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脉相承 与时俱进——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人民利益观(论文文献综述)
李辰洋[1](2021)在《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二字一直是贯穿习近平系列讲话的关键词。从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强调党员干部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再到要求全党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等等,习近平的这些论述都始终围绕“人民”展开,在治国理政的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本文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梳理、概括、归纳、总结,并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进行剖析阐释。论文共分为九个章节。第一章,导论。本章分为五节,主要论述了研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缘由和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根据对已有研究的分析和研判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同时介绍了文章预期的创新点并对研究的基础概念进行了概括界定,从整体上奠定了文章研究的基本框架。第二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相关阐释。本章分为四节,主要论析了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即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社会条件。同时,从思想渊源和思想直接来源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从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思想两方面论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和理论借鉴。第三章至第七章,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的论述。这是本文研究的主体部分,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纵向展开,首先梳理了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人民主体、人民立场、人民利益、人民共享、人民幸福论述的历史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点归纳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在上述几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从而深刻剖析其中展现的重要价值和时代内涵,最后根据习近平相关论述总结提出坚持人民主体、站稳人民立场、保障人民利益、推进人民共享、实现人民幸福的路径措施。第八章,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和重要意义。以前述章节的分析和论述为基础,深刻总结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展现出的理论特质和重大意义。第九章,结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主线,对这一重要论述的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实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群众性转化和现实性内需的紧密结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的必然需要。
田云青[2](2020)在《习近平的人民利益观研究》文中认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历代领导人便始终将人民利益作为考虑问题、制定政策和指导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贯穿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活动之中。习近平作为新时代中共领导集体的核心,其人民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始终把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最高准绳。正是在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结合新时代新任务提出了诸多惠民利民的新举措。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在面对人民利益诉求呈现多元化特点的背景下,如何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习近平的人民利益观,按照其思想精髓更好地引领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目前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且紧迫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比较研究方法等,结合新时代新任务,客观地陈述了习近平的人民利益观,对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形成条件、主要内容和践行路径等进行创造性探索,并力求详实地描述和展示习近平的人民利益观的动态发展过程。习近平的人民利益观,是在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的基础上,继承中共历届领导集体的人民利益思想,并结合当代中国发展实际,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的以人民为中心的维护、巩固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体系化的思想集成。习近平的人民利益观,其理论来源主要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利益观和中共历届领导集体的人民利益观两个方面,其文化基因则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中得到说明。时代是思想之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世情、国情、党情是习近平的人民利益观形成的现实条件,而习近平优良家庭教育的政治熏陶、丰富人生阅历的政治锤炼、坚定与担当的政治品格等,则是不可或缺的个人条件。习近平的人民利益观,其最大的理论内核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利益中心观,具体而集中地表现于政治、经济、文化、民生以及党建等治国理政的重大政策与措施之中。从结构看,人民利益中心观又体现为人民利益主体观和人民利益检验观两大方面。习近平人民利益观,以“人民”为主体,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利益表达。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传统,更是新时代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思想轴心。从理论意义看,习近平人民利益观为马克思主义注入新鲜血液,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利益观,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新境界。从实践意义看,习近平人民利益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了理论指导、指明了正确方向。随着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确立、形成,这一思想在其时间、结构、主体以及内容等方面所具有的时代性、系统性、人民性、发展性等的特点,则日益鲜明。习近平的人民利益观,不仅是治国理政理念的一种体现,更是体现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党领导下的伟大人民实践之中。从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论述来看,通过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力度、创新密切党群关系的体制机制等来保证人民的政治利益,围绕人民利益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赢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等来实现人民的经济利益,着力实施传统文化保护工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等来实现人民的文化利益,优先发展教育实现学有所教、切实促进就业实现劳有所得、解决住房问题实现住有所居、完善养老制度实现老有所养等来兑现人民的社会利益,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全方位生态文明建设等以实现人民的生态利益。
李梦[3](2020)在《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重要论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进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当前人民利益需求呈现出的多层次、多样化特点,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审时度势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民利益的重要思想和战略举措。本文分为五章内容。第一章阐述了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以及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第二章探讨了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重要论述产生的理论来源。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利益的观点是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重要论述产生的理论土壤,同时该论述继承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的人民利益观。第三章梳理了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重要论述的主要观点。首先,从人民利益范畴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两方面分析了人民利益内涵;其次,从制定方针政策和检验改革成效两个角度阐释了人民利益标准;再次,从党和人民的利益相统一、党的初心和使命、党的建设三方面论述了人民利益就是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然后,从为了人民利益、依靠人民利益、人民切身利益、协调利益、利益共享五个方面阐释了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思想;最后,从厚植共同利益和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两个层面论述了中国人民利益与他国人民利益的关系。第四章从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两个角度阐释了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重要论述的价值。