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强强联手,共同打造2003年中国国际电子展(论文文献综述)
唐蜜[1](2021)在《我国西部地区电子竞技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12月16日,亚奥理事会在第39届全体代表大会上宣布了电子竞技成为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意味着电竞健儿也将为国家奖牌榜的繁荣添砖加瓦,这对于一直想摆脱社会认知桎梏的电子竞技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电子竞技简称“电竞”,是以线上游戏为基础,信息技术为核心,软硬件设备为器械、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公平、统一竞赛规则的对抗性体育项目。从人民日报中的“电子海洛因”到“中国创造”,从大众视野里的“玩物丧志”到“为国争光”,在短短二十余年的国内历史变迁中,电子竞技已成长为一个极具潜力的朝阳文化产业。作为数字领域新业态的重要组成,“千亿电竞规模”“新型文化载体”“潮流数字体育”等热门标签也促使各大城市争先抢滩布局电竞产业。除了众所周知的上海、北京等东部电竞热土外,以西安、成都为首,具有浓厚氛围的西部电竞团体也紧跟热潮,并逐步发展为“西部大开发”中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经梳理发现,西部电竞现有的理论研究体系还尚未搭建起产业实践的全貌,诸多问题都暴露了电子竞技“野蛮生长”后未被厘清的迷雾区域,而这些也为西部电竞的可持续发展埋下了隐患。本课题正是将目光聚焦于西部电竞这个特殊切面,从宏观上把控电子竞技在当代语境里的整体呈现,从微观上探寻电子竞技在西部地域里的价值内涵,进而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的为我国整体电子竞技产业化开发经验与未来发展策略提供宝贵借鉴。主要研究内容涵盖以下部分:传统变革。依托相关文献梳理与前人研究基础,纵向探讨“电子竞技”传统艺术性质及时兴内涵的演化流变,横向挖掘前沿“游戏学”视角下电竞社交场景的再构建以及文化旋律的再变奏,进而探析疫情“黑天鹅”为电子竞技的线下产业延伸与线上生态重构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产业共建。紧扣文化产业发展脉络,深入西部电竞本体展开系统性的考量。从政策红利剖析东西部城市争先抢滩“电竞之都”的布局因果;从高校青年到女性玩家到移动全民化的纵深演进探究西部受众如何引领电竞风暴;再从千亿产业蓝海中注视西部代表城市古都西安与天府成都跨媒介艺术融合的独特模式,三位一体共建电竞产业循环生态圈。瓶颈破局。立足后疫情时代的特殊背景,探讨西部电竞该如何寻找新的发力点与未来视角。通过总结梳理产业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关于社会观念落后、电竞人才缺乏、西部基建不足、行业规范杂乱等发展瓶颈并提出了“竞”亦求“精”的破局思路。展望中国电子竞技产业未来“5G+VR”“游戏+体育”的多模态新风向标,力求让电子竞技文化产业向着更常态化、专业化、多元化的方向与时俱进。
李文珠[2](2020)在《江西萍乡武功山“苹甸星空电音节”品牌管理探析》文中认为电音节最早源于国外,它是以电子音乐表演为主要形式的现场音乐节或音乐会。目前,电音节作为近年来一种得以迅速发展的艺术文化,因其热闹、潮流、时尚的特点,早已在国外拥有较为厚实的文化积累。当这种电音文化引入我国后,初始国内市场反响平淡,应者寥寥,但随着音乐文化进展快速、市场日益繁荣,很快就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拥有巨大的发展创新空间。尤其是近年来,在国内各地开放的文娱演出政策背景支持下,中国电音节市场风生水起,发展迅猛,已呈现井喷状态,在迈向主流音乐节的道路上一日千里。江西萍乡武功山“草甸星空电音节”于2018年应运而生,它力求把品牌内核聚焦在“电音、星空、露营”三大元素上,吸引年轻人来到草甸星空下露营,在炫目的灯光和动感的音乐下,感受“草甸星空电音节”的音乐魔力。然而因其品牌创建时间短,受众群体覆盖力不足,导致发展困境。为更好适应市场环境,契合观众需求,实现商业盈利,“草甸星空电音节”必须在品牌定位、品牌团队、品牌传播等方面继续完善,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管理。因此,笔者以江西萍乡武功山“草甸星空电音节”为研究对象,以一种多学科交叉的方式将音乐学、管理学、经济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相结合,深入探讨武功山“草甸星空电音节”作为国内电音节新生品牌的品牌管理模式,分析出其在营销传播、演出类型、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发展瓶颈,最后从品牌定位、品牌团队、品牌传播、演出内容、配套设施五个方面,提出了构建萍乡武功山“草甸星空电音节”的品牌管理对策,促使“草甸星空电音节”能够在蓬勃发展的电音节市场中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文章共分五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首先阐述了该选题背景与意义,之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介绍,最后指出笔者的研究思路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电音节的概述。文章先阐明了电音及电音节的概念,之后对国内外电音节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最后针对电音节市场的繁荣景象,对电音节的特征从场所、时间、内容、创意等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总结。第三章是萍乡武功山“草甸星空电音节”现状调研。文章对萍乡武功山“草甸星空电音节”的地理概貌与电音节缘起、行政机构与分工、市场调研与受众、营销宣传与票务、音乐类型与阵容五个角度进行了较为详尽地介绍。第四章是萍乡武功山“草甸星空电音节”发展瓶颈。主要围绕营销传播、演出类型、配套设施三个方面进行剖析,指出了武功山“草甸星空电音节”在发展过程中的存在问题,为后期品牌管理工作的完善指明方向。第五章是萍乡武功山“草甸星空电音节”品牌管理之对策。这一部分从品牌定位、品牌团队、品牌传播、演出内容、配套设施五个方面,提出了萍乡武功山“草甸星空电音节”的品牌管理之对策。
周莹[3](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朱丹妮[4](2020)在《我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载体,是新时期里我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抱团式集聚式出海、规避贸易壁垒、转移过剩产能的重要平台。正是因为很好地契合了我国和东道国的发展需要,在“一带一路”战略稳步推进以来,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进入蓬勃发展时期,逐渐在实践中摸索形成了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发展模式。然而,目前境外经贸合作区的研究仍多停留于个案研究和现象描述,滞后于其发展实际和国家战略需求,故对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进行模式研究和经验总结,可完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助推国家战略落地,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研究分为基础研究、发展研究、案例研究和研究结论四个部分。第一章为基础研究。提出了研究问题,明确了研究对象,借助产业园全生命周期理论界定了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概念,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后提出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思路。第二、三、四章为发展研究。第二章介绍了作为研究标的的我国目前20家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梳理了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历程与特征、核心变化。