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辩论论文-廖国海

美国总统辩论论文-廖国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总统辩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不礼貌,性别分析,美国总统大选,辩论语言

美国总统辩论论文文献综述

廖国海[1](2019)在《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不礼貌语用策略使用性别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不礼貌研究一直以来就是人际语用学研究下的核心领域,也取得了许多进展。然而,许多在不同语境下不礼貌研究还完全涉及,如总统辩论中不礼貌现象的分析。该研究采用定性研究和主位与客位相结合的视角,基于Derek Bousfield简化的不礼貌模式为理论框架,以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为语料,在探讨其模式对分析政治辩论语境下适切性的同时,对美国总统大选辩论话语中不礼貌语用策略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3期)

廖琪[2](2019)在《美国总统辩论中的语用预设》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总统辩论历史悠久。由于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其在美国总统选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辩论中,候选人们都会充分利用他们雄辩的口才和严谨的逻辑来实现各种目的,如攻击对手、自我辩护和赢得选民支持等。候选人出色的辩论语言和娴熟的辩论技巧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焦点所在。而预设也以其特有的性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兴趣。预设在突出语言重点、增加语言说服力等方面大有作用。由此,本文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借用支永碧(2010)从语用预设视角开展政治话语批评性分析的理论框架来研究美国总统辩论中的语用预设,以期探寻两位总统候选人在辩论中使用了哪些预设以及这些预设是如何帮助他们实现政治和交际目的的。研究将语用预设分为显性触发语用预设和隐性评价语用预设。显性触发语用预设是指由Levinson(1983)提出的预设触发语和名词化所触发的语用预设。隐性评价语用预设则指除显性触发词外的所有评价语言资源引发的语用预设。本文的语料选自2016年美国总统辩论,力求对两位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和希拉里·克林顿——所使用的语用预设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发现,两位候选人在辩论中同时在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使用了显性预设触发语来引起预设以达到自己宣扬政纲、攻击对手和转移焦点等目的。虽然二者的辩论中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的预设触发语,但无论是在词汇层面还是句子层面,特朗普较之克林顿使用得更多。而且,在同一类型的预设触发语的使用上,二者想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对于隐性评价语用预设,两位候选人均在词汇层面使用了隐性评价词汇以及在句法层面使用没有明确所指的主语、否定结构来传达隐性评价;在隐喻维度,两位候选人主要采用了战争隐喻和旅途隐喻来传递特定信息。(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19-06-01)

王青青[3](2019)在《社会—认知语用视角下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的语用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语用策略是指语言使用者为达到某种交际目的而采取的措施或方法,往往通过语言结构的选择来产生特定的语言意义。虽然语用策略的使用在自由辩论、脱口秀、不礼貌、委婉语、外交语言和政治采访等语境中都得到了研究,但美国总统辩论中使用的语用策略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更不用说从一个新的角度——SCA来讨论美国总统候选人选择这些语用策略的特点和理由。本文旨在研究以下叁个问题:一、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使用了哪些语用策略?二、这些语用策略有哪些社会-认知语用特征?叁、从社会-认知语用角度看,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选择这些语用策略的原因是什么?作者通过质性研究的方法整理和标注了特朗普和希拉里的叁次辩论文本语料库,统计了2016年叁次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特朗普和希拉里使用的语用策略的数量和频率,并根据统计结果深入分析了辩论话语。主要结论如下:第一,特朗普在这叁次辩论中使用的语用策略总量远远超过了希拉里,并且重复使用了强化信息、重复和侵蚀私人空间等语用策略。希拉里则比特朗普使用了更多的平行结构。总的来看,两人都使用了许多与方式有关的语用策略。第二,他们在叁次辩论中使用的语用策略共具有以下八个社会-认知语用特征,即排他性、多变性、适应性、具象性,多样性、二元性、凸显性和相关性。第叁,SCA视角下,他们对于语用策略的选择主要有两个原因,即顺从对方的需要和违背对方的需要,但从根本上还是为了顺从自己的需要。(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期刊2019-05-30)