在理论价值层面,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的重要论述在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民利益观点的基础上,丰富了马克思关于人民利益的内涵,明确了人民是利益的创造者、享有者、评判者的历史地位,深化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利益与人民利益一致性的观点;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的重要论述秉承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深化了人民利益的内涵、完善了人民利益标准、提出了利益共享的新思路、提出了“共赢”理念;在现实价值层面,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的重要论述对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的重要论述是党的宗旨在新时代的完美诠释和集中体现,是党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理论指导和实践遵循。新时代条件下,将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重要论述的主要观点落实到党的一切工作当中,不断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张雅妮[4](2020)在《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的基本观点。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职责和使命,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夺取革命和建设一次又一次胜利的关键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工作出现许多新发展、面临众多新挑战。中国共产党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不仅在实践中切实维护了人民的利益,也从基本原理的高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时代内涵。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新发展,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主要创立者,习近平本人对新时代人民观的形成做了突出贡献,彰显了他深厚的人民情怀和价值追求。研习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可以让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人民的地位和作用,进而在实践中更好地以人民为中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立足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背景,充分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民观、中国共产党人民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民本”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鲜明的时代特色。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主要由人民主体观、人民利益观、人民检验观和人民幸福观构成,具有严密的内在逻辑,其中人民主体观是核心、人民利益观是前提、人民检验观是保障、人民幸福观是目标。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为当前群众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具有鲜明的方法论特征,是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全面分析、重视调查研究、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解决实际问题的典范。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在理论上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则有利于凝聚人民团结的强大力量,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董聪慧[5](2020)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研究》文中提出马克思站在全人类命运的高度,把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作为最高奋斗目标,“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将人民思想贯穿到马克思主义的全过程。马克思主义及其人民观诞生于欧洲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历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初步探索和苏维埃社会主义的深入实践,辗转传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人民观,即坚持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在新时代体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民主体地位的科学阐述,体现了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全人类利益的思考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进程就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具体结合和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起步于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初期,深化于改革开放新时期,升华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突出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对人民利益的保障和维护。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探索与实践,集中展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成就和时代变迁。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实践和中国人民的现实生活,是马克思主义人民观指引社会前进的直接证明。在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发展历程中,毛泽东无疑是思想先驱,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实际相结合,建立了中国人民自己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创造性的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观。毛泽东人民观坚持“人民至上”理念,立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时代主题,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根本奋斗目标。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总基调,经过了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三代领导集体的共同努力,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硕成果,形成了以邓小平人民观、江泽民人民观和胡锦涛人民观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体系。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立足以民为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以实现人民共同富裕为根本奋斗目标。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历史抉择中,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理念应用到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三个有利于”人民观;江泽民将人民利益思想纳入改革开放具体过程中,形成了江泽民“三个代表”人民观;胡锦涛将对个人权益的尊重和满足落实到改革开放深入发展阶段,形成了胡锦涛“以人为本”人民观。习近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在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中,秉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践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的光辉起点上,不断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进程向前推进,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观。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将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予以拓展和深化,注重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获得和满足,以实现人民幸福为根本遵循,践行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习近平人民观包含民为邦本的主体观,精准扶贫的民生观,知民情、解民意的爱民观等丰富的内容,将马克思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目标纳入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中,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人民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崭新成果,进一步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的自由和解放”的奋斗理想在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了现实,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几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民思想予以拓展和深化,准确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确立了全面小康的发展目标。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人民观立足人民现实保障,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将实现人民幸福美好生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根本。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百年实践成果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思想引领,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更得益于人民力量的强大和人民精神的伟大。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各时期的理论成果,为社会主义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统一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人民继续奋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道路上,向着“强起来”的目标不断迈进。中国社会发展的光辉成就充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是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正确而伟大的历史选择。
