV复制子,转染HepG2细胞进行表型分析。结果 12 708例慢性HBV感染患者中采用ETV治疗者4047例,共检出经典ETV耐药突变患者795例,rtL180M+A186T+M204V突变患者7例,分别占ETV治疗患者的19.64%和0.17%。rtL180M+A186T+M204V突变符合ET V耐药突变的特征:检出rtA186T阳性突变的样本均为拉米夫定(L AM)经治后ETV治疗的患者;突变的检出均与临床病毒学反跳或不完全应答密切相关;表型耐药分析显示患者来源的rtL180M+A186T+M204V突变株复制力仅为野生株的13.3%,且对ETV的药物耐药倍数是野生株的210.2倍,但对替诺福韦酯仍敏感。结论 rtL180M+A186T+M204V突变是一种新型ETV耐药突变,但临床检出率低,与突变株复制力明显降低相关,临床可考虑用替诺福韦酯对检出rtL180M+A186T+M204V耐药突变的患者进行挽救治疗。(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唐成润,杨柳萌,郑永唐[3](2018)在《基于逆转录酶结构和耐药突变的新型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应对艾滋病治疗过程中严重的耐药性问题,开发新型抗耐药性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NNRTI)势在必行。本文通过分析2015~2018年文献报道的新型抗耐药性NNRTI的代表性实例,探讨了抗耐药性NNRTI与逆转录酶的结合模式,并讨论了药物化学策略在发现和优化新型抗HIV-1药物中的作用。本文指出基于逆转录酶晶体结构信息的药物化学策略是快速发现具有新结构的NNRTI的有效途径,前期构效关系研究能为后续的药物开发提供一定的支持。(本文来源于《国际药学研究杂志》期刊2018年02期)

于新怡[4](2017)在《我国研发出克服急性髓性白血病特定耐药突变的新型抑制剂》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强磁场科学中心刘青松课题组和刘静课题组,研发出一种能够克服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的FLT3-ITD-F691L耐药突变的新型II型激酶抑制剂CHMFLFLT3-213。在15mg/kg/day的剂量下对MV4-11皮下移植瘤的小鼠模型体内的抗肿瘤活性进行检测,表现出(本文来源于《首都食品与医药》期刊2017年23期)

陈志勇,罗芸,黄忱,叶菊莲,应晟[5](2016)在《基于新型淬灭剂建立荧光PCR甄别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基因突变的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新型淬灭剂结合荧光PCR检测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方法根据幽门螺杆菌23S r DNA第2142和2143两个基因多态性位点设计引物和标记新型荧光淬灭剂的探针;提取幽门螺杆菌菌体总D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收集的55株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检测,同时与Taq Man探针和直接测序方法结果进行比对,进一步评价其临床实用性。结果本试验建立的方法能特异性地甄别23S r DNA第2142和2143位点的基因多态性,除对应位点的探针出现荧光信号外,其他探针均为阴性。该方法的变异系数小于5%,样本灵敏度可达到1 copy/反应。对收集的55株幽门螺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检测,检测到AA型菌株36株(65.45%)、AG型菌株15株(27.27%)和GA型菌株4株(7.27%),与Taq Man探针及直接测序结果均一致。结论本试验所建立的方法能有效甄别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基因突变位点A2142G和A2143G。(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期刊2016年07期)

李韩平,郭伟,刘永健,鲍作义,李林[6](2011)在《HIV-1B′亚型毒株新型耐药相关突变位点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筛选我国HIV-1B′亚型毒株中可能存在的新型耐药相关突变位点。方法收集整理本实验室前期研究获得的45l条HIV-1B′亚型pol区基因序列,序列含蛋白酶全长(1-99个密码子)和逆转录酶全长(1-560个密码子),长度约1977bp。将354条来自接受抗病毒治疗艾滋病患者的序列与97条来自未接受治疗患者的序列分别与B亚型野生型pol基因共享序列进行逐个密码子比对,筛选在治疗序列中出现的频率显着高于未治疗序列的突变位点,将筛选出来的突变位点在斯坦福大学HIV-1耐药数据库(Stanford HIV Drug Resistance Database,SHDB)中进行检索,根据数据库收录的情况及解释初步分析突变与耐药的关系。结果在逆转录酶区有6个位点7个突变在治疗患者序列中出现的频率显着高于未治疗患者,分别是D123E、V292I、K366R、T369A、T369V、A371V和I375V,前2个突变位于逆转录酶的聚合酶区、后5个突变位于逆转录酶的连接区。检索数据库收录的情况,7个突变均为相应位点的主要变异形式,在服用某些药物的患者中出现的频率显着高于未服药的患者。结论筛选出7个存在于我国HIV-1B′亚型毒株的可能与耐药有关的突变,下一步将通过构建突变病毒及药物敏感性实验鉴定突变对耐药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期刊2011-08-01)