罗婕[4](2019)在《语言元功能和社会文化视角下的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是近年来争夺最激烈、火药味最浓、政治分化最严重的一次大选。被美国政界和主流媒体视为“圈外人”和“语出惊人”的特朗普在大选前并不被媒体和民意测验看好。特朗普因其大胆言论甚至被主流媒体塑造为“蠢蛋”、“疯子”形象。但特朗普却最终以304张选举人团票成功逆袭,当选美国第45任总统。大选结果令人意想不到。大选最后的那叁场总统电视辩论非常值得关注。电视辩论在美国总统大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美国总统选举结果的一个重要风向标,也是候选人能否获胜的关键环节。普选中一直领先的希拉里却未能通过最后叁场电视辩论锁定胜局,最终惜败于政界新客特朗普,这样的结果引人深思。人类语言是人类社会和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和社会文化是相互依存的,但同时也相互影响。语言是社会文化的载体,是人们相互交流的工具,社会文化反过来又对语言产生制约作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特朗普是如何赢得选举的?他的当选是偶然的成功,还是有更深入的原因?本文拟从语言元功能和社会文化视角来探析唐纳德·特朗普胜选的主客观原因。这也是本文的一种尝试和创新之处。首先,本文在韩礼德的元功能理论指导下,以2016年特朗普与希拉里之间的总统辩论为研究对象建立语料库,借助软件Antconc3.4.4,对比分析两位总统候选人在语言风格和用词特点上的异同。运用定量和定性的对比分析方法,并借助图表和举例来进行解释说明,揭示特朗普和希拉里语言风格和词汇策略的异同以及话语背后隐藏的交际意图。其次,本文从社会文化方面探讨特朗普获胜的深层原因。本文旨在回答如下问题并提出一个假设:(1)在总统竞选辩论中是如何体现元功能的?(2)在语言风格及选词用字上特朗普和希拉里的异同有哪些?(3)特朗普的语言策略是否符合了当前美国大多数人群的价值观取向而助其胜选?本文的主要发现如下:首先,从语言的元功能视角上看。第一、在概念功能层面,特朗普运用物质过程的比例远高于希拉里,这表明特朗普比希拉里表现得更理性、更切实际,在辩论中,他为美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和计划。相比之下,希拉里则频繁地通过抽象的语言及设想呼吁民众,缺乏切实的计划和行动,显得理性不足,感性有余。第二、在人际功能层面,虽然两位候选人都比较多地使用了中量情态动词,努力创建亲民形象。但在高量值的情态动词使用上特朗普远比希拉里使用得更多,又体现出特朗普语气强硬、态度坚定、好用极端词汇,显示出更具决断力;而希拉里用语则更谨慎、柔和且模式化。此外,希拉里偏好使用第一人称单数形式,分享自我经历,却容易把听众排除在外;而特朗普则更多地使用了第一人称复数形式,拉近与听众之间距离,让民众感受到他是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出发来规划美国未来发展。第叁、在语篇功能层面,希拉里和特朗普都能突出重点,通过合理安排主位、述位,使关键信息明确。但他们各自的辩论侧重点截然不同。希拉里重在谈计划和构想,她提倡社会多元化,美国经济在她眼中总体趋势是好转的。特朗普则提倡本国保护主义,他指出全球化带给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负面评价词在辩论中高频出现。其次,从社会文化视角上看,当前美国社会已经被明显地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阵营——社会精英和普通民众,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分化——保守主义和多元文化主义。特朗普正确分析了选民结构变化和选民诉求,正视了美国当前突出的社会问题,他挑战“政治正确”,蔑视“精英阶层”,拒绝“多元主义”,坚持“美国优先”等的用词策略和简单重复的语言风格,吸引了大众眼球,符合了长期被压制和忽视的大多数中下层白人的价值观取向,获得了“沉默的大多数”人的支持和选票。本研究有助于拓宽政治语篇的研究视角,有助于理解两位总统候选人的语言风格和策略,有助于强化人们的批判性思维意识,对特朗普本人及其胜选有更全面客观的理解。(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19-05-26)

