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谷发育论文-周关学,付开隆,李峰

沟谷发育论文-周关学,付开隆,李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沟谷发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六铁路,山间沟谷,岩溶发育特征,工程结构措施

沟谷发育论文文献综述

周关学,付开隆,李峰[1](2019)在《山间沟谷岩溶发育特征及工程结构措施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六铁路DK62+955~DK63+305段位于山间岩溶沟谷地区,轨面至地面高差10 m,该段地下有发育暗河及"V"溶槽。采用物探、钻探、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方法,从工程地质特征和水文地质特征两个方面开展了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调查,结果表明:山间岩溶沟谷地段具有沿断裂带上发育地下暗河,地面岩溶塌陷严重,溶槽内厚层软土沉降控制困难,岩溶注浆加固风险大等特征。通过地面塌陷机理分析,提出以桥梁工程跨越地面岩溶塌陷及地下暗河区,避开各种建设风险,确保铁路运营安全。(本文来源于《路基工程》期刊2019年05期)

黄成,张友谊,眭静,叶小兵,袁亚东[2](2019)在《地形因子对沟谷泥石流发育的影响——以都汶高速“7.10”群发泥石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2013年7月10日,都汶高速公路沿线32条沟暴发不同程度的泥石流灾害(简称"7·10"灾害),造成都汶高速公路中断及岷江堵塞。以"7·10"灾害为背景,运用ArcGIS提取了研究区泥石流沟的关键地形因子(包括流域面积、主沟沟道长度、沟道纵比降以及沟谷斜坡坡度等),并结合计算模型分析了地形因子对泥石流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7·10"群发性泥石流的发生符合临界值模型G=S(A/A_0)~(0.03)J~(0.12);泥石流沟的地形因子G越大,地形条件就越好,当G>0.45时,易发生泥石流。因此,用综合地形因子G来衡量泥石流的易发性,可为都汶高速沿线泥石流沟的危险性评价与预警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8期)

李鹏[3](2019)在《沟谷地形厚煤层开采覆岩裂隙发育特征与径流水害防治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山西、陕西、内蒙、新疆等煤炭主产区可采煤层多、煤层厚且埋藏相对较浅,地表冲沟发育,季节性径流时间集中,水量相对较大,水势较猛,特殊地形下浅埋厚煤层开采采动裂隙更容易与地表径流水沟通,对井下生产造成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本文以冲沟发育矿区厚煤层开采为工程背景,以沟谷季节性径流水危害与防治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现场调研、相似材料物理模拟实验、数值模拟实验、理论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不同类型坡体下厚煤层开采覆岩活动与采动裂隙的发育特征,以阻隔裂隙与径流水的沟通为水害防治的基本对策展开系统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掌握了研究区域煤(岩)层赋存、地表冲沟发育、地表径流等基本特点。明确了对开采影响较大、分布范围较广的冲沟采动坡体的典型形态(坡角、坡高分别集中在20~50°、40~100 m);基于关键层对坡体底部岩层的控制作用,将坡体段岩层按空间结构划分为主(亚)关键层侵蚀缺失与层序完整两类;阐明了沟谷径流水的季节性特点及其引发水患的基本模式。(2)掌握了不同冲沟坡体赋存结构类型的覆岩活动与采动裂隙发育特征。当冲沟坡体位于裂隙带时,坡体岩层呈现朝向沟底滑移与翻转的活动特征,且关键层侵蚀缺失时坡体岩层滑移与翻转的活动程度更明显;明确了采动裂隙与冲沟地表沟通的形态与分布特征,其中向沟开采时坡脚区域以水平滑移裂隙为主并伴随拉剪纵向裂隙,背沟开采时则主要以拉裂隙为主,且集中在坡体的中、上部。(3)提出了关键层破断的空间联动影响高度概念,构建了覆岩采动裂隙发育高度的预测模型,明确了坡体下开采沟谷径流引发水害需满足的前提条件为冲沟坡体底部岩层位于裂隙带内;建立了坡脚岩层滑移力学模型,揭示了坡体岩层滑移破坏与产生水平滑移裂隙的机理,阐明了采动裂隙沟通冲沟地表引发沟谷径流水害时工作面与冲沟坡体的空间位置关系,提出了防止沟谷径流与冲沟采动裂隙沟通的安全距离的确定方法。(4)研究了坡体角度、坡体高度,煤层开采厚度、沟底煤层埋深对沟谷径流水害的影响,揭示了坡角、坡高、沟底最小埋采比对坡体下开采工作面安全距离的影响特征。基于沟谷径流安全煤柱概化模型,依据工作面安全距离提出了安全煤柱留设尺寸及其确定方法,并结合引起沟谷径流水害的条件,提出了坡体下开采沟谷径流水害威胁预判体系和井上、井下防治技术措施,丰富和完善了冲沟发育矿区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的内涵。论文共有图130幅,表24个,参考文献132篇(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9-05-01)

