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钢琴前奏曲六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卡巴列夫斯基,复调思维,复调技法,钢琴启蒙教育
钢琴前奏曲六首论文文献综述
李瑾,许位湘[1](2019)在《分析卡巴列夫斯基《六首前奏曲与赋格》中复调思维在钢琴启蒙教育的运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卡巴列夫斯基创作《六首前奏曲与赋格》继承了巴洛克时期的复调技法,并结合本民族音乐特征,创作出适合钢琴启蒙者学习的复调作品,使这部作品具有独特的复调思维。通过分析这部作品,可以进一步巩固、完善复调思维在钢琴启蒙中的教学,从而拓展出新的教育理念,使启蒙者能够从人格、兴趣、审美价值、科学认知、创造性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9年14期)
张月月[2](2018)在《储望华钢琴作品中民族和声的运用——以《前奏曲六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西方音乐中,钢琴前奏曲是一种小型体裁作品形式。在不同的钢琴前奏曲创作中,会体现出各位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和重心,不同作曲家的不同前奏曲也会表达出差异化的音乐形象,达到作品的独特性。本文探究的是储望华钢琴前奏曲作品《六首前奏曲》,其塑造出了绽放在百花园中的小花形象,营造出独特音乐语言中所散发的浓郁的中国气息。(本文来源于《北方音乐》期刊2018年14期)
岳技博[3](2018)在《乔治·珀尔《六首钢琴前奏曲》音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十二音作曲技术”的诞生,打破了20世纪之前的传统调性体系。虽然十二音体系与许多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都有过紧密的关系,但是,最终是由阿诺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确立了这一经典的十二音作曲方式,并由他的学生韦伯恩和贝尔格传承发展。20世纪美国着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乔治·珀尔(George Perle,1915—2009),受到了贝尔格《抒情组曲》(Lyric Suite)的影响,也创立了一种独特的“十二音调性”(TwelvTone Tonality)理论,这一理论贯穿了作曲家一生的创作过程。在珀尔的作品中,于1946年创作的《六首钢琴前奏曲》(Six Preludes for Piano),是作曲家早期作品中一部具有代表性和启示性的作品。该作品是运用“十二音调性”(Twelve-Tone Tonality)体系所创作的,高度体现了作曲家“十二音调性”理论思维和创作理念。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分析。首先,运用两种不同的音高分析理论对作品中音高组织进行探究。在运用乔治·珀尔本人的“十二音调性”理论的同时,将对其中的基本概念进行解释,并说明各首作品中主要使用的技术手法;在运用阿伦·福特(Allen Forte 1926—2014)所创立的“音级集合”(Pitch-Class Set)理论对该作品的音高组织进行探讨时,将按照两个“叁音集合”结合可能构成集合的方式对乐曲中的音高组织进行分析。其次,按照由大到小的方式对作品的宏观结构、局部结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对该作品总的分析来揭示出作曲家音乐创作观念。希望通过对本文的分析研究能够对一些音乐分析学者、创作者提供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8-05-27)
周南雪[4](2018)在《论储望华钢琴作品《前奏曲六首》的民族韵味与教学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储望华是我国着名作曲家、钢琴家,其近半个世纪的艺术生涯中,谱写了题材多样、风格各异、技法灵活多变的大量优秀作品,呈现出音乐创作的“多元性”,这些作品中可迅速捕获的音乐元素是浓郁的“中国风格”。储望华所创作的40余部钢琴作品,大致可分为原创钢琴曲和编创钢琴曲两大类。《前奏曲六首》便是他较具代表性的一部原创钢琴曲,也是他在钢琴上通过借鉴西方作曲技法表现“民族韵味”的探索。这部作品以中国传统民族音调及祖国大好河山为创作背景,在旋律和结构上具有线性的特点,将西方现代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调式相结合的同时,继承并创造性地使用了多种装饰音以及丰富的和声织体来模仿中国民族乐器的独特音色,这在我国钢琴艺术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前奏曲六首》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第一,主要介绍储望华的艺术生平和《前奏曲六首》的创作与成就。第二,从《前奏曲六首》音乐特点和民族韵味两个方面入手,在分析了曲目旋律和声与复调曲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整部作品中表现出民族韵味的各个部分。第叁,分别对储望华《前奏曲六首》中手腕、触键、踏板的运用以及作品中充满民族韵味的装饰音的演奏技巧做出了讲解和其教学运用,并在此之后对该作品民族韵味的教学价值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本文的分析与见解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体味储望华钢琴作品中浓郁的民族韵味并意识到其教学价值,将之举一反叁地运用于其他中国钢琴作品的演奏中,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本文来源于《武汉音乐学院》期刊2018-04-23)
付娆[5](2017)在《储望华钢琴音乐作品《前奏曲六首》的演奏与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将作曲家储望华所处的时代环境与学习经历、钢琴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等诸多创作因素相结合,从演奏与教学方面对《前奏曲六首》进行了研究,并做了一定的创新。首先,演奏方面包括音乐分析与演奏特征研究。其次,教学方面包括教学程度的定位、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辅助教材的搭配。文献分析法、作品分析法、演奏实践法为本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陈国红[6](2016)在《储望华《钢琴前奏曲六首》演奏释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总分的结构,从整体到局部逐一解析储望华的《钢琴前奏曲六首》。主要从作品的主题诠释、曲式、演奏技巧与表达几方面展开,通过详细的分析,更准确地把握储望华《钢琴前奏曲六首》的风格和艺术特征,为演奏者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当代音乐》期刊2016年02期)
