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空间孤子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线性光学,光折变空间光孤子,相干耦合,电光效应
空间孤子对论文文献综述
郝利丽,王强,唐红霞,牟海维,赵远[1](2019)在《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下小振幅相干耦合空间孤子对(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共存的单光子光折变介质中小振幅情况下两个沿同一直线传播的空间光孤子间的相干耦合现象。研究结果表明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形成相干耦合暗-暗、亮-亮孤子对,得到了相干耦合孤子对的光场方程、解析解和孤子对宽度的表达式。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相互增强、减弱甚至抵消的光折变效应对这些孤子对的形成、性质和传输规律具有重要的影响。另外,就两相干入射光的初始相位差、强度比和外加电场等叁个因素对小振幅相干耦合孤子对的产生条件和性质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讨论。最后,采用微扰法分析了小振幅情况下亮-亮孤子对的自偏转效应。(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9年S1期)
姜其畅,苏艳丽[2](2015)在《基于双光子光折变效应的新型空间孤子对》一文中研究指出推导了由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共同支持的新型空间孤子对解,采用数值模拟法分析了外加电场对亮-亮、暗-暗和亮-暗空间孤子对强度包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一非线性效应所支持的孤子对不同,新型亮-亮孤子对在外加电场为正和为负情况下均可以存在,正的外加电场所支持的孤子对宽度略小于相应的负的外加电场情况;对于新型暗-暗孤子对,由于二次电光效应和线性电光效应的机制不同,导致孤子对存在所对应的外加电场强度限定在较低的某一范围内,随着外加电场强度的加大,孤子对的宽度逐渐减小;对于新型亮-暗孤子对,其亮分量峰值一般略大于暗分量峰值,此孤子对在一定的振幅扰动下,当传输距离大于某特定值后会出现传输的不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5年09期)
方安乐[3](2014)在《超常介质中的空间孤子对及调制不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是一种电磁波,是信息传播的终极载体,通常由电场和磁场两个分量来描述它的性质。然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光只有“一只手”,因为当它与传统材料的原子相互作用时,通常只考虑电场的贡献,磁场的贡献由于太微弱而被忽略掉。超常介质的诞生打破了这一经典规则,超常介质的最小单元为人工设计的微纳结构,通常被称为“人造原子”,这种人造原子使得光的电场分量和磁场分量能够同时与其发生耦合,因而磁场的影响变得跟电场一样重要。更形象地说,在超常介质中,光的“左手”得到了解放,因此光的“双手”同时有了用武之地,最终使得超常介质表现出一系列迥异于常规材料的新奇电磁特性,这使得超常介质迅速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并且在过去十来年中,超常介质的应用研究也已经拓展到包括无线通信、光通信、雷达、超分辨率成像、微波吸收、电磁隐身等许多领域,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近年来,非线性超常介质已可实现,由于色散磁导率的存在,超常介质具有丰富的非线性效应,并且其非线性系数人为可控,结合外场对超常介质的特征参数μ和ε的影响,可实现对光传输特性的真正意义上的“调控”。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研究背景,将传统的非线性光学理论结合超常介质的奇异电磁特性,研究超常介质中电磁波的非线性传输理论,包括电磁波的调制不稳定性、空间孤子对的形成和传输等,意在从理论上弄清楚超常介质中丰富的非线性效应对电磁波传输特性的影响,揭示新的非线性光学现象和机理,从而获得主动操控电磁波传输的新方法,为开发基于超常介质的新型光电器件奠定理论基础。主要创新点如下:首先,系统研究了超常介质中的一维空间孤子对的形成条件和传输特性。首先,我们通过广义双曲函数法求解空间(1+1)维耦合非线性薛定谔方程组,得到了叁种不同类型的孤子对解,分别为亮-亮型、暗-暗型和亮-暗型空间孤子对解。此外,当两束不同频率的光在超常介质中沿同一方向传输时,即它们将可能同时位于正折射区或者同时位于负折射区,也可能一束光位于正折射区而另一束光位于负折射区。