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强化模型论文-李万嘉,王景华,邓四二,张文虎

线性强化模型论文-李万嘉,王景华,邓四二,张文虎

导读:本文包含了线性强化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四列圆柱滚子轴承,素线修形,硬化层,空心度

线性强化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万嘉,王景华,邓四二,张文虎[1](2018)在《基于多线性强化材料模型的轧机轴承有限元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ANSYS建立了大型四列圆柱滚子轴承有限元模型,选用多线性强化材料塑性应变模型,分析了某型号轧机用大型四列圆柱滚子轴承在极限载荷下的滚子素线修形方式、滚子空心度以及滚子和内滚道的硬化层深度对轴承最大接触应力及塑性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滚子对数修行时轴承接触应力较小;随内滚道和滚子硬化层深度增加,滚子与内滚道最大接触应力先增加而后趋于稳定;在空心度小于50%时,滚子内壁最大等效应力随空心度增大而增大,滚子外壁最大等效应力随空心度增大而减小,滚子最大接触应力随空心度增大而减小。在空心度大于50%时,滚子内(外)壁最大等效应力及滚子最大接触应力均随空心度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轴承》期刊2018年09期)

周江贝,孙秦,陈先民[2](2018)在《线性混合强化叁维宏微观双尺度弹塑性模型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宏微观双尺度弹塑性模型通过宏微观联系因子获得微观尺度上的塑性应变,它是探讨高周疲劳损伤累积及其破坏机理的有效理论方法。基于双尺度弹塑性模型基本理论,研究了宏观载荷作用下具有塑性强化机制的微观应力应变演变规律,编写程序算法实现了比例混合塑性强化微观应力应变滞回曲线的求解。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叁维实体模型,通过弹塑性分析获得相应的应力应变及其等效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对比有限元与本文算法结果,验证并校核了双尺度模型算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机械强度》期刊2018年04期)

姜志琳,赵均海,吕美彤,张磊[3](2018)在《基于线性强化模型的双层厚壁圆筒极限内压统一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与双线性强化模型,考虑材料拉压强度的不同及中间主应力效应的影响,推导了均匀内压作用下双层厚壁圆筒的弹、塑性极限内压解,分析了强化模量系数、拉压强度比、统一强度理论参数、内外半径比及分层半径对弹、塑性极限内压统一解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外径与内径之比的增大,弹、塑性极限内压增加,随着统一强度理论参数的增大,其值增加,随着拉压强度比的增大,其值减小;弹性极限内压与强化模量系数的取值无关,塑性极限内压随着强化模量系数的增大而增加;内外筒的分层半径对弹性极限内压有显着影响,而对塑性极限内压的影响较小。工程应用中,应选择较为合理的壁厚,使其在安全的基础上承受更大的内力;应充分考虑材料中间主应力及拉压强度比的影响,更准确的计算其受力情况,充分发挥材料的潜能。(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8年S1期)

姜志琳,赵均海,吕美彤,张磊[4](2017)在《基于线性强化模型的双层厚壁圆筒极限内压统一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双剪统一强度理论与双线性强化模型,考虑材料拉压强度的不同及中间主应力效应的影响,推导了均匀内压作用下双层厚壁圆筒的弹、塑性极限内压解,分析了强化模量系数、拉压强度比、统一强度理论参数、内外半径比及分层半径对弹、塑性极限内压统一解的影响。结果表明:弹、塑性极限内压随半径比的增大而增加,随强度理论参数的增大而增加,随拉压强度比的增大而减小;弹性极限内压与强化模量系数的取值无关,塑性极限内压随着强化模量系数的增大而增加;内外筒的分层半径对弹性极限内压有显着影响,而对塑性极限内压的影响较小。工程应用中,应选择较为合理的壁厚,使其在安全的基础上承受更大的内力;应充分考虑材料中间主应力及拉压强度比的影响,更准确的计算其受力情况,充分发挥材料的潜能。(本文来源于《第2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期刊2017-10-20)

齐永胜,赵风华,李卫青[5](2015)在《考虑材料失效的双线性混合强化本构模型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考虑钢材失效的双线性混合强化本构关系能够简洁有效地考虑考虑材料的强化、包辛格效应和失效,这在钢结构大变形的数值模拟中是必要的。采用显式有限元软件LS-DYNA软件验证了这一本构关系在钢结构大变形问题中的适用性,验证算例为梁柱节点拟静力试验和抗弯钢框架静力试验。(本文来源于《建筑技术》期刊2015年12期)