库盈[7](2014)在《储望华六首钢琴前奏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储望华是我国着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他毕生都在致力于创作和演奏音乐作品,他对于音乐有着一种执着向上的精神,这种精神支撑着他创作出了一部又一部着名的作品。他将西方的钢琴音乐的风格引入了自己的作品当中,借鉴西方作品的长处,融入到自己的作品当中,巧妙地结合两种风格,使其更加的能发挥出我国本民族音乐的特点,储望华的这六首前奏曲就是极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淋淋尽致的发挥出了中国传统音乐的风格,成功的将前奏曲这一类型的作品引入到了我国钢琴作品中,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视听感受。他的这一个成功的合并成为我国前奏曲历史上树立了一个伟大的里程碑,中国化风格的前奏曲深入人心,体现出了储望华对于创作方面独特的追求,更好的表现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神韵。(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4-06-01)
谈迪[8](2014)在《储望华钢琴《前奏曲六首》美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储望华钢琴《前奏曲六首》是储望华钢琴音乐创作的代表性作品,并经受住了历史与时代的考验。其音乐形态分析和由此而延伸的美学特征的经验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论文运用音乐史学、音乐形态学、音乐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对储望华钢琴《前奏曲六首》进行了符合艺术学的深入分析,从该作品的叁个维度上即:创作轨迹、形态分析、美学特征展开了深入和符合实际意义的研究,对储望华的作品和他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从经验层面抽象出有新意的理论见解,从而从本质上透析储望华中国钢琴创作的美学规律。其理论成果表述为:一、储望华钢琴创作发展轨迹作了历史的分段,即:尝试初创时期、体验探索时期、集体合作时期、和国外求学时期四个时期。冲动的自然质朴的创作天分,多种体裁和题材的涉猎形成储望华尝试初创时期;从生活体验出发、创作贴近现实、突现钢琴演奏技巧形成了储望华的“集体合作时期;鲜明的时代烙印,与名家合作共创,作品的数量多、影响大形成了储望华的“集体合作时期”;现代技术与抒情标题和民间音乐的融合,多题材多风格的出现形成了储望华国外求学时期。二、储望华钢琴《前奏曲六首》较为详尽和全面的六首曲式分析;《前奏曲六首》表现手段特征分析(逐首的个性特色分析,以及整体的共性特色分析)。单叁部的较为简洁的曲式结构,民族化主题特征的四五度迭置的平行和弦的民族和声,模仿民族器乐的演奏(如琶音等)。叁、储望华钢琴《前奏曲六首》的美学特征有二:一是自然质朴性优美,体现在创作动机的自然质朴、创作理念的自然质朴和创作技法的自然质朴叁个方面。二是标题综合性意境,体现在哲理性综合标题审美意境、文学性综合标题审美意境、绘画性综合标题审美意境和抒情性综合标题审美意境。(本文来源于《天津音乐学院》期刊2014-05-23)
李文红[9](2012)在《谈储望华与《钢琴前奏曲六首》的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储望华是着名的华裔澳籍作曲家、钢琴家,出生于20世纪40年代。在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里,他执着于对艺术的追求,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具有鲜明民族特征的钢琴作品,在中国钢琴创作界占有重要位置。如《解放区的天》、《翻身的日子》、《南海小哨兵》、《二泉映月》、《新疆随想曲》、《前奏曲》等,为中国演奏家广泛演奏,并大都被列入钢琴教材和业余考级比赛的规定曲目。这些经典的钢琴音(本文来源于《大家》期刊2012年09期)
刘雅新[10](2012)在《乔治·波尔《六首钢琴前奏曲》Op.28No.3音乐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新维也纳乐派"核心人物—勋伯格所使用的"十二音体系"作为挑战传统调性体系的一种创新性作曲技法,深受20世纪后众多作曲家的青睐,并将他们带进了"无调性"的世界。本文通过对美国作曲家乔治·波尔在1946年创作的《六首钢琴前奏曲》(Op.28)第叁首乐曲的音乐形态分析,较深入地去了解这位20世纪作曲家的音乐风格及十二音作曲理念如何在其音乐作品中得到体现。(本文来源于《音乐大观》期刊2012年03期)
钢琴前奏曲六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西方音乐中,钢琴前奏曲是一种小型体裁作品形式。在不同的钢琴前奏曲创作中,会体现出各位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和重心,不同作曲家的不同前奏曲也会表达出差异化的音乐形象,达到作品的独特性。本文探究的是储望华钢琴前奏曲作品《六首前奏曲》,其塑造出了绽放在百花园中的小花形象,营造出独特音乐语言中所散发的浓郁的中国气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钢琴前奏曲六首论文参考文献
[1].李瑾,许位湘.分析卡巴列夫斯基《六首前奏曲与赋格》中复调思维在钢琴启蒙教育的运用[J].北方音乐.2019
[2].张月月.储望华钢琴作品中民族和声的运用——以《前奏曲六首》为例[J].北方音乐.2018
[3].岳技博.乔治·珀尔《六首钢琴前奏曲》音乐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8
[4].周南雪.论储望华钢琴作品《前奏曲六首》的民族韵味与教学价值[D].武汉音乐学院.2018
[5].付娆.储望华钢琴音乐作品《前奏曲六首》的演奏与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6].陈国红.储望华《钢琴前奏曲六首》演奏释义[J].当代音乐.2016
[7].库盈.储望华六首钢琴前奏曲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8].谈迪.储望华钢琴《前奏曲六首》美学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4
[9].李文红.谈储望华与《钢琴前奏曲六首》的创作[J].大家.2012
[10].刘雅新.乔治·波尔《六首钢琴前奏曲》Op.28No.3音乐形态分析[J].音乐大观.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