刘兰炜[6](2020)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八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局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渴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然而,也正是进入新时代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复杂变化。在国际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现有国际秩序开始受到冲击,对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同时,美国转变对华政策,大打“台湾牌”,台湾从幕后走向台前,牵制作用日益明显。尽管如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各方都希望台海局势保持和平稳定,这为和平统一提供了最大的外部条件。在国内,随着中国综合国显着增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具备了更多更充分的条件。同时,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了深刻现实转变,这也要求回应人民诉求,将祖国统一事业推向新的层次。在台湾岛内,新旧因素也交织存在,其中既有历史地缘因素导致的认同差异逐渐强化,又有岛内政治力量此消彼长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既有台湾对大陆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两岸联系日益紧密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又有台湾社情民意变化带来的挑战。基于以上历史和现实背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和继承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理论的核心要义,又与时俱进,深刻洞悉两岸关系发展规律,准确把握时代背景变化,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新理念、新论述,这集中表现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对台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最新理论成果。不仅如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广泛而深刻对台工作实践,在复杂局势中巩固了两岸发展成果,保持了台海局势稳定,将两岸关系推向了新的更高层次,为实现两岸和平统一奠定了实践基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理论发展和实践深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中心,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待两岸和平统一,在复杂形势下主动寻求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凸显了极强的全局观念和战略意识,具有重大时代意义,既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成果,又防范化解了台海重大风险,巩固了两岸发展成果,更在新时代探索和丰富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践,推进了两岸融合发展,使得祖国统一事业迈向了新的更高层次。
吴天江[7](2019)在《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研究》文中指出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民利益问题,是党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党谋划与推动一切工作的重要依据。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利益,带领广大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生动诠释了党的初心与党的伟大使命。习近平同志指出:“必须牢记我们的共和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①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继承和发展。此外,还立足于新时代发展新需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适应解决人民利益问题新要求,形成了以人民利益中心观、人民利益法治观、人民利益发展观、人民利益共享观、人民利益实现观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科学体系,这一科学体系体现了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利益问题的导向性、利益发展的时代性、利益共享的普惠性等特征。本文通过探析习近平人民利益观,以期尽量对人民利益何以实现、何以维护、何以发展、何以共享等作出解答。深入领会和把握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科学体系和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实践原则等,对于全面理解和深刻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实现维护发展人民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关系等具有重要意义。
马金保[8](2019)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经历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向追求人的全面发展为导向的历史性转变。这一转变把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摆在了改革和发展的首要位置。由此,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导向的发展理念就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逻辑。在这一导向的指引下,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成为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建设相并列的新领域。社会建设和民生建设的实践催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以此为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成就斐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是以民生建设实践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为理论原点,以保障、改善和发展民生为价值诉求,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关于民生建设的思想观点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形态。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保障、改善和发展民生的态度、价值立场、思想观念、制度设计和实践措施的总和。它集中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重要理念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民生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其形成发展的思想文化基础和条件。在四十多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发展过程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一脉相承,反映了中国社会民生建设的基本成就。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具体化和实践路径,其基本内容有:发展经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根本路径;坚持党的领导是民生建设的政治保障;培育民生文化、发展文化民生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建设生态民生、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是民生建设的优先领域。民生建设的重点领域包括: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就业质量、增加人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建构及其强大的、能动的指导性,得益于其特有的理论品格,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普惠性和彰显时代特色的共享性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丰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还为国际民生发展和世界民生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丁利娟[9](2015)在《胡锦涛人民利益观及其当代启示研究》文中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维护人民利益,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人民生活质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带来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化。由此,必须树立正确的人民利益观,找到维护和实现人民利益的基本途径。从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我国各届领导人在不同时期总结出自己的人民利益观。胡锦涛同志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位领导人,其人民利益观全面而丰富。笔者试图从党的重要历史文献中,挖掘总结其人民利益思想以形成系统的利益观,为进一步探索实现人民利益途径奠定理论基础。本文主要内容是梳理胡锦涛人民利益思想,进而总结胡锦涛人民利益观,最终落在解决人民利益矛盾、维护人民利益的路径探索。文章主体部分共分为三章,第一章是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含义及产生条件。主要从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基本含义、理论基础、历史渊源和现实依据阐发。基本含义是从人民利益观的含义引申到胡锦涛人民利益观含义,厘清二者的区别。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人民利益思想和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人民利益思想。胡锦涛人民利益观是在继承总结这些伟人的人民利益思想基础上有所创新。人民利益思想不是现代人的产物,而是古已有之。追溯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渊源,可以归结为中国古代传统的民本思想和义利思想。而现实依据主要来自于世情、国情、党情三个方面。国际上关注和强调人权已成时代潮流;国内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人民利益矛盾问题居多;中国共产党永恒的使命就是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第二章是胡锦涛同志人民利益观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也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在继承和吸收前人优秀人民利益思想的基础上,构建出胡锦涛同志相对全面的人民利益观,从理念、立场、目标、原则、重点、方法、六个维度进行系统、完整的归纳。无论是哪个维度都离不开一切为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是胡锦涛为实现人民利益进行的创新之举。