第三章配以具体案例合作区,细分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开发建设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第四章关联分析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产业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模式,指出两者的对应关系及发展路径。第五章为案例分析。基于前文对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的研究对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展开分析。最后为结论与展望,总结了主要研究结论,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研究发现:(1)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发展主要经历了探索期、成长期、发展期,发展特征主要体现在数量规模、空间分布、园区类型、建区主体方面。(2)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是开发建设模式、产业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模式的集合。开发建设模式可分为大型企业独支模式、中外企业“强强联手”模式、多个企业抱团模式和专业园区开发商建设模式,产业发展模式和空间布局模式根据合作区所处发展阶段不同沿着发展路径动态演进。(3)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发展很好地验证了前文对我国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的研究。
易会芬[5](2019)在《中国光博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会展行业给很多举办城市带动了很大的经济效益。越来越多城市开始重视会展这一行业。各大城市也纷纷开始建设展览馆和会议中心,以此来带动城市经济,也希望通过大型会议和展览会的举办来展示城市的魅力。在此环境下,展会行业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但伴随而来的是会展行业的同质化竞争。同类型展会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展会甚至连名称都相似。这一现象引起了不少展会主办方的注意,开始重视自己的展会品牌,也开始关注如何提升自己展会品牌竞争力。本文以品牌竞争力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展会行业和展会品牌的特点,从消费者视角来探索展会品牌竞争力,认为展会品牌竞争力来源于其消费者(参展商和专业观众)对其品牌优势的感知和认可,展会品牌竞争力评价者最终为展会的展商和专业观众。首先,本文通过对品牌竞争力、品牌竞争力的来源、品牌竞争力的评价、展会品牌等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同时探索了展会品牌竞争力的来源和形成,提出了展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模型。然后,本文介绍了所研究的展会-中国光博会的发展状况和品牌发展历程,通过分析中国光博会同其他光电展会的品牌竞争力各评价指标的调研数据,且结合中国光博会近3年的参展商和专业观众的现场问卷调研数据,了解目前该展会在其展商和观众心目中的品牌竞争力状况。最后,本文提出相应的展会品牌竞争力提升策略,希望能对其展会后续的品牌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张梦蝶[6](2018)在《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价值观管理过程研究》文中指出企业价值观作为企业的灵魂,是在企业从创业到发展,再到成为行业领先这个漫长的过程中逐渐成型、革新最后沉淀出的成果。在快速变化的竞争环境下,企业价值观能够指导企业以及员工的行为与决策,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而企业价值观管理的实践能够让价值观从意识层面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中,从而真正发挥价值观的作用。在现有研究的成果中,以战略视角深入到成功实施企业价值观管理的企业案例中,探索出企业价值观管理的具体实施过程以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文将以战略视角了解价值观管理的过程,总结影响企业价值观管理实施的因素,并提出合理建议,从而帮助企业能够更好地运用价值观管理。本文以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格力公司”)为研究案例,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其价值观管理进行研究。本企业是传统空调制造业龙头,较早地实践价值观管理并颇有成效。通过研究此案例,总结出其价值观管理实施的具体过程。首先根据企业的资料,划分发展阶段;然后运用扎根理论对资料进行三级编码,包括开放性编码、主轴性编码、选择性编码;最后通过扎根结果,分析出完整的范畴关系,从而得出价值观管理的理论模型。通过对格力公司扎根理论分析,格力公司价值观来源于领导者个人价值观,由最初的领导者以身作则到管理层推动,再到中层干部促进价值观落地,企业价值观逐渐形成价值观体系。价值观落实到管理中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通过战略对接、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变动、工作流程与制度的建设、建立基于企业价值观的人力资源政策、通过品牌、会议、文化内刊、文娱活动等手段,将企业价值观逐步落实,使员工从被迫接受到认可到团结一致。而在企业不断发展以及适应外部环境时,企业价值观内涵进一步发展。企业价值观管理的实践,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为企业的发展起到了驱动作用。
谢朱卫[7](2016)在《从TCL与联想的海外并购分析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模式》文中指出在上一世纪末的最后10年里,发展中国家企业不断成长,迅速走向国际舞台,对发达国家的投资规模不断增长,传统的国际对外投资理论对这种缺乏竞争优势企业的对外投资行为解释起来比较困难。企业的国际化过程中首先面临的困难就是如何进入目标市场,而经典理论研究认为国际化模式多是从经济范式的“利润最大化”角度出发,构筑“成本/收益”的分析框架,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海外扩张有一定指导作用。而我国企业国际化过程较晚,多数企业还刚刚开始国际化,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进入目标国家的范例模型不一定能指导我国企业国际化进程。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引进外资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区域已由发展中国家逐渐扩展到北美,西欧以及亚洲的一些发达国家。在此背景下,“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普遍面临着国际化进入模式的选择问题,因此需要大量相关研究为其国际市场拓展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为中国企业的走出去给出指导与借鉴。