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肉目论文-熊武阳

食肉目论文-熊武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食肉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陕西府谷,晚中新世,鬣狗科,巨鬣狗

食肉目论文文献综述

熊武阳[1](2019)在《陕西府谷晚中新世巨鬣狗(Dinocrocuta gigantea)(食肉目:鬣狗科)颅基部形态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巨鬣狗(Dinocrocuta gigantea)之前曾因其特殊的乳齿特征而被排除于鬣狗科之外,而归入单独的中鬣狗科(Percrocutidae)。对一产自陕西府谷的巨鬣狗头骨后部进行了扫描和内部结构重建,详细描述了颅基部内外形态,并与其他猫形类进行了对比。巨鬣狗在颅基部显示出了鬣狗科的典型模式,支持将其置于鬣狗科之内的传统观点,而中鬣狗科的有效性则值得怀疑。巨鬣狗的颅基部还具有很多独特特征,暗示其可能是鬣狗科的一个早期旁支。(本文来源于《古脊椎动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郎大田,王俊辉,刘松菊,朗启雄[2](2018)在《食肉目生殖酶RNase9的分子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食肉目2个超科7科14个代表物种为研究对象,分析获得14条RNase9序列,包含10条真基因和4条假基因.与典型核糖核酸酶基因超家族成员(RNase1-8)相比,催化活性氨基酸H-K-H和保守的功能区"CKXXNTF"在RNase9中发生了改变.基于RNase9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超科形式聚集,为食肉目的亲缘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参考.另外,RNase9等电点较低,平均值为6.461,显着低于RNASE A典型成员,揭示食肉目RNase9除与生殖功能相关外,可能不再具有RNASE A所特有核糖核酸酶活性和抗菌活性.(本文来源于《玉溪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江左其杲,张贝,邓里,陈曦,文军[3](2018)在《江西萍乡杨家湾2号洞的食肉目:兼论华南第四纪晚期有关食肉类牙齿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西萍乡杨家湾的2号洞为江西省目前发现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最丰富的化石点,其中出土的食肉类化石几乎全部为零散牙齿,但数量丰富,种类较多,对研究更新世晚期中国南方动物群有重要意义,值得报道。根据本文的整理,共发现食肉目化石6科13属14种,包括豺(Cuon alpinus),巴氏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baconi),亚洲黑熊(Ursus thibetanus),马来熊(Ursus malayanus),大猪獾(Arctonyx collari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背纹鼬相似种(Mustela cf.strigidorsa),大灵猫未定种(Viverra sp.),果子狸(Paguma larvata),虎(Panthera tigris),云豹(Neofelis nebulosa),金猫(Catopuma temminckii),丛林猫(Felis chaus),最后斑鬣狗Crocuta ultima)。其中金猫和丛林猫系中国南方更新世的首次正式报道。作者在描述萍乡杨家湾2号洞食肉类化石的基础上,还总结了中国南方第四纪部分食肉类牙齿鉴定的方法,尤其对前人研究较少的门齿和犬齿进行了重点总结,希望对今后南方第四纪食肉类化石的鉴定有一定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1-10)

郎大田,刘娜,刘松菊[4](2018)在《血管生长素基因在食肉目中的分子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血管生长素(Angiogenin, ANG)主要与宿主防御功能相关,是核糖核酸酶基因(Ribonuclease A,RNASE A)超家族重要成员之一。基于基因组水平对食肉目2个超科7科14个物种开展ANG分子进化研究,采用Blast N与TBlast N的方法,共获得9条功能基因和5条假基因。功能基因平均等电点为9.52,其值明显高于RNASE A超家族其它成员,典型的RNASE A超家族序列特征在ANG中未发生改变,揭示食肉目ANG拥有原有的宿主防御功能。系统发育树显示猫型超科4个物种聚为一簇,犬型超科的海豹科与海象科形成姐妹群。(本文来源于《昭通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郎大田,柯曾杰,刘松菊[5](2018)在《食肉目核糖核酸酶10分子进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食肉目14个物种开展核糖核酸酶10RNase10分子进化研究,获得14条(RNase10)序列,氨基酸序列具有8个结构半光氨酸,但CKXXNTF功能区及催化活性氨基酸发生了改变,等电点明显低于核糖核酸酶基因(RNASE A)超家族典型成员RNase1-8,揭示食肉目RNase10可能失去了RNASE A超家族原有的宿主防御功能,而具有其他新功能.另外,基于RNase10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为食肉目亲缘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参考.总之,基于食肉目RNase10开展的分子进化研究,增加了该基因研究的多样性,为后续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王健,张兆群[6](2015)在《内蒙古叁盛公渐新世古鼬(食肉目,古鼬科)新材料及系统发育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古鼬属(palaeogale)由H.von Meyer于1846年建立,欧亚大陆以及北美的晚始新世一中新世地层中均有报道。但受化石标本以及研究程度的限制,古鼬的分类位置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曾被分别归入鼬科(Mustelidae)、古灵猫科(Viverravidae)、猫科(Felidae)、古鼬科(Palaeogalidae)和猫型亚目(Feliformia)科未定等。内蒙古叁盛公地区新发现了5件古鼬标本,其中IVPP V 19325(包括属于同一个体的一件残破头骨、一对近乎完整的下颌以及一些椎体和肋骨)是目前为止亚洲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标本。本文详细描述了这些新材料,并基于新材料,结合前人的图版描述,提取了古鼬的形态学性状特征用于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参考Wesley-Hunt and Flynn(2005)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选用了共计42个类群的100个性状特征进行了分析。此外,对12个现生类群的6个基因(细胞核基因TR-i-I,TBG和IRBP;线粒体基因ND2,CYTB和12S rRNA),共计5893个碱基对进行的分子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帮助完善了古鼬的形态学系统发育关系分析结果。50%多数合意树的结果显示古鼬与鼬科及古灵猫科均无明显的亲缘关系,而是位于猫型亚目基干位置,代表了猫型亚目下一个原始的支系,可被归入古鼬科(Palaeogalidae)。同时,还厘定了古鼬科的鉴定特征。未来还需要更完整的性状数据,尤其是耳区的性状特征,来完善古鼬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本文来源于《古脊椎动物学报》期刊2015年04期)