我们参照光纤中时间对孤子的分析,分别征对这叁种情形分析了空间对孤子形成的条件并数值模拟了超常介质中亮-暗型空间孤子对的传输特性。研究结果表明:(1)当两光束同时位于正折射区时,超常介质表现为常规材料,耦合方程具有亮-亮型或暗-暗型孤子对解,这在常规介质中已有透彻研究。(2)当两光束同时处于负折射区时,负折射率会导致负的衍射效应,对于自聚焦非线性,耦合方程有暗-暗型孤子对解。对于自散焦非线性,耦合方程有亮-亮型孤子对解。(3)当两光束位于不同的折射区时,类比于光纤中两脉冲分别处于不同色散区的情形,对于自聚焦非线性,当不考虑交叉相位调制的影响时,空间亮孤子形成于正折射区,空间暗孤子形成于负折射区;有趣的是,当考虑交叉相位调制时,空间亮孤子将在负折射区传播,而空间暗孤子将在正折射区传播。与不考虑交叉相位调制的情形正好相反,此时两光束将以亮-暗孤子对的形式耦合传输保持它们波形不变。最后,我们基于Drude模型,利用分步傅里叶算法模拟了空间亮-暗孤子对的传输,仿真结果表明,交叉相位调制效应是维持亮-暗孤子对稳态传输的决定性因素,进一步验证了解析结果和理论预测。其次,研究了超常介质中超短脉冲的时域调制不稳定性。首先将超短脉冲在超常介质中的非线性传输模型推广到包含拉曼散射效应的情形,基于这个模型,利用线性稳定性分析法得到了调制不稳定性表达式,然后根据不稳定性增益谱表达式,通过增益谱图定性地分析了拉曼效应联合超常介质中特有的负的自陡峭效应以及二阶非线性色散效应对调制增益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自聚焦非线性,拉曼效应将使得脉冲无论在正常色散还是反常色散区都将产生无截止频率的增益区域,并且随着拉曼效应的增强,增益随频率单调递增的幅度将变大;其次,二阶非线性色散效应始终抑制调制不稳定性的产生;最后,负的自陡峭效应在正常色散区对调制不稳定性的影响很小,而在反常色散区,它将极大地抑制调制不稳定性的发生。超常介质中包含拉曼效应的调制不稳定性现象在以前的研究工作中还未曾报道过。该研究结果对将来超短光脉冲串的产生、孤子的操控等许多实际应用领域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4-05-30)
苏艳丽,姜其畅,吉选芒[4](2014)在《非相干耦合热电光伏光折变空间孤子对(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无偏压光伏光折变晶体,理论研究了热电效应和光伏效应共同作用下的稳态空间孤子对.从非相干耦合波方程出发,推导了热电光伏孤子对的数值解;采用有限差分方法,数值模拟了各类孤子对的强度包络.结果表明:在自散焦光伏光折变晶体中,当正的热电场远大于光伏场时,亮-亮孤子对可以存在;当暗-暗或者灰-灰孤子对存在时,负的热电场可以增强自散焦效应,进而减小孤子的半峰全宽.各类孤子对的半峰全宽可以通过改变热电场的大小而加以操控.此外,非相干耦合热电光伏孤子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分别退化成热电孤子对或者光伏孤子对.借助晶体的热电效应,可以使光折变晶体LiNbO3从自散焦转变成自聚焦,从而灵活控制晶体中孤子对的特性.(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吉选芒,苏艳丽,姜其畅,刘劲松[5](2013)在《开路光折变聚合物中非相干耦合光伏空间孤子对》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开路光折变聚合物中存在非相干耦合空间孤子对,基于聚合物光折变效应的理论,证明了稳态开路条件下光折变聚合物中存在非相干耦合亮-亮、暗-暗、灰-灰和亮-暗光伏空间孤子对。结果表明:孤子对是由两束偏振方向和波长都相同而且互不相干光耦合形成的。孤子对两光束都能在光伏光折变聚合物中稳定传播。(本文来源于《量子电子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吉选芒,王金来,姜其畅,刘劲松[6](2013)在《1维中心对称双光子光折变独立空间孤子对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获得1维独立空间孤子对在加偏压中心对称双光子光折变晶体串联回路中演化的结果,基于中心对称双光子光折变效应的理论,证明在中心对称双光子光折变晶体串联回路中存在1维独立屏蔽空间孤子对,理论研究了独立暗-暗和明-暗孤子对的空间包络、动态演化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暗孤子通过光电流能影响孤子对中另一孤子,但明孤子不能。(本文来源于《激光技术》期刊2013年02期)