本文即从我国企业如何进入发达国家市场问题出发,着重分析了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市场直接投资的现状、特点、问题及可能风险,对我国企业未来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可能性给出了相应的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讲述本文的分析背景、相关理论和理论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进入模式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进行投资的概况与特点,深入研究其主体、动因、模式以及风险等问题,并对海外直接投资进入模式的优缺点进行比较研究,第四部分为从TCL与联想的海外并购案例分析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的进入模式,第五部分为结论和展望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进入模式研究旨在帮助企业认清所处的现实环境和拥有的资源优势,找到一条适合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为我国政府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这对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拓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张春[8](2014)在《中国电影短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影起源于视镜,发展于短片。关注电影发展,自然离不开电影短片。电影短片不以长度占优势,却以实验探索特性自成一脉。从国外来说,奥斯卡金像奖和三大国际电影节等都设有短片单元,百余年的短片发展成绩明显;中国短片从《定军山》开始,一个世纪以来也渐成风景,特别是新时期后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投拍机制的变化和多媒体技术的推动,一股被称之为“短片”、“小电影”、“微电影”的电影短片浪潮正在中国两岸三地风起云涌:知名导演创作此起彼伏,底层大众尝试方兴未艾,各类原创大赛层出不穷,主流媒体和视频网站推波助澜。电影短片正大有可为,也将大有作为。关注中国文艺发展,就不能漠视电影短片浪潮的蓬勃态势于不顾;关注中国电影短片,就应当进行整体式的研究,而非散片式的解读。为此,本文将中国电影短片置于全球电影和中国社会发展视阈之中,充分借鉴国内外电影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中国电影短片进行艺术表征、发展脉络、创作机制、叙事策略、传播图景、发展得失等多角度、全景式的研究,努力挖掘出中国电影短片所具有的独特性、创新性和文化意义,切实强化电影批评的现实力量,弥补短片整体式研究的缺失,进而为中国电影短片研究和发展提供镜鉴与参考。本文共包括七个部分,主要构架如下:第一章是“穿上短小外衣的电影”。这章是绪论部分。主要明确电影短片的定义、特征、界定及分类,并介绍电影短片研究的现状与意义,同时对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理论选择和创新之处进行说明。第二章是“三朵奇葩的成长之旅”。主要从发展历程的角度,对中国电影中的故事短片、动画短片和纪录短片,进行由点涉面的梳理,呈现电影短片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条件,奠定基础。第三章是“大众电影梦成为现实”。曾让无数人止步于现实的电影“导”“演”梦,在短片这里获得了实现的可能。这与法国新浪潮提出的“人人都可以成为导演和演员”异曲同工。本章包括“新世纪前:专业作者语境中的民间创作”、“新世纪后:底层大众影像时代已经来临”、“大时代与小成本:大众电影梦实现的原因”三个方面。第四章是“叙事探索从短片开始”。电影探索主要见于叙事的探索。本章从叙事的角度出发,对电影短片的“时间”、“空间”和“视角”等叙事话语中的探索实验,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考量,藉此发现电影叙事发展的源泉和趋向,同时为结论部分的短片价值呈现打好伏笔。第五章是“零票房下的传播图景”。文化产业时代,票房高低是衡量一部电影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电影短片却因自身的形制短小,逐渐被院线所抛弃,呈现出微票房和零票房的现象。但电影短片的传播却表现出了新的特质。基于此,对其普适大众的传播内容、被院线抛弃到主动抛弃院线呈现分众传播的形态,以及传播效果的分析,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大众参与度较高的电影短片也是对“以票房论英雄”现象的一种反拨。第六章是“短片个案的延展分析”。主要从三种类型的短片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由点到面的升华。当然,个案是类型发展的一个视点,通过个案分析延伸出故事短片、动画短片和纪录短片的艺术呈现,有助于深化并实现论文研究点与面的结合、纵与横的覆盖。第七章是结论部分。主要对中国电影短片的价值进行了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并藉此指出电影短片的努力方向。此外,还对本文研究中的一些做法和有待继续深入的问题进行了思考,比如建构中国电影短片发展史、建设中国电影短片数据库和发布中国电影短片年度发展报告等。最后附录有整理的中国电影短片国际主要获奖情况、近两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入围名单,以及研究过程中制订的《中国电影短片调查问卷》及其数据分析,便于形成研究总况。
吕强龙[9](2013)在《冲突与整合—中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内数字出版产业发展迅猛,对传统出版造成巨大冲击,是出版界的一场新革命。与传统出版相比,数字出版具有诸多技术优势,被称为是一种绿色出版。尤其是近三年来,从数字出版产业的年度报告及相关数字产品和服务在日常生活领域的普及来看,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呈现了加速趋势。但是与国外先进国家相比,数字出版仍存在结构不合理,缺乏盈利模式,发展比较混乱等等问题,数字出版产业链虽然初步形成,但其间的各种矛盾和冲突不容忽视,因而产业链的完善与整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数字出版是一个较新事物,其发生发展和概念界定仍未形成统一且公认的提法,因而,本文第一章首先简要介绍了何为数字出版,它作为全新的出版形态,具有哪些特点和优势,以及在中国的基本发展过程。接下来,本文从数字出版作为一个产业的角度,整体描述了其产值的快速增长态势,并从中分析出中国目前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存在结构不均衡、盈利模式欠缺以及产业链脆弱等问题。而其中,产业链是数字出版中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核心问题。本文在阐述和思考问题时,始终以经济管理学中产业链的相关基本理论为指导,将之合理应用于国内目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研究当中。通过参考传统出版的产业链,本文分析认为,数字出版产业链主要包括内容提供商(传统出版单位等)、数字出版商(平台运营商)、网络运营商、硬件终端商、消费者(读者/用户)等几个重点环节,并呈现出产业链主体更加多元化、产业流程更新以及媒介融合程度更高等新特点。笔者认为,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节点单位是产业链构成最为基本的必须环节,要对产业链的冲突与整合进行深入研究,首先需要进入产业链各环节的内部一看究竟,而这一思路也是符合产业链分析理论的基本方法和逻辑的。因而,第二章对此进行了各个击破式的深入分析,评述了它们各自的情况以及面临的问题,为下一章集中提出产业链中的种种冲突与矛盾奠定了基础。目前在产业链中,数字出版商一跃成为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却面临着内容不足的困惑;终端硬件商也是凭借各种终端阅读设备占据先机,但来自国外的竞争和国内的价格战使其苦不堪言;而传统的出版单位却显得较为冷淡,其数字出版进程可谓“雷声大雨点小”;在消费者(读者/用户)中,最为明显的,则是呈现了阅读和消费方式的变化,以及机构和个人读者在数字出版消费中出现结构失衡。数字出版主体的多元化,即意味着利益的多元化,而产业链的冲突与矛盾,在上述几者之间,则将不可避免地展开。具体来说,这些冲突与矛盾,首先表现为内容与平台之间,显然,传统出版单位为最大的内容方,平台则一般由数字出版商控制,一方面,传统出版单位在与平台的合作中处于弱势地位,无法得到合理的分成,因而不甘心贱卖资源,对数字出版商充满种种疑虑和排斥;另一方面,平台方则因为缺乏优质充足的资源不得不自己向上游拓展,结果所有问题一起扛,身兼数职,不堪重负。最终造成数字出版产业链各自为政,争相称雄,缺乏深度合作,从整体上制约了产业链的良性发展。