肇岩,孙小晶,李斌[7](2015)在《食肉目动物腹泻的诊断与治疗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动物园的食肉动物包括了哺乳纲食肉目动物,主要包括犬科、熊科、浣熊科、鼬科、灵猫科、猫科、鬣狗科动物。腹泻是指机体受到致泻因子刺激或肠道受到病理性损伤,引起体液通过肠道黏膜渗透到肠道内,再排出体外的过程。按照症状的定义来讲,腹泻通常是机体排除病原微生物或毒素的过程。所以,不同程度的腹泻往往也是多种疾病的并发症之一。1病因分析及临床症状1.1细菌感染例如,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在肠(本文来源于《中国畜牧兽医文摘》期刊2015年08期)

刘伟[8](2014)在《食肉目TLR1,2和4基因的分子进化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适应性免疫的获得往往会造成天然免疫相关基因受到的选择压力的改变。在果蝇的不同物种间,模式识别受体相关的基因比其他天然免疫基因表现出了更多适应性进化。因此,探究先天性免疫相关基因在脊椎动物中的进化动力学将有利于更深入地理解物种进化过程中抗病和适应环境的机理;食性不同的动物,其肠道微生物菌群存在显着的差异,然而肠道微生物会对宿主机体的免疫能力有明显的调控作用,因此,脊椎动物肠道菌群会对天然免疫相关基因受到的选择压力有所“调控”吗?通过引入数学模型,以及模型的改进,分子进化的方法在近年来已发展成为一个在检测适应性进化方面强有力的方法,其灵敏度和计算速度得到了巨大的发展。食肉目动物是脊椎动物中的一个大类群,其中的大熊猫和小熊猫“退化”为典型的“素食主义者”,为研究上面的两个假设提供有利的优势。基于前面的两个假设,本研究利用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成熟生物学技术,基于最大似然法研究天然免疫相关基因TLR1,2和4在食肉目动物中的进化动力学和食性对其进化动力学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获得了4个物种的TLR1基因序列,其中猪獾和东北虎为完整编码区序列,其长度为2370bp,而黑熊和黄鼬的为部分编码区序列,长度为2229bp;获得了7个物种的TLR2基因完整编码区序列,包括东北虎,黑熊,豹猫,果子狸,黄鼬,鼬獾,猪獾,其全长为2358bp;测得了9个物种的TLR4基因编码区序列,包括小熊猫,猪獾,鼬獾,黄鼬,果子狸,东北虎,豹猫,斑林狸,黑熊,其全长为2502bp-3个目的基因在食肉目中的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每个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都比较保守,相似性均在80%以上;SMART预测结构功能域揭示3个蛋白的大致结构相差不大,主要区别在于胞外区的亮氨酸拉链重复区(LRR)数量差异。2)通过枝模型检测食肉目中TLR1,2和4基因选择压力,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在脊椎动物进化过程中受到强烈的纯净化选择;综合利用不同的似然法平台检测到TLR4共有14个位点处于正向选择,TLR2只有2个位点处于正向选择,而TLR1有4个选择位点。通过定位这些选择位点,结果显示其中部分选择位点位于目的基因具有重要功能的位点周围,暗示这些位点可能对目的基因与配体的结合或者目的基因本身二聚化作用有调控作用,表明TLR1,2和4在食肉目动物进化过程中表现出了适应性进化,支持“红皇后”假说。3)考虑到大熊猫和小熊猫在食肉目中食性的特殊性,利用枝-位点模型检测大熊猫和小熊猫进化枝上适应性位点,结果分别在小熊猫的TLR4基因上检测到608Val以及大熊猫的TLR1基因上检测到203Arg和351I]e处于适应性进化,但是后验概率值均不显着,说明食性对大熊猫和小熊猫的天然免疫基因TLR1,2和4在食肉目群体为对象的进化动力学的贡献研究中颇为微弱。4)为了更深入地理解食性对天然免疫相关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的影响以及大熊猫和小熊猫祖先肉食性遗传背景是否会对这一分析过程有影响,首先基于肉食性动物和草食性动物群体,通过最大似然法的方法对TLR1,2和4基因在进化过程中进行选择压力的评估,结果表明3个基因都处于强烈的纯净化选择,通过假设食性差异会引起目的基因进化动力学改变的模型检验,结果表明食性并没有明显影响天然免疫相关基因TLR1,2和4的选择压力动力学过程;其次,通过设计大熊猫和小熊猫在TLR1,2和4数据集中不同食性分类的模型,结果表明大熊猫和小熊猫的祖先肉食性遗传背景在分析食性对TLR1,2和4的进化动力学影响过程中没有明显的影响。本研究从分子进化的角度,为食肉目中天然免疫相关基因表现出适应性进化提供了证据;同时也为后续继续开展食性对其他天然免疫相关基因进化动力学研究提供了参考思路。(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大学》期刊2014-06-01)