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主要内容是树立“利为民所谋”的理念;坚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确立构建以利益协调发展为根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坚持利益分配的公平正义原则;采用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方法。胡锦涛人民利益观表现出鲜明的时代性、广泛的实践性、内容的系统性和显着的创新性。第三章是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当代启示。也是本文的最终落脚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重点内容: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具有重要价值;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权力观和利益观教育;建立长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以权谋私: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保证利益分配的公正公平。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在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当代践行;促进社会利益关系的和谐发展。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权力观和利益观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权力观教育;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利益观教育。建立长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以权谋私: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注重监督约束机制的可持续性。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保证利益分配的公平公正:坚持利益分配的公正公平是党和政府的主要责任;建立利益分配公正公平的体制机制。
崔金玲[10](2013)在《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检验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任何时候都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思想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发展和完善了自己的人民利益观。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利益需求呈现多元化特点,如何坚持与时俱进,丰富和发展党的人民利益观,使之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论文通过考察党的人民利益观的发展过程,揭示其丰富内涵和特征,提出人民利益实现的保证和途径。论文主体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历史考察。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对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历史发展进行全面梳理,从中总结出党的人民利益观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利益思想基础上,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步形成自身的人民利益观,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充实和完善的过程。第二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正确的人民观、群众路线,以及人民利益的全面性。主要特征包括:人民利益至上、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利益导向的进步性、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的特点。第三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实现的保证和途径分析。能否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键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所以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是实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组织保障保证;科学发展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途径。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只有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利益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一脉相承 与时俱进——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人民利益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脉相承 与时俱进——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人民利益观(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述评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1.5 研究的基本概念界定 |
1.5.1 人 |
1.5.2 人民 |
1.5.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 |
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及理论概述 |
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
2.1.1 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 |
2.1.2 经济政治格局的大变化 |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2.1.4 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 |
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社会条件 |
2.2.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现实基础 |
2.2.2 改革开放的实践进入关键期 |
2.2.3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 |
2.3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
2.3.1 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思想 |
2.3.2 直接来源: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思想 |
2.4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重要论述的文化根基与理论借鉴 |
2.4.1 文化根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
2.4.2 理论借鉴:西方历史发展中的人本思想 |
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的论述 |
3.1 人民主体论的历史发展 |
3.1.1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及其实践 |
3.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主体思想的发展实践 |
3.2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主要内容的论述 |
3.2.1 人民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受益主体 |
3.2.2 人民是权力运行的监督主体 |
3.2.3 人民是文艺事业的参与主体 |
3.2.4 人民是新时代的“阅卷”评价主体 |
3.2.5 人民是“四个伟大”新征程的推动主体 |
3.3 习近平关于人民主体重要价值的论述 |
3.3.1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政治灵魂的集中体现 |
3.3.2 人民主体地位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
3.3.3 人民主体地位是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源泉 |
3.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主体地位路径的论述 |
3.4.1 坚持人民至上理念 |
3.4.2 激发人民的创造精神 |
3.4.3 着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4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的论述 |
4.1 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
4.1.1 毛泽东人民立场论的历史发展 |
4.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发展演变 |
4.2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基本内容的论述 |
4.2.1 加快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稳固人民立场的物质基础 |
4.2.2 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指引党的人民立场的科学发展 |
4.2.3 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增强人民立场的思想底蕴 |
4.2.4 加强意识形态工作构建党的人民立场的话语体系 |
4.2.5 精准扶贫脱贫工作中推动党的人民立场落地落实 |
4.3 习近平关于人民立场价值意蕴的论述 |
4.3.1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体现 |
4.3.2 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尺度和标准 |
4.3.3 人民立场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使命追求 |
4.3.4 人民立场指明了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未来走向 |
4.4 习近平关于巩固人民立场实践路径的论述 |
4.4.1 加强和完善新时代党的领导各项体制机制 |
4.4.2 履行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
4.4.3 深化全面从严治党夯实人民立场主体责任 |
4.4.4 用发展的观点创新人民立场的时代内涵 |
5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的论述 |
5.1 人民利益论的历史发展 |
5.1.1 毛泽东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
5.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思想的历史发展 |
5.2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基本内容的论述 |
5.2.1 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大逻辑保障人民经济利益 |
5.2.2 健全政治制度体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利益 |
5.2.3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保障人民文化利益 |
5.2.4 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民生利益问题 |