其次,由于数字出版带来了新的版权观念和版权保护问题,因而,围绕版权这一中心,消费者与数字出版商之间、数字出版商与数字版权人之间、以及数字出版商内部之间,都产生了新的利益诉求,使产业链充满各种冲突与矛盾,而且还引发了多起较大规模的诉讼案件,本文在此结合这些生动的案例,使问题得到了具体的阐释。产业链的冲突与矛盾,是制约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障碍,因而这在客观上提出了产业链整合的需要。在产业链的基本理论中,产业链的整合既是一个学术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主要包括接通产业链、延伸产业链,以及产业的纵向整合、横向整合和产业融合等具体理论和途径。显然,这对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具有普遍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接下来提出,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是一个具有多维度的系统工程,主要需要从内容整合、渠道整合、资本整合以及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化等几个重要途径展开。反观数字出版实践也可以看到,在国际上,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整合也的确呈现出多种方式,而亚马逊则可以说是一个典型代表。因此,在第四章中,笔者首先对这些具有普适性理论作出必要的梳理和阐释,并结合这些理论,对世界最大的数字出版巨头——亚马逊的发展过程和产业链整合成功经验做出分析和评述,从而提出了中国数字出版当中的不足和需要借鉴之处。那么,国内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是进行的如何呢?这是本文第五章中主要关注的问题。根据产业链的基本理论,在一条产业链中往往包含着多个职能不同的企业(单位),而这些节点企业(单位)的地位也因其具体的实力和特定条件有所不同,这样,以不同企业(单位)所主导的产业链整合路径就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事实上,在国内的数字出版中,以不同产业链节点单位为主导的整合模式一直在探索中前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具体来说,这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模式:1、传统出版单位主导的整合模式;2、技术运营商主导的整合模式;3、硬件生产商主导的整合模式;4、电信运营商主导的整合模式。本文认为,这些产业链整合模式不仅是在特定的条件下经过不断探索和尝试的结果,蕴涵着业界和学界人士的集体智慧,其本身具有一定的内在价值。更重要的是,这些产业链的整合模式同时也是在中国特定政策体制、产业基础、技术水平等各种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其间充满着多方势力的争夺与妥协,因而,通过对此进行总结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优势和不足,从而在之后的发展中把握有利的方向。因此,本文除了结合具体案例对这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整合模式分别做出分析评述外,最后,还对其进行了比较与讨论。通过比较并结合国外的数字出版发展经验可以看到,有效的产业链整合模式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产业链主体,在特定的条件下,如其在某一种核心生产要素方面占有突出优势,或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和拓展能力,都有可能成为价值链的治理者,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产业链权力结构和分配模式。因而可以说,其中的关键在于各个节点单位要充分认识并增强其核心竞争力,这对于国内目前的数字出版产业尤其重要。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必然是以产业之间的分工与合作为前提,没有分工,就无法区分相应的各个价值增值环节,也就没有产业链的存在。而具体到数字出版,产业链条上的每个环节都应有自己专注的领域,在充分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协调好各自的利益和关系,各司其职才能发挥整体优势。而对于产业联盟和产业集群化建设,主要应充分发挥企业和数字出版单位的自主性,自觉按照市场导向和价值规律办事,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数字出版产业的文化属性,恰当运用国家和政府的行政力量进行合理引导和规划。
刘亮[10](2012)在《基于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演变,众多学者致力于研究为何有着相似或互补性的企业能够在空间上形成产业集群,以及这种产业集群形成的过程,特别是集群内成员相对固定所造成的知识锁定问题。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基于大型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引起了经济地理学者的关注。这类短暂存在的企业空间集聚所创造的信息繁荣在某种程度上甚至超过了传统产业集群,即便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仍展现出蓬勃的生机。论文以导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网络权力与企业空间行为、企业创新”研究课题为支撑。2010年,通过与国际知名经济地理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大学Harald Bathelt教授和导师曾刚教授的研究团队一行8人对中国不同地域、不同类型的暂时性集群展开了深入的实证调研,获得了上海举办的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CIIF)和在成都举办的中国国际气体技术、设备与应用展览会(IG-China)共计133个有效参展商访谈问卷。这些实地调研工作为本文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国内外学术文献表明,暂时性集群正成为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新热点。与传统产业集群相比,暂时性集群较好地克服了行政地域边界的限制,推动了来自不同地方产业集群的企业之间知识与信息交流,暂时性集群已成为企业间互利合作的新平台。从研究对象看,学者们比较关注瑞典、意大利、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发达国家基于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研究。从研究方法来看,暂时性集群研究经历了从理论探索到实证分析,从问卷访谈到定量模拟,从线性关系分析向实地网络关系调研的过程。从研究重点来看,暂时性集群研究经历了从集群的外部效益到集群成员之间关系的转变,从集群成员之间的关系网络分析到集群成员社交网络研究的转变,从重视时间尺度分析到重视时空尺度的转变。然而,必须指出的是,相对于传统产业集群的研究成果,暂时性集群的研究成果较少,中文的研究成果更是屈指可数,对暂时性集群的产生、发展、升级、演化过程研究很不充分。而中国暂时性集群的研究更是严重缺失,本文拟弥补这一不足。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暂时性集群的概念、内涵,并对暂时性集群形成的背景与基础,形成机制、阶段特征、驱动因子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对上海、成都等地部分展览会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暂时性集群发展过程、地域差异。归纳起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政府和行业协会是中国市场上暂时性集群演化的两种重要驱动力。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我国政府对暂时性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我国各级政府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政府建设、促进暂时性集群发展的决定一般能快速形成社会共识,促进各种资源向暂时性集群建设领域集聚,能更容易获得国际组织的认证,并为专业中介机构提供本地“准入”的机会,进而加快暂时性集群的发展。