吉选芒,姜其畅,刘劲松[7](2012)在《单光子光折变独立灰-灰屏蔽光伏空间孤子对》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在两块单光子光折变晶体和一个电源通过导线串联而成的回路中存在灰-灰屏蔽光伏空间孤子对的理论。在适当的条件下,推出了在晶体回路中两光束传播的耦合方程。证明了灰-灰独立屏蔽光伏孤子对的存在。研究结果表明,孤子对中的两灰孤子通过光诱导电流而相互影响,它们的相互耦合能影响到彼此的空间包络、动态演化和稳定性。(本文来源于《量子光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吉选芒,苏艳丽,姜其畅,刘劲松[8](2012)在《闭路光伏光折变聚合物中非相干耦合亮-暗空间孤子对》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闭路光折变有机聚合物中存在非相干耦合亮-暗光伏空间孤子对,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稳态情况下两束互不相干的光束,在闭路光伏光折变有机聚合物中的传播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具有相同偏振和相同波长的两束互不相干的光束,可在光伏光折变有机聚合物中形成非相干耦合亮-暗光伏孤子对。在给定适当参量或扰动不太大的情况下,孤子对中的亮孤子和暗孤子都能在光伏光折变有机聚合物中稳定传播。研究结果可为光折变有机聚合物空间孤子理论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2年09期)
吉选芒,姜其畅,刘劲松[9](2012)在《有分压电阻和e偏振非相干背景光辐照的光折变晶体中非相干耦合空间孤子对》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得到光折变晶体中非相干耦合空间孤子对统一理论的结果,基于单光子光折变空间光孤子的基本理论模型,建立了稳态条件下有分压电阻和e偏振非相干均匀背景光辐照的单光子光伏光折变晶体中非相干耦合空间孤子对理论.研究表明:这种孤子对是由两束偏振方向和波长都相同的互不相干光束耦合形成的,孤子对两光束都能在晶体中稳定传播;当分压电阻、e偏振背景光、外加电场和光伏场取不同值时,可获得14种光折变非相干耦合空间孤子对.本文的结果对完善和充实光折变空间孤子理论体系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吉选芒,姜其畅,刘劲松[10](2012)在《双光子光折变晶体串联回路中独立灰灰屏蔽空间孤子对》一文中研究指出理论证明了两块双光子光折变晶体和一个电源通过导线串联而成的回路中存在灰-灰独立屏蔽空间孤子对。孤子对中的两灰孤子通过光电流和耦合能相互影响到另一孤子。讨论了孤子入射强度变化对孤子空间包络和动态演化特性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应用激光》期刊2012年02期)
空间孤子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推导了由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共同支持的新型空间孤子对解,采用数值模拟法分析了外加电场对亮-亮、暗-暗和亮-暗空间孤子对强度包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一非线性效应所支持的孤子对不同,新型亮-亮孤子对在外加电场为正和为负情况下均可以存在,正的外加电场所支持的孤子对宽度略小于相应的负的外加电场情况;对于新型暗-暗孤子对,由于二次电光效应和线性电光效应的机制不同,导致孤子对存在所对应的外加电场强度限定在较低的某一范围内,随着外加电场强度的加大,孤子对的宽度逐渐减小;对于新型亮-暗孤子对,其亮分量峰值一般略大于暗分量峰值,此孤子对在一定的振幅扰动下,当传输距离大于某特定值后会出现传输的不稳定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空间孤子对论文参考文献
[1].郝利丽,王强,唐红霞,牟海维,赵远.线性和二次电光效应下小振幅相干耦合空间孤子对(英文)[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
[2].姜其畅,苏艳丽.基于双光子光折变效应的新型空间孤子对[J].光子学报.2015
[3].方安乐.超常介质中的空间孤子对及调制不稳定性研究[D].湖南大学.2014
[4].苏艳丽,姜其畅,吉选芒.非相干耦合热电光伏光折变空间孤子对(英文)[J].光子学报.2014
[5].吉选芒,苏艳丽,姜其畅,刘劲松.开路光折变聚合物中非相干耦合光伏空间孤子对[J].量子电子学报.2013
[6].吉选芒,王金来,姜其畅,刘劲松.1维中心对称双光子光折变独立空间孤子对的演化[J].激光技术.2013
[7].吉选芒,姜其畅,刘劲松.单光子光折变独立灰-灰屏蔽光伏空间孤子对[J].量子光学学报.2012
[8].吉选芒,苏艳丽,姜其畅,刘劲松.闭路光伏光折变聚合物中非相干耦合亮-暗空间孤子对[J].光学学报.2012
[9].吉选芒,姜其畅,刘劲松.有分压电阻和e偏振非相干背景光辐照的光折变晶体中非相干耦合空间孤子对[J].光子学报.2012
[10].吉选芒,姜其畅,刘劲松.双光子光折变晶体串联回路中独立灰灰屏蔽空间孤子对[J].应用激光.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