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标准的相对性论文-谢雨彤

翻译标准的相对性论文-谢雨彤

导读:本文包含了翻译标准的相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文学翻译标准,相对性,绝对性

翻译标准的相对性论文文献综述

谢雨彤[1](2016)在《浅析文学翻译标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学翻译标准在研究过程中作为一个相应的理论系统,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这两种性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具有的相对性也是绝对的,其具有的绝对性也可能是相对的,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文学翻译中其具有的这两种性质其实是由原作者所决定的。作者具有何种模糊想象以及怎样的模糊思维方式,都会对其作品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正是针对这一思想,对文学翻译标准中具有的相对性以及绝对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本文来源于《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安燕,龚小萍[2](2014)在《翻译标准的相对性与确定性——基于一次“笔译基础”课程考试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标准多元化使译者翻译时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但这并不代表翻译无标准或译者可以任意选择翻译标准。在"笔译基础"课程考试中,评价译文的标准是给定的,即要综合考虑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目的、功能和文体风格。这要求译者应从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叁方面来考虑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如果改译甚至胡译或者乱译都将被处以"低分"的惩罚。因此,翻译标准在理论上是多元的,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却是唯一而确定的。(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蔡瑞珍,郑巧云[3](2012)在《从关联翻译的动态性看翻译标准的相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在译者认知语境的视阈下完成的明示——推理交际过程,译者的认知语境是动态的,随着交际的时空、情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翻译的动态性决定了译文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同时使翻译标准呈现相对性,多元互补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绵阳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蔡瑞珍,郑巧云[4](2011)在《从关联翻译的阐释性看翻译标准的相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性运用,阐释是有限的、相对的,译文只能在相关方面与原文相似,最大程度地趋同于原文,译者对原文与译文的阐释所采用的翻译标准不尽相同,多纬度、多层面的翻译标准,构成翻译标准的相对性。(本文来源于《绥化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5期)

谢孝兰[5](2010)在《翻译标准多元性与相对性的语用学阐释》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语言适应论的角度来看,翻译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为适应动态的文外和文内语境各要素的变量而不断选择和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语言的变异性、协商性使目标文本的建构和语言表达方式的选择呈现出动态适应性。由于译者的意图及社会心智、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译语文化环境等文外因素是动态变化的,不同文本类型风格各异,因而译文的评价不能脱离其特定的语用环境。翻译标准不是规定性的,语言结构对象与具体使用语境相关成分相互的动态适应使翻译标准具有多元性和相对性。(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3期)

曾昭艳[6](2010)在《小议翻译“忠实”标准的相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的"忠实"标准具有相对性。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忠实"标准具有动态发展的特征,忠实再现原文的具体表现总是具体的,即同一原文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可有不同的忠实再现。从共时的角度来看,文本类型不同,译文在译语语言和文化环境中所预期达到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因此其"忠实"所侧重的方面也各不相同。(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张帅[7](2009)在《动态语境视角下翻译标准的相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合了韩礼德提出的"语境、元功能耦合假说"、斯帕伯和威尔逊提出的"语境假设"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阐述了一种动态的研究方法,从两方面就翻译标准的相对性进行了研究。第一,翻译标准的相对确定性。第二,翻译标准的相对不确定性。一方面,由于语境是动态的,翻译标准也是动态的。翻译标准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考虑到译文本的文本类型、总体结构、角色的主要性格和源文本都是一样的,翻译标准具有相对确定性即对源文本的忠实。(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09年12期)

陈宏川[8](2008)在《论文学翻译批评标准——“忠实”的相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翻译理论常将"忠实"作为衡量文学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体现了"原文至上"原则,却忽视了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与作用。本文试图运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等理论观点,从作者、原作、译者和读者四个方面来说明在文学翻译过程中,对原作者和原文文本不可能产生一种超越时空、惟一正确的终极性理解,译者和读者的能动参是文学翻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译作对原作的"忠实"只能是相对的,若仅以忠实与否作为评价译作的标准则无疑会使翻译批评具有很大的局限而失之片面。(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曾昭艳[9](2008)在《论翻译“忠实”标准的动态发展和相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忠实"标准一直是翻译界不懈的追求目标和争论的焦点。传统"忠实"具有特殊的历史地位,但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不断受到现代翻译理论的冲击。但这同时也给传统"忠实"标准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忠实",认识到其动态发展和相对性的特征。(本文来源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陆颖[10](2007)在《翻译标准相对性的哲学诠释学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诠释学角度看,翻译的本质是解释。文本的开放性和译者的历史性共同导致了翻译过程和结果具有解释性。但这并不否定翻译标准,相反文本的确定性和译者视域中公共视域的存在决定解释应有度。这一度动态而开放,进而决定了翻译标准的相对性,而这种相对性正是以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的辩证思想为基础的。(本文来源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7年04期)

翻译标准的相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翻译标准多元化使译者翻译时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但这并不代表翻译无标准或译者可以任意选择翻译标准。在"笔译基础"课程考试中,评价译文的标准是给定的,即要综合考虑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目的、功能和文体风格。这要求译者应从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叁方面来考虑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如果改译甚至胡译或者乱译都将被处以"低分"的惩罚。因此,翻译标准在理论上是多元的,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却是唯一而确定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翻译标准的相对性论文参考文献

[1].谢雨彤.浅析文学翻译标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J].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

[2].安燕,龚小萍.翻译标准的相对性与确定性——基于一次“笔译基础”课程考试的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14

[3].蔡瑞珍,郑巧云.从关联翻译的动态性看翻译标准的相对性[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

[4].蔡瑞珍,郑巧云.从关联翻译的阐释性看翻译标准的相对性[J].绥化学院学报.2011

[5].谢孝兰.翻译标准多元性与相对性的语用学阐释[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6].曾昭艳.小议翻译“忠实”标准的相对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

[7].张帅.动态语境视角下翻译标准的相对性研究[J].现代交际.2009

[8].陈宏川.论文学翻译批评标准——“忠实”的相对性[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9].曾昭艳.论翻译“忠实”标准的动态发展和相对性[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

[10].陆颖.翻译标准相对性的哲学诠释学观[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标签:;  ;  ;  

翻译标准的相对性论文-谢雨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