常文娟,任光明,李畅,刘腾[4](2018)在《青海某沟谷“8·21”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泥石流是山区常见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位于青海省黄河右岸的某沟谷于2016年8月21日暴发一定规模泥石流,严重威胁流域内生产运营与沟口附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现场调查、试验与计算,详细分析了本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发育特征、激发雨量及形成机制,评价了相关的动力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参照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中的评价因子,增加了24 h最大降雨量作为本次泥石流危险性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对该沟谷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8·21"泥石流容重为1. 635 t/m3,为稀性泥石流,一次泥石流冲出总量为3. 89×104m3,属中型泥石流,泥石流危险性值为0. 57,属于中度危险。考虑最大降雨量这一影响因子能较合理揭示泥石流的危险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戎虎仁,王大路,顾静宇,张佳瑶,董浩[5](2018)在《沟谷及坡角对浅埋特厚煤层顶板导水断裂发育规律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不连沟煤矿F6201采区为工程背景,采用沟谷坡角60°的模型试验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沟谷坡角对浅埋特厚煤层开采顶板覆岩运移及导水裂隙发育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顶板覆岩运移规律受主亚关键层控制:工作面推进112.5 m时,亚关键层1发生5次周期性垮落,垮落高度15 m,与大采高经验值(16.5±2.2)m相符;工作面推进120 m时,亚关键层2发生垮落,垮落高度37.5 m。此时,主关键层与亚关键层3同步发生垮落,整体垮落高度64.5 m;沟谷两侧导水裂隙发育高度分别为63、81 m;导水裂隙发育高度随沟谷坡角的增大而增大,以沟谷坡角≤30°和≥30°为界限划分为两区域,沟谷坡角60°的导水断裂带发育高度95 m,与试验垮落总高度102 m相吻合。(本文来源于《煤矿安全》期刊2018年11期)

常江元[6](2018)在《斜沟煤矿浅埋沟谷区厚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发育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浅埋煤层开采经验,在浅埋及近浅埋煤层条件下,煤层开采受地表形态的影响较大,工作面在开采推进中易受到沟谷地形的影响,煤矿开采之后势必对地面造成相应的损害,使地表塌陷变形,过度开采后还会造成地表的下陷和地面出现裂缝,在煤层埋藏比较浅的地区,开采后造成的裂隙带和沟谷汇水地带沟通后,地表水顺着发育的裂缝渗入矿井将会引发煤矿的水灾,严重威胁煤矿的安全生产。鉴于斜沟煤矿多数衔接工作面处于山体沟谷地貌下开采的实际,故研究山体沟谷地貌下开采导水裂隙发育规律及防治水对于该矿井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主要以斜沟煤矿8~#煤层18112工作面开采为工程背景,在总结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相似模拟、数值模拟等方法研究沟谷地貌下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发育规律及开采水流场演化的规律,得出最易突水位置及突水时机,为矿井开采防治水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借鉴。故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论文分析了斜沟煤矿浅埋沟谷区域8~#、13~#厚煤层上覆岩层赋存特征,沟谷区域地表地形特征以及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得到地表主要分布有7条呈半叶脉状网络发育冲沟网络及矿井主要充水水源为大气降水、地表水等。(2)采用相似模拟方法分析了工作面过沟谷区域开采覆岩导水裂隙发育规律,相似模拟结果表明,随着8~#煤层18112工作面的推进,覆岩呈现大范围垮落,当工作面推进到沟谷下坡段底部,覆岩产生贯通地表的裂隙。工作面继续推进到谷底,谷底岩层受到采动影响,变得松散,此时导水裂隙进一步发育。工作面推进到沟谷上坡段底部,此时导水裂隙最为发育,工作面继续迎坡推进,覆岩发生台阶性下沉,沟谷下方裂隙逐渐被压实。13~#煤层工作面上覆岩层随着工作面的推进而垮落,当推进到100m,垮落带开始发育到上层采空区,上层采空区的岩体随着13~#煤层的开采发生二次垮落,这导致8~#煤覆岩裂隙进一步发育,工作面推进到200m,8~#煤采空区侧地表裂隙直接导通到13~#煤工作面。(3)采用RFPA数值计算方法模拟了工作面不同推进长度下,上覆岩层声发射结果及亚关键层竖直应力变化情况,得出沟谷区域煤层开采覆岩破坏的动态变化过程,根据覆岩声发射成核区的位置及分布,可以预测导水裂隙产生的位置,可以为矿井采取相应防治水措施提供参考。(4)采用COMSOL数值计算程序分析沟谷区域汇水条件下,工作面不同推进长度沟谷区域覆岩渗流场演化情况,根据相似模拟及RFPA数值模拟的裂隙分布结果,评估沟谷区域导水裂隙带导水能力,得到最先突水的位置为工作面进到120m,即工作面处于沟谷下坡段底部时。当工作面推进到200m,涌水速度达到最大,为2.43′10~(-3) m/s。(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期刊2018-10-01)

