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特殊生态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稻,特殊生态区,高产研究
特殊生态区论文文献综述
夏琼梅,李贵勇,邓安凤,彭秀英,白秀兰[1](2016)在《云南特殊生态区水稻高产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10-2011年以纯系品种9311、明恢63、IR64为试验材料,在云南省丽江市永胜县涛源乡和西双版纳州景洪市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云南特殊生态条件下水稻的高产机理,为水稻高产的表观遗传学研究提供材料和依据。结果表明,水稻生长期间涛源试点相对湿度较低,抽穗期前平均温度较高,抽穗后温差较大。涛源试点3个品种的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均高于景洪试点,增幅超过70%,达极显着水平。涛源试点具有较高的有效穗、颖花量、结实率和千粒重;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较高,尤其是灌浆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差异主要表现在生长后期,涛源试点极显着高于景洪试点,氮素收获指数差异极显着。同一品种在两个生态稻区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差异较大,达极显着水平,为进一步研究表观遗传机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6年01期)
王学艳,苗义[2](2013)在《探索特殊生态区玉米育种方向 促进农业生产》一文中研究指出吉林省西部是干旱半干旱特殊生态区,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本文根据特殊生态区的特点,通过自交系、品种生育期、品种的抗逆性、适应性的选育,育成适宜这一地区生产的新品种,提高了玉米的单产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二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优秀科普论文集》期刊2013-08-16)
彭秀英,杨云凤[3](2011)在《特殊生态区水稻高产品种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位于东经100°45′,北纬26°41′,海拔1170m。该地区水稻生育期内太阳辐射能高、昼夜温差大、干燥少雨、平均温度低,利于水稻干物质积累,具有特殊的生态优势,是水稻的特殊高产生态区,文章通过对10个水稻品种进行筛选,拟找出适合当地生态条件的高产品种,明确特殊生态区水稻高产品种应具备的必要条件。(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1年01期)
黎伦,杨云凤,宁加朝,关友胜,黄庆宇[4](2010)在《氮肥对特殊生态区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年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水稻特殊高产生态区,利用杂交籼稻品种协优107,设计了氮肥处理(N1:10.3g/m2,N2:20.7g/m2,N3:31.0g/m2,N4:41.4g/m2),旨在探讨施氮水平对超高产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氮条件下,新生分蘖随着秧龄的增加有减少的趋势;而在高氮条件下,秧苗单株带蘖数在播种后27d内呈增加趋势,之后秧苗进入分蘖衰减期。施氮对秧苗新分蘖的发生和大分蘖保持、苗床LAI的扩增、单株干重的增加均有正效应。(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10年10期)
顾伟,李刚华,杨从党,王绍华,凌启鸿[5](2009)在《特殊生态区水稻超高产生态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在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和江苏省南京市最适种植季节种植杂交籼稻Ⅱ优107,比较了两地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消光系数、光合有效辐射和温度等因子的差异,分析了涛源水稻特殊高产区高产水稻的高产生态特征。结果表明:在涛源Ⅱ优107的籽粒产量2006年为18.6.thm-2,2007年为17.7.thm-2,分别为南京的2.1倍和1.9倍,分析产量构成因子发现主要是因为在涛源种植的水稻有效穗较多,增加了籽粒库容量。与南京点相比,Ⅱ优107在涛源的生育期延长、作物生长速率提高,其中营养生长期延长近30 d,灌浆期作物生长速率提高1.3倍。齐穗期涛源LAI达10.0以上,比南京的大3.3。成熟期涛源两年的生物量分别达30.1 t.hm-2和29.4.thm-2,比南京的高84.7%和61.5%。与南京相比,涛源两年水稻营养生长期光合有效辐射分别比南京高15.4%和19.3%,灌浆期光合有效辐射比南京高16.8%和14.0%。在涛源,营养生长期辐射量高、温差大、湿度低,有利于分蘖的发生;灌浆结实期光照足,温度、湿度条件适宜且保持稳定,有助于抽穗后高积累、高转运,从而实现水稻超高产量。(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4期)