耿庆茂[7](2010)在《河南某地HIV-1耐药毒株的流行状况及新型耐药相关突变位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HIV-1毒株的耐药性是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主要障碍,阐明耐药毒株的流行状况及分子进化规律,对于认识HIV耐药的机制、指导抗病毒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首先对国内使用的in-house HIV基因型耐药性检测方法进行了评价,然后利用经过评价的in-house耐药检测方法对2009年河南省某地的艾滋病患者进行了耐药毒株流行状况的横断面研究,分析了耐药发生情况及对治疗的影响,为改进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引入并改进了HIV准种的单基因组扩增法(Single-Genome Amplification,SGA),并用这种方法分析了一名接受蛋白酶抑制剂治疗的艾滋病患者体内印地那韦耐药准种的发生、发展过程,确定了新型印地那韦耐药突变模式。最后,根据在河南HIV耐药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对筛选出来的与抗病毒治疗失败相关的新型突变位点进行了鉴定,通过构建突变病毒及表型耐药性研究,分析这些突变位点对耐药的作用。第一部分In-house HIV-1基因型耐药性检测方法的评价目的:评价国内建立并广泛使用的in-house 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的准确性与敏感性。方法:以美国FDA批准的HIV-1基因型耐药性检测系统(ViroSeq? v2.0,雅培)为参比,两种方法平行检测130份艾滋病患者的血浆样本,比较二者在耐药突变位点检测以及耐药性解释方面的一致性。结果:两种方法均得到耐药结果的样本有110例。在已知的14850个HIV-1耐药突变位点中,两种方法可同时检出99.34%(14752/14850)的耐药突变位点(kappa值为0.9488,P值<0.00001)。在对不同类型的突变位点检测中,两种方法对蛋白酶抑制剂耐药突变位点、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突变位点检测的一致率分别为99.70%和99.01%(kappa值分别为0.9099和0.9521,P值均<0.00001)。两种方法出具耐药检测报告结果的一致率为94.55%(kappa值为0.6374,P值<0.0001),表明两种方法在药物敏感性评价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两种方法共检测到34个ViroSeq?数据库(ViroSeq?软件v2.7)未收录的位点,这些突变位点在SHDB数据库中对耐药性有一定影响。其中2个突变位点(逆转录酶区的V179F和K238T)对耐药的影响较大,提示in-house方法的数据库(SHDB)与ViroSeq?相比具有一定优势。结论:In-house基因型耐药性检测方法与ViroSeq?基因型耐药性检测系统在耐药突变位点检测以及药物敏感性评价上具有高度一致性,是一种快速准确、性价比高的HIV-1基因型耐药检测方法。第二部分河南省某地HIV-1耐药毒株流行状况的横断面研究目的:了解我国河南省某县艾滋病患者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效果、免疫重建的情况和耐药性发生情况,为改进抗病毒治疗方案、提高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县120名2003年或2004年开始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对每一名患者进行了面对面访谈,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服药依从性等情况。经患者知情同意,采集10ml抗凝血。通过测定患者的病毒载量和CD4+T计数评价抗病毒治疗效果和免疫恢复情况,采用in house方法对治疗失败的患者进行了基因型耐药性检测。结果:120名艾滋病患者使用了叁种抗病毒治疗方案,分别为AZT/DDI/NVP组(n=102);AZT/3TC/NVP组(n=12);D4T/3TC/NVP组(n=6)。患者的CD4+T细胞计数平均值为377±218 cells/ml,中位数为367 cells/ml,其中CD4+T细胞计数大于350 cells/ml的患者有64例(53.3%)。33例患者的HIV-1病毒载量小于检测限,其余患者病毒载量平均值为4.09±1.10 lg拷贝/毫升(中位数为3.87 lg拷贝/毫升)。在114例具有病毒载量数据的患者中,67例(58.77%)患者治疗失败(病毒载量大于1000拷贝/毫升)。经Fisher精确检验,叁种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之间没有显着性差异(P=0.53)。对治疗失败的患者(病毒载量大于1000拷贝/毫升)进行基因型耐药性检测,共67份标本,得到58份(86.6%)基因型耐药结果。