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生态脆弱区论文-杨光照

山地生态脆弱区论文-杨光照

导读:本文包含了山地生态脆弱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文地质,石漠化,工作方法,西南岩溶山地

山地生态脆弱区论文文献综述

杨光照[1](2019)在《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水文地质工作方法——以贵州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是世界上生态脆弱区分布面积最大、脆弱生态类型最多、生态脆弱性表现最明显的国家之一。而贵州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的核心区,地质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低。在这样的区域内完成水文地质工作需依据水文地质模式,采取诸多特殊的均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法,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情况下查清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乔波,严贤春[2](2008)在《四川山地丘陵生态脆弱区治理恢复模式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山地丘陵区位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之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治理恢复具有全国性生态安全意义,然而复杂环境使得治理难度特别大,寻求适宜环境状况的治理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在进行调查和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究了四川山地丘陵生态脆弱区的形成原因,分析了"坡改梯"、格网式垄作、水土保持耕作、聚土免耕立体种植、退耕还林(草)、低山丘陵区垂直景观、花园果园、林盘农家乐、小流域土地整理等治理模式的技术要点,初步探讨了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认为这些模式进一步改良后可在本地区大力推广。(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期刊2008年10期)

唐亮星[3](2008)在《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是四川乃至西部森林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天然生物资源以及生态旅游资源的重要分布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影响整个四川乃至西部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但长久以来,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传统、掠夺式的资源开发模式和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水平,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更是遭到毁灭性破坏。因此,推进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殊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政治意义。论文以产业结构理论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采用综合分析、实证分析等方法,探讨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论文对四川山地生态脆弱进行界定,并对其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论文对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产业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现行的产业结构会加剧其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影响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的可持续发展。最后,论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提出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行性对策。具体对策为:1、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构建生态产业经济发展新格局,(1)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2)调整能源行业内部结构,加速水电建设,打造水电产业集群。(3)矿冶工业坚持可持续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4)依靠科技进步,大力扶持环保工业(5)积极发展生态型旅游业,促进第叁产业快速发展。2、引进人才,提高技术创新和应用能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建设水平;3、发挥区际产业转移优势,积极产业调整步伐。(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08-04-01)