与政府主导的暂时性集群不同,行业协会驱动型暂时性集群专业性更强、资源利用效率更高。这类暂时性集群能够更专业地组织大型展会活动,运营比较灵活,有利于将不同城市、不同地域间的企业团结起来,建设服务于暂时性集群的空间合作网络,较好地克服了行政分割带来的企业间交流合作障碍。由于行业协会驱动型暂时性集群专业化更强,因而集群内部创新信息的交流更加频繁、更加充分,对暂时性集群的发展、行业的技术进步均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国很多城市暂时性集群建设顺利,这也是近年来中国暂时性集群飞速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二,暂时性集群发展经历了信息由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演变的历程。由于暂时性集群存在时间短暂,需要企业及其客户必须快速地筛选出有用的信息。从暂时性集群内部的信息流动来看,初期主要表现为由展商向市场中的随机、单向流动,而后期则主要表现为企业和客户之间有目的的双向流动。在信息单向流动的初级阶段,展商的特性体现在位置锁定性和信息扩散性,而客户(具体表现为展会参观者)的特性体现在流动性和信息捕捉性;在信息双向流动阶段,信息除了由展商向客户流动外,客户的需求信息、其他参展企业的创新信息也同时流向展商。也就是说,从时间发展过程来看,展商经历了由最初只注重向展会参观者提供展品信息,到开始搜集顾客反馈信息,进而又重视与其他参展同行企业之间进行创新信息交流的过程,从而促进了不同文化、不同地域间信息的交流合作,为集群的升级发展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第三,上海、北京、广州是我国三大暂时性集群集聚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暂时性集群密集,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上海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拥有相对完善的场馆服务设施和交通网络、较高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为上海暂时性集群发展提供了优良条件;而成都中国国际气体技术、设备与应用展览会国际化程度较低,但会展针对性、专业性较强,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颇具吸引力,已经成为这类企业技术交流的平台,对该地暂时性集群的促进作用也不容低估。然而,放眼全球,我国暂时性集群的辐射范围十分有限,对世界范围内的创新技术合作影响相对较小第四,基于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逐渐步入成熟期。依据演化经济地理学原理,从发展过程来看,基于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可以分为孕育期(1999-2002)、成长期(2003-)、成熟期以及衰退期四个阶段。在孕育期,政府对上海暂时性集群的形成和快速发展发挥了关键作用,媒体宣传、参展企业和参观企业的积极配合也发挥了辅助作用。在此阶段,展览会、暂时性集群的影响区域仅限于上海及其邻近区域,参展企业、参观企业的联系也以纵向联系为主;在成长期,支撑上海暂时性集群的硬件设施大幅改善,来自上海以外的展商迅速增加,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首次成长为国家级重要展会,上海暂时性集群的交流合作推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参展企业、参观企业之间的纵向联系进一步加深,横向联系开始建立。行业协会开始参与博览会的组织和运营,市场化管理开始对上海暂时性集群产生影响;在成熟期,越来越多的专业中介组织参与上海暂时性集群的建设。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国际化程度提高,境外专业观众大幅增加,国际影响开始显现。在此阶段,依托博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内部的信息流动开始呈现双向流动的特点,上海的中国经济中心、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对暂时性集群的促进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然而,从长时间尺度看,上海暂时性集群最终也会进入衰退期。其他城市的展览会地位上升,上海展览会地位下降,依托于展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领先地位可能被其他区域暂时性集群所超越、取代,上海暂时性集群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
二、强强联手,共同打造2003年中国国际电子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强联手,共同打造2003年中国国际电子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西部地区电子竞技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 |
1.6 研究内容 |
2 传统变革:当代语境下的电子竞技 |
2.1 从游戏到体育——电子竞技概况 |
2.2 循环生态系统——电子竞技产业 |
2.3 “游戏学”新视角下的电子竞技 |
2.4 疫情“黑天鹅”的机遇与挑战 |
2.5 西部电竞大开发的时代契机 |
2.6 本章小结 |
3 红利布局:我国西部电子竞技产业政策 |
3.1 “电子海洛因”到“中国创造” |
3.2 政府“松绑”牵引电竞“腾飞” |
3.2.1 电子竞技的“上分之路” |
3.2.2 政策红利点燃行业烟火 |
3.3 东部城市+电竞的协同演化 |
3.3.1 上海——打造全球电竞之都 |
3.3.2 深圳——冲击电竞产业中心 |
3.4 西部城市+电竞的双向赋能 |
3.4.1 成都——深耕手游企业研发 |
3.4.2 西安——共创“一带一路”文化 |
3.5 本章小结 |
4 头号玩家:我国西部电子竞技产业受众 |
4.1 核心玩家引领电竞风暴 |
4.1.1 西部高校林立的浓厚电竞氛围 |
4.1.2 “电竞追光者”的青春绽放 |
4.2 女性话语权的游戏市场变革 |
4.3 西部“王者”崛起开启全民化时代 |
4.4 本章小结 |
5 掘金路径:我国西部电子竞技产业运营 |
5.1 千亿蓝海的电竞产业革命 |
5.1.1 西部电竞俱乐部——体育化目标 |
5.1.2 直播变量增现——内容化传播 |
5.2 文化古都西安与电竞的热血碰撞 |
5.3 成都东郊热土唤醒天府电竞记忆 |
5.4 本章小结 |
6 不破不立:西部电竞产业发展的瓶颈与破局 |
6.1 西部电子竞技产业发展问题总结 |
6.1.1 “观念”与“人才”西部电竞发展的头等问题 |
6.1.2 成都基建不足错失良机 |
6.1.3 电竞圈行业规范杂乱 |
6.1.4 “雌雄莫辨”西部游戏产品质量有待提升 |
6.2 西部电子竞技产业发展策略选择 |
6.2.1 政府引导加强西部电竞行业顶层设计 |
6.2.2 市场发力提高西部电竞本土化程度 |
6.2.3 电竞教育致力培养西部精英人才 |
6.2.4 电竞IP与泛娱乐文化创新融合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和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电子竞技大事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江西萍乡武功山“苹甸星空电音节”品牌管理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针对电音节发展现状的研究 |
1.2.2 针对电音节发展问题的研究 |
1.2.3 针对电音节品牌管理的研究 |
1.2.4 针对江西萍乡武功山的研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第2章 电音节的概述 |
2.1 电音与电音节的概念 |
2.1.1 电音的概念 |
2.1.2 电音节的概念 |
2.2 电音节的发展脉络 |
2.2.1 萌芽期 |
2.2.2 发展期 |
2.2.3 井喷期 |
2.3 电音节的特征 |
2.3.1 活动场所:公园+旅游目的地 |
2.3.2 活动时间:周末+节庆假期 |