其中40份产生了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性,治疗失败患者中的耐药发生率为69.0%(40/58);蛋白酶抑制剂耐药发生率为0.0%(0/58)。治疗失败患者中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的耐药发生率为53.4%(31/58);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耐药发生率为67.2%(39/58)。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中,AZT的耐药发生率最高(39.66%,23/58),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中,NVP的耐药发生率最高(67.24%,39/58)。分析耐药患者的耐药水平,发现患者产生的耐药性基本上为中高度耐药,并且具有交叉耐药性。M41L、T215Y是耐药发生率最高的NRTIs类突变; K103N、Y181C是耐药发生率最高的NNRTIs类突变。结论:河南某县目前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和免疫恢复均不理想,耐药毒株流行严重,目前的治疗方案已不适用,建议改变治疗方案,换用蛋白酶抑制剂。第叁部分新型HIV-1耐药相关突变位点的鉴定由于HIV-1的流行毒株亚型不同、抗病毒治疗模式不同及长期的病毒/宿主/药物相互作用,新型HIV耐药相关突变位点不断被发现。逆转录酶是抗病毒药物最重要的靶点,已经鉴定了很多对药物敏感性影响非常大的突变位点,但这些突变位点主要位于具有催化活性的聚合酶区,连接区的耐药突变位点近几年才被发现。目的:鉴定前期研究筛选出来的新型逆转录酶基因突变位点对于耐药的作用。方法:利用定点突变和质粒转染技术,构建含有相关突变的HIV-1 pNL4.3病毒株。通过测定3种药物(AZT、EFV和NVP)对突变型和野生型病毒株对的50%抑制浓度(50%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确定突变位点对药物敏感性的影响。结果:成功构建7个突变病毒株,分别含有HIV-1逆转录酶基因的D123E、V292I、K366R、T369A、T369V、A371V和I375V突变。(1)A371V和T369V可使病毒对AZT的IC50分别增加3.60和2.83倍,其它5个突变却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病毒对AZT的敏感性,特别是T369A,使病毒对AZT的IC50值降低35.67倍。(2)T369V和A371V可以导致EFV的低度耐药,IC50分别增加4.55和2.87倍数,其它5个突变可提高病毒对EFV的敏感性,特别是I375V,单独出现时可使病毒的IC50由8.11nM降低到1.23nM,降低了6.7倍。(3)突变T369V可导致病毒对NVP的耐药性,IC50增加11.55倍。其它突变对NVP耐药性的影响很小。结论:A371V可以导致低度AZT耐药(FC = 3.60),T369V分别可以导致EFV、NVP的低度和中度耐药(FC = 4.55,11.55)。首次证实HIV-1连接区的T369位点对AZT、EFV和NVP耐药性的影响均较大,T369A突变可提高病毒对AZT和EFV的敏感性,而T369V突变却导致对AZT、EFV和NVP的耐药性。第四部分单基因组扩增法分析HIV-1印地那韦耐药准种的分子进化HIV-1在感染者体内以准种形式存在,耐药毒株与野生毒株共存,在不同的药物压力下,呈动态的进化和发展过程。认识HIV-1耐药准种在体内的进化路径是阐明耐药机制的基础。目的:利用单基因组扩增法(Single-Genome Amplification,SGA)分析一名长期服用逆转录酶抑制剂、刚刚将奈韦拉平(Nevirapine,NVP)改为印地那韦(Indinavir,IDV)的艾滋病患者(XLF)体内IDV耐药准种的产生及发展情况。方法:对患者进行连续随访,采集6份系列血浆标本,包括服用IDV之前的1次样本(XLF1)和服用IDV之后的5次(XLF2至XLF6)样本。利用SGA法得到病毒聚合酶区(包括逆转录酶和蛋白酶全长)的准种序列,将得到的序列提交斯坦福大学HIV-1耐药数据库,得到耐药信息。结果:从6份系列样本中共得到了149条蛋白酶全长和171条逆转录酶全长序列,所有序列均为B亚型。患者服用IDV之前,病毒的蛋白酶区只含一些多态性突变位点。服用IDV之后,含蛋白酶区多态性位点的病毒比例下降,而含有次级突变位点G73S的病毒开始上升,并成为优势毒株。随着治疗时间延长,G73S与M46I/L90M组成一个连锁的耐药突变模式——M46I/G73S/L90M,并逐渐取代G73S成为优势毒株。在第6次随访的样本中,97.9%的病毒含有M46I/G73S/L90M突变模式。由于一直服用逆转录酶抑制剂,患者体内存在高比例的对逆转录酶抑制剂高度耐药的病毒株,并没有随着IDV耐药株的出现和发展产生大的变化。结论:引入并改进了SGA的方法,利用SGA方法确定了一种相对稀有的IDV耐药突变模式,即在突变G73S的基础上加入突变M46I和L90M,形成M46I/G73S/L90M突变模式。(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期刊2010-06-10)