5.2.5 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保障人民生态利益 |
5.3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价值内涵的论述 |
5.3.1 实现人民利益体现了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 |
5.3.2 实现人民利益凸显了人民群众获得感的美好体验 |
5.3.3 实现人民利益促进了公民个体到社会整体的全面均衡 |
5.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利益具体途径的论述 |
5.4.1 树立人民利益至上的政治价值观 |
5.4.2 推进从严治党压实为民服务责任制 |
5.4.3 建立合理科学的人民利益评价体系 |
5.4.4 营造有利于实现人民利益的政治生态 |
6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的论述 |
6.1 人民共享论的历史发展 |
6.1.1 毛泽东人民共享思想的初显与贡献 |
6.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共享思想的历史发展 |
6.2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主要内容的论述 |
6.2.1 共享的主体是全体人民 |
6.2.2 共享领域和内容要涉及人民发展的各方面 |
6.2.3 共享是人民共同建设和享有 |
6.2.4 共享要在人民健康和安全领域持续加码 |
6.2.5 共享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 |
6.3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基本特征的论述 |
6.3.1 人民共享权利的公平性 |
6.3.2 人民共享过程的共建性 |
6.3.3 人民共享自身的科学性 |
6.4 习近平关于人民共享重要价值的论述 |
6.4.1 坚定了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信心和决心 |
6.4.2 传播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共享发展理念 |
6.4.3 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变的理想追求和使命初心 |
7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的论述 |
7.1 人民幸福论的历史发展 |
7.1.1 毛泽东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
7.1.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民幸福思想的历史发展 |
7.2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基本内容的论述 |
7.2.1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
7.2.2 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
7.2.3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 |
7.2.4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
7.3 习近平关于人民幸福论重要价值的论述 |
7.3.1 为人民谋幸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
7.3.2 为人民谋幸福是党的根本宗旨的最集中的体现 |
7.3.3 为人民谋幸福是实现中国梦和解决新矛盾的需要 |
7.3.4 为人民谋幸福是提升人民幸福生活质量的科学指导 |
7.4 习近平关于实现人民幸福措施保障的论述 |
7.4.1 坚持党的领导是重要前提 |
7.4.2 明确人民的多样化需求是实践指向 |
7.4.3 营造各方联动的社会环境是基本保障 |
7.4.4 筑牢美好生活的坚实基础是根本遵循 |
8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及重大意义 |
8.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 |
8.1.1 突出人民性,以清醒头脑保持对人民重要性的认识为前提 |
8.1.2 注重根本性,以着力实现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为重点 |
8.1.3 强调权益性,以坚决扞卫人民各项基本权利为保障 |
8.1.4 着眼现实性,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为抓手 |
8.1.5 指明方向性,以净化社会风气坚定人民理想信念为导向 |
8.1.6 明确实践性,以创新社会治理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为根基 |
8.1.7 凸显规范性,以强化纪律制度约束实现人民安定团结为目标 |
8.1.8 秉承时代性,以不懈奋斗创造幸福为全体人民的最终归宿 |
8.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
8.2.1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理论意义 |
8.2.2 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的现实意义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习近平的人民利益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与方法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思路、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
(一)基本思路 |
(二)重点难点 |
(三)独创或新颖之处 |
五、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一章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形成条件 |
一、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
(一)源头活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人民利益观 |
(二)一脉相承:历任中共领导人的人民利益观 |
(三)基因骨血: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 |
二、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
(一)世情:强调和关注人民利益已成时代潮流 |
(二)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
(三)党情:维护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使命 |
三、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形成的个人条件 |
(一)家庭熏陶:优良家庭教育的政治熏陶 |
(二)人生阅历:个人经历的实践感悟 |
第二章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主要内容 |
一、人民利益中心观:以人民为中心 |
(一)政治层面: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 |
(二)经济层面: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
(三)民生层面: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
二、人民利益主体观:人民主体 |
(一)人民主体地位观 |
(二)人民主体发展观 |
(三)人民主体力量观 |
三、人民利益检验观:人民评价 |
(一)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成效由人民评价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成果由人民评价 |
第三章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特点及贡献 |
一、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特点 |
(一)时代性 |
(二)系统性 |
(三)人民性 |
(四)发展性 |
二、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理论贡献 |
(一)丰富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利益观 |
(二)丰富和拓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民利益观 |
三、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实践贡献 |
(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论指导 |
(二)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指明正确方向 |
第四章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实现路径 |
一、习近平关于人民政治利益的实现路径 |
(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
(二)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
(三)创新密切党群关系的体制机制和实践方式 |
二、习近平关于人民经济利益的实现路径 |
(一)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生产力 |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
(三)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协调经济发展 |
三、习近平关于人民文化利益的实现路径 |
(一)实施传统文化保护工程 |
(二)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四、习近平关于人民社会利益的实现路径 |
(一)优先发展教育以保障人民学有所教 |
(二)切实促进就业以保证人民劳有所得 |
(三)解决住房问题以保障人民住有所居 |
(四)完善养老制度以促进人民老有所养 |
五、习近平关于人民生态利益的实现路径 |
(一)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
(二)全方位进行生态文明建设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重要论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重要论述的理论来源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利益的观点 |
一、批判资产阶级过分强调其个人利益 |
二、在同机会主义的斗争中维护人民利益 |
三、无产阶级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 |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利益观 |
一、毛泽东的人民利益观 |
二、邓小平的人民利益观 |
三、江泽民的人民利益观 |
四、胡锦涛的人民利益观 |
第三章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重要论述的主要观点 |
第一节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人民利益的新表达 |
一、拓展了人民利益的范畴 |
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人民利益的具体化 |
第二节 以人民利益为党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
一、人民利益是制定方针政策的最高标准 |
二、人民利益是检验改革成效的最高标准 |
第三节 人民利益就是共产党人的最高利益 |
一、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相统一 |
二、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实现人民利益 |
三、加强党的建设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 |
第四节 以人民利益为中心 |