2.3.3 活动内容:电音+酷炫舞美 |
2.3.4 活动创意:双赢+跨界IP营销 |
2.3.5 活动理念:品牌+优势发展 |
第3章 萍乡武功山“草甸星空电音节”现状调研 |
3.1 地理概貌与电音节缘起 |
3.2 行政机构与分工 |
3.3 市场调研与受众 |
3.4 营销宣传与票务 |
3.5 音乐类型与阵容 |
第4章 萍乡武功山“草甸星空电音节”发展之瓶颈 |
4.1 营销传播有待提高 |
4.2 演出类型有待丰富 |
4.3 配套设施有待完善 |
第5章 萍乡武功山“草甸星空电音节”品牌管理之对策 |
5.1 明确“草甸星空电音节”的品牌定位 |
5.2 建立“草甸星空电音节”的品牌团队 |
5.2.1 引进人才强管理 |
5.2.2 提高薪酬聚人心 |
5.2.3 定期培训增素质 |
5.3 加强“草甸星空电音节”的品牌传播 |
5.3.1 多渠道开展线上品牌传播 |
5.3.2 多频开展线下品牌推广 |
5.4 丰富“草甸星空电音节”的演出内容 |
5.4.1 丰富电子音乐类型 |
5.4.2 邀请顶尖知名艺人 |
5.4.3 打造多变演出舞台 |
5.5 完善“草甸星空电音节”的配套设施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我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概念界定及研究对象 |
1.2.1 概念界定 |
1.2.2 研究对象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数据来源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我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现状研究 |
2.1 我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发展历程 |
2.1.1 “企业自发+企业自用”的探索期(2005年以前) |
2.1.2 “政府招标+企业申办”的成长期(2006年-2013年) |
2.1.3 “企业自建+政府考核”的发展期(2014年至今) |
2.2 我国20家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简介 |
2.3 我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发展特征 |
2.3.1 数量规模:合作区数量与投资规模持续增长 |
2.3.2 空间分布:与“一带一路”路线高度吻合 |
2.3.3 园区类型:多以加工制造型为主 |
2.3.4 建区主体:大型民营企业成为主力军 |
2.4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的核心变化 |
2.4.1 新型境外经贸合作区开始兴起 |
2.4.2 合作区产业结构趋向多元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开发建设模式研究 |
3.1 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开发建设模式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
3.1.1 开发建设模式的内涵 |
3.1.2 开发建设模式的影响因素 |
3.2 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开发建设模式的分类 |
3.2.1 大型企业独支模式——巴基斯坦海尔·鲁巴经济区、赞比亚中国经贸合作区 |
3.2.2 中外企业“强强联手”模式——泰中罗勇工业园、中匈宝思德经贸区 |
3.2.3 多个企业抱团模式——俄罗斯乌苏里斯克经贸合作区、俄罗斯龙跃林业经贸合作区 |
3.2.4 专业园区开发商建设模式——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 |
3.3 我国20家国家级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开发建设模式的概况 |
3.4 不同开发建设模式的对比分析 |
3.5 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开发建设模式选择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我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产业发展模式与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
4.1 产业发展模式与空间布局模式的概念内涵 |
4.2 产业发展模式与空间布局模式的发展路径 |
4.3 产业发展策略与对应的产业空间布局方式 |
4.3.1 单一功能型合作区对应“一区多园” |
4.3.2 多元综合型合作区对应“园中园”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 |
5.1 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建设背景 |
5.2 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的发展模式 |
5.2.1 开发建设模式 |
5.2.2 产业发展模式与空间布局模式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5)中国光博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文献综述 |
2.1 品牌竞争力相关文献 |
2.1.1 品牌竞争力定义和内涵 |
2.1.2 品牌竞争力来源和形成机理 |
2.1.3 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2.1.4 品牌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
2.2 展会品牌竞争力相关文献 |
2.2.1 展会的定义 |
2.2.2 展会品牌相关概念 |
2.2.3 展会品牌竞争力的来源和形成 |
2.2.4 展会品牌竞争力评价指标探索 |
3 中国光博会品牌竞争力现状分析 |
3.1 中国光博会介绍 |
3.2 中国光博会品牌发展历程 |
3.3 国内其他光博会品牌概况 |
3.4 中国光博会品牌竞争力问卷调研 |
3.4.1 问卷设计和实施 |
3.4.2 问卷调研数据整理 |
3.4.3 中国光博会品牌竞争力调研数据综合分析 |
3.5 中国光博会品牌竞争力的问题及优劣势总结 |
4 中国光博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
4.1 增强中国光博会品牌持续生存力 |
4.1.1 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提高消费者满意度 |
4.1.2 塑造品牌个性深化品牌忠诚度 |
4.2 提升中国光博会品牌影响力 |
4.2.1 挖掘展商需求提供创新服务 |
4.2.2 进行品牌重定位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 |
4.3 用好中国光博会品牌成长力 |
4.3.1 利用口碑优势拓展口碑营销 |
4.3.2 强强联手尝试品牌联合 |
4.3.3 整合品牌传播扩大品牌推广 |
4.4 启动中国光博会品牌保护为其品牌保驾护航 |
4.4.1 保护和维护品牌的一致性 |
4.4.2 加强中国光博会品牌保护意识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价值观管理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研究法 |
1.3.2 案例研究 |
1.3.3 扎根理论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企业价值观管理相关研究 |
2.1.1 企业价值观相关研究 |
2.1.2 企业价值观管理的概念 |
2.2 企业价值观管理过程相关研究 |
2.2.1 价值观管理过程内涵 |
2.2.2 影响价值观管理的因素 |
2.2.3 企业价值观管理的功能 |
2.3 文献评述 |
第3章 案例选择、数据收集和其处理方法 |
3.1 案例的选择 |
3.1.1 案例的典型性 |
3.1.2 案例资料的获取性 |
3.2 案例资料的收集 |
3.3 案例资料的处理方法 |
3.3.1 对案例资料按时间段归类整理 |
3.3.2 扎根理论的基本方法 |
第4章 案例企业的扎根理论分析过程 |
4.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发展历程 |