新型耐药突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对rtL180M+A186T+M204V是否为恩替卡韦(ET V)的新型耐药突变进行鉴定。方法纳入2011年7月-2016年7月就诊于原解放军第302医院的12 708例慢性HBV感染患者,采用直接测序法检测反转录酶区(RT)序列耐药突变,对检出rtL180M+A186T+M204V突变的样本克隆进行测序(≥20个克隆/样本),构建野生和突变基因的重组1.1倍HBV复制子,转染HepG2细胞进行表型分析。结果 12 708例慢性HBV感染患者中采用ETV治疗者4047例,共检出经典ETV耐药突变患者795例,rtL180M+A186T+M204V突变患者7例,分别占ETV治疗患者的19.64%和0.17%。rtL180M+A186T+M204V突变符合ET V耐药突变的特征:检出rtA186T阳性突变的样本均为拉米夫定(L AM)经治后ETV治疗的患者;突变的检出均与临床病毒学反跳或不完全应答密切相关;表型耐药分析显示患者来源的rtL180M+A186T+M204V突变株复制力仅为野生株的13.3%,且对ETV的药物耐药倍数是野生株的210.2倍,但对替诺福韦酯仍敏感。结论 rtL180M+A186T+M204V突变是一种新型ETV耐药突变,但临床检出率低,与突变株复制力明显降低相关,临床可考虑用替诺福韦酯对检出rtL180M+A186T+M204V耐药突变的患者进行挽救治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型耐药突变论文参考文献

[1].李桂秋,魏影,余治健,陈俊文,钟婉莹.新型四环素药物Eravacycline体外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16SrRNA基因突变位点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9

[2].刘璐洁,刘妍,陈容娟,李晓东,罗丹.乙型肝炎病毒新型恩替卡韦耐药突变rtL180M+A186T+M204V的鉴定[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9

[3].唐成润,杨柳萌,郑永唐.基于逆转录酶结构和耐药突变的新型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研究进展[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8

[4].于新怡.我国研发出克服急性髓性白血病特定耐药突变的新型抑制剂[J].首都食品与医药.2017

[5].陈志勇,罗芸,黄忱,叶菊莲,应晟.基于新型淬灭剂建立荧光PCR甄别幽门螺杆菌克拉霉素耐药基因突变的方法[J].预防医学.2016

[6].李韩平,郭伟,刘永健,鲍作义,李林.HIV-1B′亚型毒株新型耐药相关突变位点的筛选[C].第五次全国免疫诊断暨疫苗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2011

[7].耿庆茂.河南某地HIV-1耐药毒株的流行状况及新型耐药相关突变位点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

标签:;  ;  ;  ;  ;  

新型耐药突变论文-李桂秋,魏影,余治健,陈俊文,钟婉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