高崇龙,纪友亮,靳军,王剑,任影[7](2018)在《古隆起埋藏期沟谷残丘地貌下沉积体系及油气藏发育模式——以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地区清水河组一段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准噶尔盆地腹部下白垩统清水河组为在大型车莫古隆起埋藏期继承性地貌背景下发育的一套沉积层系,是盆地继侏罗系和叁迭系后又一油气勘探热点层位,但前期有关清水河组沉积体系及油气藏类型研究均未充分考虑古隆起埋藏期地貌演化,制约了油气的有效勘探开发。研究利用岩心、测井—录井、叁维地震、野外露头和分析化验资料等,在对清水河组层序地层格架厘定基础上恢复沉积期古地貌,明确储层沉积相类型及沉积体系展布,同时结合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建立大型古隆起埋藏期地貌—沉积体系演化模式,并分析其对油气藏类型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清水河组为一套完整的叁级层序,清一段(清水河组一段)可划分为低位及湖侵体系域,而清二段(清水河组二段)则为高位体系域。受控于研究区特有的沟谷—残丘地貌特征,低位域主体为局限于沟谷内部的砾质辫状河相沉积,而环残丘边部(沟谷边缘)可发育滑塌泥石流沉积;湖侵早期研究区发育浅水辫状河叁角洲前缘沉积,而湖侵晚期全区被滨浅湖相—半深湖相所覆盖。区域上,持续性差异风化剥蚀及河流侵蚀使得古隆起在晚侏罗世可作为盆地内物源而存在并逐渐演化为不同规模的沟谷—残丘,但自白垩纪开始古隆起内物源作用消失且古隆起区逐渐被覆盖,地貌也逐渐准平原化并最终演变为盆地沉积沉降中心。而受控于埋藏期沟谷—残丘地貌,古隆起区油气藏类型可划分为侏罗系古残丘型油气藏、清水河组地层超覆油气藏及构造油气藏。(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地球科学》期刊2018年08期)