邱登峰,袁玉松,周雁[6](2015)在《多线性随动强化模型在泥页岩应力场模拟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泥岩的叁轴压缩实验表明,随围压增加,残余强度与峰值强度的比值线性增加,泥岩变形方式由弹性逐渐过渡为塑性。与实验室的岩石力学实验相比,自然界真实的岩石变形过程变形时间要长得多、应变速率要慢得多,应变温度也比一般实验室所能达到的温度要高,进一步增加了岩石的塑性(张清,1986;朱志澄等,1999),因此最合理的构造应力场模拟方案,应该采用流变过程来处理,很多人尝试修改流变方程参数来模拟岩石的流变特征(万天丰,1988,1995),而可靠的流变学参数是很难获得的,但流变方程中应力指数对于(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册)》期刊2015-10-09)

常列珍,潘玉田,李魁武,马新谋[7](2013)在《理想弹塑性线性强化模型的身管残余应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计算理想弹塑性线性强化模型机械自紧身管的残余应力,基于弹塑性力学和一些基本假设,通过对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的身管做弹塑性分析,得到了机械自紧身管的塑性半径、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的应力应变、反向屈服半径的计算公式。利用机械自紧身管加载和卸载过程中的应力,给出了身管有反向屈服和无反向屈服两种情况下残余应力的计算公式。应用这些公式计算了一个模拟管的塑性半径、反向屈服半径和残余应力,结果表明理论值与实验值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兵工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钱凌云,刘全坤,韩豫,李亨,王琬璐[8](2011)在《基于双线性强化模型的挤压凹模自增强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进一步提高单层冷挤压凹模的弹性承载能力,可对其进行自增强处理。建立考虑材料应变硬化和包辛格效应的双线性强化自增强理论模型,得到自增强凹模叁个加载过程的应力情况,并确定自增强压力的范围。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自增强挤压凹模的应力分布规律及内壁的位移做了数值模拟分析,模拟结果和理论计算相吻合。将采用双线性强化模型和理想弹塑性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得到应变硬化和包辛格效应对自增强效果的影响规律。在凹模工作压力一定的情况下,通过优化分析,得到满足凹模尺寸精度和强度要求的最佳自增强压力,数值优化结果和理论解析值吻合较好,可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12期)

李平,申向东[9](1995)在《Mises线性随动强化模型屈服条件的改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利用Mises线性随动强化模型的屈服条件,在平面应力状态下和单问应力状态下,对Mises线性随动强化模型屈服条件的计算公式进行了数学改进。典型算例结果表明:本文推导的计算公式是正确的、可靠的。(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期刊1995年04期)

李明瑞[10](1984)在《弹性/粘塑性线性随动强化模型及有限元算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提出了一种弹性/粘塑性力学的线性随动强化模型和一套有效的有限元算法,并给出了用统一方法处理理想塑性、线性强化、应力松弛、蠕变问题的若干例子。(本文来源于《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学报》期刊1984年01期)

线性强化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宏微观双尺度弹塑性模型通过宏微观联系因子获得微观尺度上的塑性应变,它是探讨高周疲劳损伤累积及其破坏机理的有效理论方法。基于双尺度弹塑性模型基本理论,研究了宏观载荷作用下具有塑性强化机制的微观应力应变演变规律,编写程序算法实现了比例混合塑性强化微观应力应变滞回曲线的求解。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叁维实体模型,通过弹塑性分析获得相应的应力应变及其等效应力应变滞回曲线。对比有限元与本文算法结果,验证并校核了双尺度模型算法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线性强化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万嘉,王景华,邓四二,张文虎.基于多线性强化材料模型的轧机轴承有限元分析[J].轴承.2018

[2].周江贝,孙秦,陈先民.线性混合强化叁维宏微观双尺度弹塑性模型及分析[J].机械强度.2018

[3].姜志琳,赵均海,吕美彤,张磊.基于线性强化模型的双层厚壁圆筒极限内压统一解[J].工程力学.2018

[4].姜志琳,赵均海,吕美彤,张磊.基于线性强化模型的双层厚壁圆筒极限内压统一解[C].第26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册).2017

[5].齐永胜,赵风华,李卫青.考虑材料失效的双线性混合强化本构模型的应用[J].建筑技术.2015

[6].邱登峰,袁玉松,周雁.多线性随动强化模型在泥页岩应力场模拟中的应用[C].中国地质学会2015学术年会论文摘要汇编(中册).2015

[7].常列珍,潘玉田,李魁武,马新谋.理想弹塑性线性强化模型的身管残余应力分析[J].兵工学报.2013

[8].钱凌云,刘全坤,韩豫,李亨,王琬璐.基于双线性强化模型的挤压凹模自增强技术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1

[9].李平,申向东.Mises线性随动强化模型屈服条件的改进[J].内蒙古农牧学院学报.1995

[10].李明瑞.弹性/粘塑性线性随动强化模型及有限元算法[J].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学报.1984

标签:;  ;  ;  ;  

线性强化模型论文-李万嘉,王景华,邓四二,张文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