一、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 |
二、依靠人民创造利益 |
三、解决好人民的切身利益问题 |
四、妥善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 |
五、实现全体人民利益共享 |
第五节 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 |
一、呼吁各国厚植共同利益 |
二、打造互利共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
第四章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重要论述的价值 |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重要论述的理论价值 |
一、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利益的观点 |
二、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 |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重要论述的现实价值 |
一、有助于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
二、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
三、有助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1.3 本文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研究思路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形成背景和理论基础 |
2.1 形成背景 |
2.1.1 时代背景 |
2.1.2 个人背景 |
2.2 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民观 |
2.2.2 中国共产党人民观 |
2.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 |
3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
3.1 人民主体观 |
3.1.1 人民是国家和社会权力的主人 |
3.1.2 向人民学习拜人民为师 |
3.1.3 用科学理论武装教育人民 |
3.2 人民利益观 |
3.2.1 永远做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 |
3.2.2 统筹做好各领域的民生工作 |
3.2.3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 |
3.3 人民检验观 |
3.3.1 人民是一切工作的检验者 |
3.3.2 畅通人民检验的渠道 |
3.4 人民幸福观 |
3.4.1 人民是幸福生活的主体 |
3.4.2 实现幸福的途径是奋斗 |
3.4.3 幸福的最高境界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
4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方法论特征 |
4.1 注重全面分析的辩证思维方式 |
4.1.1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
4.1.2 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统一 |
4.1.3 坚持民族与世界相统一 |
4.2 重视调查研究的群众工作方法 |
4.2.1 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前提 |
4.2.2 调查研究是科学决策的关键 |
4.2.3 调查研究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途径 |
4.3 坚持问题导向的群众工作实践 |
4.3.1 经济建设要以发展为己任,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
4.3.2 政治建设要以制度为依托,保证人民当家做主 |
4.3.3 文化建设要以实践为基础,扎根群众为民立言 |
4.3.4 社会建设要以民生为重点,多措并举为民谋利 |
4.3.5 生态建设要以和谐为目标,共建共享为民造福 |
5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当代价值 |
5.1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理论价值 |
5.1.1 丰富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人民观 |
5.1.2 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5.2 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的实践价值 |
5.2.1 破解威胁人民利益的难题,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5.2.2 充分发挥人民主体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的实践价值 |
二、研究综述 |
(一)国内研究综述 |
(二)国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方法、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创新之处 |
四、人民观及相关概念的发展变迁 |
(一)人民与群众的概念关联 |
(二)人民群众的历史演变 |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
注释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源起 |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创立 |
(一)从现实社会角度对人民观进行初步探索 |
(二)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对人民观进行深入探索 |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形成 |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
(一)维护基本人权 |
(二)人民要依靠自身力量实现解放 |
(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
(一)争取全人类解放的伟大情怀 |
(二)对被压迫民族解放事业的重视 |
(三)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关注 |
四、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传承发展 |
(一)通过民族自决保障人民权利 |
(二)通过土地革命维护人民权益 |
(三)坚持人民民主的基本保障 |
注释 |
第三章 革命和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
一、毛泽东人民观的创立 |
(一)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社会条件 |
(二)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阶级条件 |
(三)毛泽东人民观产生的主体条件 |
二、毛泽东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
(一)在革命形势下深化对人民的认知 |
(二)以人民为主体的武装斗争 |
(三)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力量的体现形式 |
三、毛泽东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
(一)人民有了更强大的依靠力量 |
(二)人民内部矛盾的认识和处理 |
(三)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民主的实现方式 |
(四)人民当家作主及各种权利纳入宪法保障 |
注释 |
第四章 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
一、新时期人民观的创立 |
(一)新时期人民观的起点 |
(二)新时期人民观的发展历程 |
(三)新时期人民观的时代进步性 |
二、新时期人民观的主要内容 |
(一)邓小平人民富裕观 |
(二)江泽民人民利益观 |
(三)胡锦涛人民本位观 |
三、新时期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
(一)为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打牢发展根基 |
(二)为实现人民全面小康开拓发展路径 |
(三)为实现人民民主奠定政治保障 |
注释 |
第五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民观的中国化 |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创立 |
(一)习近平人民观的时代需求 |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思想来源 |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实践探索 |
二、习近平人民观的核心思想 |
(一)一切为了人民的人民核心观 |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人民主体思想 |
(三)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党民关系 |
(四)以人民根本利益为价值追求的“中国梦”愿景 |
三、习近平人民观的实践影响 |
(一)引领人民坚定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
(二)带领人民创造更多彩的现实世界 |
(三)率领人民铸就更显赫的时代辉煌 |
(四)统领人民在世界舞台展现中国形象 |
注释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的时代意蕴 |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展现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征程 |
(一)革命和建设时期人民观指导中国人民实现“站起来” |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观引领中国人民实现“富起来” |
(三)习近平人民观带领中国人民不断实现“强起来” |
(四)实现民族复兴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百年奋斗目标 |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是一脉相承的有机整体 |
(一)始终坚持以人民利益为根本 |
(二)始终秉承人民至上原则 |
(三)始终尊重人民的道路选择 |
(四)始终为了人民的复兴梦想 |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是科学实践指南 |
(一)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符合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
(二)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符合共产党执政规律 |
(三)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符合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历史背景 |
一、台湾问题产生的历史由来 |
(一)1895年前台湾的历史沿革 |
(二)1895——1945年日据台湾与“皇民化” |
(三)1945——1949年台湾回归祖国 |
(四)1949年蒋介石集团兵败退据台湾 |
二、党的十八大以前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历史沿革 |
(一)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初步探索时期 |
(二)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基本成型时期 |
(三)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持续巩固时期 |
(四)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稳步深化时期 |
三、党的十八大以前历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台工作的重大历史成就 |