刘江,王晓萍,张亚平,于黎[9](2014)在《食肉目犬型超科的核糖核酸酶基因进化和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早期进化分析表明消化酶基因-胰核糖核酸酶基因(RNASE1)重复与消化系统的功能适应紧密相关,是研究基因进化以及新功能产生的一个重要基因家族。本研究中我们对消化系统简单的食肉目物种的RNASE1基因进行研究,结果在犬型超科中的鼬科,浣熊科,小熊猫和臭鼬科的四个科物种中发现了基因重复和假基因化,而且基因重复在四个科独立发生。并提出正选择作用是多个RNASE1基因出现的主要驱动力。此外,通过组织特异性表达研究,发现新产生的基因拷贝都在除肠道以外的组织中表达,包括肺,肌肉和脾脏。这些结果表明该基因在这四个科中可能产生了新的功能。(本文来源于《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前沿暨第叁届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4-04-11)

林若兰,郑腾,王璜,唐耀,邵良平[10](2014)在《雌性食肉目动物生殖激素检测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殖激素的含量及其变化可以正确反映动物机体的繁殖水平和健康状况,加大对生殖激素的检测可提高野生动物的繁殖率。文章重点阐述了雌性食肉目动物生殖激素的种类、作用、变化规律,检测样品和检测方法在近20年的研究进展,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4年03期)

食肉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食肉目2个超科7科14个代表物种为研究对象,分析获得14条RNase9序列,包含10条真基因和4条假基因.与典型核糖核酸酶基因超家族成员(RNase1-8)相比,催化活性氨基酸H-K-H和保守的功能区"CKXXNTF"在RNase9中发生了改变.基于RNase9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超科形式聚集,为食肉目的亲缘关系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参考.另外,RNase9等电点较低,平均值为6.461,显着低于RNASE A典型成员,揭示食肉目RNase9除与生殖功能相关外,可能不再具有RNASE A所特有核糖核酸酶活性和抗菌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食肉目论文参考文献

[1].熊武阳.陕西府谷晚中新世巨鬣狗(Dinocrocutagigantea)(食肉目:鬣狗科)颅基部形态研究(英文)[J].古脊椎动物学报.2019

[2].郎大田,王俊辉,刘松菊,朗启雄.食肉目生殖酶RNase9的分子进化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8

[3].江左其杲,张贝,邓里,陈曦,文军.江西萍乡杨家湾2号洞的食肉目:兼论华南第四纪晚期有关食肉类牙齿鉴定[C].第十六届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4].郎大田,刘娜,刘松菊.血管生长素基因在食肉目中的分子进化研究[J].昭通学院学报.2018

[5].郎大田,柯曾杰,刘松菊.食肉目核糖核酸酶10分子进化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6].王健,张兆群.内蒙古叁盛公渐新世古鼬(食肉目,古鼬科)新材料及系统发育关系分析[J].古脊椎动物学报.2015

[7].肇岩,孙小晶,李斌.食肉目动物腹泻的诊断与治疗体会[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

[8].刘伟.食肉目TLR1,2和4基因的分子进化初步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4

[9].刘江,王晓萍,张亚平,于黎.食肉目犬型超科的核糖核酸酶基因进化和功能研究[C].遗传学与表观遗传学前沿暨第叁届中国青年遗传学家论坛论文摘要汇编.2014

[10].林若兰,郑腾,王璜,唐耀,邵良平.雌性食肉目动物生殖激素检测的研究进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

标签:;  ;  ;  ;  

食肉目论文-熊武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