宁加朝[6](2009)在《氮肥运筹对特殊生态区超高产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省永胜县涛源乡(东经100°22′,北纬25°59′,海拔1170m),由于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常出现15t/hm2以上的超高产水稻[1],但氮肥运筹对15t/hm2以上产量水平超高产水稻构成还没有具体的研究报道。(本文来源于《现代农村科技》期刊2009年19期)
付业春,梁黔云,范厚明[7](2009)在《高海拔特殊生态区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4号的选育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毕单14号是毕节地区农科所于2000年组配的杂交玉米新组合。该品种早熟高产,品质好,抗逆性强,适应性广,于2005年6月23日经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5年-2008年连续4年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六盘水市以及云南省镇雄县等地共示范推广面积164.73万亩,平均每亩缩值增产玉米40.5kg,总产缩值新增玉米6671.6万kg,新增总产值10007.35万元,取得显着的经济社会效益,为贵州高海拔山区玉米生产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通讯》期刊2009年09期)
何炜,何开祥,谭微峰[8](2009)在《高海拔特殊生态区4个小麦品种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纳雍县高海拔特殊生态区进行了小麦品种毕2003-1、丰优9911、贵农03-9的比较种植,结果表明,毕2003-1产量最高,为3 051.6 kg/hm2,其次是丰优9911,为2 976.8 kg/hm2,贵农03-9居第3为2 827.2 kg/hm2,分别比小红麦(对照)增产26.7%、23.6%、17.4%。上述3品种成熟期比对照品种晚12~16 d;均表现为抗倒伏,高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属相好。毕2003-1可在在纳雍县产麦区推广种植,丰优9911和贵农03-9建议在纳雍县产麦区小面积引种试种。(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09年07期)
何炜,何开祥,谭微峰[9](2009)在《高海拔特殊生态区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纳雍县进行高海拔特殊生态区小麦品种毕2003—1、丰优9911、贵农03-9试验。结果表明:毕2003-1产量最高(204.0kg/667m2),其次丰优9911是(196.5kg/667m2),贵农03-9居第叁(189.0kg/667m2),分别比对照品种增产26.7%、22.1%、17.4%。成熟期比对照品种晚12~16d,抗倒伏,高抗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属相好,在纳雍县有较大的推广潜力。(本文来源于《耕作与栽培》期刊2009年03期)
余娟[10](2009)在《贵州省黔西北高海拔特殊生态区小麦联合区试简报》一文中研究指出2007-2008年度贵州省黔西北高海拔特殊生态区小麦联合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参试的7个小麦新品种(系)中,毕试22和毕2003-1的丰产性、抗病性、商品性等综合性状好,折合产量较高,分别为6 217.2 kg/hm2、5910.1 kg/hm2,分别较对照品种毕麦17号增产10.37%、4.92%,在黔西北高海拔特殊生态区有推广价值,其它参试品种可在适种区进一步试验。(本文来源于《甘肃农业科技》期刊2009年06期)
特殊生态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吉林省西部是干旱半干旱特殊生态区,玉米是主要粮食作物。本文根据特殊生态区的特点,通过自交系、品种生育期、品种的抗逆性、适应性的选育,育成适宜这一地区生产的新品种,提高了玉米的单产水平,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特殊生态区论文参考文献
[1].夏琼梅,李贵勇,邓安凤,彭秀英,白秀兰.云南特殊生态区水稻高产机理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6
[2].王学艳,苗义.探索特殊生态区玉米育种方向促进农业生产[C].第十二届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优秀科普论文集.2013
[3].彭秀英,杨云凤.特殊生态区水稻高产品种的筛选[J].现代农村科技.2011
[4].黎伦,杨云凤,宁加朝,关友胜,黄庆宇.氮肥对特殊生态区杂交籼稻秧苗素质的影响[J].现代农村科技.2010
[5].顾伟,李刚华,杨从党,王绍华,凌启鸿.特殊生态区水稻超高产生态特征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9
[6].宁加朝.氮肥运筹对特殊生态区超高产水稻产量构成的影响[J].现代农村科技.2009
[7].付业春,梁黔云,范厚明.高海拔特殊生态区杂交玉米新品种毕单14号的选育及应用[J].农业科技通讯.2009
[8].何炜,何开祥,谭微峰.高海拔特殊生态区4个小麦品种比较[J].农技服务.2009
[9].何炜,何开祥,谭微峰.高海拔特殊生态区小麦品种比较试验初报[J].耕作与栽培.2009
[10].余娟.贵州省黔西北高海拔特殊生态区小麦联合区试简报[J].甘肃农业科技.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