(一)形成了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推进祖国统一的基本方略 |
(二)确立了“九二共识”并不断巩固使两岸政治互动达到新高度 |
(三)开启了两岸同胞大交流大交往大合作局面 |
(四)取得了一系列反“台独”及反分裂斗争的重大胜利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现实背景 |
一、国际方面: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 |
(一)风险与挑战增多,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
(二)美国转变对华政策,大打“台湾牌” |
二、大陆方面: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 |
(一)综合国力显着增强 |
(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实现祖国完全统一 |
三、台湾方面:新旧因素交织存在 |
(一)历史原因及地缘因素导致长期的认同差异日益强化 |
(二)岛内政治力量发生逆转,两岸关系发展再次面临阻碍 |
(三)岛内社情民意发生转变,青年政治认同“去中国化”明显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理论发展及实践深化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理论发展 |
(一)提出“民族复兴论” |
(二)提出“大陆发展决定论” |
(三)提出“融合发展论” |
(四)提出“心灵契合论”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实践深化 |
(一)以“惠台三十一条”为蓝本的惠台政策全面落地 |
(二)以文化交流为重要抓手 |
(三)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谋划工作 |
(四)福建先行先试打造台胞登陆第一家园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总体评价 |
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基本特点 |
(一)人民中心:把人民利益作为对台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
(二)全局观念: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对待两岸和平统一 |
(三)战略意识:在复杂形势下主动寻求两岸关系发展新局面 |
二、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的时代意义 |
(一)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成果 |
(二)防范和化解了台海重大风险,巩固了两岸发展成果 |
(三)探索和推动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实践,推进了两岸融合发展 |
(四)争取和赢得了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理解和支持中国统一事业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1. 国外研究综述 |
2.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方法 |
1. 文献研究法 |
2. 比较研究法 |
(四) 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五) 论文研究思路 |
(六) 相关概念界定 |
1. 人民 |
2. 利益 |
3. 利益观 |
4. 人民利益观 |
5.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 |
一、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形成 |
(一)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形成的时代背景 |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 |
2. 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期 |
3. 我国正处于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重要时期 |
4. 我国维护实现发展人民利益取得长足进步的重要阶段 |
(二)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形成的理论依据 |
1. 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利益观是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形成的理论渊源 |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的人民利益观是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直接来源 |
3. 中国传统民本思想是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形成的重要源头 |
(三)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形成的主观条件 |
1. 丰富的从政经历 |
2. 强烈的问题意识 |
3. 深厚的人民情怀 |
4. 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 |
(四)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形成的现实依据 |
1. 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
2. 适应解决人民利益问题的新要求 |
3. 新时代处理人民利益关系的新需要 |
4. 党实现维护发展人民利益的生动实践 |
二、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主要内容 |
(一) 人民利益中心观 |
1. 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
2. 做到利为民所谋 |
3. 坚持为人民利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
4. 恪守以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评判标准 |
5. 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
(二) 人民利益法治观 |
1. 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 |
2. 大力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 |
3. 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
4.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 |
5.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
(三) 人民利益发展观 |
1. 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以发展人民物质利益 |
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以发展人民政治利益 |
3.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发展人民文化利益 |
4. 加强社会建设以发展人民社会利益 |
5. 建设生态文明以发展人民生态利益 |
(四) 人民利益共享观 |
1. 制度基础: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2. 物质基础:通过持续健康发展把“蛋糕”做大 |
3. 关键环节:把不断做大的“蛋糕”分好 |
4. 价值目标: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
(五) 人民利益实现观 |
1. 实现的路径: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2. 实现的依靠力量:勠力同心,凝聚人民群众伟大力量 |
3. 实现的内在要求:大力弘扬实干精神 |
4. 实现的根本保证:坚持党的领导 |
三、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主要特征和实践原则 |
(一)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主要特征 |
1. 根本利益的一致性 |
2. 利益问题的导向性 |
3. 利益发展的时代性 |
4. 利益共享的普惠性 |
5. 利益实现的充分性 |
(二)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实践原则 |
1. 坚定性原则 |
2. 主体性原则 |
3. 全面性原则 |
4. 渐进性原则 |
四、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一)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理论意义 |
1.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人民利益观新境界 |
2. 开辟了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新境界 |
3.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人民利益观的新境界 |
(二) 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的实践价值 |
1. 为新时代维护实现和发展人民利益提供了科学指南 |
2. 为新时代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利益关系提供了根本遵循 |
3. 为新时代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出了现实要求 |
4. 为新时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指明了正确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 图书类 |
(二) 期刊类 |
(三) 学位论文类 |
(四) 报纸类 |
致谢 |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缘起及其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选题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整体性研究 |
1.2.2 主要观点述评 |
1.2.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难点 |
1.4.2 本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生成逻辑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民生的基本内涵、层次结构和历史形态 |
2.1.2 民生问题、民生保障与民生建设 |
2.1.3 民生思想、民生观和民生理论 |
2.2 中国民生思想的历史逻辑 |
2.2.1 古代民生思想 |
2.2.2 近代民生思想 |
2.3 马克思主义民生思想的理论逻辑 |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
2.3.2 列宁的民生思想 |
2.3.3 毛泽东的民生思想 |
2.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逻辑 |
2.4.1 改革开放前的民生探索 |
2.4.2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生问题 |
2.4.3 改革开放以来的民生发展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发展历程 |
3.1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共同富裕之路 |
3.1.1 民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应有之义 |
3.1.2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前提 |
3.1.3 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之路 |