李晨瑞[8](2018)在《基于地形特征要素的黄土沟谷发育及区域差异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沟谷是黄土高原物质交换最频繁、形态变化最剧烈的区域。在以沟蚀为主的多种内、外动力的作用下,活跃发育的各种类型的沟谷塑造了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独特地貌形态。沟谷的发育过程深刻地影响着黄土地貌发育及演化,黄土高原沟谷发育程度的区域差异也映射着黄土高原地貌形态的区域差异。围绕沟谷地貌、沟谷侵蚀和沟谷发育,前人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但这些研究多是从沟谷特征点、线或面的单一角度出发,还没有构建起可以较为全面地描述黄土沟谷地貌形态及沟谷发育程度的量化指标系统。黄土沟谷可以认为是由地形特征点、地形特征线、地形特征面等地形要素组成的具有层次性的地貌系统。通过对沟谷特征点、线、面各个要素的综合解析,可以较为全面地反映沟谷的形态特征和发育进程。因此,本文拟以沟谷特征点、线、面为切入点,尝试构建全面的可描述沟谷发育程度的量化指标系统。通过黄土模拟小流域的实验,构建量化指标与沟谷发育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研究黄土高原沟谷发育程度的空间差异性。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依据系统性、敏感性、形态与机理映射性以及尺度嵌套性等基本原则,以沟谷特征点、线、面等地形特征要素为主导,构建可以描述沟谷发育程度的量化指标系统,并且从分析窗口尺度、阈值尺度和DEM分辨率叁个角度出发,研究沟谷特征要素及量化指标的尺度效应。(2)为了验证量化指标在沟谷发育不同时期的变异特征,通过模拟小流域实验,建立了量化指标与黄土沟谷发育程度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显示沟谷割裂度、地表切割深度、沟谷密度、沟谷分维值、平均沟深、沟头点密度随沟谷发育程度的增加基本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沟谷平均坡度从沟谷发育初期到活跃期逐渐增至最大,当沟谷发育至稳定期时,沟谷平均坡度值反而有所降低;主沟支沟比、主沟道纵比降、沟头点高程标准差、沟谷节点平均汇流累积量随沟谷发育程度的增加基本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通过沟谷发育量化指标可以从不同方面较好地反映沟谷的发育程度。(3)研究沟谷发育量化指标在神木、绥德、延川、甘泉、宜君、淳化6个重点样区的变异特征,发现各量化指标和黄土地貌类型有较强的相关性。进而,基于均匀分布于黄土高原的156个研究样区,通过GIS空间内插得到了量化指标的系列空间分异图,并以此来反映黄土高原沟谷发育程度的空间差异性。结果表明不同的量化指标分别从沟谷下切深度、横向展宽程度、纵向延伸程度以及形态复杂程度等方面反映了黄土高原沟谷发育程度的空间分异规律,它们对黄土高原沟谷发育的解释虽然各有差异,却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最后,实现了对黄土高原沟谷发育程度的分区,并且验证了分区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结果表明沟谷发育程度分区可以较为准确地反映黄土高原区域的沟谷发育程度。(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5-21)