4.1.1 创业阶段(1991年-1994年) |
4.1.2 快速发展阶段(1995年-2004年) |
4.1.3 发展壮大成为世界领先阶段(2005年-2011年) |
4.1.4 责任担当与服务世界阶段(2012年至今) |
4.2 案例资料编码 |
4.2.1 创业阶段(1991年-1994年)编码 |
4.2.2 快速发展阶段(1995年-2004年)编码 |
4.2.3 发展壮大成为世界领先阶段(2005年-2011年)编码 |
4.2.4 责任担当与服务世界阶段(2012年至今)编码 |
第5章 扎根理论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
5.1 格力公司的价值观管理过程 |
5.1.1 格力公司价值观形成过程 |
5.1.2 格力公司价值观落实过程 |
5.1.3 格力公司价值观发展过程 |
5.2 企业价值观对企业战略发展的作用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编码过程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从TCL与联想的海外并购分析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中国企业“走出去” |
1.2 企业跨国经营模式的演进 |
1.2.1 企业跨国经营模式的演进 |
1.2.2 企业跨国经营的演进模型 |
1.3 企业跨国经营模式分析 |
1.3.1 贸易式跨国经营模式 |
1.3.2 契约式跨国经营模式 |
1.3.3 投资式跨国经营模式 |
第2章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进入模式理论基础 |
2.1 国外对外投资理论研究进展 |
2.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和文献的最新进展 |
第3章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特征 |
3.1 国际媒体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报道 |
3.2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特点 |
3.3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特点 |
3.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 |
3.5 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的动机分析 |
3.5.1 发达国家的市场特点概述 |
3.5.2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的动因 |
3.5.3 并购是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主要模式 |
3.5.4 积极应对海外并购过程的风险 |
第4章 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投资的进入模式选择案例研究 |
4.1 TCL集团海外并购案例分析 |
4.1.1 TCL并购汤姆逊的行业背景 |
4.1.2 并购双方介绍 |
4.1.3 TCL并购动机分析 |
4.1.4 并购过程 |
4.1.5 并购结果 |
4.1.6 TCL并购失败的启示 |
4.2 联想集团并购IBM的PC业务案例分析 |
4.2.1 并购动机分析 |
4.2.2 并购过程 |
4.2.3 并购后的分析 |
4.2.4 并购的总结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5.3 对我国企业投资发达国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8)中国电影短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穿上短小外衣的电影 |
第一节 短片的定义、特征、界定及分类 |
第二节 短片的研究现状与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理论选择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三朵奇葩的成长之旅 |
第一节 故事短片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动画短片的创作概述 |
第三节 纪录短片的百年回眸 |
第三章 大众电影梦成为现实 |
第一节 新世纪前:专业作者语境中的民间创作 |
第二节 新世纪后:底层大众影像时代已经来临 |
第三节 大时代与小成本:大众电影梦实现的原因 |
第四章 叙事探索从短片开始 |
第一节 叙事时间:从因果线性到逻辑繁复 |
第二节 从相对固定到变幻移转的叙事空间 |
第三节 叙事视角呈现从全知全能到限制叙事 |
第五章 零票房下的传播图景 |
第一节 传播内容:中国短片能够承受之重 |
第二节 分众传播:渐离院线的生存之道 |
第三节 短片传播效果的闪回与解读 |
第六章 短片个案的延展分析 |
第一节 《老男孩》及其他故事短片的“情感”凸显 |
第二节 从《小蝌蚪找妈妈》看“画面”与“民族风” |
第三节 《颍州的孩子》之厚重与纪录短片的“真实”问题 |
第七章 结语:发展得失与努力方向 |
附录一 中国短片国际主要获奖一览 |
附录二 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入围单(2012-2013) |
附录三 《中国电影短片调查问卷》及其分析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9)冲突与整合—中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问题与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 关于数字出版的概念和形式 |
二 关于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研究 |
三 对现有研究的反思 |
本章注释 |
第一章 数字出版:技术革命与产业崛起 |
第一节 新型出版形态的到来 |
一 数字出版概念 |
二 十年历程:从简单复制到原生态传播 |
三 技术优势挑战传统出版 |
第二节 数字出版产业飞速发展及显露的问题 |
一 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崛起 |
二 数字出版走进寻常生活 |
三 “中国的数字出版时代尚未真正到来”? |
本章注释 |
第二章 剖析与透视:数字出版产业链的构成 |
第一节 产业链分析理论 |
一 产业链与价值链 |
二 产业链分析理论 |
三 传统出版产业链的建构 |
四 数字出版产业链:主体多元化酝酿利益冲突 |
第二节 数字出版商:内容与平台一起扛 |
一 数字出版的先锋 |
二 难以承受之重 |
第三节 硬件提供商:多方参与的价格战场 |
一 百花齐放的“电纸书” |
二 硬件终端的外患与内忧 |
第四节 传统出版单位:数字化探索与体制障碍 |
一 “消亡论”不可轻信 |
二 从内容提供商到数字化探索 |
三 “雷声大雨点小” |
第五节 产业链终端:阅读方式之变与消费结构失衡 |
一 阅读方式的宏观与微观变化 |
二 消费习惯之变与消费结构失衡 |
本章注释 |
第三章 冲突与矛盾:数字出版产业链之痛 |
第一节 数字出版产业链:问题在哪里 |
第二节 内容与平台之争 |
一 内容提供商:顾虑重重 |
二 平台运营商:向上游进军 |
第三节 “版权”观之变及其影响 |
一 新的“版权”观:从禁止复制到鼓励分享 |
二 消费者与数字出版商之间的矛盾 |
第四节 数字出版商与数字版权人:侵权容易维权难 |
第五节 数字版权人的内战:版权到底属于谁 |
第六节 数字出版商之间:不搞兼容搞分割 |
本章注释 |
第四章 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途径与经验 |
第一节 产业链的构建与整合 |
一 构建产业链的四个要素 |
二 产业链整合:三种方式五个维度 |
三 产业链的纵向整合 |
四 产业链的横向整合 |
第二节 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的几个重要路径 |
一 内容整合 |
二 渠道(平台)整合 |
三 资本整合 |
四 产业联盟与产业集群化建设 |
第三节 亚马逊的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 |
一 终端硬件开发:从kindle到平板电脑 |
二 内容整合:从传统书籍到在线原创 |
三 平台运营模式之功 |
第四节 亚马逊的成功经验及借鉴意义 |