王园园[5](2019)在《“争议点”理论视角下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视辩论是美国总统竞选流程中极为关键的一环,是投票日之前最为重要的政治事件之一。2016年,两位候选人特朗普与希拉里的电视辩论尤为引人注意,二者借助各种话语手段展现个人魅力和执政能力以期获得更多选民的支持。鉴于此,本研究聚焦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从争议点修辞的角度对叁场电视辩论进行深入分析,梳理两位候选人所运用的争议点策略,以期从修辞学视角对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作出更为深入全面的剖析。“争议点”理论作为西方修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话语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借助“争议点”理论对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中的叁场电视辩论进行分析,旨在揭示两位候选人辩论中使用争议点的特征、采用争议点的偏好、影响争议点选择的因素以及争议点的使用在辩论中所产生的主要修辞效果。具体地讲,首先,本文对两位候选人在总统竞选电视辩论中所涉及的争议点的频率进行统计,试图找出二者使用争议点的偏好。然后,选出典型例子对其进行案例分析,并从案例分析中总结出影响争议点选择的因素并探讨争议点在辩论中所产生的主要修辞效果。本研究发现,争议点的运用使他们的辩论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利于拉近与听众的情感距离,进而赢得选民支持。统计数据发现,候选人双方在叁场辩论中使用争议点的频率有所不同。在第一场辩论中,根据表4.1和表4.2的数据分析可知,“事实争议点”和“品质争议点”的使用频率最高,二者占希拉里使用争议点总数的73.34%,占特朗普使用争议点总数的67.71%。在第二场辩论中,根据表4.3和表4.4,“事实争议点”、“品质争议点”和“行动争议点”的使用频率最高,共占希拉里使用争议点总数的87.5%,占特朗普使用争议点总数的86.44%。在第叁场辩论中,根据表4.5和表4.6,“事实争议点”和“行动争议点”的使用频率最高,二者占希拉里使用争议点总数的72.72%,占特朗普使用争议点总数的65.63%。由此可知,两位候选人更倾向于采用“事实争议点”、“品质争议点”和“行动争议点”策略实现其辩论目的。案例分析发现,两政党的意识形态、施政纲领会影响两位候选人对争议点的选择。分析还发现,候选人在辩论中运用争议点策略所产生的修辞效果主要有赞美自己、攻击对手和自我辩护。(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游欢[6](2019)在《基于框架理论的美国总统大选辩论文本分析——以2016年电视辩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总统大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大选中,电视辩论虽不能决定大选结果,但其往往将大选推向高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最终结果。美国大选辩论中有不少细节值得我们关注并深入分析研究。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剖析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的语言符号,从认知、语义和互动叁方面揭示框架理论对电视辩论的指导作用。(本文来源于《视听》期刊2019年04期)

樊丽捷,闫丽俐[7](2019)在《基于语料库的美国总统辩论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糊限制语在各类语篇中有着重要的语用价值,恰当地使用能够促进言语交际。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在话语分析、语用学、翻译学和二语习得等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运用语料库的方法,对2008年、2012年和2016年美国总统辩论中的模糊限制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揭示了模糊限制语在政治语篇中的使用特点,并进一步分析了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原因。建立了小型语料库,收集了2008年、2012年和2016年的美国总统辩论的英文语料,并对文本进行了清理。主要采用Prince et al.对模糊限制语的分类,统计出模糊限制语在语料中出现的频率。结果发现,在本语料中使用最多的模糊限制语的类别是直接缓和语。SPSS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四类模糊限制语在使用频率方面有着显着的差异。最后从语用的角度阐述了美国总统辩论中候选人使用模糊限制语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夏玉琼[8](2019)在《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的身份建构与解构——以2016年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言语交际中,交际者不仅可以通过言语行为建构自己的身份,还可以对对方建构的身份进行解构。文章以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叁场电视辩论为语料,探讨了在辩论中希拉里自我建构的身份以及对手特朗普对希拉里身份的解构。研究表明,希拉里在辩论中主要建构了亲民和积极进取的个人身份以及精明能干的精英政治家身份,而竞选对手特朗普则通过对希拉里人品、能力的质疑,对希拉里以往政绩的否定以及对希拉里未来从政构想的不看好,解构了希拉里自我建构的身份。交际具有目的性和意图性,身份的建构和解构是希拉里和特朗普意在赢得更多美国选民支持进而赢得大选的手段之一。(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李润[9](2018)在《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是口语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虽然它们不影响句子的真值,但是在话语的生成和理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纪70年代起,人们主要是从连贯、句法-语用、关联叁个角度对话语标记语进行了研究。维索尔伦提出的顺应论为解释语言的使用提供了语用纵观视角,为研究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然而运用顺应论对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出现的话语标记语的研究不是很多。本文试图从顺应论视角研究唐纳德·特朗普和希拉里·克林顿在总统竞选辩论中为什么使用不同的话语标记语和分析这些话语标记语体现的元语用意识。在2016年总统竞选辩论中,辩论者在阐明自己的观点,攻击对方或为自己的决策做辩解时,都使用了大量的话语标记语。本文首先对特朗普和克林顿在辩论中所使用的话语标记语进行分类,并采用定性研究方法,运用顺应论探讨了辩论者在辩论过程中使用不同类型的话语标记语是为了顺应不同的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包含了听众的心理世界,社交世界和人们所处的物质世界,以此来实现各自的交际目的。研究发现,在辩论的过程中,由于语境的不断变化,辩论者选择合适的话语标记语去顺应不断变化的语境来实现成功的交际,体现了辩论中顺应的动态性。辩论者在辩论过程中选择的话语标记语在辩论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开启新的话题,表达看法,列举以及补充说明,这些话语标记语的作用体现了辩论者的不同的元语用意识。本文分析了在不同的元语用意识支配下辩论者使用的话语标记语对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动态顺应,希望通过对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的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研究,可以为人们在辩论或其他场景下使用话语标记语提供一些建议和帮助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顺应论。(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8-12-01)