陈思[9](2016)在《基于DEM的辽南山地泥石流沟谷的发育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数字高程模型的建立及空间分析技术的发展,定量化研究地貌发育过程已成为可能,手段日趋成熟。通过对流域地貌基本参数如流域面积、坡度、坡向、起伏比、高程差及河流纵剖面的提取及量化分析可以从宏观及微观描述流域地貌发育状况;面积—高程积分的方法是以戴维斯侵蚀循环理论为基础,以不同流域为单位划分次级集水盆地,并计算该次级集水盆地接受侵蚀后的物质体积与侵蚀前的体积之比,可以用来揭示地貌发育阶段、评估区域构造性活动强弱及岩性与构造的相互作用状况。虽然面积—高程积分的方法应用于地貌发育过程的研究已日趋成熟,但此方法在描述地貌发育过程中与基本地理参数的关系如何,不同流域阀值的次级集水盆地HI值对断裂带及岩性响应如何仍需进一步探讨。老帽山地区位于辽宁省南部丘陵地带,受新构造运动及辽南暴雨等因素影响,区内滑坡、泥石流灾害分布广泛,山体接受强烈剥蚀。老帽山区流域面积较小、水系复杂、岩性多样、断裂带较多,为小流域地貌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对老帽山区小流域发育的研究还可以深化对辽南山地构造隆升差异、泥石流运动与堆积特点、流域不同作用下侵蚀差异的认识。本研究通过多种地貌参数的提取与面积—高程积分值对比,寻求不同泥石流沟谷的发育空间差异关系。结合构造、岩性、暴雨等数据,及前人对老帽山区泥石流活动比较成熟研究的结果,通过空间分析、图层迭加、函数拟合等方法得出:老帽山典型泥石流滑坡发生的沟谷HI值为0.4~0.6之间处于流域地貌发育的壮年阶段;岩性差异对老帽山区泥石流沟谷HI值分布的影响表现为高低HI值泥石流沟谷的空间聚集;构造运动影响下表现为泥石流沟谷HI值高值区沿断裂带展布;通过GeoDA分析的典型泥石流沟谷HI值空间自相关性较高,表现出岩性差异区HI值的高高,低高的聚集;受断裂作用影响,HI值聚集区分布于断裂带的交汇处;老帽山典型泥石流上游沟谷纵剖面形态拟合函数为指数、线性函数,沟谷发育处于青年期;指数、线性函数对应HI值较高的青壮年期,对数、幂函数对应HI值较低的老年期。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朱少帅,任光明,夏敏,沈启湘,王飞[10](2015)在《新疆干旱地区典型沟谷泥石流发育特征及演化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疆干旱气候、温差较大及降雨集中等特点易导致泥石流灾害频发,且规模大、总体呈低频特征,泥石流一旦暴发势必对沟口的居民、相关建(构)筑物的安全、工程的正常运行构成严重的威胁。本文以新疆某水电站坝址区碎石沟泥石流沟谷为例,在对其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松散固体物缘分布特征调查及泥石流活动历史研究基础之上,对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进行了评价,以此分析了泥石流活动范围及堵江的可能性。结果表明,该沟历史上至少暴发过3次大规模的泥石流,现今泥石流活动明显。采用泥石流堆积区最大危险范围预测模型,预测的泥石流危害范围为0.701 km2,堆积的最大长度为0.806 km,由于沟口部位的库玛拉克河河道宽70~80 m,左岸的河漫滩宽度30~90 m,因此,未来泥石流活动不会完全导致河流的堵塞,但泥石流存在对布置在堆积扇下部的交通公路的正常运行构成严重的威胁。(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沟谷发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3年7月10日,都汶高速公路沿线32条沟暴发不同程度的泥石流灾害(简称"7·10"灾害),造成都汶高速公路中断及岷江堵塞。以"7·10"灾害为背景,运用ArcGIS提取了研究区泥石流沟的关键地形因子(包括流域面积、主沟沟道长度、沟道纵比降以及沟谷斜坡坡度等),并结合计算模型分析了地形因子对泥石流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7·10"群发性泥石流的发生符合临界值模型G=S(A/A_0)~(0.03)J~(0.12);泥石流沟的地形因子G越大,地形条件就越好,当G>0.45时,易发生泥石流。因此,用综合地形因子G来衡量泥石流的易发性,可为都汶高速沿线泥石流沟的危险性评价与预警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沟谷发育论文参考文献

[1].周关学,付开隆,李峰.山间沟谷岩溶发育特征及工程结构措施选择研究[J].路基工程.2019

[2].黄成,张友谊,眭静,叶小兵,袁亚东.地形因子对沟谷泥石流发育的影响——以都汶高速“7.10”群发泥石流为例[J].人民长江.2019

[3].李鹏.沟谷地形厚煤层开采覆岩裂隙发育特征与径流水害防治机理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9

[4].常文娟,任光明,李畅,刘腾.青海某沟谷“8·21”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评价[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8

[5].戎虎仁,王大路,顾静宇,张佳瑶,董浩.沟谷及坡角对浅埋特厚煤层顶板导水断裂发育规律影响研究[J].煤矿安全.2018

[6].常江元.斜沟煤矿浅埋沟谷区厚煤层开采导水裂隙发育规律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8

[7].高崇龙,纪友亮,靳军,王剑,任影.古隆起埋藏期沟谷残丘地貌下沉积体系及油气藏发育模式——以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地区清水河组一段为例[J].天然气地球科学.2018

[8].李晨瑞.基于地形特征要素的黄土沟谷发育及区域差异性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8

[9].陈思.基于DEM的辽南山地泥石流沟谷的发育特征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6

[10].朱少帅,任光明,夏敏,沈启湘,王飞.新疆干旱地区典型沟谷泥石流发育特征及演化趋势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5

标签:;  ;  ;  ;  

沟谷发育论文-周关学,付开隆,李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