3.1.4 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举措 |
3.2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
3.2.1 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3.2.2 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
3.2.3 就业是民生之本 |
3.2.4 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战略 |
3.3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社会和谐 |
3.3.1 “三为民”思想是基本原则 |
3.3.2 社会和谐是衡量尺度 |
3.3.3 科学发展是重要路径 |
3.3.4 改善民生是社会建设的重点 |
3.4 以人民为中心,全面增进民生福祉 |
3.4.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
3.4.2 形成“民生三感”的价值追求 |
3.4.3 民生建设的三大攻坚战 |
3.4.4 社会政策要托底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基本内容 |
4.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基本架构 |
4.1.1 发展经济是根本路径 |
4.1.2 党的领导是政治保障 |
4.1.3 文化建设是精神动力 |
4.1.4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
4.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建设的重点领域 |
4.2.1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
4.2.2 优化就业结构,提高就业质量 |
4.2.3 有序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
4.2.4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
4.2.5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
4.2.6 加快推进健康中国战略 |
4.2.7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品格 |
5.1 坚持价值导向上的人民性 |
5.1.1 为人民服务 |
5.1.2 以人为本 |
5.1.3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
5.2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普惠性 |
5.2.1 从群众观点到群众路线 |
5.2.2 从解决温饱到“七有” |
5.2.3 民生建设永远在路上 |
5.2.4 因势而新的辩证思维 |
5.3 彰显时代特色的共享性 |
5.3.1 民生建设主体全员参与 |
5.3.2 民生建设内容逐渐丰富 |
5.3.3 民生建设目标日趋明确 |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实践检验和历史贡献 |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实践检验 |
6.1.1 主成分分析法的概念 |
6.1.2 评估体系构建 |
6.1.3 结果分析 |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的历史贡献 |
6.2.1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 |
6.2.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
6.2.3 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6.2.4 铸牢了党的执政基础 |
6.2.5 为全球民生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作者简介 |
致谢 |
(9)胡锦涛人民利益观及其当代启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一) 关于利益观念变化和地位研究 |
(二) 利益矛盾类别的研究 |
(三) 维护和发展人的利益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一) 关于利益观的概念界定 |
(二) 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主要内容研究 |
(三) 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基本特征研究 |
(四) 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价值分析 |
(五) 维护和发展当前人民利益的对策研究 |
三、简要评述 |
引言 |
一、选题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 |
(二) 研究的难点 |
(三)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含义及产生条件 |
一、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含义 |
(一) 利益观与人民利益观的含义解析 |
(二) 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含义解析 |
二、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理论基础 |
(一) 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利益思想 |
(二) 列宁维护苏维埃国家人民利益思想 |
(三) 毛泽东全心全意维护劳动人民利益思想 |
(四) 邓小平发展人民物质利益思想 |
(五) 江泽民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思想 |
三、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历史渊源 |
(一)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
(二) 中国古代义利思想 |
四、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现实依据 |
(一) 世情:强调和关注人权实现已成时代潮流 |
(二) 国情: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和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增多 |
(三) 党情:维护人民利益是中国共产党永恒的使命 |
第二章 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征 |
一、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主要内容 |
(一) 树立“利为民所谋”的理念 |
(二) 坚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 |
(三) 确立构建以利益协调发展为根本特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 |
(四) 以改善民生为关键 |
(五) 坚持利益分配的公平正义原则 |
(六) 采用统筹兼顾、科学发展的方法 |
二、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基本特征 |
(一) 时代性 |
(二) 实践性 |
(三) 系统性 |
(四) 创新性 |
第三章 胡锦涛人民利益观的当代启示 |
一、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具有重要价值 |
(一)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当代践行 |
(二) 促进社会利益关系和谐发展 |
二、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权力观和利益观教育 |
(一)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权力观教育 |
(二)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利益观教育 |
三、建立长效的监督约束机制防止以权谋私 |
(一) 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
(二) 注重监督约束机制的可持续性 |
四、加强民主法治建设保证利益分配的公正公平 |
(一) 坚持利益分配的公正公平是党和政府的主要责任 |
(二) 建立利益分配公正公平的体制机制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情况 |
(10)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历史考察 |
2.1 革命战争时期党的人民利益思想 |
2.1.1 党创建时期至土地革命时期党的人民利益思想 |
2.1.2 抗日战争时期党的人民利益思想 |
2.1.3 解放战争时期党的人民利益思想 |
2.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的人民利益思想 |
2.2.1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的人民利益思想 |
2.2.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人民利益思想 |
2.3 改革开放时期党的人民利益思想 |
2.3.1 邓小平时期党的人民利益思想 |
2.3.2 江泽民时期党的人民利益思想 |
2.3.3 胡锦涛时期党的人民利益思想 |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
3.1 党的人民利益观的基本内涵 |
3.1.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唯一宗旨 |
2.1.2 正确的人民观是人民利益观的立足点 |
3.1.3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 |
3.1.4 注重人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利益的实现 |
3.1.5 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
3.2 党的人民利益观的主要特征 |
3.2.1 人民利益至上 |
3.2.2 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
3.2.3 利益导向的进步性 |
3.2.4 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与时俱进的特点 |
第四章 人民利益实现的根本保证和途径 |
4.1 人民利益实现的根本保证 |
4.2 人民利益实现的根本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一脉相承 与时俱进——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人民利益观(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重要论述研究[D]. 李辰洋.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习近平的人民利益观研究[D]. 田云青. 广西大学, 2020(07)
- [3]习近平关于人民利益重要论述的研究[D]. 李梦.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4]习近平新时代人民观研究[D]. 张雅妮.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5]马克思主义人民观中国化研究[D]. 董聪慧.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6]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台工作研究[D]. 刘兰炜. 武汉大学, 2020(05)
- [7]习近平人民利益观研究[D]. 吴天江. 云南大学, 2019(03)
- [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研究[D]. 马金保. 西北大学, 2019(02)
- [9]胡锦涛人民利益观及其当代启示研究[D]. 丁利娟. 西南大学, 2015(12)
- [10]中国共产党人民利益观研究[D]. 崔金玲. 湖南工业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