费世民[4](2004)在《川西南山地生态脆弱区森林植被恢复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南山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地跨横断山系,其生态地位十分突出,是我国生态治理的重点区域之一。由于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的复杂影响和山地气候分异的作用,从地理景观分异和森林生态系统特点来看,森林植被恢复困难的生态脆弱区在:海拔1500m以下的干热河谷、和1500m-2000m的偏干性常绿阔叶林、云南松林分布地带。因此,围绕这两个地带的植被恢复、森林更新恢复问题进行本研究的工作。干热河谷是典型造林困难地带,生态环境恶劣,人为干扰严重,按照自然演替理论,单靠自然恢复,时间长,成效太慢;而以往造林技术研究过于受国家造林验收标准要求的限制,忽视了植被恢复的生态学过程的深入研究,以至今尚未形成一个行之有效的配套技术,造林成效低。因此,为了加快植被生态恢复的进程,如何提出有效的干热河谷植被恢复与造林技术研究,一直是科学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干热河谷上缘的山地森林以偏干性常绿阔叶林和云南松林为主,由于长期采伐影响,环境条件趋于干旱化,严重影响森林的天然更新成效,多形成低效林,呈退化状态,干热河谷上移。因此,急需开展森林天然更新机理-种子雨和种子库特征研究,提出有效的更新恢复技术措施,为该区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森林更新恢复提供技术参考与指导。1.针对金沙江干热河谷的生态退化特点和植被恢复困难的关键问题,以土壤水分为中心,应用生态承载能力、植物生理生态等相关理论,从土壤水分供应和消耗的平衡角度,通过试验研究,深入探讨干热河谷“适度”造林的恢复机理。(1)通过对干热河谷剖面的不同海拔梯度的降水和蒸发等气候定点观测,干热河谷旱季长达7个月(11月-5月),水分亏缺严重,亏缺总量接近800mm,形成海拔2000m以下地带生态脆弱区。(2)对山地粗骨质红壤、山地红色石灰土、山地黄红壤、山地碳酸盐红褐土等土壤水分研究表明,干热河谷全年土壤含水量低,干湿季交替明显,干旱持续时间较长,一年中大约有六个月的时间土壤含水量等于或略大于最大吸湿水植物难以利用,最干出现在旱季的3-5月,0-60cm以内土壤含水量在5%以下,最小值2%,干燥层达60cm,土壤过分干旱,造林十分困难。因此,造林时,要注意立地条件选择、造林季节和选树适地等技术关键,提高造林存活率。<WP=7>(3)干热河谷地区不同的整地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在阴阳坡有明显差异研究表明,在阴坡,抽槽(16.86%)>大穴(15.35%)>小穴(15.24%)>带状松土(14.48%);在阳坡,大穴(13.35%)>带状松土(13.29%)>抽槽(11.74%)>小穴(11.33%);经综合比较,阴坡整地以带状松土和小穴为好,在阳坡,带状松土含水量高,造林效果较好,而且省工。对土壤水分性能的影响分析也表明,与对照相比,带状松土整地有效蓄水总量156.8mm,增加42.5mm,穴状整地为148.7mm,带增加34.4mm。(4)对干热河谷10个主要造林树种、灌、草种的凋萎系数、耐旱历时、耗水率等抗旱能力评价表明,从大至小的排序:小桐子、剑麻、构树、加纳比松、车桑子、相思、印楝、五色梅、合欢、直干蓝桉;其中以小桐子、剑麻、构树、加纳比松的耐旱能力强,其凋萎系数小于该土壤的最大吸湿水(5.34%)。(5)根据根系调查和有效蓄水测定,以70cm土壤深度来计算土壤的有效蓄水量作为土壤水分供应能力,综合考虑干热河谷土壤厚度的影响,确定土壤水分供应能力为1143 T/hm2。(6)在整个旱季,植物消耗水分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不断消耗土壤水分,逐步累积,因此,把土壤水分消耗作为整体概念来对待,通过对土壤水分消耗量与水面蒸发量进行拟合,建立拟合实验模型:据此,计算出:直干蓝桉的耗水量最高,达4.6T,其次是台湾相思为1.2T,加勒比松、银合欢、印度楝分别为0.65T、0.55T和0.3T;在灌木中,以五色梅为最高,达0.94T,最低是剑麻,仅为9.5kg。(7)根据土壤水分供应能力和植物耗水量,从土壤水分平衡的角度,计算出“适度”造林密度,乔木树种,印度楝、台湾相思、直干蓝桉、银合欢、加勒比松的林分密度分别为3765、960、225、2070和1770株/hm2,按照目前造林标准要求的密度3300株/hm2(220株/亩),印度楝的密度较合适,而台湾相思、直干蓝桉、银合欢、加勒比松的林分密度却远远达不到标准,台湾相思、银合欢、加勒比松的造林密度分别为标准的约1/3、3/5和1/2。灌木小桐子、车桑子、五色梅和剑麻的造林密度分别为3165、6375、1215和40000株/hm2。(8)在不同植被类型中,土壤的非毛管蓄水量和入渗状况以新银合欢最好、其次为草坡、再其次为五色梅灌丛、最差为台湾相思林;土壤的有效蓄水量和最大蓄水量大小排序为:五色梅灌丛>台湾相思林>草坡>新银合欢林。五色梅林地、台湾相思林地、加纳比松林地的土壤水分供应能力比较高,达到1808.8 T/hm2、<WP=8>1775.6 T/hm2、1725.63 T/hm2, 说明植被对土壤的良好改良作用。2.针对川西南山地干热河谷上缘地区森林天然更新恢复存在的问题,从影响森林更新生态学过程中种群的土壤种子库、种子雨和幼苗分布特点入手,探讨该区山地偏干性常绿硬叶阔叶林和云南松林的植被更新能力。(1)选择偏干性常绿硬叶阔叶林的主要建群种,对锥连栎、高山栲、滇青(本文来源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期刊2004-07-18)

马文银[5](2002)在《湘西北喀斯特山地生态脆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阐述了湘西北喀斯特山地生态脆弱区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探讨了该地区可持续农业发展的目标 ,提出了适合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地域特征的持续农业发展五种模式和相应的对策 .(本文来源于《邵阳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6期)

赵全科[6](2000)在《鲁中南山地生态脆弱区生态农业建设——以沂蒙山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沂蒙山区为典型区域 ,分析了鲁中南山区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及其形成原因。指出农业生态环境退化是人类长期不合理垦殖活动作用于脆弱生态系统的结果。社会经济落后与生态系统脆弱有密切关系。发展生态农业是维护山区生态平衡 ,保持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来源于《山地学报》期刊2000年03期)

山地生态脆弱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川山地丘陵区位于长江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是我国严重的生态脆弱区之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治理恢复具有全国性生态安全意义,然而复杂环境使得治理难度特别大,寻求适宜环境状况的治理模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在进行调查和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探究了四川山地丘陵生态脆弱区的形成原因,分析了"坡改梯"、格网式垄作、水土保持耕作、聚土免耕立体种植、退耕还林(草)、低山丘陵区垂直景观、花园果园、林盘农家乐、小流域土地整理等治理模式的技术要点,初步探讨了各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对策,认为这些模式进一步改良后可在本地区大力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地生态脆弱区论文参考文献

[1].杨光照.西南岩溶山地石漠化生态脆弱区水文地质工作方法——以贵州为例[J].四川地质学报.2019

[2].乔波,严贤春.四川山地丘陵生态脆弱区治理恢复模式调查研究[J].生态经济.2008

[3].唐亮星.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四川山地生态脆弱区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8

[4].费世民.川西南山地生态脆弱区森林植被恢复机理研究[D].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

[5].马文银.湘西北喀斯特山地生态脆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邵阳学院学报.2002

[6].赵全科.鲁中南山地生态脆弱区生态农业建设——以沂蒙山区为例[J].山地学报.2000

标签:;  ;  ;  ;  

山地生态脆弱区论文-杨光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