本章注释 |
第五章 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实践探索 |
第一节 内容之王:传统出版单位主导的产业链整合 |
第二节 技术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整合 |
一 北大方正:从技术支持到数字化整合巨头 |
二 盛大文学:在线原创造就整合新星 |
第三节 难以模仿:硬件商主导的产业链整合 |
第四节 垄断之利:电信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整合 |
一 手机出版成为第五媒体 |
二 手机出版产业链基本形成 |
三 依靠渠道优势控制产业链 |
第五节 数字出版产业基地:一种国家推动的产业链整合方式分析 |
本章注释 |
结语 比较与讨论:没有分工就没有产业链 |
本章注释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基于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图录 |
表录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产业集群研究领域转向 |
1.1.2 展览会成为世界政治经济新节点 |
1.1.3 中国处在展览业升级重要时期 |
1.2 研究的目标、内容及关键问题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3 关键问题 |
1.3 核心概念解析 |
1.3.1 暂时性集群 |
1.3.2 国际展览会 |
1.4 暂时性集群研究综述 |
1.4.1 暂时性集群国外研究综述 |
1.4.2 暂时性集群国内研究综述 |
1.4.3 暂时性集群基本特征 |
1.5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5.1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 |
1.5.2 文献分析与实地访谈相结合 |
1.5.3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
第二章 暂时性集群的理论基础 |
2.1 演化经济地理学 |
2.1.1 演化经济地理学基本主张 |
2.1.2 演化经济地理学的创新性 |
2.2 产业集群理论 |
2.2.1 产业集群现有学派 |
2.2.2 产业集群的分类 |
2.2.3 产业集群形成动力机制 |
2.2.4 产业集群的演化周期 |
2.3 演化经济地理学影响下的产业集群 |
第三章 展览业的演化 |
3.1 世界展览业演化 |
3.2 中国展览业演化 |
3.2.1 中国展览业发展历程 |
3.2.2 中国会展经济带 |
3.2.3 中国展览业发展现状 |
3.3 中国展览业地区分布 |
3.3.1 上海展览业 |
3.3.2 广州展览业 |
3.3.3 北京展览业 |
3.4 中国展览会影响力分析 |
3.4.1 海外参展商地区分布 |
3.4.2 国内观众地区分布 |
3.5 中国展览业分化特征 |
第四章 暂时性集群演化阶段分析—以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为例 |
4.1 案例选择依据 |
4.1.1 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
4.1.2 完善的交通网络 |
4.1.3 领先的国际影响力 |
4.1.4 专业化的软硬件优势 |
4.2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 |
4.2.1 工博会简介 |
4.2.2 工博会发展历史 |
4.3 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演化阶段及主要特征 |
4.3.1 孕育期(1999-2002) |
4.3.2 成长期(2003-) |
4.3.3 成熟期 |
4.3.4 衰退期 |
第五章 政府驱动型暂时性集群分析—以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为例 |
5.1 研究方法的制定 |
5.2 访谈问卷的制定 |
5.2.1 问卷选择依据 |
5.2.2 问卷设计标准 |
5.3 受访对象基本情况 |
5.3.1 展商、观众构成 |
5.3.2 参展企业规模 |
5.3.3 参展初衷 |
5.4 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 |
5.4.1 参展初衷转变 |
5.4.2 纵向联系多于横向联系 |
5.4.3 非出口型展会 |
5.4.4 专业性和影响力不足 |
5.4.5 组织能力不足 |
5.4.6 专业中介机构形成 |
5.4.7 展位设置重要性 |
5.5 信息与通信应用技术展 |
5.5.1 非自身意愿参展 |
5.5.2 中国企业面临激烈竞争 |
5.5.3 展馆主题模糊 |
5.5.4 企业参展计划周密 |
5.5.5 信息流动的特性 |
5.6 小结 |
第六章 行业协会驱动型暂时性集群分析——以气体设备展览会为例 |
6.1 案例选择依据 |
6.1.2 中西部重要展览城市 |
6.1.3 完善的交通网络和展览设施 |
6.2 参展初衷转变 |
6.2.1 注重宣传与合作 |
6.2.2 展示市场占有率 |
6.3 专业性突出 |
6.3.1 迎合外资企业需求 |
6.3.2 外资企业注重信息反馈 |
6.3.3 进入中国市场的踏板 |
6.4 展商间信息流动频繁 |
6.4.1 横向联系建立 |
6.4.2 中国领头羊企业缺席 |
6.5 展会地域特性显着 |
6.5.1 针对南亚产品输出 |
6.5.2 独具优势的展出方式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1.1 暂时性集群发展的两种重要驱动力 |
7.1.2 暂时性集群中信息流动的特性 |
7.1.3 中国暂时性集群的地域分化 |
7.1.4 基于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的上海暂时性集群逐渐步入成熟期 |
7.2 研究创新点 |
7.2.1 构建了中国暂时性集群的基本理论框架 |
7.2.2 归纳了暂时性集群的基本特征 |
7.2.3 发现了中国暂时性集群发展演化的动力因子及其空间格局 |
7.3 需进一步研究深化的问题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工作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强强联手,共同打造2003年中国国际电子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西部地区电子竞技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D]. 唐蜜.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2]江西萍乡武功山“苹甸星空电音节”品牌管理探析[D]. 李文珠.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1)
- [3]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我国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发展模式研究[D]. 朱丹妮.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中国光博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策略研究[D]. 易会芬. 深圳大学, 2019(01)
- [6]基于扎根理论的企业价值观管理过程研究[D]. 张梦蝶.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8(01)
- [7]从TCL与联想的海外并购分析我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模式[D]. 谢朱卫.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 [8]中国电影短片研究[D]. 张春.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9]冲突与整合—中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研究[D]. 吕强龙. 复旦大学, 2013(02)
- [10]基于国际展览会的暂时性集群发展研究[D]. 刘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