陈曼[10](2018)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第二场电视辩论冲突性话语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冲突性话语普遍存在于互动交际中,历年美国总统大选的电视辩论表现尤为充分,但以往的研究鲜有对其进行分析探究。文章借助2016年美国大选中特朗普和希拉里第二场电视辩论中的辩论话语,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找出两人冲突管理策略异同,并以Spencer-Oatey的和谐管理模式(Rapport Management Model)为理论框架,从面子和社交权两方面分析候选人的冲突管理策略,探讨由此构建的形象。研究发现:面对辩论冲突,特朗普主要使用了加剧性冲突管理策略,希拉里则采取了加剧性和缓和性冲突管理策略相结合的方式;两位候选人的策略选择建构了双方不同的政治形象。(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美国总统辩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国总统辩论历史悠久。由于特殊的社会政治原因,其在美国总统选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辩论中,候选人们都会充分利用他们雄辩的口才和严谨的逻辑来实现各种目的,如攻击对手、自我辩护和赢得选民支持等。候选人出色的辩论语言和娴熟的辩论技巧一直是语言学家研究的焦点所在。而预设也以其特有的性质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兴趣。预设在突出语言重点、增加语言说服力等方面大有作用。由此,本文尝试将二者结合起来,借用支永碧(2010)从语用预设视角开展政治话语批评性分析的理论框架来研究美国总统辩论中的语用预设,以期探寻两位总统候选人在辩论中使用了哪些预设以及这些预设是如何帮助他们实现政治和交际目的的。研究将语用预设分为显性触发语用预设和隐性评价语用预设。显性触发语用预设是指由Levinson(1983)提出的预设触发语和名词化所触发的语用预设。隐性评价语用预设则指除显性触发词外的所有评价语言资源引发的语用预设。本文的语料选自2016年美国总统辩论,力求对两位候选人——唐纳德·特朗普和希拉里·克林顿——所使用的语用预设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发现,两位候选人在辩论中同时在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使用了显性预设触发语来引起预设以达到自己宣扬政纲、攻击对手和转移焦点等目的。虽然二者的辩论中几乎涵盖了所有类型的预设触发语,但无论是在词汇层面还是句子层面,特朗普较之克林顿使用得更多。而且,在同一类型的预设触发语的使用上,二者想要达到的目的也不尽相同。对于隐性评价语用预设,两位候选人均在词汇层面使用了隐性评价词汇以及在句法层面使用没有明确所指的主语、否定结构来传达隐性评价;在隐喻维度,两位候选人主要采用了战争隐喻和旅途隐喻来传递特定信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总统辩论论文参考文献

[1].廖国海.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不礼貌语用策略使用性别分析[J].海外英语.2019

[2].廖琪.美国总统辩论中的语用预设[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9

[3].王青青.社会—认知语用视角下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的语用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4].罗婕.语言元功能和社会文化视角下的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研究[D].南昌大学.2019

[5].王园园.“争议点”理论视角下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研究[D].郑州大学.2019

[6].游欢.基于框架理论的美国总统大选辩论文本分析——以2016年电视辩论为例[J].视听.2019

[7].樊丽捷,闫丽俐.基于语料库的美国总统辩论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8].夏玉琼.美国总统大选辩论中的身份建构与解构——以2016年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为例[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9].李润.2016年美国总统竞选辩论中话语标记语的顺应性研究[D].燕山大学.2018

[10].陈曼.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第二场电视辩论冲突性话语研究[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标签:;  ;  ;  ;  

美国总统辩论论文-廖国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